自媒体助力培育大学生政治素养途径探究

2023-01-21 06:17
关键词:思政理论算法

李 捷

(山西能源学院思政部,山西晋中 030600)

政治素养是基于大学生成长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如同探讨人的心理要素知情意行一样,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包含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行为,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政治性在个体心理的一种表现,是青年社会化的需要,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政治素养早已不是新鲜的概念,但是在网络自媒体飞速发展新时代,重提培育大学生的政治素养这一主题,意义非凡。

一、自媒体时代培育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意义

自媒体时代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1]自媒体提高了大学生了解社会的自由度和自主性,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并且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行为等。

(一)自媒体的时代特征对培育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挑战 “算法推荐”“信息茧房”这些新名词是对自媒体时代标志性特征的表述,在彰显着科技进步的同时,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等方式,也对传统教育背景下培育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构建“通才教育”体系的传统教育环境下,我们力图通过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在天文、地理、科技、历史等诸多领域都建立知识体系,形成多元思维模式,培养全科背景中的创新型人才。[2]然而,在算法推荐支撑的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知识图谱已经不再像传统教育时代那样全面了,大学生的知识图谱已在算法推荐技术机制下越来越狭隘化和片面化了,但这种狭隘是基于大学生的喜好进行信息推送,是备受青睐的。正如今日头条APP 所打的广告:“你关心的才是头条”。

因此,曾经政治、军事、民生、财经等全面化呈现的网络信息源被个人兴趣爱好取代,大学生获得的信息越来越“投其所好”了。从心理学知情意行的角度来分析,这样狭隘化的信息源影响政治认知,必然会导致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行为的一系列弱化,对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形成产生挑战。

(二)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立德树人”阐明了我们教育的首要追求——“德”。德的概念非常宽泛,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重点谈谈政治道德。政治道德是政治素养的集中体现。高校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中小学阶段的水平,满足政治认知即可。高校思政教育立足于大学生获得正确的政治认知基础上,要唤醒政治情感、培养政治意志、落实政治行动。思政课毫无疑问地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素养培育的重要责任。“人无德不立”,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在传递正确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大学生思想态度的积极变化,培养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实效性,努力扭转当今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过度注重知识化的现象。思政课教学要追求“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源。

二、自媒体背景下培育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影响因素

探究自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影响因素,能精准化提供途径和策略。本研究设计了1 份调查问卷,包括20道客观选择题,1道主观问答题,问题涵盖了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被调查者对自媒体的使用情况等众多方面,以便能从问卷中反映大学生在自媒体背景下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各种表现,从而剖析问题,提出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媒体助力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

(一)算法技术影响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形成 算法技术其实就是通过数据、算法和算力的复杂组合而动态建构起信息供给与用户需求之间的个性化适配关系,信息供给的精准化与用户体验的个性化是算法推荐的显著特征。[3]调查中发现,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使用网络获得政治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算法技术的制约,同一个APP 应用呈现在不同学生面前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基于学生的个人喜好,而忽视了内容呈现的全面性。83%的学生在自己的APP 应用中接收到的信息是“喜欢看什么就推送什么”的内容,18%的学生选择“会打破网络推送,自己寻找相关政治常识”。算法技术支持下有选择地向大学生推送内容,形成“信息茧房”现象。

此外,从调查结果得出,95%的青年学生获得政治类知识时选择了“从APP 中获取”,3%的青年学生选择了“从传统的图书、报纸、期刊中查阅”,另有2%的学生表现得很漠然,选择了“从不查阅政治知识”。再者,从学生现有手机使用现状来分析,有45%的学生的常用APP 界面中会推送时政新闻、党史故事等能够强化政治认知的一些文章。56%的学生手机应用首界面没有推送任何政治相关时政新闻,更多地是浏览饮食、体育、旅游、考研、就业等信息。

综上分析,在自媒体时代下,传统的图书阅读等形式受到冲击,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网络获取知识。而在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同时,又会受到算法的冲击,形成获取知识范围狭隘化,这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的达成。

算法技术不仅仅制约了大学生政治认知的来源,还影响大学生政治认知思维的形成。传统课堂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形成多元化、系统化、理论化的探究思维模式。然而,算法的单一推荐致使学生接受单一信息,产生单一思维,挑战大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形成。[4]此外,碎片化知识也是当今大学生所热衷的自媒体的一个很大特征。在算法推荐下,碎片化的视频优于碎片化知识得到推荐,碎片化知识优于理论性文章得以推荐。久而久之,碎片化知识的算法推荐则挑战大学生的系统化、理论化思维的形成。

(二)鱼龙混杂的信息制约大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形成 政治认同感的形成来源于对政治制度的理论认同,对社会生活的现象认同。理论认同则使大学生笃信我国政治制度在理论上的合理性,夯实理论信仰,是做到“四个自信”的基础。对社会生活现象认同是对理论认同的延伸和补充,更有利于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大学生由于深居校园,对社会的认知和政治认同感的形成主要依靠课堂、网络信息、朋辈交流。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社会认知形成的来源中,课堂信息源占据19%,朋辈交流的信息源占据38%,网络信息源占据43%。就43%网络信息源来分析,这些信息提供的内容更多地以碎片化、娱乐化的方式呈现,提供内容以赚取流量为评价标准。碎片化和娱乐化的内容割裂了理论思维的体系化和完整化构建,不利于形成政治理论认同。以赚取流量为标准的内容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形成有负面作用。这些信息源往往为了赚取流量,呈现出断章取义的评价,夺人眼球的论述,甚至其中有大量信息是来自网络幕后意识形态攻击者的恶意攻击和控制。大学生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对信息的评价也不够客观,面对信息庞杂的网络信息源,大学生很容易被网络所渲染的氛围带偏,对社会某些热点事件、敏感事件做出不公正的评价,严重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形成。

(三)低门槛准入带给大学生政治行为双重影响

大学生政治行为是指大学生关注、参与、评论、传播政治事件等一系列行为。在自媒体时代,低门槛准入是指民众不受自身学历、知识背景等限制,可以在自媒体平台自主发表对事件的看法,或者与专家学者等权威共同参与政治事件评论和传播。大学生普遍使用多样化的自媒体应用,因此也更容易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实现政治行为的低门槛准入。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100%的大学生通过自媒体渠道在全民抗疫这件事情上给予关注,并有98%的大学生在有关“抗击疫情,全民共同努力”等自媒体素材中给予积极评论,充分表达了自己作为中国公民的参与感。另有73%的大学生在袁隆平院士、吴孟超院士去世当天,在微信朋友圈、微博转发了“一日痛失两院士”的悲伤与感慨。2021 年,建党100 年之际,调查显示37%的大学生在自媒体平台原创文字内容或者视频内容,表达了学党史的感悟,表达了对建党100周年的庆祝。

低门槛准入现象对大学生政治行为产生双重影响。其优势表现在:从主体角度探究,自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的专家学者占据媒介主流的现状,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舆论发声者,在自媒体平台阐述观点、表达情感,这样的现状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感,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被看见”的心理需求。[5]从内容角度探究,自媒体的低门槛准入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交流,更多地来自于朋辈之间通过微博微信、转发评论等途径获取信息来参与政治行为。这种行为是对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补充。

低门槛准入在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广度的同时,其弊端体现在拉低了大学生参与政治行为的质量。自媒体内容的呈现,尤其是自媒体短视频的呈现表现出的是对社会现象娱乐化评判、对政治理论碎片化解读、甚至对政治热点问题流量化运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通过自媒体参与政治行为缺少了辩证分析和理论积淀,拉低了政治行为参与的质量。

三、自媒体助力培育大学生政治素养的路径

(一)利用算法技术,改进教学方法 自媒体平台运用算法技术跟踪用户的兴趣,并不断“投其所好”,推送用户喜好的内容。这种有针对性的内容筛选一定程度限制了大学生的信息广度。对于思政课而言,要求学生广泛吸取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有敏锐的观察社会、思考问题的能力。但在算法技术下,学生通过自媒体看到的社会就如同“井底之蛙”,是狭隘的和片面的,不利于学生政治素养的形成。

在无法改变算法主导的自媒体大趋势下,思政课教学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需要充分利用算法的技术优势为思政课所用,达到提升教育效果的目的。一是转变教学思路。高校思政课教师,尤其是年长者教师应主动了解并熟练运用自媒体主导的网络场域,了解大学生在自媒体网络中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喜好,站在学生立场、运用学生心态去理解学生,俯下身子看看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看到的社会形态,因材施教,发出时代的教育强音。二是革新教学方法。立足算法推荐的技术运用,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对时政新闻的点击率,并形成习惯。算法技术会在学生提高点击率的基础上不断推送更多地时政要闻类的信息。比如,在思政课堂上设置“时政十分钟”等环节,引导大学生每天关注时政,点击时政要闻,并与大家分享个人所思所想。利用这样的课前十分钟活动设置,在算法的推波助澜下,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政的好习惯,进而培养政治素养。三是丰富课堂教学元素。课堂教学中除了传统课堂中的文字案例和视频呈现,可以引入自媒体成果展示。自媒体成果制作者不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将理论热点、学术前沿、社会百态、校园趣事等等通过学生喜爱的自媒体呈现形式展示出来,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最好补充,提高了学生获得感的同时也增强了思政课实效性,锤炼了学生的政治素养。

(二)守正创新,夯实理论根基 守正就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属性、价值属性和政治属性,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创新就是在内容上积极探索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融入教学各环节,在理论上跟上时代。[6]守正创新的主渠道仍然在课堂。多年来,学术界一直在探究和寻找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解决方案,“喜闻乐见”的思政课堂成为一度追捧的解决方案。自此,思政课堂也开始变得生动有趣了。然而,在追求形式多样化和新颖化的背后,很多思政教育者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坚持引导学生对政治理论的探究。如今,思政教育工作难做,学生政治素养不易养成,并不是学生真正排斥政治理论,只是对政治理论略知表面,没有真正领悟到其科学性和真理性。有学者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上的“优质讲授”可以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可以直击学生在思想领域的思维“痛点”,通过理论性知识对学生进行启发,唤醒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究和思考。[7]教师讲授所发挥的作用是自媒体所无法取代的。教师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深度认知,“知”为第一位,有了理论认知,才可能有情、意、行。而理论认知就包括对政治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理解。因此,教师守正创新的首要原则就是守住对理论的传授与探究。课堂中呈现理论的结构性和层次性、理论本身所展现的内在逻辑性,这所展现的理论之美,是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坚守和引导的。

守正,夯实理论根基;创新,在守正的基础上活化理论知识。守正创新,将理论内涵的探究和社会呈现的热点问题相结合。自媒体时代,大众的阅读多呈现出快餐式阅读,引导学生通过自媒体应用看到热点事件“是什么”的同时,也要关注其背后的“为什么”“怎么样”等评价性思考,不断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观察社会、关注热搜,既用丰富的案例反哺理论,又用理论分析时代之问,让学生感受到思政理论有深度、有力度。

(三)提高行为标准,提升政治素养 思政教育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行为养成,低门槛的准入给培育大学生政治素养带来的是双重影响,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善于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利用自媒体,调动起大学生的参与感和价值感;提高行为标准,鼓励大学生生产高质量的自媒体成果,打造正能量的中国故事,进而提升政治素养。首先,政治敏锐度要高。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抓住重要节点和重大事件,培养学生的政治敏锐性。思政课教师要及时将热点事件引入课堂教学内容,用科学的理论诠释热点事件,鼓励大学生在重要节点和重大事件上通过自媒体平台发表自己的言论,通过朋友圈转发、自媒体制作、点赞接龙、情景演绎等途径,调动起大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政治生活的参与度,实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政治敏锐性增强,对政治生活有一定的关注度,学生才可能在在实践探究中,实现对政治理论科学性、真理性从认知到情感的质的飞跃。其次,鼓励学生形成高质量自媒体成果。思政教师鼓励学生以某一话题为中心,生成一些高质量的自媒体成果,展示成果形式的多样化。学生在生成高质量成果的同时也是不断强化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提升政治素养的一个过程。再者,发现高影响力的朋辈领袖。每一位大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度是不一样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并培养大学生中的“领袖式”人物,积极树立典型和榜样。“朋辈领袖”更了解同龄人的思想动态,用同龄人的口吻,用同龄人的表达方式,更能有效地调动起群体的参与热情和情感认同,“朋辈领袖”产生的教育效果是对传统思政教育空白的有力补充。

小结

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培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同的时代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如今吸人眼球的自媒体新媒介的出现和理论厚重的思政教育,两者在新时代共存,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直面自媒体带来的诸多现实性挑战,坚守立德树人的育人之道,把握社会技术发展趋势,遵循守正创新之本,游刃有余地在自媒体技术带给思政教育工作的利弊中吸收、借鉴、自我革新、自我发展,顺势而为而又不失原则地组织高校课堂教学、课后实践、丰富大学生的知识框架、调动情感体验,方能达到提升政治素养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算法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哪种算法简便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