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巴蜀大地万物竞荣

2023-01-21 07:58陈美利
绿色天府 2022年11期
关键词:动植物保护地栖息地

○文/ 张 倩 陈美利

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其本质就在四川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四川画卷徐徐铺展。

实施重大生态工程 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生态系统是生物重要的栖息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组织实施了大规模国土绿化、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多项工程,全省森林覆盖率从35.2%提升至40.23%,森林蓄积量从16.81亿立方米提升至19.34亿立方米,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持续增加;扎实推进草原保护修复,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2.30%,天然草原单位面积鲜草产量较2012年提高11.62%,草原生态状况持续向好;持续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100余个,湿地公园从13处增至55处,湿地保护率提升至57%,湿地生态系统稳中向好;全面实施荒漠化、沙化、石漠化治理工程,建立了四川首个国家石漠公园——四川兴文峰岩国家石漠公园,全省荒漠化、沙化面积近十年分别减少100、353万亩,石漠化土地面积比十年前减少423万亩,可治理石漠化土地治理率达到35.8%。

加强保护野生动植物 保护物种多样性

四川地处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的横断山区,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是具有全球保护价值的高原物种起源和进化中心,是全国特有物种最多的省份,是孑遗种和濒危物种最丰富的地区。据现有数据,全省有野生脊椎动物140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居全国第二位;有高等植物14470种,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几十年来,四川持续开展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特别是以大熊猫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为代表,大熊猫野生种群数量稳中有升,栖息地面积大幅增长,为大熊猫从濒危等级降为易危等级做出了决定性贡献。近年又在全国率先开展人工繁育大熊猫野化放归及大熊猫廊道建设,积极探索大熊猫孤立小种群复壮。几十年来我省还在大熊猫人工繁育上取得巨大成就,大熊猫人工圈养种群不但能维持自身健康发展,还为野化放归和大熊猫国际合作研究提供保障。除此之外,四川在野生动植物整体保护方面持续发力:濒危物种四川山鹧鸪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双增长”;雪豹、金钱豹等食物链顶端物种频频现身;实现了极小种群植物峨眉拟单性木兰和距瓣尾囊草野外回归,并建立起新的野外种群;新种和物种的新分布记录不断出现,如中华珊瑚兰、翅茎黄精、尖齿卫矛等。总的来说,现存于四川的珍贵野生动植物得到全面有效保护。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 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形成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基于四川自然资源禀赋和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区域分布状况,逐步构建以四大重点生态功能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盆周山地和长江干支流两岸为重点的自然保护空间格局,出台了《四川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方案》《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办法》《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力度大力增强。全省现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478个,若尔盖国家公园被纳入全国国家公园整体布局,现已完成若尔盖国家公园范围论证、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一周年来四川采取人工干预措施恢复大熊猫栖息地26.56平方公里、新建主食竹0.37平方公里,栖息地之间的连通性不断增强;卧龙、九寨沟、王朗等一批保护区成为全国甚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帜,初步形成了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现今的四川,95%的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90%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保护,珍贵的原始森林和高寒泥炭沼泽地保存完好,珍稀动植物相继归来,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篇章已经开启,美丽四川本底更加厚实。

猜你喜欢
动植物保护地栖息地
动植物新视界
近50年自然保护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北极新海冰制造项目
湖南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重叠关系分析
动植物为何能够预测天气
动植物御寒方法大比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6月启动
BEAN SCENES
锋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