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台存古墨,楹柱焕华章
——辽宁古建筑楹联的文化价值及当代意义

2023-01-24 08:54胡海迪
艺术广角 2022年6期
关键词:古建筑楹联

胡海迪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苑中的一朵奇葩,融文学、书法、建筑、工艺美术于一体。它导源于历史悠久的骈体文,至迟唐代已出现遵从声律、题于壁上的五言对句。[1]其后通常被称作历史上第一幅对联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由五代末期后蜀之主孟昶命人书写在寝宫大门的桃符板上。可见对联自诞生之日起即与建筑有着亲缘关系。对联又称“楹联”,“楹”之一字,是中国古代厅堂前部的柱子,虽然楹联未必一律书写在“楹”上(还有书面、口头、器物等),但建筑是其最常见的载体,也为其普及、兴盛提供了基本物质条件。

楹联从五代入宋元,持续发展,到明清臻于兴盛。历史上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相对中原长期处于边地,但从未脱离中国的文化主体,明清时期更是进入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目前辽宁境内为数众多的古建筑中实际存在及文献记载的楹联,就足以证明这一点。笔者通过实地考察、资料研究、电话采访等方式对这一短小精悍的文艺形式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审美价值、当代意义以及传承保护现状予以探究。

一、历史的“化石”

楹联撰制的重要原则是因时、因事、因地、因人而作,在不同种类、功能的建筑物上,楹联也自有不同。除部分具有普适性质可以广泛悬挂(如吉庆联、行业联、公共建筑物联等),楹联大多具有独特性,因而也蕴含着一定程度的历史信息。

沈阳故宫崇政殿是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的金銮殿。殿内,有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一副楹联:“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此联从儒家经典《尚书》的《洪范》《康诰》《太甲上》《召诰》四篇中各抽取一句而成。[2]《尚书》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有很多帝王与臣子讨论治国理政的内容,以此书内容集句,既庄重典雅,合乎乾隆的帝王身份,又与崇政殿的建筑功能相契合。上联思古,感念祖宗征战的功勋,开启新的王朝;下联诫今,勉励自己,教谕朝臣,要保持开国年代的俭朴作风,才能江山永固。沈阳故宫远远不如北京紫禁城的宏大富丽。崇政殿是“硬山顶”,与北京太和殿“重檐庑殿顶”相比,级别较低。这种草创时代的朴素建筑风格,在清初皇帝看来,是一种可贵的“俭德”。康熙东巡时在《盛京旧宫》一诗中就有“堂构有怀追往事,土阶简朴示规模”的诗句[3],乾隆本人在《盛京旧宫再依皇祖元韵》一诗中也有“酌斟奢俭临中国”的表达[4]。所以,他在楹联中借用《尚书》“慎乃俭德”之句,其来有自。

沈阳太清宫的护法殿,也称“郭祖殿”,其楹联“铁刹山苦修炼,了结尘世俗愿;盛京城建道宫,弘扬黄老仙经”,概括了太清宫创始人郭守真的传奇经历和沈阳太清宫创建的缘起。郭守真生活于明末清初,是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八代传人,曾在本溪九顶铁刹山苦修十七年。康熙二年(1663),盛京大旱,他登坛祈雨成功。盛京将军乌库礼为表谢忱,应其请求,拨款在盛京城外西北角建成“三教堂”,后易名为太清宫,成为东北道教第一丛林。登坛祈雨,是社会生产力低下时代古人的迷信行为,也可以由此了解古人面对自然的思想观念。这幅楹联叙述郭守真先后在铁刹山、盛京城的两段人生经历,准确评价他的功绩,成为探寻太清宫历史的鲜活记录。

沈阳故宫、太清宫之外,还有很多古建筑楹联用诗意的语言把人们的思绪引向辽宁大地上消逝的岁月。大连市金州区真武庙的楹联“一战净倭氛,旅程自此平顺;三军同敌忾,望海至今流芳”,铭记着明代辽东总兵刘江(约1348—1420)于永乐十七年(1419)在望海埚剿击倭寇、取得大捷的光辉时刻。[5]葫芦岛市兴城明朝大将祖大寿、祖大乐兄弟石坊的“松槚如新,庆善培于四海;琳琅有赫,贲永誉于千秋”(蔡懋德书),“桓赳兴歌,国倚干城之重;丝纶锡宠,朝隆铭鼎之褒”(汪一藻书)[6],都是明崇祯帝亲撰的楹联,可见明清之际边境岌岌可危,崇祯皇帝对于祖氏兄弟曾寄予厚望。祖氏兄弟后来降清,面对此联,后人怎能不心生感慨。多少历史人物的踪迹——上至崇祯、乾隆这样的皇帝,下到贺钦、董诰、王尔烈、魏燮均、缪润绂这样的文人学士,还有很多随时光流逝不再知名的官吏、学者、才士,都通过楹联得以长存于世人的记忆。楹联虽不是历史,但它可以成为历史的“化石”,以简约、优美的形式重现历史的细节,保存历史的温度。可以说,对辽宁地域历史文化的挖掘阐扬,楹联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渠道和手段。

二、思想的折光

辽宁省遗存至今的古建筑中民居较少,多为书院、寺院、道观、牌楼等公共建筑。这些建筑多具有实用的功能,比如书院是古代的学校,教授学子,探讨学术;寺院、道观是僧道传教、信众祈福的场所;牌楼则有旌表功臣、褒扬贤良的作用。至于文庙、关帝庙,则是对孔子、关公人格操行的纪念和弘扬,读书人祭孔,城邑及个人安全受到威胁时拜关公,是古代民间生活中常见的仪式。这些实用功能,是当年古建筑兴建的现实理由,而支撑这些现实理由的,是古人的知识、思想、信仰。

葫芦岛市兴城文庙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是东北三省保存最古老的一座文庙。在整个文庙中,所有的楹联都在赞颂、追慕孔子的人格、功业、著作、思想,也对其继承者不吝溢美之词。如文庙戟门两侧,有清雍正皇帝题联:“生民来,未有夫子也;知我者,其惟春秋乎?”大成殿楹联:“齐家治国平太下,信哉斯言,布在方策;率性修道治中和,得其门者,譬之宫墙。”在文庙东庑,有雍正帝的又一楹联:“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西庑楹联:“玉振金声宣木铎;论语春秋集大成。”这些联语,或取自《论语》,或取自《孟子》,或取自《大学》,或取自《中庸》,融合巧妙,化用无迹,高度概括孔子的历史地位,用传统“四书”为孔庙营造了一种深厚浓郁的儒学氛围。

佛教寺庙在辽宁数量较多,其殿堂供奉佛、菩萨、罗汉诸像,仪制威严,数度整齐,很多楹联具有鲜明的宗教特点。如铁岭龙首山慈清寺圆通宝殿:“道场遍十方,无人无我;佛法超三界,非色非空。”锦州义县奉国寺无量殿:“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金刚怒目,盖惟降伏四魔。”这种类型的楹联,都是根据佛经、佛教传说,结合具体供奉对象和场所而撰,宣扬佛理,教化僧众。还有一种类型的佛寺楹联,则更为灵活,化用佛教典故,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如千山龙泉寺客堂联:“不若者当驱龙象狮都来作镇;相需者难遇松泉石互为呈奇。”龙、象、狮是佛经中常见的动物,象征吉祥威猛,又是龙泉寺周边山峰、巨石之名,形成巧妙的双关语。而“不若者”(于己不利之物)被“镇”住,“相需者”(值得期待之物)可“呈奇”,隐含着“客堂”提供平安、舒适的功能,佛家语只是引发观者会心一笑的外壳而已。

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的宗教,最初起源于先秦的道家学派,因此道观中的建筑和联语,对于老子及其思想的尊崇、诠释,就显得格外重要。沈阳太清宫正门楹联可谓开宗名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下联出自《老子》,分别论及宇宙起源、人世法则,是道家思想的精髓。此联上下“句中自对”,巧妙天成,流传甚广。老君殿中门的楹联是:“百二关河迎紫气;五千《道德》泄玄机。”上联述老子过函谷关著《道德经》的典故,下联以一“泄”字,巧妙地将老子推向“神坛”,充满了浪漫的想象。许地山在《道教史》中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这思想自与佛教思想打交涉以后,结果做成方术及宗教方面底道教。”[7]前文提过,沈阳太清宫创立伊始名为“三教堂”,指的是道、释、儒三家,直至今日,其建筑与楹联,仍保留着以道教为主、三教融合的特点。太清宫中存在关帝庙,主张忠孝节义,可视为儒家正统思想与道家思想并行不悖的一个表征。太清宫中虽没有供奉佛祖菩萨的殿宇,但楹联中却有很巧妙的显现。比如老君殿后门悬挂楹联:“天道地道人道鬼道,道道无穷;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生生不息。”灵官殿一层正门悬挂楹联:“莫念轮回,恶念起时皆地狱;休说蹭蹬,善心明处即天堂。”《老子》《庄子》不谈死后世界,“人道鬼道”出自佛教;至于“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轮回”“地狱”这样的观念,也都来自佛经。这也体现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巨大的包容性、融通性。

儒释道宣教场所的楹联,思想倾向性较为明显。实际上,有很多古建筑楹联,如风景联、格言联等,也蕴含着丰富微妙的思想,表达着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独特理解。这些思想虽然是碎片化的,仿佛吉光片羽,但折射出的,也是古人思想的精华,值得后人珍惜。

三、审美的佳酿

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一致,是独特的文艺形式。一副佳联,要有精妙的构思和意境,要兼顾修辞、音韵,读来朗朗上口。辽宁古建筑中的楹联,尤其是那些已历经时光淘洗的作品,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在山水之间,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阜新积度寺山门上吟唱着青山绿水:“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铁岭龙首山上,有陈德懿“一院老松静欲雨;满山香草幽于兰”、魏燮均“但居胜地皆清福;好看名山是雅人”的佳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辽宁古建筑上的对联,内涵深刻、诗意盎然、词彩华茂,有很多难得的文学精品。

欣赏楹联,也是在欣赏书法艺术。那些或庄重、或虔敬、或洒脱、或俏皮的种种文字,在笔墨点画、轻重疾徐、开阖虚实之中,有了表情,有了意绪,有了活力,有了个性。古建筑楹联字体的选择,要与建筑本身具有的功能保持和谐一致。一般来说,皇宫中处理政务、寺庙中供奉神佛的殿宇等肃穆庄重的公共场所,楹联多用楷书或隶书书写,亭台楼阁休憩赏游之所,除楷隶之外,还有行书、章草等。有时在同一场域,功能有别的单体建筑楹联之间也会有微妙的差别。如太清宫老君殿两面分别为省心院和藏经院,省心院是接待宾客的地方,其楹联“玄门日会龙门客;道院时接翰院宾”,用的是行楷,轻盈舒展;藏经院的功能是庋藏道教典籍,其门前楹联“金函玉帙灵笈藏;赤书绿字太上经”,用的是端庄厚重的隶体,风格素朴沉实。两种字体的差别,与两个院落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古建筑楹联的审美特点,还在于楹联与古建筑之间往往存在呼应关系。古建筑与楹联,前者为主,后者为宾,楹联要服务于建筑的结构、功能、特点。除词句内容符合建筑特点外,其材料、装饰、色彩也是如此。如前述乾隆崇政殿楹联是蓝底金字,金线镶边,四周饰以龙纹图案,与大殿的庄严富丽协调一致。同样出于乾隆之手的辽阳清风寺山门联“驻跸山前,时有清风吹浊世;青云台畔,常得落日照迷津”,以阳文刻于石上,灰白色字,深褐色底,不事雕琢,不务奢华,与整个拱形山门的庄重宁静浑然一体。宫殿与寺庙整体气氛大不相同,楹联的装饰、色彩也要服务于整体效果。[8]

楹联当然也是“能动”的,可以“画龙点睛”,通过语言文字对建筑中隐而不显的意义加以强调、凸显,可以借助建筑本身的格局、结构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蕴。铁岭龙首山慈清寺南有一处二层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四角飞檐,雕刻窗棂,牌匾上书“魁星楼”三个大字。魁星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主文运。有意味的是,魁星楼所在地,正是龙首山最高点,是山中最接近星空的地方。门前楹联这样表述它的功能:“职司天上文章府;专照人间翰墨林。”这副楹联不仅阐明这座楼的功能属性,还用一种果决、自信的语气为建筑增添了庄严神圣的美感。楹联还利用廊柱与内室、殿宇前方与后方的位置关系,围绕主题,进行多侧面的深入阐发。如沈阳太清宫老君殿、关帝殿的正面与后面,玉皇殿、吕祖殿、邱祖殿的廊上门柱与正门两侧,其楹联的内容都有不同,或有平易、威严之异,或有事功、影响之别,或有层层递进之用。最典型的是关帝殿正门和殿后楹联产生的呼应关系。正门是:“志在春秋,气陈天地;忠贯日月,义薄风云。”高度概括了关公的精神境界,语简而气雄;殿后是:“正气满乾坤,后启千秋文信国;大名垂宇宙,同生一代武乡侯。”将关公的忠义精神与诸葛亮、文天祥相互对照,辞详而理深。可以说,古建筑楹联在自身审美特性的基础上,还提点、强化、焕发建筑本身的艺术特色,使建筑中某些平常的空间、结构、布局获得意义的提升与美感的充盈。

四、当代的回响

古建筑楹联,是先贤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民族特色鲜明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富于智慧的创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个坚实理由。辽宁省内的古建筑楹联,数量多、质量高,在文学风格上表现出雄豪、刚劲、真率、风趣的特征,较少纤巧、柔美、沉郁之作。近些年来,东北人的乐观、豁达、幽默,在文艺界的表现很是突出。其实,在辽宁古建筑的楹联中,这种风格就早有体现。沈阳太清宫玉皇殿一层中门廊柱楹联:“干净地常来坐坐;太平时早去修修”,语言生动诙谐,一个平易近人、心地淳朴的“玉皇大帝”形象,呼之欲出。灵官殿一层廊柱楹联:“存心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持身正大,见吾不拜有何妨。”此联用第一人称,从神仙的角度,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告诫人们正直善良、志存高远,会比烧香拜神赢得更多的人生幸福。“神仙”在宗教场所表现出烧香叩拜无所谓的态度,具有喜剧色彩,体现出古代辽宁人那种亦庄亦谑、活泼生动的地域特征。

古建筑楹联是古代观念世界的产物,提倡伦理道德、鼓励修身行善、赞颂诚信无私、激发爱国情怀,可以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提供有力支撑。如关云长、诸葛亮、文天祥、岳飞嵌入楹联,体现出对正义、忠诚、无私和忘我奉献价值观的认同。太清宫灵官殿前楹联肯定美德的力量,具有激励人心的作用。锦州三清阁(位于天桥镇大笔架山主峰)上“置身须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一联,提醒人们不断精进,始终保持谦虚。大连复州横山书院“经授马帏,教育同沾时雨化;学勤蛾术,光阴不觉岁星移”描绘出好学不倦、钻研读书的温馨图景。楹联是一种文学样式,含蓄蕴藉,随物宛转,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情达意,无论是对自然风光的独特发现,还是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感慨,无论是借助宗教的力量,还是总结入世的经验,都不脱热爱生活、向上向善的底色,能够给当代人以巨大的启迪、切实的慰藉。

古建筑楹联是当代旅游的重要文化资源。从游客角度出发,楹联在古建筑中不仅是装饰点缀,还是了解历史、拓宽思想、提升审美的一扇窗口。《红楼梦》有言:“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9]楹联会带给游客一种意义的提示、情感的关联、思想的体悟。游客可以通过楹联中精辟的语言艺术对所在景点有快速而深入的理解,突破浅层次的感官享受,达到更高的精神契合。有意思的是,有些楹联的内容具有旅游广告的性质,言简意骇,夺人耳目,是古代先贤留下的“风景宣传语”。如丹东东汤温泉圣泉寺的楹联:“人间圣泉独一处;世上神水无二家。”千山正门联:“南海八千路;辽东第一山。”而进入龙泉寺大雄宝殿,联语更佳:“龙之为灵昭昭,降雨出云,何必独推东岳;泉之不舍混混,烟波柳浪,无难更作西湖。”上下联首字镶嵌“龙泉”二字,为鹤顶格,又将此地风光与泰山、西湖相比,这不是用优美铿锵的文言写成的导游词吗?楹联在旅游中,既是景点本身,又是深入景点内涵的媒介,其作用不可低估。

五、继承的余韵

楹联的保护是古建筑保护中较为薄弱的一环。原因是楹联属于古建筑的附属装饰物,常置于建筑物外部,大多为木质,室内则为纸质或丝织物,较易损坏。有些楹联随旧城改造、古建筑修缮而散失。很多楹联的作者因年代久远没有题款留名,或在传播过程中被仿制者刻意抹去名字,有些楹联作品在传抄中还发生错误或因时因地改变字句,就会出现作者无名、版本多样的现象。

为防止散失,收集整理楹联文本非常重要。历史上,如梁章钜《楹联丛话》、张伯驹《素月楼联语》等书籍记载了很多当时的楹联,有功学林。关于东北楹联的记录,清代刘世英《陪都纪略》中有“对联巧合”一章,缪润绂《陪京杂述》中有《联语》一章,对于清代以盛京(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地区的对联有所记录。近年有张秀时《中华名胜楹联图览》(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宋彩霞《东北风景名胜楹联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21)、侯文慧《千山楹联解读》(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等书,可资参考。各地楹联协会的资料收集、编辑、出版,也是地域楹联保存的一种重要方式。

说到古建筑与楹联的关系,就不能不提今人在古建筑中题撰楹联的现象。在一些古建筑中,常存在更换楹联的情况。有的是某些古代楹联已经散失,只能重新撰制,有的是古联文本尚存,书板受损,需要重新缮写。今人撰制的楹联,有的水平较高,有的则在古典文化修养方面无法比肩古人,楹联书体不当、文字失对、音韵不协、上下联方向挂反、与建筑物功能不相吻合等错误,亦偶有所见。近些年印刷、装修技术发展迅猛,某些新制楹联,用电脑中的字体替代手写原本,采用先进技术加以凸凹制作。这样虽节省成本,但字体呆板,了无生气,色彩俗艳,失去了楹联的美感。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一些仿古建筑中创作新楹联方兴未艾。楹联需要不断发展,当代人创作楹联令人欣喜。比如鞍山二一九公园滨湖轩联“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幽赏未已高谈转清”,环翠阁“一顷湖光浮日月;半城山色纳云烟”。前者集王羲之、李太白文句,后者情景交融,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平。在近些年仿古风格的建筑群中,如沈阳明清册、千山老院子民宿村等,有杨晓雁、尹伟达等撰制的佳联。前者如“乐事何为?冰天试笔曾呵砚;赏心最是,雪夜围炉尚赋诗”(大红门内),后者如“同游五柳诗文里;小住范宽画图中”(民宿正门),皆清丽可喜,不输古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依山傍水的仿古建筑会逐渐增多,相信楹联创作者会越来越有用武之地。

辽宁古建筑楹联,是辽宁人值得骄傲、值得珍视的宝贵财富。其中隐含的悠久历史、精妙思想、审美意蕴,与奔腾的河流、郁莽的群山一样,是这片辽阔土地上最美好的妆点。楼台存古墨,楹柱焕华章。这些形制短小、语义精警的文字,让我们对先贤充满钦敬,也通过这些文字和建筑,更加热爱他们曾经生活、我们正在生活的这片土地。

注释:

[1]张伯驹编著,王正注释:《素月楼联语》,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2]《召诰》原文为:“式勿替有殷历年。”见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2页。

[3]赵旭、刘磊:《沈阳文学史·古代卷》,沈阳出版社,2019年版,第157页。

[4]孙丕任、卜维义编:《盛京旧宫再依皇祖元韵》,《乾隆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18页。

[5]宋彩霞编著:《东北风景名胜楹联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04页。

[6]张秀时编:《中华名胜楹联图览》,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477-478页。

[7]许地山、傅勤家:《道教史 外一种:中国道教史》,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3页。

[8]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79-298页。

[9]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4页。

猜你喜欢
古建筑楹联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正定县古建筑保护意义及相关措施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中国古建筑
孔府的年节楹联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教学初探
楹联简史三字经(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