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

2023-01-25 01:23张海宁雍舒阳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36期
关键词:祁连山协调发展自然保护区

张海宁 雍舒阳

摘 要:在分析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社区特征及其与保护区经济共同发展的现状、影响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共同发展的因素,认为劳动力资源投入、资本形成、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等因素影响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共同发展路径的选择。最后,结合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文化基础等,指出发展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式,并且可以通过调动区内居民积极性、大力宣传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等具体措施发展生态旅游。

关键词: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周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社区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36-0089-03

收稿日期:2021-08-02

作者简介:张海宁(2001-),女,甘肃武威人,学生,从事国家公园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雍舒阳(2000-),女,宁夏石嘴山人,学生,从事国家公园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建设不仅仅将其区域内的各类优质资源保护起来展示给区内居民,增强区内居民的环保意识及积极参与性。同时,保护区的建设也充分体现了自然资源与居民利益相关联,增强区内居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但事实上,长期以来保护区的建设与其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人口素质较低,社会经济落后、区内居民参与保护区建设积极程度不高、政府政策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制约保护区内生态恢复的进程,实现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共同发展迫在眉睫。

目前,国内外对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研究集中于探论其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及物种多样性,如何有效地退耕还林还草,对如何建立自然保护区及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同时,相关研究人员也从不同方面讨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对自然保护区科学发展路径的探讨。

本文首先介绍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以及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共同发展的现状,总结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对祁连山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对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共同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结合该保护区所具备的生态条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提出发展生态旅游业可以实现在促进保护区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区内发展生态旅游业可以带动餐饮和民宿业的发展,以增加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缓解区内居民就业压力,从而实现生态与经济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自然保护区概况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 93°31′~102°40′,北纬36°45′~39°30′,地处青藏、阿拉善、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东西长1 200km,南北宽60~120km,保护区总面积1 987 200hm2,其中,核心区面积504 067.3 hm2,缓冲区面积387 371.4hm2,实验区面积1 095 761.3hm2,此外保护区还设有外围保护地带,面积666 000hm2,项目区总面积2 653 200hm2。

祁连山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系统,其北部有荒漠戈壁、中部有绿洲湿地,生态系统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差异都十分显著,这造就了祁连山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它们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在大陆性气候特征十分明显的甘肃河西走廊,祁连山生态系统的稳定对维持整个河西走廊的生态系统平衡有重要作用。一旦破坏了祁连山生态系统的平衡,将导致整个河西陆地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对社会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多样,野生生物资源丰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分布有丰富的冰川、雪山、森林、湿地和草地资源,是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域源头,生态服务功能巨大,是具有国际意义的森林生态系统优先保护区和“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是甘肃河西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二、社区发展现状及其与自然保护区经济协调发展现状

(一)社区发展现状

祁连山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共有71个乡镇,60多万人口,在保护区界内居住着以裕固族和藏族为主的10多个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居住在林区边缘地带。据统计,保护区范围及周边农业总产值为118 185.2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为81 57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69%;畜牧业产值为30 360.9万元,占27.4%;林业产值923.89万元,占0.8%;其他产业的产值为3 321.19万元,占2.8%。保护区内大多数居民居住在交通不便、接收信息不及时的深山中,且居住地分散,很难由政府组织发展产业经济链,经济条件和教育水平落后,很多地区依然固守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劳作。区内有各种牲畜800万头,对保护生态环境有诸多不利影响,尽管政府限制了当地居民以放牧为生的生活方式,但依然存在毁林毁草开荒的行为。

(二)社区与自然保护区经济共同发展現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1.人口素质较低,社会经济落后。保护区人口素质及剩余劳动力数量也是影响保护区社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保护区内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社区居民素质普遍较低,有一部分劳动力甚至不识字,他们不具备现代的农业思想,并且对于一些新兴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并没有很深入的了解,不能合理运用,致使农业生产效益较差,这直接导致了保护区社区经济发展缓慢。而通过高考去外地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并不会选择回到家乡,导致社区内长期得不到新型发展人才。另外,许多青壮年向往外面的世界,大多会选择外出务工,区内社区中只留下了老人、妇女和孩子,严重制约保护区社区经济的发展。

2.区内居民参与保护区建设积极性不高。保护区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共建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区内人口在未搬迁之前大多居住在地处深山的乡村,信息交流困难,长期封闭的生活环境导致大多数居民思想保守,对社区与保护区共建政策缺乏认识,甚至没有意愿参与到保护区的建设中去。

3.政府政策不完善。近几年,尽管政府一直在倡导“有多少草,养多少畜”的理念,以此实现草畜平衡;将以往传统的散放放牧方式改变为暖棚圈养;禁止当地居民肆意上山采取野蘑菇和冬虫夏草,培育野生蘑菇,自主种植,以此缓解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负荷过重的现状。但由于保护区内管理制度单位分散,很难做到上下统一,往往上级政策很难在下面地方政府展开实施。

三、祁连山自然保护影响社区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自然保护影响劳动力资源投入

保护区居民由于长期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生产生活模式、陈旧的传统思维观念和落后的传统文化心态,有极强的小农意识,不愿意尝试创新方法,这极大地阻碍了社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他们大多选择继续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只着眼于眼前,缺乏发展性的长远眼光,在做选择时有较大的盲目性,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比较低,只有极少数的人去从其他产业入手来发展经济。保护区居民这种固化的生活文化,成了保护区社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阻碍。同时,保护区内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社区居民素质普遍较低,不具备现代的农业思想,并且对于一些新兴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并没有很深入的了解,不能合理运用,致使农业生产效益较差,这直接导致了保护区社区经济发展缓慢。

(二)自然保护影响资本形成

虽然自然保护区内生态资源丰富,但开发资源需要的资金投入较为巨大,而政府对于自然保护区的资金补助是有限的,在用于开发自然保护区的同时还要补助当地居民,其资金投入量远远不够。对于那些想独立发展的居民,政府支持资金不够,同时由于其信用度不高,且抵押不足,也很难得到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自然保护区居民参与自然保护区经济发展建设的积极性,进而阻碍了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自然保护影响土地和自然资源利用

保护区发展中,农业发展也占据了极大的比重,但农业的发展需要土地资源、劳动力及技术等的支持,而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因国家一些政策的约束,并没有太多可供社区居民利用的土地资源,同时因其社区环境相对封闭,导致生产技术较为落后,生产效率提高缓慢,极大阻碍了保护区社区经济的正常发展。保护区居民和外界信息交换较少,大部分居民受教育水平低,很少接触到真正可以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率的生产工具,即使接触到,也很少有人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购买生产设备,还有部分居民已有生产设备却不知该如何使用,因此,应该选择利于社区发展的共建方式来解决以上“发展难”的问题。

四、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策略——发展生态旅游

(一)保护区具备的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

祁连山保护区具有独特的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典型的温带森林植被、丰富的植物资源、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资源以及保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另外,区内生活的有裕固族、藏族、回族、土族、满族、壮族、东乡族和保安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汉文化圈和藏文化圈交融的祁连山文化圈,包括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民间歌舞、民族服饰、婚丧习俗、酒文化、时令习俗、饮食文化、民族体育活动和民族社交礼仪等,内容丰富多彩,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现已开发的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区主要有:古城三峡森林公园、天祝水沟河森林公园、石门寺森林公园、香林寺森林公园、昌岭山旅游景区、永昌豹子头森林公园、山丹焉支山森林公园、山丹军马场旅游区、民乐扁都口旅游区、肃南大野口森林公园、肃南康乐大草原、“七一”冰川等。

自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当地居民改变了传统的农牧生产方式,逐步脱离了过度依赖自然环境的生活,同时也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尽管政府提供了一定的补助(比如草场补助)以及有限的就业岗位(比如生态管护员),但是大部分农户依然面临着生活压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可以招聘许多当地的农户在生态旅游行业或与此相关行业就业,以此缓解就业压力、拓宽了区内居民的就业渠道,增加了各景区周边居民的收入。并且由于部分居民在参与旅游业发展事业之前会接受系统性的培训,在整个参与过程中,通过宣讲的方式可以让他们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发展生态旅游的方式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有许多独特的饮食和人文环境,一是要调动景区周边居民参与旅游业建设的积极性,建设独具当地特色的民宿和饮食,形成具有规模性的旅游产业,打造特色食品品牌。另外,当地居民也可以在景区门口或者景区内售卖当地的物产,比如天祝牦牛肉干、野生蘑菇、野生虫草等。二是全国有很多人仍然认为甘肃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而如今直播带货如日中天,可以利用直播让更多人看到甘肃独特的景观,并设立祁连山生态旅游的微信公众号,实时推送有关祁连山生态旅游景观的文章,以增加对祁连山生态旅游的宣传。三是合理利用明星效应,邀请受民众关注的明星前往祁连山生态旅游区旅游,这必然会增加祁连山生态旅游区的曝光度,吸引年轻人前往打卡,虽然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但发展祁连生态旅游业需要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

祁连山具有发展的天然优势,通过政府和区内居民的共同努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会逐步完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发展的生态旅游业建设也将带动社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社区居民秉持“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的同时,适度、合理地利用其自然资源,必将使其社区经济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瑞,齐媛媛,求什吉卓么.民族地区国家公园建设对当地居民的生计影响探究——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J].区域治理,2019,(35):129-131.

[2]  王小芳,车宗彩,崔冬龙.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J].甘肃科技,2016,(6):4-5.

[3]  钟纪言.亮剑生态顽疾 推动重塑绿色发展之路[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1-02-08(005).

[4]  石盛楠.探秘祁连山——百名记者探訪祁连山国家公园纪实[J].绿色中国,2020,(19):58-61.

[5]  潘欣,李金文,郭生祥,管小英.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农业与技术,2020,(12):93-96.

[6]  赵海鹏.浅谈祁连山国家公园发展路径[J].现代园艺,2020,(15):166-167.

[7]  王建军.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J].智慧中国,2020,(1):14-19.

[8]  刘静娴,沈文星.对合理调整行政区划与区域协同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兼论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问题[J]现代经济探讨,2018,(12):93-96.

[9]  汪有奎,郭生祥,王零,王善举,马世贵,袁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治理进展及国家公园建设对策[J].林业科技通讯,2020,(6):8-11.

[10]  叶进,雷浩.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双赢”的路径选择[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108-114.

猜你喜欢
祁连山协调发展自然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祁连山下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祁连山草原:如梦如幻近高天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祁连山
祁连山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遥感探测数据分析与评价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