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馆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

2023-01-27 10:24惠潇
百花 2022年12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公共文化服务

惠潇

摘 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与“互联”成了新的社会学课题,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人们获取信息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随时随地都能接收一切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面对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文化馆亟须完善数字化服务以更好进行文化艺术传播。本文从陕西省文化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发展的现状出发,探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对传统文化馆建设的冲击,探讨在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中文化馆数字化发展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信息传播

自2014年6月起,中国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过传统PC上网比例,移动互联网时代悄然来临。潜移默化之中,移动互联网代替因特网成为主流,与此同时,包括文化领域在内的各行各业,都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作为组织、指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培训业余文艺骨干及研究群众文化艺术的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肩负着开展社会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重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馆应把握好时代潮流,提高数字化服务质量。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文化馆现代化建设的冲击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产业逐渐向互联网文化产业转化。文化产业与其他领域相融合,打破了传统时间与空间固定的传播模式。近几年文化传播途径转变,传统传播渠道在群众服务上略有欠缺,因此,运用新技术进行数字化文化传播势在必行。以陕西省文化馆为例,曾经每周表演的欢乐送节目现今门可罗雀,一些与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合办的展览转为线上,经微信公众号、陕西省文化数字平台发布。文化传播受众减少了群众文化方面的出行,仅由一个移动终端便可以阅览文化艺术产品,这对于传统的文艺传播模式是一种挑战。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陕西省文化馆于2016年做出第一次重大调整——在单位内部建设数字文化馆,群众在技术的辅助下,可以无实物练毛笔字、在虚拟现实中看电影、线上制作剪纸等。这是陕西省文化馆在数字化服务建设中迈出的一大步,然而这样的数字馆仍然需要群众亲自前往,因此还是具有一定的劣势。

网络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促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依赖网络环境和数字媒介,当前需要利用好新媒体数字化网络技术,建立以群众文化需求和生活方式为导向的新型服务模式。介于此,陕西省文化馆又做出第二次重大调整——文化数字平台全面改版上线,历经种种探索,文化馆不断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服务方式,更好地为全省人民群众突破时空与地域限制,传播文化艺术的最新资源。

二、数字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运用

(一)公共文化服务

陶东风、蒋璐认为公共文化是满足全体公民的共同需要、以全體公众为服务对象、向所有公民免费公开的文化形态;它是一个国家公民的共同文化,核心是共同或普通。[1]孔进认为:公共文化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以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目标,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各种公益性文化。[2]根据各方学者所述,公共文化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是一种面向全社会的文艺知识传播内容。

(二)以西安为主体讨论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现状

西安市是陕西省的省会城市,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包括曲江、高新、经开等八大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实施了12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使文化产业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在各个互联网平台上,西安的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服务名列前茅,其中关于大唐不夜城的品牌塑造最为成功,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交流平台上广泛传播,赋予了西安“网红城市”的名片,大力促进了西安的文化与旅游业发展,成为数字经济对文化事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典型案例。仅西安一座城市就具有无数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果将视角放到全省,陕西省文化馆可选用的文化资源更是数不胜数。因此,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然而,技术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变革。基于大数据的算法推荐不断发展并应用于传媒领域,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传播的内容、途径与效果。根据用户爱好推送相关信息易形成“信息茧房”,此现象已成为业界学界的普遍认识。“信息茧房”概念最早出现于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一书中,主要指信息传播中公众的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和选择使自己愉悦的领域,久而久之,就会将自身束缚于蚕茧一般的“茧房”中。正是在这样的特殊传播场中,受众往往能接收到的也主要是西安的几大热门品牌的信息,这对文化馆来说是一大挑战。文化馆的职能定位是全方位地将社会文化传播开来,而现行的大数据算法推荐技术又会限制小众内容的传播,于是就会形成热门内容关注度越来越高,缺乏关注的文化内容无法踏出基本传播圈的现象。

在分析西安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理性看待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优势与劣势。陕西省文化馆作为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最权威、最顶尖的单位,需要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并运用好新媒体技术,在助推热门文化内容热度的同时,保证更多知名度不高的文化内容进行有效传播。

(三)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遇到的挑战

近几年尽管我国数字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但社会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总体与数字产业的融合和把握相对滞后,无法紧随技术发展及时调整文化传播策略。

现阶段,陕西省文化馆开展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主要以受众较多的微博平台、各大新闻媒体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平台为主,因为所面向的受众面较小,所以出现受众关注度不高、受众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缺乏了解、新媒体平台无法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新媒体平台上所传播的内容缺乏时效性、传播方式和服务手段无法紧随技术发展而进步等问题,开展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效果欠佳。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类新媒体层出不穷,在应用于文化馆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的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传播途径与合作平台是文化馆眼下最紧要、最重点的问题。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程度较低;

2.科技研发和应用水平与产业发展需求尚有较大差异;

3.数字内容文化品位不高;

4.版权保护不力;

5.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存在障碍;

6.市场运营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复合型人才相对短缺。

三、陕西省文化馆应用数字化的举措

为了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应从政府、技术和文化服务单位三个切口解决问题。

(一)政府增强顶层规划,加大扶持力度

关于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可以通过上级政府单位增强顶层规划、统筹全面工作、加大文化馆基础设施有效投入、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创新型数字化复合型人才等方式,在这些角度进行探索与创新,不断从整体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并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将所持有的文化资产数字化、互联网化。

(二)因地制宜,借助新数字化技术推广群文工作

传播数字文化产品要做到以下几点:1.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优势,拓宽传播途径,增加传播平台。2.延伸传播对象,利用算法推荐与大数据技术加强定向信息传播、拓展传播广度。3.丰富传播内容,用多种形式表现文化产品,以增强传播效果,加强传播深度。4.突破“信息茧房”,将文化资源的传播投放实现全范围、全类型、全受众。

(三)加大文化馆主体“主责主业”意识

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单位,同样具有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的六方面瓶颈。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馆的多元主题服务职能,要求文化馆认清楚责任,认真履行在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单位的群众文化宣传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积极解决好群众文化服务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思维,与时代接轨、与新技术联合,用最高效的方式开展群众文化工作。

(四)加强基础设计建设,持续加强人才库的建设

在基础设施方面,陕西省文化馆的基础设施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因建馆年代久远,设施相对陈旧。近几年技术发展过快,文化馆基础设施改建无法跟上技术发展步伐,无效使用空间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文化馆的数字化服务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在职人员较少接受过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信息化数字化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相关教育,而依照事业单位招录标准,近几年新入职的员工尽管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在整个文化馆百余职工的大背景下显得杯水车薪。

(五)注重文化内容的源头把控

尽管在基础设施与人才方面,文化馆受到了一些限制,但与其相比更重要的是制定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服务发展战略。在泛娱乐主义盛行的时代,在文化内容的选择上需要从五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从历史文化资源中提取出小而精的文化元素,将小故事用不同的方式以受众感兴趣的角度讲述出来;二是将丰富的文化元素通过现代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三是在固有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当代的创新;四是将文化元素IP化,进行长期持续性服务;五是贴近生活,贴近人性。

(六)侧重文化服务链式发展,延展持续传播性

在长期发展的规划中,文化服务链式发展更能保持其活力與生命力。以《长恨歌》为例,从华清宫宣传到长恨歌相关周边的发售,他们把握了人们对于文化IP的认同感,不断吸引更多人来享受《长恨歌》的舞台与表演魅力。作为以服务为主要职责的单位,利用文化IP盈利不可取,但其中对文化IP的多样运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七)多平台合力共举启发,打造热点

数字化服务需要借助平台媒介的力量。无论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还是运用直播技术直播大型展演,平台媒介都是不可或缺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讯息,所以把握住平台就是把握住文化服务传播的脉络。在近期陕西省文化馆微信公众号的消息中,人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展演活动的直播预告,有云展播活动,也有通过线上征集作品的通知,等等。这些活动较之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提升,这也说明陕西省文化馆在运用平台媒介的过程中驾轻就熟,逐渐掌握了互联网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主动权,但多平台同时合力的形式还未形成。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文化馆可以更广泛地选取公共服务内容与表现形式,探索出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新颖、更亲民、更有成效的表现方式与实际效果。

四、结 语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的途径逐渐转变,传统传播渠道在群众服务上存在欠缺,无法达到高效的传播效果。网络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促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环境和数字媒介。由于社会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面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六大瓶颈,陕西省文化馆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优势,拓宽传播途径,延伸传播形式,丰富传播内容,从而达到公共文化服务传播的效果。陕西省文化馆拥有陕西这个大型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可以在其中提取出小而精的文化元素,将其丰富性通过现代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在固有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贴近人民生活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方面,陕西省文化馆熟练运用互联网平台,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合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大型公共文化展演、省市级公共文化比赛等方面提高了服务效率,增强了服务水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达到了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的效果,并将在未来发展中跟进传媒发展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出一条更加高效、更加具有创新性的道路。

(陕西省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陶东风,蒋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定位[C].//刘新成,张永新,张旭.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4-201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50.

[2] 孔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政府的作用[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 孙婧,谢艳春.陕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与发展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

[4] 陈少峰,黄向军.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

[5] 孙德林,吕品,罗家鑫,等.互联网+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多样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

[6] 陈悦.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与实践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7] 潘云鹤,丁文华,孙守迁.数字创意产业发展重大行动计划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8] 张智荣,柴国君.中国西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9] 陈琛.新媒体在文化馆服务中的应用现状与思考:以陕西省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为例[J].百花,2021(10):73-75.

[10] 李舒婷,同欢.陕西省文化馆系统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可持续性基层调研报告[J].百花,2021(7):71-74.

[11] 樊清丽.关于算法推荐易形成“信息茧房”的再思考[J].采写编,2019(4):33-35.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公共文化服务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革新的探索与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微信商城创新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