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大经济圈海洋经济空间差异研究

2023-01-28 15:38李振福
海洋经济 2022年6期
关键词:经济圈分量竞争

邓 昭 段 伟 李振福

大连海事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大连 116026

海洋是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是催生新兴产业、引领经济跨越式增长的重要领域,对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21世纪世界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凸显,海洋资源争夺逐渐成为世界海洋竞争的核心。在日趋激烈的海洋竞争背景下,我国顺应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逐步提高对海洋的重视程度。党的十七大及《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坚持陆海统筹,科学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海洋强国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壮大海洋经济、拓展蓝色发展空间等,进一步提升了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国务院先后批复沿海经济区划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大“S”型海洋经济地带逐渐成型[2-3]。

海洋经济空间差异问题一直受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Karyn等分析了爱尔兰海洋部门在解决海洋经济差异方面的作用[4]。Song等从专业化和多样化视角分析了海洋产业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5]。Sumaila探讨了气候变暖、海洋酸化和缺氧对区域和世界海洋渔业的影响[6]。Wang指出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有效推动海洋经济增长及区域平衡[7]。Ye等从海洋绿色发展视角分析了沿海省份政府偏好和环境法规对海洋经济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区域差异[8]。Shao等分析了海洋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系,指出海洋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相互促进,但二者与海洋产业升级的相互驱动机制尚未形成[9]。Marianne等从能源系统视角探讨了英国海洋能源的潜在贡献[10]。国内学者刘康、姜秉国等对海洋产业及新兴海洋产业进行了概念界定及标准体系构建[11-12]。张静、赵珍等指出海洋产业结构经历了传统海洋产业发展阶段,海洋三、一产业交替演化阶段,海洋第二产业大发展阶段和海洋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等阶段[13-14]。刘桂春等基于集对分析和LMDI指数测度了资本、资源、结构和创新要素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但贡献程度差异明显[15]。王泽宇、乔俊果等分别研究了海洋资源、海洋科技投入与海洋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16-17]。王波、狄乾斌等分别应用不同经济模型研究了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18-19]。郭建科、盖美、胡晓珍等研究了海洋经济效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20-22]。

综合相关研究进展,学者们对海洋产业的研究内容丰富、视角独特,但对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研究内容较少,不能全面反映我国海洋经济差异的特征。此外,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差异对比方面的研究略显不足。传统的偏离份额被公认为是经济增长研究的重要统计方法,但其结构份额和竞争份额存在交织的情况[23-24],且难以准确解释产业结构的优劣和区域之间的差异[25-26]。因此,本研究基于对区域差异理论观点的理解,采用区位熵、产业集中指数和比例性偏离份额模型,从产业结构视角深入分析区域海洋经济差异,在此基础上研判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产业发展特征,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区位熵

区位熵(Location Quotient)指数是衡量某些区域要素在空间的分布情况,反映某地区产业发展的集中程度。其计算公式为:表示j地区海洋总产值;表示i产业全国的海洋总产

式中:Xij表示j地区i产业的海洋产值;值;表示全国海洋总产值。

1.2 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用于反映区域内各产业的集聚程度[27]。对于海洋产业来说,海洋各产业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因此区域发展过度集中不利于海洋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了更好地反映海洋产业的集聚程度,运用标准差来判断。计算公式为:

式中:α表示产业集中度指数;Si表示各产业产值所占比例,S表示各产业产值占比的平均值;n表示产业个数。α的取值范围为[0,+∞),α的值越趋近于0,说明区域内各产业发展越接近,而α的值越大说明区域各产业发展差异越大[28]。

1.3 比例性偏离份额模型

比例性偏离份额模型通过在分量结构中置换共享分量、直接嵌入区域分量和重组残差分量实现了区域分量和结构分量的初步分离;又通过区域、产业增速标准化处理分别排除了产业结构差异(即区域产业比例)和产业规模差异(即产业区域比例)的影响,最终实现了区域分量和结构分量的完全分离。结构分量将区域产业结构与地区产业结构相比较,更能反映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以及区域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新结构分量同时反映了区域产业规模结构和增速结构差异,也揭示了区域规模和增速占优产业的集中分布情况[25]。模型结构为:

式中:X表示海洋产业产值;r和r'分别表示海洋产业产值增速和标准化增速;j和i分别表示区域和产业,分别设定区域数量为R和S,如Xij表示j区域i产业于基期的海洋产业产值。式(3)右边3个变量分别为地区共享分量(简称“共享分量”),即区域各产业基期初始量参照地区相应产业标准化增速应享有的增长量,作为参比基准以便从总增量中分离出偏离分量;区域偏离分量(简称“区域分量”),即区域各产业基期初始量参照区域与地区标准化增速差值产生的增量,表征区域相对于地区的竞争优势(指竞争偏离分量为正值);结构偏离分量(简称“结构分量”),即区域各产业基期初始量参照其增长速度与区域标准化增速差值同地区相应产业标准化增速与地区标准化增速差值的差值产生的增量,表征区域相对于地区的结构优势 (指结构偏离分量为正值)[25-26]。

1.4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及处理

借鉴八大经济区分类标准,根据地理邻近性及区域政策分析的便利性原则,选取北部海洋经济圈(包括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东部海洋经济圈(上海、江苏、浙江)以及南部海洋经济圈(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为研究对象。鉴于海洋数据的可获得性,以2001年为研究基期,各省、市海洋生产总值和主要海洋产业产值等相关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2-2017)和《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01-2016)。为排除物价变动和通货膨胀等影响,沿海地区历年海洋产值统一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计算公式为:

2 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产业结构分析

2.1 海洋产业区位熵分析

从海洋一产的区位熵来看(表1),2001年海洋一产区位熵总体呈现南北高东部低的发展格局;2016年海洋一产区位熵则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梯度发展格局。从海洋一产区位熵变化趋势来看,2001-2016年,三大海洋经济圈区位熵下降明显,说明海洋一产总体集中度在不断下降。从区域角度来看,北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的变化幅度较大,而东部海洋经济圈变化幅度相对较小。总体来看,海洋一产分布趋向均衡状态。

表1 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产业区位熵演化

从海洋二产的区位熵来看(表1),2001年海洋二产区位熵较高的分别是南部和北部,东部较低,总体呈现南北高东部低的分布格局;2016年海洋二产区位熵则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梯度发展格局。从2001-2016年熵值变化情况来看,海洋二产区位熵呈现出上升态势,其中东部海洋经济圈增长幅度最大,南部海洋经济圈增长幅度最小,总体来看,海洋二产主要向北部海洋经济圈集中,海洋二产区位熵处于非均衡化发展过程。

从海洋三产区位熵来看(表1),海洋三产区位熵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呈现中部高两侧低的发展格局,区域集中性较明显。从区位熵变化趋势来看,2001-2016年三大海洋经济圈区位熵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北部海洋经济圈增幅最大,东部海洋经济圈增幅最小。总体来看,海洋三产区位熵值呈现非均衡化发展过程。

2.2 海洋产业集中度分析

从海洋产业集中度指数来看,2016年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产业集中度指数为0.263,高于全国海洋产业集中度指数(0.256),说明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产业集中度较高。从具体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海洋第三产业。从集中度指数排名来看,东部海洋经济圈集中度指数最高(0.263),其次为北部(0.244)和南部海洋经济圈(0.236)。从海洋产业集中度指数演变趋势来看,2001-2016年全国海洋产业变化幅度较小,但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区域海洋产业发展差异仍在加大。从地区发展来看,北部、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均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其中增幅最大的为南部海洋经济圈,增幅为0.162,北部海洋经济圈增幅最小,增幅为0.049,总体呈现出东南部大增幅、北部小增幅的格局,说明东南部海洋产业发展差异较大,北部海洋产业发展差异较小(表2)。

表2 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产业结构集中度指数

2.3 海洋产业比例性偏离份额分析

2.3.1 海洋产业结构比例性偏离份额总体比较

2001-2016年,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增长量、增速和总偏离分量存在较大差距 (表3)。北部(18.1%)、东部(18.3%)和南部(16.8%)海洋经济圈平均增速均高于全国(13.3%),其中,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实际增量分别低于共享分量2 149亿元和11 410亿元,北部海洋经济圈实际增量则高于共享分量2 948亿元。地区间对比显示,南部海洋经济圈增量最高(35 513亿元),其次为东部(21 649亿元)和北部海洋经济圈(1 892亿元),其中增量最高的南部海洋经济圈与最低的北部海洋经济圈相差33 621亿元,说明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较为发达。与增速相比,增长量的地带性差异明显,主要因为增量受海洋经济原始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从区域比较来看,结构分量对海洋经济发挥正向作用的是北部海洋经济圈,结构偏离分量达794亿元,说明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产业具有明显的结构优势;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结构分量为负值,结构劣势损失(指结构偏离分量为负值时对海洋经济的贡献情况)[28]均在4 500亿元以上,海洋产业结构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负向推动作用较大。竞争分量对海洋经济发挥正向作用的是北部(2 154亿元)和东部海洋经济圈(2 421亿元),反映了北部和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对海洋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而南部海洋经济圈竞争偏离分量为负值,劣势损失为4 670亿元,说明该地区海洋经济增长势头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三次产业共享分量均为正值,除海洋一产外,增长量均在4 000亿元以上,海洋经济增长高于全国。其中,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二产增长份额较大,说明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临港重工业驱动;而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三产增长份额较大,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是重要的经济区,海洋旅游、交通运输、科技服务等产业对海洋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较大。

2.3.2 海洋产业结构明细比例性偏离份额比较

海洋渔业是海洋经济增长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组成,随着海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渔业受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渔业资源衰退及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多方面的制约。因此,提升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渔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对于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实现海洋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北部和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一产结构偏离分量为负值,尤其是北部海洋经济圈因结构劣势损失达1 271亿元;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一产结构偏离分量为正值,结构优势明显。从海洋一产的竞争偏离分量来看,北部和东部海洋经济圈的竞争偏离分量均为正值,说明这些地区的海洋一产区域标准化增速普遍高于全国增速,竞争偏离分量最高的北部海洋经济圈为1 206亿元;南部海洋经济圈的海洋一产竞争偏离分量为负值,竞争劣势损失1 988亿元,这与海洋一产的发展速度密切相关(表3)。

表3 2001-2016年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产业结构比例性偏离份额/亿元

海洋开发技术的提升,为海洋资源开发、海水利用、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工程建筑等新兴产业为主的海洋第二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海洋二产快速增长,海洋经济增长逐渐由依赖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二产结构偏离分量为正值(3 530亿元),北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二产结构劣势明显,其中南部海洋经济圈结构劣势损失最大达5 949亿元。从海洋二产竞争偏离分量来看,北部和东部海洋经济圈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海洋二产增速明显高于全国,而南部海洋经济圈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竞争损失达1 359亿元。

海洋第三产业是海洋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动力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海洋强国建设进程的加快,海洋第三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海洋经济逐渐向“服务型”产业转移。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三产结构优势突出,因结构优势增长4 213亿元;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结构偏离分量为负值,其中东部海洋经济圈结构劣势最为明显,劣势损失7 484亿元。从海洋三产的竞争偏离分量来看,北部和东部海洋经济圈竞争偏离分量为正值,区域标准化增速较快,竞争优势较为突出,东部海洋经济圈因竞争优势增长1 210亿元,其次为北部海洋经济圈增长351亿元;而南部海洋经济圈竞争分量为负值且劣势损失最为明显,劣势损失达1 323亿元,海洋三产竞争力有限。

2.3.3海洋产业演化类型划分

为了更好地认识2001-2016年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产业结构分量和区域分量动态演化过程,采用了逐年计算并加和得到多年效应的环比式动态算法。按照结构偏离份额和竞争偏离份额的演变趋势,可把三大海洋经济圈分为两种类型(图1):(1)竞争减弱结构优化型。即区域分量减小但结构分量增大的地区,如北部海洋经济圈,该地区海洋产业区域标准化增速相对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竞争优势减弱,而海洋产业的规模和增速结构使得北部海洋经济圈在多数年份维持着一定的结构优势。北部海洋经济圈的结构优势主要体现在海洋二产规模和增长速度的提升上,特别是海洋石油化工、海洋船舶等工业的支持。(2)竞争增强结构衰退型。即区域分量增大,结构分量减小的经济区,主要是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作为传统海洋经济发展地区,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不断调整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区域增速加快,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其中2015-2016年东部和南部海洋三次产业成为区域结构优势的支撑力量,但是东部海洋三产和南部海洋一、二产业结构素质较差,成为结构提升的限制因素(表4)。

表4 竞争强结构衰退型区域分量与结构分量比较/亿元

图1 2001-2016年海洋产业竞争优势和结构优势动态演化过程/亿元

3 结论

基于2001-2016年海洋统计数据,采用区位熵、产业集中度指数和比例性偏离份额等模型,从产业结构视角分析了我国海洋产业结构演化对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影响。

(1)从海洋产业区位熵来看,海洋一、二产业区位熵呈现出明显由南北高东部较低演化为由北向南的梯度递减格局,而海洋三产呈现东部高两侧低的梯度递减格局,这与我国海洋经济圈经济的空间分布密不可分,主要因为海洋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民经济联系紧密。而从海洋三次产业的区位熵演化来看,海洋一产区位熵下降,海洋二、三产业的区位熵上升,这也反映了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产业仍处于非均衡发展态势。

(2)从海洋产业集中度指数来看,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产业集中度较高,其次为北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从具体行业来看,海洋产业向海洋第三产业集中;从演化趋势来看,海洋产业集中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区域海洋产业发展差异仍在加大,其中东南部海洋产业发展差异较大,北部海洋产业发展差异较小。

(3)从比例性偏离份额来看,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产业结构优势高于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北部和东部海洋经济圈竞争优势高于南部海洋经济圈;南部海洋一产、东部海洋二产和北部海洋三产结构优势明显,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而北部海洋一产和东部海洋三产增速较快,但结构劣势亟待改善;从区域比较来看,北部海洋经济圈既有结构优势又有竞争优势,主要归因于产业增速和海洋服务行业;东部海洋经济圈竞争优势明显,但结构优势不足;南部海洋经济圈既无结构优势,也无竞争优势,与北部和东部海洋经济圈差距拉大,亟待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

(4)从海洋产业演变类型来看,根据结构和竞争偏离份额演变趋势,把三大海洋经济圈分为两种类型:竞争减弱结构优化型,即区域分量减小但结构分量增大的地区,主要为北部海洋经济圈;竞争增强结构衰退型,即区域分量增大,结构分量减小的经济区,主要是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

猜你喜欢
经济圈分量竞争
三大增长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溢出影响研究
基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国数字贸易出口促进效应研究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一斤生漆的“分量”——“漆农”刘照元的平常生活
一物千斤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感谢竞争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