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C-Si合金固态脱碳实验

2023-02-01 02:12周玉青艾立群洪陆阔孟凡峻刘新亮孙彩娇
材料与冶金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薄带脱碳固态

周玉青,艾立群,洪陆阔,孟凡峻,刘新亮,孙彩娇

(华北理工大学 冶金与能源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随着我国钢铁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近年来对薄板坯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钢材洁净度会直接影响产品质量,而钢材冶炼属于长流程工艺,其工序节点多且复杂.在此背景下,洪陆阔等[1]提出了一种生产高洁净板带钢的全新思路,即将铁水直接固化成薄板带,再以气固反应形式将薄板带中的碳脱至所需水平,被称之为“固态炼钢”.与传统方法相比,它减少了转炉高强度吹氧、炉外精炼、合金脱氧等环节,可最大限度地避免钢中夹杂物和气泡的生成,缩减了冶炼流程,同时还降低了能耗.

近年来,固态脱碳炼钢新工艺的可行性已得到了初步证实[1-4].学者们对Fe-C合金的气固脱碳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内部碳原子向界面扩散为脱碳反应的限制性环节,升高温度可提高碳在内部的扩散系数,且此时的脱碳反应为表观一级反应[5-6].当内部碳原子扩散到界面进行脱碳反应时,会导致界面的碳含量低于内部的碳含量,且脱碳后薄带中碳含量会呈阶梯分布[7].还有研究发现硅可促进脱碳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硅能增加铁素体和奥氏体界面上铁素体的平衡浓度[8].在加入其他合金元素后,脱碳过程中薄带表面各元素的竞争氧化也是影响脱碳的一个关键[9].同时,适宜的温度更有利于硅钢脱碳.随着温度的升高,表面氧化颗粒的数量增多,此时过高的温度反而会引起表面氧化严重,氧化层厚度过厚,阻碍脱碳反应的顺利进行[10-12].根据化学分析和显微组织表明,氧化层中存在细小分散的氧化硅和铁沸石颗粒,对脱碳反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见氧化和脱碳反应动力学相关.此外,脱碳过程中钢表面的氧化程度与气氛条件有着重要的关系[13].Nagasaki等[14]在CO-CO2和H2-H2O气氛条件下分别进行了脱碳反应,结果发现水蒸气的脱碳能力最强,气氛条件的氧化性强弱会影响表面氧化膜的面积和厚度,从而影响脱碳效果.

综上,对于Fe-C合金的固态脱碳已有不少相关的研究[15-18],但关于其他合金元素的合金薄带固态脱碳研究尚不多.在此基础上,本文中对Fe-Si-C合金薄带固态脱碳的相关影响因素开展系统研究.以1 mm厚的Fe-3.0%C-0.84%Si(质量分数,下同)合金薄带和Fe-4.0%C-xSi(x=0,0.84%,1.24%)合金薄带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Fe-Si-C合金薄带固态脱碳过程的脱碳速率、元素竞争氧化及相关反应动力学.

1 实验方案

实验采用高纯的铁粉、碳粉和硅粉作为原材料.按照比例(碳3%,硅0.84%,剩余为铁;碳4%,硅分别为0,0.84%,1.24%,剩余为铁)混匀原材料后,放入真空电弧熔炼旋粹一体机,经抽真空、反复洗炉后,通入Ar+15%H2(体积分数)混合气体,总流量设定为500 mL/min,在1 793 K下进行熔炼,得到一定配比的块状母合金.利用铜模喷铸法制备成薄带,使用高频感应线圈加热的方式快速熔化母合金,熔融的合金液在压差的作用下直接喷注到铜模中,快速固化后即可制得所需尺寸的合金薄带(见图1).

图1 铜模喷铸法制备薄带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in strip prepared by copper mold spray casting

固态脱碳实验在可控气氛脱碳炉内进行,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开始脱碳实验之前,将薄带置于脱碳炉石英管内中心位置.关闭炉口后,需反复抽真空并充入Ar进行洗炉.在脱碳炉升温过程中,炉内通入流量为558 mL/min,Ar+3.5%H2(体积分数)混合气体.当温度升至预定脱碳温度后,调节质量流量计将炉内气体流量控制在实验所需的流量(Ar+15%H2混合气体,总流量设定为500 mL/min),并开启气路管道加热装置.转换入炉前气体路径,使其通过水浴箱,根据露点设置来调节混合气体带出的水蒸气含量,利用气氛中的水蒸气与薄带表面的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即可达到脱碳的目的.试样的初始碳含量和脱碳后的碳含量均采用CS-800红外碳硫分析仪来测定.

图2 固态脱碳设备图Fig.2 Solid state decarbonization equipment diagram

为了判断初始试样合金元素的赋存状态,对脱碳前的薄带试样界面进行了XRD检测,结果如图3所示.通过分析可知,脱碳之前试样中已形成碳化物(渗碳体Fe3C),但Si并未形成碳化物,基体中除部分渗碳体(Fe3C)存在外,合金元素C,Si主要以固溶态形式存在.

图3 薄带截面XRD分析Fig.3 XRD analysis of thin strip surface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1 热力学分析

根据Fe-Si-C合金XRD物相的分析结果,在H2O-H2气氛下Fe-C-Si合金脱碳过程可能发生以下反应:

高温下,气氛中的水蒸气与薄带表面的碳发生反应,实现固态脱碳,但同时也会与表面的硅反应生成SiO2.此时生成的SiO2和气氛中的H2O会与薄带表面Fe生成硅铁复合氧化物(FeSiO3或Fe2SiO4),且气氛中的H2O还会将薄带表面的Fe氧化.当Fe,Si发生大量氧化形成氧化层时,将会阻碍脱碳反应的持续进行,故在H2O-H2气氛下Fe和Si选择性氧化的热力学条件是研究固态脱碳过程需重点考虑的因素.为了研究Fe和Si选择性氧化的热力学条件,实验利用Factsage热力学软件对固溶Si活度及反应过程中各氧化物热力学平衡相图进行计算,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Fe-Si-C系各相稳定区Fig.4 Fe-Si-C system phase stable region

从图4(a)中可以看出:在一定温度下,Si优先于Fe与O结合,发生选择性氧化反应生成SiO2,这主要是由于Si与O的亲和力要高于Fe;随着φ(H2O)/φ(H2)(即炉内水蒸气体积分数与H2体积分数的比值)升高,合金表面优先形成硅铁复合氧化物;当φ(H2O)/φ(H2)继续升高,会逐渐形成铁的氧化物.在脱碳过程中,若合金表面过度氧化形成氧化层,则会阻碍内部碳与气氛中的氧反应,导致脱碳反应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温度和脱碳气氛条件在固态脱碳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验证热力学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在1 413 K及不同φ(H2O)/φ(H2)(0.39,0.42,0.44)的条件下,对1 mm厚的Fe-3%C-0.84%Si试样进行脱碳实验研究,脱碳时间为30 min,实验结果如图4(b)所示.

图5为脱碳后试样XRD检测分析结果.当φ(H2O)/φ(H2)=0.39时[图5(a)],脱碳炉内为弱氧化性气氛,薄带表面检测到的氧化物主要为SiO2;当φ(H2O)/φ(H2)升至0.42和0.44时[图5(b)和(c)],检测到薄带表面的氧化物质主要为Fe2SiO4.这是因为随着φ(H2O)/φ(H2)升高,合金表面的氧位覆盖率逐渐提高,气氛中的氧势随之增强,合金表面发生的选择性氧化逐渐由Si和O的结合转变为Si和Fe同时参与反应生成复合氧化物.

图5 不同φ(H 2O)/φ(H 2)下含硅薄带表面XRD分析Fig.5 XRD analysis of silicon-containing strips at differentφ(H 2O)/φ(H 2)

为了观察薄带表面氧化情况和判断是否形成致密氧化层,利用扫描电镜对φ(H2O)/φ(H2)=0.42时试样表面氧化物的形貌及试样面进行分析,结果如图6所示.

由图6可知,薄带表面的元素为Fe,C,O和Si,且主要是一层覆叶片状氧化膜,并未形成致密氧化层.通过面扫描结果可以看出,薄带表面的O主要集中在叶片状硅铁复合氧化物上,合金基体上未见明显的氧覆盖现象.利用Image软件计算,得到表面氧化物覆盖率为58.76%,基体未氧化部分为41.24%,也就是说1 mm厚的Fe-3%C-0.84%Si试样在1 413 K和φ(H2O)/φ(H2)=0.42氧化气氛下脱碳30 min,有效的氧位覆盖率仍可达到41.24%.根据罗海文等[19]对取向硅钢的研究可知,当钢带表面有效氧位覆盖率在10%以上时,脱碳速率不受表面氧化的影响.

图6 扫描电镜分析Fig.6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alysis

图7为此实验条件下φ(H2O)/φ(H2)(0.39,0.42,0.44)与薄带脱碳后碳含量的关系.依据图7分析可得,在脱碳炉温度为1 413 K的情况下,1 mm厚的Fe-3%C-0.84%Si薄带试样的终点碳在φ(H2O)/φ(H2)=0.42时,脱碳效果比较好,因此实验选择在此条件下进行.

图7 不同φ(H 2O)/φ(H 2)脱碳后碳含量Fig.7 Residual carbon content of differentφ(H 2O)/φ(H 2)

2.2 硅含量对脱碳效果的影响

为研究硅含量对薄带脱碳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变量法对1 413 K下1 mm厚的Fe-4%C-xSi(x=0,0.84%,1.24%)合金薄带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混合气体里H2体积分数为15%,气体流量设定为500 mL/min,结果如图8所示.

由图8可以看出:3种薄带试样的脱碳量曲线均随脱碳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当脱碳时间一定时,硅含量越大,薄带试样的脱碳量也越大.这说明在本实验研究范围内,Si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脱碳反应的进行,主要是由于Si可提高碳原子的扩散系数.因此,调整炉内脱碳气氛来控制合金表面的氧化程度,可保证脱碳反应的顺利进行.罗海文等[19]在研究取向硅钢退火过程中发现,控制表面氧化程度可确保脱碳速度不受影响,但仅限于低碳高硅合金.为了证明高碳低硅合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规律,以Fe-0.48%C-3.5%Si合金薄带为研究对象,在1 423 K下开展脱碳实验研究,结果如图9所示.由图9可知,随时间的延长,脱碳速率逐渐降低.

图8 不同硅含量下的脱碳量Fig.8 Decarburization amount under different silicon content

图9 Fe-0.48%C-3.5%Si的脱碳效果Fig.9 Decarburization effect of Fe-0.48%C-3.5%Si

从图10中还可看出,表面氧化膜与基体分界明显,氧化膜厚度为10~20μm.造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如下:与Fe-4.0%C-1.24%Si薄带相比,该薄带试样含碳量低,脱碳过程中试样表面与内部的碳含量梯度较小,导致内部碳扩散的驱动力不足,碳向表面扩散的速率降低.此外,该薄带含硅量较高,由于Si更易与水蒸气反应,使得Si被氧化的区域扩大,碳与水蒸气的接触面积减少,从而降低脱碳速率.随着时间的增长,表面Si氧化膜的区域持续扩大,氧化膜厚度继续增加,最终将阻碍脱碳的进行.

图10 Fe-0.48%C-3.5%Si截面氧化图Fig.10 Oxidation diagram of Fe-0.48%C-3.5%Si section

2.3 温度对薄带脱碳效果的影响

为了探索温度对Fe-C-Si合金薄带固态脱碳效果的影响,分别在不同温度(1 293,1 353,1 413 K)下开展脱碳量随时间变化的实验研究.采用厚度1 mm Fe-4.0%C-0.84%Si薄带为研究对象,φ(H2O)/φ(H2)为0.42,混合气体中H2体积分数为15%,混合气体流量为500 mL/min,实验结果如图11所示.

图11 脱碳量随时间变化关系Fig.11 Relationship between decarburization amount and time

从图11中可以看出:当脱碳时间一定时,Fe-4.0%C-0.84%Si合金薄带的脱碳量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在相同的脱碳温度下,该薄带的脱碳量随脱碳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并且脱碳温度越高,脱碳量增大得越显著.根据曲线斜率可定性估算出该时间段内反应速率的大小:在反应初始阶段(0~5 min),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高;当反应5~10 min时,3种温度的曲线斜率趋于一致(即反应速率一致);当反应超过10 min后,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较为显著.在本实验的时间范围内,1 293 K的曲线斜率在反应20~30 min时小于1 353和1 413 K的曲线斜率,且逐渐趋于平缓,这表示此时随温度的降低反应速率在减慢.在1 353和1 413 K下,脱碳量随时间呈近似线性增大的趋势,说明在该温度下脱碳反应速率基本保持不变,且反应过程可保持在相对较高的脱碳反应速率上.

3 动力学研究

为进一步研究实验条件下固态脱碳反应动力学,分别对1 293,1 353,1 413 K下Fe-4%C-0.84%Si合金薄带脱碳后剩余的平均碳含量w(C)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进行拟合,结果如图12所示.

图12 碳含量随时间的变化Fig.12 Carbon content with decarburization time

在本实验条件下,对1 293,1 353,1 413 K下薄带的平均碳含量取对数,可得lnw(C)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13所示.

由图13可知,在本实验条件下,可将1 293,1 353,1 413 K下Fe-C-Si合金薄带的宏观脱碳反应近似看作表观一级反应,lnw(C)与t成线性关系.图中直线斜率可近似视为表观速率常数k,表达式如下:

图13 ln w(C)随时间变化关系Fig.1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n w(C)and time

式中:C为摩尔浓度,mol/cm3;w(C)0为初始碳的质量分数,%;w(C)t为瞬时碳的质量分数,%;t为反应时间,min.

利用式(6)求出表观速率常数k,并得到lnk与温度倒数1/T的关系,如图14所示.

依据图14的拟合参数可得到:

图14 ln k与1/T关系Fig.14 The relationship btween ln k and 1/T

根据阿累尼乌斯方程[20]可得出,脱碳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11.475 kJ/mol,低于碳在奥氏体中扩散的活化能.这说明硅可以提高碳的扩散,促进碳活度,降低碳扩散的激活能.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温度对脱碳的影响越发显著.在反应初期,固溶碳充足,界面反应为脱碳的主要环节;在脱碳后期,内部间隙碳原子的扩散逐渐成为控速环节.

4 结 论

(1)在脱碳过程中合金表面的氧化顺序,先是Si氧化生成SiO2,随着φ(H2O)/φ(H2)的升高,薄带氧化生成复合硅铁氧化物(Fe2SiO4).

(2)通过热力学计算结合实验分析,当H2体积分数为15%,气体流量为500 mL/min时,在Ar-H2-H2O气氛下,能快速脱碳且铁不被氧化的条件为φ(H2O)/φ(H2)=0.42.

(3)硅含量越高,脱碳效果越好.表明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脱碳的活度,加速脱碳的进行.

(4)在脱碳过程中,Fe-C-Si合金表面的氧化同样是影响脱碳效果的因素,成分比例不同的合金薄带脱碳受表面氧化的影响也不同.

(5)当φ(H2O)/φ(H2)=0.42时,脱碳反应的活化能为111.475 kJ/mol,低于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活化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界面反应为脱碳的控速环节.但随着脱碳反应的进行,界面碳含量降低,内部碳的扩散转变为控速环节.

猜你喜欢
薄带脱碳固态
5种沸石分子筛的吸附脱碳对比实验
固态Marx发生器均流技术研究
Sn掺杂石榴石型Li7La3Zr2O12固态电解质的制备
透明陶瓷在固态照明中的应用进展
碳素工具钢T8表面脱碳规律研究
加热和旋锻过程对弹簧钢表面脱碳层厚度的影响研究
薄带中纳米级含Ti 氧硫复合夹杂物复合机理研究
薄带连铸低碳钢中低熔点夹杂物控制研究
宽禁带固态功放在导航卫星中的应用
Heusler 型Mn-Ni-Bi-In 薄带材料磁制冷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