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气候议题进入城市设计

2023-02-01 00:48任思远
第一财经 2023年2期
关键词:蘑菇气候建筑

任思远

01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展区的展览主题为“城市生息”。

02 南京红山动物园展示了一个名为“进化漏斗”的装置,展示了地球经历的6次物种变化。

03 这是一个名为“反方向的构筑”的装置,内里生长着蘑菇,尝试唤起观者对环境危机的注意。

猫窝和蘑菇被安排在了展览里,这是2 0 22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展区(以下简称“深双”)的情形。

深双从2005年开始在深圳延续了17年,这次是第九届,建筑、城市和城市化是其固定的主题。以深圳为背景,展览主题的设定反映了当年重要的热点话题,例如社会参与、城中村改造、技术如何改变城市等。到2022年,气候危机成为这场展览的重要切入点,主办方将主题定为“城市生息”。

2022年的极旱、高温、山火等气候事件在展览现场的讨论中被屡次提及,动物、生态、自然这些曾经不被优先置于城市话题下的概念,这次则成了重点。

一件名为“反方向的构筑”的作品尝试唤起观者对环境危机的注意,它是一个悬挂着的倒金字塔,内里生长着蘑菇。它由内含培养基的聚碳酸酯材料制成,呈空心和多孔状,借助这样的形状,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收集雨水,同时给下部提供充足的遮阴面,让蘑菇在建筑侧面的空隙中成长。作品的作者、建筑师陆轶辰试图借此让观者感受建筑的新定义—建筑可以是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而不一定是完全服务于人类的机械。

是时候让人类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挪开,放到蘑菇(或者其他地球生物)身上了,这是本届深双不少作品所表达的态度。它们导致的结果非常直观—各类原本存在于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元素聚集在了一个城市的展馆里,它们是如此密集,背后的点子也惊人地一致,更彰显出一种人为的,甚至急迫地理解和思考自然的情 绪。

长蘑菇的“反方向的构筑”只是案例之一,南京红山动物园在展览中放置了一个名为“进化漏斗”的粉红色装置,展示地球经历的6次物种变化,显示出人类只占这个过程中的一部分,且在此刻与自然拥有共同命运。也有更抽象的案例,众建筑的“众境塔”也是一个倒金字塔装置,用充气PVC材料搭建,模拟生态金字塔,倒立则是“为了让居于生态金字塔顶端的人类意识到,他们的索取超过大自然的负载能力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事实上,如果放眼全球的设计和艺术展,气候变化、生态危机都是近几年来的热门主题。2022年6月至9月,英国蛇形画廊举办了主题为“回到地球”的展览,邀请艺术家对紧急的气候状况作出回应。

01 “众镜塔”使用充气PVC材料搭建,模拟出一个生态金字塔的模型,意图引发人们的思考。

02 青年设计师为城市里的流浪动物设计的低碳居所。

相比其他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扮演着“行动者”的角色,有着更强的动员性。例如为了唤起人的环境意识、表现气候危机的严重性,2018年,丹麦裔冰岛籍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从格陵兰岛运了30块冰川上的冰块,并把它们放置到了伦敦泰特美术馆门前,以冰块在城市里的融化来提醒观者气候问题的急迫性。

这些艺术作品的主要意图是改变人对气候、自然的认知并发起行动,甚至有研究者研究过什么样的气候艺术作品能更有效地激发公众情绪。这项来自挪威科技大学的研究发生在2015年召开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期間,当时还有一场叫ArtCOP21的艺术展览与之相配。

除此以外,“气候艺术”经常有科学家和建筑师的参与,数据统计、航拍等理性研究方法也常被使用。

“气候艺术”最被人诟病的是它与政治的强关联,“赶热点”而缺乏独立性;想要推进行动却又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而深双选择了将两者并置于其中,由于并非纯粹的艺术展,主办方引入了一些科研团队对生态、气候与城市相关的研究,以及这些团队为解决具体问题所产生的设计。相对之前为了“提出问题”的装置,这些项目被认为是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03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关于棕地治理的研究。

04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龙瀛团队展出名为“收缩城市”的项目。

比如展览现场一个名为“猫窝”的项目,它旨在为城市中人与动物共存、保持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提供解决方案。这个名为“流浪动物之家”的特别板块邀请青年设计师为城市里的流浪动物设计低碳居所—它想要解决的是中国城市普遍存在却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即以人类中心为思考的城市设计忽视了把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也纳入到设计中。

在欧洲,有人正在探索如何把动植物的生存状况量化,纳入可以标准化执行的设计模板。例如在展览的“似曾相识”板块中展出的“Zoöp”组织模型,它是Zoöperation的缩写,意为“与Zoöp协作”,而“Zoöp”在希腊语中是“生命”的意思。它是由荷兰的一家艺术机构Het Nieuwe Instituut开发出的治理模型,当各类组织在设计和决策时想要充分考虑其他生物的利益时,可以参照这个模板治理。

除了人与其他生物的共存,中国城市还面临过去几十年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因此,此次深双中出现了诸多关于改用废弃建筑和空地的方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棕地研究中心的郑晓笛团队展出了关于“棕地治理”的研究,指的是对废弃的矿场、工业遗迹的治理,除了通过园林景观设计的方式改成公园,还加入了土壤治理等学科的研究。此外,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龙瀛团队展出了名为“收缩城市”的项目,针对的是像黑龙江鹤岗市这样人口流失、不再适宜用传统的发展思路治理的城市。他们希望能说服这类城市面对“收缩”的现实,进而提出更节约有效的城市治理方案。

深双用解决方案式的思维填补了“气候艺术”常常流于观念而非行动的缺陷,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人类若要缓解气候危机,构建与过去不同的城市生活,除了学者、艺术家和决策层的推动,公众的认识和参与是更主要的力量。遗憾的是,公众在气候议题上的参与仍是有限的,如何调动更多人参与到气候的议题中来,并产生积极、有效的结果,或许是设计师未来在气候议题上需要更加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蘑菇气候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的“芯”
瞧,气候大不同
蘑菇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蘑菇伞
气候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