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育中“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3-02-01 18:22顾玉刘秋霞黄冬梅阎泽君姜浩
中国卫生产业 2023年18期
关键词:双师型医学检验

顾玉,刘秋霞,黄冬梅,阎泽君,姜浩

承德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河北承德 067000

检验医学以实验室检测为主要手段,为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和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这要求检验人员不仅能够熟练进行技能操作,还要具备参与临床会诊,提供检验咨询和进行科研的能力,检验医师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1],先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学员的身份参加住培,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住培结业证后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检验医师。“双师型”教师[2]在住培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对规培学员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满足医学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检验医师[3]。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的教师。这是一支合理结构、优良素质、高效协作的教学团队,也是住培教育质量和检验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培养优质的“双师型”教师(以下简称“教师”)已经成为当下教育教学的工作重点。承德市中心医院检验科(以下简称“本科”)自2016 年成为河北省检验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以来,在建立住陪教育教师队伍过程中不断摸索,现将经验和心得分享如下。

1 突出教师整体素质的影响力

教师能够根据学员的基础水平和发展需求,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指导和培训,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临床思维和创新意识[4];能够有效沟通和协调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和沟通渠道,积极参与临床病例讨论、会诊等活动,为临床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言传身教,帮助学员积累工作经验,并提高其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能够充分利用检验科的优势资源,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科学研究,探索检验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培养学员的科研思维和能力,为开展科研立项打下基础;能够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传承和弘扬检验医学的优良传统和文化,为学员树立榜样和标杆,培养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是住培教育中的中坚力量,其影响力覆盖学员成长的方方面面,是检验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因此,加快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才能为推动住培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临床与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2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方法与心得

检验医学住培教育师资培训起步较晚,目前国内缺乏成熟的师资培养方案[5],本科在综合考量基地实际情况、教师素质、不同来源学员基础水平的基础上,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计划和措施,总结经验,摸索出现有的针对住培教师的培养策略及方法。

2.1 严格执行教师遴选制度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教书育人的基本保障,也是检验科竞争实力的核心部分。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2016 试行版)》和《承德市中心医院关于遴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师的标准》对教师进行严格遴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道德高尚;近五年来没有重大医疗事故或过错;主管检验师及以上职称,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具备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工作人员纳入遴选范围,通过教学竞赛的形式进行选拔,由承德医学院教学专家、承德市中心医院骨干教师、检验科教学主任组成评审小组,在教师的仪容仪表、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选出了一批基础知识扎实、工作经验丰富,医德医风高尚的教师,进行下一轮全面深入的培养。

2.2 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分层递进式培养

检验医学住陪教育的教师来自医院检验科,缺乏医学高等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教学基本功比较薄弱。从工作经验丰富的检验师过渡到德艺双馨的教师,需要在教学基本功上花大力气,同时对教师进行分层递进式培养[6],有利于明确教学目的和提高教学成果,早日成为“双师型”教师。①理论培训:聘请师范院校的教学名师对本科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学规范、课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资源利用等理论知识的培训,采用集中授课的形式,提升教师教学基本功。②参观-学习-交流: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借鉴知名医院住培基地比较成熟的师资培养经验,与同行在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实验室诊断思维建立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梳理优质信息,并将其内化,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整改,逐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③分层递进式培养:所谓分层,就是够根据教师自身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培训方案:针对教学经验欠缺的教师,培养重点在于其教学基本功、临床检验技能操作和基础知识讲授;对于教学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强的教师培养重点在于完善临床实验室诊断思维、有效检验-临床沟通、提高科研能力并将教学成果进行转化等方面的培养,这种培养方式针对性强,能够迅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所谓递进就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发挥传帮带的重要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思维、沟通、科研、管理等能力,完成“双师型”教师转变的最后阶段,实现“教”和“育”的完美连接。

2.3 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

随着临床医学与循证医学的发展,检验医学的人才培养方式从检验技师向高素质复合型检验医师转变,充分发挥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的纽带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打破以往填压式的教学方式,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新教学模式,紧跟医学发展步伐,培养高素质人才。

(1)转变教学观念,从“师”到“生”再到“师”,先学再教,边教边学,教学相长。教师在面对培养群体和培养目标的改变时,要明确任务的差别,制订个体化、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虽然教师具备执业医师资格证,但临床经验少,诊断思维不完善,再当一次“学生”虚心请教,跟临床医生学,跟患者学,跟书本学,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充足的知识储备是为人师的基本保障;教师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与学员的互动,不搞一言堂,鼓励学员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对于疑难病例和罕见病例进行深入研究,共同提高诊断水平,对于不能达成一致的学术观点进行各自论证,增强学员的钻研精神和基地的学术氛围。师-生-师这个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在时代巨变的背景下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寻找最优教学方法,培养符合当今医学发展和临床需求的高质量检验人才。

(2)更新教学模式,教师应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趣味性,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针对教学内容和学员基础水平,对教学模式进行更改和创新,强调教学成果的实践性和实用性:①强化小讲课的实用性,注重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教师选择有代表性、有典型性、有难度性的检验项目或问题作为讲课内容,运用图表、数据、案例等方式进行阐述和分析,突出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7]。②重视情景式教学[8]的应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符合检验教学的场景,如采血晕针的处理、向患者解释检验结果并提供咨询意见等,让学员在情境中主动参与、探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情景性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影响力,也有助于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③采取“走出去”的教学查房模式,教师和学员走进病房,来到患者身边,在主管医生的指导下,获取患者详细的病史和查体资料,并将检验信息与其进行融合梳理,分析检验项目在不同致病因素下的变化趋势,同时向临床医生宣讲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也达到了检验和临床科室加强了解、加深沟通的效果。④教学完成后,采用教师自评、专家点评、学员反馈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肯定优点,找出不足,及时补充调整,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2.4 加强自身医德医风建设,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教师作为检验医学的教育者和引领者,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不断加强自身医德医风建设和人文素养的提升[9],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不仅关系到学员能否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关系到检验医学专业的发展和社会信任。

①加强教师自身医德医风建设,要把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使命和责任,把敬佑生命、甘于奉献作为自己的职业精神;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觉悟,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避免发生不良事件和纠纷;要树立良好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以及沟通协调机制,教师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师德、医德水平。

②全面深化教师人文素养,旨在培养其人文关怀、大局意识、社会责任。具体方法如下:认真学习《医学人文概论》和《做与文化相适应的医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参加哈尔滨医科大学尹梅教授《医患沟通与团队建设》的培训,系统学习和掌握医学人文知识,并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哲学,伦理学、医学发展史等经典名著,丰富精神世界,开阔思维视野,增加医学人文知识储备;观看医学记录片《共和国医者》《生命缘》《人间世》等,感受医学前辈对于医学和患者的关爱,建立整体观和大局意识;同时注重实践与反思相结合,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会遇到各种的误解和委屈,运用所学习的人文知识和技能,换位思考,解决困难和矛盾,提升医学的温度和力量,将医者的责任感、使命感融入工作中,感受医学人文厚重的力量。

教师要以德为本,以身作则,做到严谨治学、勤奋敬业、乐于奉献,树立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思想觉悟,才能于无声处影响学员的执业行为和道德操守,培养德才兼备的检验后备力量。

3 教学成果进行深入转化,实现教学利益最大化

(1)促进为异常结果为导向的多学科讨论会诊,把教学成果和为临床解决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争取双赢的局面。

检验医学是一门服务于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和健康管理的应用型学科,每个检验结果都与患者或群体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甚至可能影响临床决策或公共卫生政策。实际工作中,教师会遇到各种类型的结果,其中体检人群的某项指标异常升高、疾病发作期患者体内具有诊断价值的标志物活性未能达到临床决定水平等异常结果成为工作和教学的核心问题,需要抽丝剥茧,寻根溯源,将检验结果转化为有价值的诊断线索。①教师把以上问题及时归类、记录、总结,了解患者临床情况,查阅参考书及文献指南,目前使用的检验方法灵敏度低还是患者体内存在干扰检测的物质,结合检测原理进行初步分析;②在科室内部采用集体备课、病例讨论的形式与其他教师共同分析,“异常结果”具有普遍性还是特殊性形成初步意见;③邀请相关临床科室的医生走进检验科,开展以“异常结果”为核心导向的,针对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进行多学科会诊[10],把检验方法的原理、检验项目的诊断效能和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联系起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提高了教师的诊断水平,还加强了检验科和临床科室的交流与沟通,实现了在提高教学水平和拓展教学成果的基础上,为临床科室解决实际问题的“双赢”局面。

(2)针对临床常见疾病,在了解疾病谱系和诊疗思路基础上,构建实验室诊断路径,实现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有效结合,避免检测项目选择不合理、解释不准确、反馈不及时的现象发生。

实验室诊断路径的建立是教师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学成果深入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的重点,教师需先将各种检验项目按照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监测的要求进行分类和组合,形成一个系统的诊断流程,包括检测项目的选择、检测方法的评价、检测结果的解释等,将上述内容进行整理并编辑成文档,包括文字描述、图表展示、算法演示等形式,以便于传播和应用;再按照行业标准和质量规范,进行标准化操作,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并将检验结果进行高效转化,为临床提供精准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将实验室诊断路径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收集反馈意见,评价实施效果,如诊断效率、诊断质量、患者满意度等,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和完善;还可以作为教学材料和培训工具,帮助学员掌握检验医学的基本理论、常用技术和规范流程,培养其临床思维、判断能力和沟通能力。

(3)丰硕的教学成果与雄厚的科研能力相互影响[11-12]、相互促进,二者共同提高既是新时代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教师通过日积月累的“学”才能高效优质地完成“教”,也必然进行深入广泛的“思”和特立独行的“创”。将教学与科研高度结合,建立以课题为载体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机制,鼓励教师围绕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开展课题研究,并将课题成果及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建立以教学基地为平台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机制,鼓励教师利用教学基地资源开展科研活动,并将实验室开放给学员参与科研实践;建立以团队为核心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机制,鼓励教师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并将团队成员纳入教学体系,形成师生共同探索、共同进步的氛围。

教学成果深入转化,教学成果与科研能力的共同提高,形成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社会服务为导向的发展格局,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战略需求、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4 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住陪教育教师队伍的建立与形成是为了提高其教学能力和诊断水平,进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优秀检验人才,推进检验医学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本科在摸索教师培养机制与方法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问题:师资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结果缺乏互动和反馈、没有建立适当的绩效奖励机制和评估体系等。以上这些问题将是本科在以后的工作中集中力量攻克的难关,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采取有效方式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才能推动住陪教育的发展,培养核心胜任力强的检验人才。

5 展望

本科自2016年成为河北省检验医学住陪基地以来,努力克服教育师资短缺,教学经验欠缺,教学能力偏低的困难,积极培养“双师型”住陪指导教师,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著名院校教育教学及师资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基地和科室的实际情况,摸索出当前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与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指导到具体实践,从思想交流到经验分享,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与临床基地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检验医学住陪教育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形成共同的教学理念和目标。然而建立、完善、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不断努力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促进检验医师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优秀检验人才。本科也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以此为重点,弥补不足,解决困难,为检验人才的培养和检验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双师型医学检验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临床检验检验前质量指标的一致化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