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人眼中的“国宝”
——青铜器

2023-02-07 03:45供稿余冬梅郭硕李小康郭征张建斌YUDongmeiGUOShuoLIXiaokangGUOZhengZHANGJianbin
金属世界 2023年1期
关键词:凤鸟国宝青铜器

供稿|余冬梅,郭硕,李小康,郭征,张建斌 / YU Dong-mei ,GUO Shuo,LI Xiao-kang,GUO Zheng,ZHANG Jian-bin

内容导读 从材料视角解读青铜文物,揭秘其材质属性,探究其制造工艺,感悟青铜时代的工匠精神。青铜制品,从礼器到实用器,从酒器、食器、水器到乐器,涉及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那个时代真正的“国之重器”,用青铜铸造了文明的鼎盛与辉煌。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青铜文物,在考古学家的眼中,它是历史遗证和文化遗存;在美学家眼中,它是艺术化身和思想写实;而在材料研究者的眼中,其材质属性和制造工艺能够得到详细解析。

天然铜为紫红色固体,质地较软,其硬度甚至不及石器,故应用范围极其有限。直到人们发现在更高的温度下它会熔化、流动,冷凝后会形成一定的形状,并且若在铜中加入锡、铅等元素,其成品的硬度还会更高,于是一种全新的合金——青铜便诞生了。青铜,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刚铸出来的青铜器金光灿灿、熠熠生辉,古人称之为金或吉金。由于长久埋藏在地下,铜与土壤中的水和矿物质等发生了化学反应,在表面形成了一层青绿色的铜锈,因而得名青铜。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深埋地下千年的青铜器,穿越时空,再现于世人眼前,我们视若珍宝,或惊叹其神秘奇特,或称颂其瑰丽夺目。时至今日,已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庞大,仅目前登记在册的就有1403451 件(组),更因其承载的厚重历史,我们称之为“国之重器”。

历史是现实的前身,而现实是历史的延续。青铜器诞生于文明之初,凝结了上千年的文化积淀。“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器具的时期。从夏商周直至秦汉,青铜时代跨越了两千年左右,见证了青铜器的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和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中国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远,而青铜器则是其缩影与再现。

所谓“藏礼于器”,是指在商周时期,按照礼的要求,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飨的青铜器具有确立主人身份地位,显示尊卑关系,表达虔诚和敬畏,象征使用者的权力和地位等作用,因而青铜器具有了特殊的礼仪文化意义[1]。换言之,这些被称之为礼器的青铜器具,实质上是礼的物化或具象化,它们被人按照自己的希望强制性地赋予了“礼”这样的神圣意义,具有了一种神秘、威严的至上力量,然而又反过来制约、支配着人们对待它们的态度,于是这些礼器经此便成为一种制度性的社会文化符号,所体现的乃是人们自身的理想、道德、心理倾向和现实人生世界的秩序。

从造型艺术角度来看,青铜器折射出了其背后所蕴藏的礼制。尤为夺目的青铜礼器是宗庙中和宫室中陈设的器物,用于各种祭祀、宴飨和典礼仪式的场合。古人认为祭祀和打仗是国家头等重要的事情,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和祭祀有关的器物,目前青铜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庙中使用的器物。按应用功能来分,礼器包括酒器、饪食器、水器、乐器、玉器等。酒器按用途分为盛酒器和饮酒器,盛酒器有尊、壶、豆、觥、斛、鉴、盉、卣,饮酒器有觚、觯、角、爵、杯、舟。饪食器通常有鼎、俎、鬲、簋、盨、簠、敦、铺、盂、盆、鍪、匕、勺;水器有盘、匜等;乐器有钟、鼓、铃、镈、铙和钲。

礼器——鼎

鼎,三足两耳,五味之宝器也。随着发展需要,鼎也衍生出了四足。鼎,作为一种重要青铜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代表着和平、发展和昌盛,也是整个青铜礼器群的核心。它既是身份等级的礼器,被用于代指王权:“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用于祭祀和随葬;也是古时炖煮或盛放食物的实用之器(图1)。《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采首山(秦岭之首)铜,铸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上古时期,黄帝铸三鼎(天鼎、地鼎和人鼎)炼药救民于瘟疫后,御龙归天[3]。

图1 鼎及其对应的身份等级:(a)“子龙”青铜鼎[2];(b)后母戊鼎[2];(c)身份等级[3]

酒器——何尊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国内唯一以青铜器命名的综合性博物院(馆),故而宝鸡得名“青铜器之乡”。作为镇馆之宝——何尊,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铜酒器,周成王五年为贵族“何”所作,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纪年的青铜器(图2)。何尊通高38.8 cm,口径28.8 cm,重14.6 kg。全器造型如“亚字”,长颈,腹微鼓,高圈足。体侧装饰有四道镂空扉棱,从上至下将圆形器体分为四个部分。何尊的艺术风格延续了商代青铜器饕餮纹的风格,通体散发着一种“狞厉之美”。整器的装饰以雷纹为主,部分采用三层花的装饰手法,看起来华美瑰丽。上下可以分为3 部分,3 部分张弛有度,被凹陷的条带所分割。上部舒张,排布细长的兽形蕉叶纹;中部则分布有高于器表且带角的兽面纹;下部为圈足起台,亦装饰有浅浮雕兽面纹。从上方俯瞰,可看到四条突出的扉棱将尊分隔为对称的4 个部分[4]。何尊内底铸有12 行122 字铭文,记述了西周初年(周成王五年,即公元前1038 年)周人迁都洛邑(成周)的重大史实,铭文整体内容可与《尚书》《史记》等文献记载相印证。根据铭文记载,何的父亲曾经辅佐文王、武王,周成王训诫贵族子弟,谈到武王灭商和武王、成王相继营建洛邑之事,并对武王举行“豐(酆)祼”之祭,要求何像他父亲一样,有劳于天,传达天命,敬慎祭祀。何受到赏赐,因此作器以纪念。铭文中出现的“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这体现了周人对于当时地理空间的认识。洛邑近处四面平坦,汇集河流,便于沟通,北上可接管太行山东西麓的商人旧势力,南下可通过秦岭、汉水抵达长江中下游获取铜矿资源。洛阳盆地四周有山脉环绕,退可扼守关隘。周人兴起于西岐,宗周位于洛邑之西,终是偏安一隅,营建洛邑则可控制新征服的土地[5]。何尊铭文内容的重点,实际上正是周成王告诫宗周后辈成周这一“中国”之地对于王朝统治的重要。这种“天下之中”“中国”的观念,对于后世影响深远。青铜铭文就是用青铜铸造出的宝贵历史,除了印证史籍或弥补史籍的不足之外,它们又代表着真实且久远不朽的历史事实。何尊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因其铭文所记录的重要史实使它成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图2 何尊[4]及其铭文[6]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的冬季奥运会—2022 年北京冬奥会,其中火种台的设计灵感正是来自何尊[2],也展现了中国文化之美的历史渊源,将中国古典文化美融于现代艺术之中,如图3 所示。

图3 火种台创意源自西周何尊[7]

食器——胡簋

胡簋[guǐ]——簋中之王,形体高大魁伟,亦被称为王簋。通体高59 cm,口径43 cm,腹深23 cm,重量达60 kg,是存世的商周青铜簋中最大的一件,是名副其实的簋中之王,如图4 所示。器型为方底座,圆形腹,高圈足,双耳呈象首形。器底座上饰竖条瓦楞纹,腹上部和圈足各饰一圈钩云纹,腹中部饰竖条状瓦楞文。圆形的簋身与方形的底座相连,整体造型上圆下方,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观念。同时,簋体下方有正方形方座,加强了器物的稳重感。上面像石鼓,下面若平台,周身布满竖棱,如虎皮身上的斑纹。两耳飞扬跋扈,简洁中露出大方,神秘中露出狰狞。器形雄伟厚重,拙朴典雅。簋是古人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是一种礼器,是我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的青铜器具之一。按照周礼,青铜簋通常在祭祀与宴飨时与鼎配合使用,如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胡簋腹底有铭文12 行124 字,是西周第十代国君周厉王姬胡为祭祀先祖、祈神降福的祭文。记载了周厉王祭祀祖先的祝词,同时铭文还明确了铸器的时间为周厉王十二年。为当前研究西周时期的礼教,祭祀制度,以及商周青铜器的制造工艺、材料、装饰、文字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物证和信息,具有极其重要的美术考古价值。

图4 胡簋[4]

水器——朕匜

青铜朕匜[yí]属于水器,是西周中期的一件盥洗器,为当时的贵族洗漱用具。高20.5 cm,腹深12 cm,腹宽17.5 cm,长31.5 cm,重3.85 kg。椭长形,四足,前有注水的流,后有兽首鋬,平盖,口沿饰窃曲纹一周,图5。器形整体像一只羊,盖前端为虎头,盖面呈琵琶形,四兽蹄足,给人以狞厉威严之貌,这在铜匜中少见。器内底和盖共铸157 字的铭文,器铭和盖铭连读,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篇诉讼判决书,不仅记载了有史以来最早的民告官案件,也记载了第一次法官受贿的情节,涵盖了丰富的法律内涵。因为朕匜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法律政策和刑罚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被誉为“青铜法典”。

图5 朕匜[4]

乐器——钟

乐器在周代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周人将音乐、舞蹈、诗歌纳入规范社会等级的制度中,形成周代的“礼乐制度”。青铜乐器作为最重要的乐器,在重大场合演奏,与石质乐器一起构成“金石之音”,包括钟(图6~8)、镈[bó]、铙[náo]等。柞[zuò]钟,由8 件大小排列的甬钟组成,柞为编钟主人的名字。在祭祀或宴饮时,鼎中盛放着肉食、巨大的编钟被有节奏地敲响,这便是钟鸣鼎食。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上钟鸣鼎食场景中,有编钟、编磬,旁立建鼓,3 人敲钟,1 人击磬,1 人敲打鼓和丁宁,尚有1 人持号角状的吹奏乐器在演奏,右边有2 个圆鼎,2 人正从事炊事工作如图9 所示。但是严格的礼乐制度,需要在王室强大的统治下才能贯彻执行[2]。

图6 西周师丞钟[2]

图7 柞钟[2]

图8 曾侯乙编钟[2]

图9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上钟鸣鼎食场景[2]

曾侯乙编钟,由65 件铜钟、8 件演奏工具构成,整体宽748 mm,高265 mm。编钟形制最大、音域最广,可以演奏七声音阶五个八度,在2400 年前音乐达到如此高度,堪称世界乐器史上的瑰宝。一方诸侯使用如此规格的青铜器,僭越之风可见一斑。此外,各地诸侯与贵族的需求,促使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不断精进升级[2]。

炉器——铜熏炉

铜熏炉是古代用以室内烧炭取暖或焚香的青铜器物,有的铜熏炉还附有铜漏铲,用来铲炭或添加香料。战国已有熏炉,在其中盛放香草后直接点燃。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龙脑、苏合等树脂类香料传入我国,将香料放炭火上熏烤,便徐徐生烟,以驱散蚊虫、消除疲劳以及熏香衣物。铜熏炉的造型各不相同,极富中国的文化审美,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

凤鸟衔环铜熏炉(图10),高35.5 cm,重4 kg,通体为镂空花纹,基本上由覆斗形底座、空心多边形方柱和衔环凤鸟的球形炉体3 部分组成。覆斗形底座,是像斗一样造型的底座口朝下放置。覆斗形底座纹饰为一次铸成的镂空高浮雕图案,四个正立面纹饰相同,构图可分上下两层,每面有三只虎纹,上层一只正立,虎纹两侧各有一持盾俯视的小人;下层两只老虎倒立,虎纹中间是一个持盾正视的小人,三个小人形体矮小,面目清楚。与正立面相接的四个坡面纹饰也相同,并与正立面纹饰大部分一致。铜熏炉的炉体呈球形,顶部有一展翅欲飞的凤鸟立于正上方,凤鸟高冠长颈,双目突出,口衔圆环,作飞翔状。凤鸟与炉体通过一个空心柱铸造为一体。炉体分内外两层,腹部有四个两两相对的兽首衔环耳;炉体内层为椭圆形炉壁,底中央有一直径0.7 cm 的圆孔与炉腔相通。整个铜熏炉设计巧妙、工艺精湛、造型优美、风格独特、纹饰瑰丽,是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经典之作[8]。

图10 凤鸟衔环铜熏炉[8]

东夷人(今山东临沂)崇拜凤鸟,并以凤鸟为其图腾[9]。作为东夷文化代表的西汉·五凤铜熏炉(图11),通高20 cm,直径21.5 cm。铜熏炉由炉盖、炉身和承盘组成,炉盖和炉身有穿栓相连,活动自如。炉身呈凤鸟形,背与双翅为熏炉炉盖,上有镂孔,翅下有穿栓,两盖可自由开合;两足站立在承盘上,与承盘连为一体;凤鸟长尾做开屏状,凤身饰有浅细羽毛纹;凤鸟背翅上伏有四只雏鸟,而在胸前同样攀附一只雏鸟,并伸颈做出觅食状态。这一熏炉上的五凤形象,象征着吉祥如意、天下太平。

图11 五凤铜熏炉[10]:(a)侧视图;(b)后侧视图

饰品——青铜大面具

2022 年春节联欢晚会首次亮相的三星堆青铜大面具(图12),让世人眼前一亮。青铜大面具宽131 cm、高71 cm、深66 cm,重65.5 kg,是目前已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体量最大、保存状况完好的大型青铜面具。其宽颐广额、棱角分明,眉部、眼睛、嘴唇等线条流畅、皆突出于面部,粗长眉作扬起状,面具的两侧上下及额部正中有方形穿孔,可能是用于固定。青铜大面具是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距今已有3000 多年的历史,体现了古蜀先民对自然万物与人神世界的理解与思考[11]。令人震撼的青铜大面具不仅让人领略了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更感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公众认识考古、了解考古,从考古中汲取精神滋养的浓厚兴趣。

图12 青铜大面具[11]:(a)主视图;(b)侧视图

工艺品

1969 年10 月在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马踏飞燕”,又称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图13)。铜奔马高34.5 cm,长45 cm,宽13 cm,重7.15 kg。马昂首嘶鸣,躯干健壮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一足踏燕、三足腾空,矫健俊美,飞驰向前,别具风姿。“马踏飞燕”被定为国宝级文物,曾先后到法国、日本、英国、罗马尼亚、奥地利、南斯拉夫、瑞典、墨西哥、加拿大、荷兰、比利时、美国等14 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高度赞誉。

图13 铜奔马[12]

伴随铜奔马同时出土了另外98 件不同造型的铜雕艺术品,它们共同组成了铜车马仪仗俑队(图14),包含39 匹铜马、1 头铜牛、1 辆斧车、4 辆轺[yáo]车、3 辆辇车、2 辆小车、3 辆大车、1 辆牛车、17 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佣和28 个奴婢俑。主车通长36 cm,马高40 cm,奴婢俑高19.5~24 cm。这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铜马造型优美,形态多样,有矫健刚毅的骑马,也有肥壮彪悍的驾车马,还有飞奔绝尘的千里马。有的昂首前进,有的跳跃腾起,有的驱车驾辕,铜车马仪仗队栩栩如生地表现了“车辚辚、马萧萧”的壮观场面[12]。

图14 铜车马仪仗俑[12]:(a)主视图;(b)侧视图

兵器

随着高高在上的礼制被打破,青铜器逐渐走下神坛,落入凡尘之中,功能也越来越实用。各诸侯国纷争不断,青铜资源大量投入到武器装备上,被制造成剑、矛、戈和箭[2](图15)。吴越的青铜剑名震天下,铸剑者干将莫邪成为一代神话。弓箭的箭头为青铜锻造,箭身为铁材质(图16)。几千年前的古兵器,虽静静地躺在照片之中,但遗留在泥土上的金属痕迹,却是这些铜头铁杆的破甲利器留下的历史颜色,金属的冷感透着战争的严酷。希望我们永远生活在铸剑为犁的世界,用金属之利,而避其害。

图15 青铜兵器:(a)越王勾践剑;(b)吴王夫差矛;(c)龙纹青铜戈;(d)箭镞[2]

图16 弓箭结构图[3]

青铜器的制备工艺

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主要有2 种:块范法浇铸成型(范铸法)和失蜡法浇铸成型(失蜡法)[2]。

范铸法

中国人所使用的是泥范块范法,范铸法工艺流程有四步:①组范、②浇铸、③冷却去范和④打磨,如图17~18 所示。以铸造铜爵为例,其原理是首先用黄泥做出器物的模型,即“模”。在模的表面覆盖泥料,待凝固后再分区域剥落下来,形成范(也称为外范),再之后在模的内腔填充泥土,形成芯(也称为内范,或可以把模刮削掉一定的厚度形成芯)。青铜器上精美的花纹则是雕刻在外范的内测,把内范和外范组合在一起,两者之间便会形成空腔,再将冶炼好的铜液从事先留好的浇注口内灌入其中,冷却干燥后打破外范和内范,加以修整打磨,一件精美的青铜器就铸造完成了[2]。因为一件模子只能铸造一件器物,于是我们的文化中,留下了一模一样这个词,也因为内模外范的严丝合缝。我们把世间值得学习的榜样称为模范。特大复杂青铜器的制作方法为分铸合接,如青铜大面具由面部、脸颊后部、眼睛、耳朵等多部位分别铸造,再组合成一体。

图17 (a)块范法制模示意;(b)块范法制范示意;(c)范法制芯示意[2]

失蜡法

图18 范铸法工艺流程示意图:(a)组范;(b)浇筑;(c)冷却去范;(d)打磨[2]

失蜡法的工艺流程有:泥胚包裹,浇淋细泥,覆盖厚泥;入窑熔蜡;形成空腔(图19)。首先选取易熔化的材料(如蜂蜡、动物油等)制成蜡块,然后将蜡块雕刻成所要铸的器物,即蜡模。之后在蜡模表面淋浇细腻的泥浆,然后在外表面覆盖厚泥,阴干后烘烤使蜡模熔化流出形成空腔,即为失蜡。最后往空腔内注入铜液,冷却、打磨后得到青铜器(图20)。失蜡法的发明,几乎可以让青铜器铸造出任何款式,包括那些极其繁缛、令现代人称奇不已的杰作。

图19 失蜡法失蜡示意:(a)泥肧包裹,浇淋细泥;(b)泥肧包裹,覆盖厚泥;(c)入窑熔蜡;(d)形成空腔[2]

图20 失蜡法浇铸成型示意图:(a)浇铸铜液;(b)冷却铸件;(c)敲碎外范,获取铜件;(d)切割浇口并打磨[2]

范铸法与失蜡法融合

很多造型精美的复杂青铜制品融合了这两种铸造法,表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制造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为铸造工艺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如拥有24 个神兽的云纹铜禁和由72 个部件组成的曾侯乙尊盘,镂空部分采用了失蜡法,而器体部分则用了范铸法。云纹铜禁,上面放置酒器,“禁”有提醒适度饮酒或禁酒的内涵,如图21~22 所示。

图21 云纹铜禁[2]

图22 曾侯乙尊盘[2]

结束语

翻开历史的卷轴,残存的古书让我们对青铜时代的认知仅停留在想象,而沉睡千年的青铜文物印证着那个时期的辉煌,深刻诠释着青铜文明,也荟聚着先祖们令人叹服的聪慧。人既是历史的作注者,也是历史的解注者。青铜文物承载着中国文化之源,体现着各民族融合交汇之流,镌刻着“何以中国”的历史之鉴。

猜你喜欢
凤鸟国宝青铜器
“国宝”竞拍会
凤鸟的神秘主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漫话国宝
从物质到信仰
淡黄柳·怀人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
梁带村里发现的微型青铜器
红山文化猪龙、凤鸟图腾崇拜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