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心中常有“一片晴空”
——谈如何指导学生调整情感状态

2023-02-08 01:54马志国
新班主任 2023年1期
关键词:道德感消极情绪激情

上一期的文章中,我们谈到,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发挥情感的保健功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一方面,就班级群体来说,班主任要努力营造积极良好的群体情感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就学生个体而言,班主任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倾向,指导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情感状态。接下来,我们就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班级管理中,教师要从积极方面做好学生情感的培养工作,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我们知道,情绪与情感有不同形态的表现:从情绪角度来说,分为激情、心境、应激等;从情感角度来说,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下面,我们就情绪与情感的几种常见的形态具体讨论学生情感的培养。

第一,指导学生主宰自己的激情。

激情是一种猛烈迸发、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比如,两个班之间的一场足球赛结束了,赢球一方的学生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将胜利的喜讯奔走相告;失败一方的学生可能暴跳如雷,有的甚至大声痛哭。这就是激情的表现。

激情的特点是强度大而时间短。激情发生时,伴随着剧烈的生理变化,从而产生巨大的能量,所以,身体的外部表现特别明显,如咬牙切齿等。激情之下,情商低的人往往难以自控,但是,这并非说激情之下人的控制力就完全丧失了。因此,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激情,不做激情的奴隶,要做激情的主人。

首先是利用积极激情的作用。

激情可以分为积极的激情和消极的激情,这是就激情的社会效果而言的。激情能带来好的社会效果,就是积极的激情;反之,就是消极的激情。比如,狂喜后的行为可能害人害己危害社会;相反,愤怒也可能阻止恶行,有益于他人和社会。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需要激发体能的情况下,比如,在球场上,在跑道上,在紧急情况下,激情会激发人的力量。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在必要的时候唤起激情,发挥激情激发体能的作用。但是,在需要激发智能的情况下,我们就不能盲目调动学生的激情了。

其次是防止消极激情的危害。

一是指导学生在意识到激情将要来临时学会克制冲动。克制,是情商的核心。清末爱国将领林则徐脾气过于急躁,面对清王朝的腐败和列强入侵,一度情绪烦乱,经常发怒。他意识到这样于事无补,于是在书房中挂上“制怒”两个大字提醒自己要克制怒气。我们还可以借助其他手段来克制自己,如默念“冲动是魔鬼”,让舌头绕三圈再开口说话等。

二是指导学生在感到激情已经到来时学会迅速转移。这是因为激情的迸发总是以人或物为对象的,能避开发怒对象及环境,就会让人由激动转为平静。比如,家里的事使你恼火,就赶快去学校;教室里的事使你勃然大怒,就赶紧到操场上走走。

三是指导学生在激情已经高涨时学会合理宣泄。合理宣泄消极情绪也是情商高的重要表现,具体方法参考文章末尾内容。

第二,指导学生主宰自己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强度小而持续时间长的情绪。心境既可能是愉快积极的,也可能是忧愁消极的。怎样指导学生学会保持稳定良好的心境呢?

一是指导学生学会全面看问题,让学生懂得“万事如意”不过是一句“美丽的谎言”。生活中,小至上学迟到,遭人误解,大至考试失败,好友反目,不顺心的事总会发生。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全面看待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积极面。

二是指导学生脚踏实地做好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如记住一个英语单词,解答一道数学题,洗好一件衣服,做好一次卫生,等等。良好的心境往往从成功中来,而小事容易让人取得成功,于是也就有了好心境。

三是指导学生走进“阳光地带”。教室外的欢声笑语,操场上的龙腾虎跃,电视上的小品相声,图书上的幽默与笑话,都会给学生心中带来阳光,营造好心境。

四是加强锻炼,保持健壮的体魄。教师不要让学生总闷在教室里,要鼓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因为心态和身体是相互影响的,愉快的心境常常寓于健康的体魄之中。

第三,指导学生主宰自己的应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难免遇到突发事件或危险,如突发交通事故、遇到火警、遭遇地震等,这时人就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心理学上称这种情绪状态为应激。由于应激反应,人会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在应激状态下,每个人的表现不同,比如,有的学生听到考试就紧张,尤其是突然考试,容易导致身体机能失调,大脑失灵,陷入窘境;相反,有的学生面对突然安排的考试却能沉着应战,集中精力应对。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应激反应。一是要有准备。首先是心理准备,再就是一些知识技术上的准备,比如,知道如何应对火灾等。二是要冷静。不管碰到什么紧急情况,都要保持头脑冷静。三是要果断。任何犹豫不决,都不利于应对紧急情况,当机立断才能抓住时机。

第四,指导学生主宰自己的道德感。

道德感是人在道德生活中体验到的一种情感。比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友谊感和荣辱感等。有人觉得,道德感虚无缥缈,甚至空洞抽象,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其实,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体验到道德感。高度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真挚的友谊感促使他们互相帮助,集体荣誉感促使他们为集体团结向上。

说起道德感的培养,笔者想起了参加过的一次助学座谈会。会上,几名因家庭贫困而受到资助的高中生在发言中回顾自己的成长,感恩祖国,感恩人民,感恩老师,感谢施助的人,却没有谈到感恩父母。于是,笔者先讲了一个真实的亲情故事,再问:“请同学们说说,最先感恩谁?”沉静片刻,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应该最先感恩妈妈。”是的,连妈妈都不爱,何谈爱祖国,爱人民,爱身边的人?所以,培养道德感不能唱高调,不能空喊口号,一定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一定要从最基本的道德感入手。触动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培养发自内心的道德感,才能真正发挥道德感的激励作用。

第五,指导学生主宰自己的美感。

所谓美感,就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的时候体验到的情感。什么样的东西能引起人的美感呢?我们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比如,螃蟹并不美,而齐白石笔下的螃蟹却很美;有人用“长得像驴”来丑化别人,而黄胄笔下的驴却能给人以美感。美感有陶冶情操与滋润品格的力量,能激起学习热情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基本技能,培养自己的美感。我们可以通过美术、音乐等相关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美感,也可以通过班级日常管理来培养学生的形象美、行为美和语言美等。

第六,指导学生主宰自己的理智感。

理智感就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比如,对新的未知的东西表现出求知欲、好奇心;对不理解或不能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惊奇、疑惑;对新的思想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对自己的发现、发明和创造充满了喜悦。可见,理智感和人们追求真理的需要是紧密联系的。

有的老师常常为某些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而头疼,却忘了在心理重压下有多少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多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压制了?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理智感的培养。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既要有认知性的学习,也要有情感性的学习,二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理智感,让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相互作用,这会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在班级管理中指导学生调控消极情感

人的心灵天空总难免有阴云飘来,学生也难免有心情不好的时候。班级管理不仅要做好学生情感的培养工作,还要指导学生在面对消极情感时学会自我调控,让学生做情感的主人,心中常有“一片晴空”。

第一,降低期望调控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决定人感受的不只是事物本身,还有人对某事物所抱的期望值,即目标的高低。期望值越高,成功带来的满足感越弱,失败带来的挫折感越强。心理学上用公式“情绪指数=期望实现值/内心期望值”来衡量人的情绪。这个公式的意思就是,人的欲望越高,烦恼也就越多。

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适当降低欲望,调低自我期望值。一是正确地看待自我。自知者明,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看清主观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的差别,这样才容易把握自己,避免陷入失望的痛苦之中。二是合理地调控欲望。人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欲望,但是,要知足常乐。我们要引导学生不盲目给自己定高目标,知足才能常乐,常乐才能总是笑对生活,才能更有希望。

第二,转换视角调控法。

心理学上的情绪ABC理论告诉我们,决定人情绪的不是现实生活本身,而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看法和理解。有时候,同一件事如果从某个角度看,可能引发消极情绪,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引发积极情绪。

这一天,一位老师走进教室,拿出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的眼睛首先盯住了黑点:“一个黑点。”老师面露遗憾地说:“难道你们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在生活中,我们可不要这样只看到‘黑点’啊!”随后,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画着一个不大的白点。他又问学生:“同学们,现在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这次,学生不确定地小声回答:“一个白点。”“太好了!”老师这回高兴地笑了,“就该这样,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发现亮点,学会看到光明!”沉寂片刻,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们应该像这位老师这样,结合具体实例,指导学生转换自己的视角,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第三,适应周期调控法。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情绪跟体力和智力一样,存在高低起伏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性像一只无形的时钟一样控制着人体。

我们要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情绪的周期性。一是对情绪低潮期的到来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避免因缺乏准备而感到忧虑不安。一般而言,这种周期性变化对学习和生活没有多少影响。二是当感到自己正处于情绪低潮期时,可以有意识地回避一些容易使情绪低落的事,或者暂时放下那些困扰自己的难题。三是发挥主观意志的作用,做情绪的主人。有的人容易受情绪左右,甘愿当它的奴隶,不想也不能自控;有的人则能以理智战胜情绪。

第四,体育活动调控法。

国外有心理学家用体育疗法治疗人的抑郁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具体方法是:先与病人在公园里相聚,一起畅谈并回顾一天的情况,然后进行伸展运动,待全身有暖意之后再慢跑。慢跑时间的长短和距离依据每个人的体质而定,不要求过大的运动量。跑一会儿后休息,然后再跑。在跑步的过程中,让病人自测脉搏和呼吸。跑步之后,进行集体性的球类游戏。结果发现,病人的状况大为改观,情绪明显好转,很多人感到已从抑郁中解脱出来,又能正常学习与工作了。

中小学生大多都有较重的学习负担,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再加上每天生活较为单调,除了上课就是写作业,导致不少学生心情压抑。体育活动也是帮他们调节情绪的好方法。聪明的班主任从来不是减少或剥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置身于体育活动中。体育活动会让学生感到,生活是这样富有朝气,生命力是这样旺盛,心灵世界是这样晴朗。

第五,嘴角上翘调控法。

平时我们说“喜笑颜开”。从心理学角度说,笑是情绪的机体变化,喜是情绪的内心体验。人们一般认为是先有情绪的内心体验后有情绪的机体变化,就是先喜后笑。但是,心理学上关于情绪研究的“詹姆士—兰格理论”认为:情绪的心理状态不是情绪生理变化的原因,相反,情绪的生理变化才是情绪的心理状态的原因。有研究表明,情绪确实与内脏、横纹肌的变化有关系,是从内脏、横纹肌反馈回大脑的信息。具体说到笑与喜的关系,一般说是先喜后笑,可有时候也会先笑后喜。也就是说,脸上肌肉表情的变化,也可以带来内部心情的变化。人有意地调整面部肌肉时,也就无意间调整了内心的情绪状态,从而逐渐地清除消极情绪,于是心中的天空便由“阴”转“晴”,也就变得快乐了。

这启示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调整面部表情来调整心情。课余的时候,可以请学生跟老师这样做:先调整一下,让自己平静一些。请嘴角上翘,尽力上翘。请尽力保持较长时间,1秒,10秒,30秒!学生的心情可能就好起来了。

万玮摄

第六,合理宣泄调控法。

无论怎样调控,消极情绪总是不能彻底避免。学生如果有了强烈的消极情绪,怎么办?盲目地要学生忍耐,盲目地要学生坚强,盲目地要学生把消极情绪压抑在心中,是不合乎心理卫生要求的,是会给学生身心带来更大危害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方式把消极情绪及时宣泄出来。

有两种宣泄方式可供选择:一是理智性宣泄,比如,对最亲近的人诉说心中的痛苦,或者通过写日记让心中的悲伤顺着笔端倾泻出来。二是情感性宣泄,比如,在适当场合和时间大哭一场,任泪水横流,也可以大叫一阵,任怒火喷发。

在情感性宣泄中,虚拟宣泄也是一个好方法。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机构设有专门的宣泄室,里面有塑胶制作的“宣泄人”,专供人来宣泄情绪。这就是虚拟宣泄。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怒不可遏的时候随便画个人像当“宣泄人”,尽情地拿它出气,可以说,可以哭,可以闹,甚至可以骂,可以打。这个虚拟的对象只能低头认输。于是,学生心中的消极情绪宣泄出来了,心情也就“阴转晴”了。

猜你喜欢
道德感消极情绪激情
静心
幼儿消极情绪的表现及家长的应对策略
——以三门峡市H区幼儿为例
测试
公德自在人心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激情从未止步
外媒:研究证明狗和猴子跟人类一样有“道德感”!
正义的别样寻求:古代“母杀子”叙事中的悲情与道德
道德冷漠的原因分析及其矫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