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模式的探讨与思考

2023-02-10 06:07六安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翁启元刘坤
区域治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六安市六安处理厂

六安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翁启元,刘坤

一、基本情况

(一)水环境概况

我国已进入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然而多年来在城市建设中,对城市自然要素的不重视,特别是对城市河道(水体)水环境和地下管网的漠视,如地下管网的破损、混错接等问题,河道(水体)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大面积的河道(水体)被覆盖,河道(水体)被硬化、渠化,人工与自然的比例不协调,河道(水体)原有生态系统被破坏,河道(水体)自净能力严重弱化等,导致城市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城市河道(水体)出现了黑臭现象。为此,2015年,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六安市也立即贯彻了国家、安徽省相关规定,于当年年底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排查识别,并出台《六安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制定分年度工作计划。但六安市在实施城区水环境治理过程中,由于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缺乏系统性、综合性考虑,走了弯路,就黑臭水体治理,收效不明显,且发生了突出生态环境事件。为着力解决城区水污染和水环境治理问题,持续完善城区水系、改善城区水生态环境,守好六安的绿水青山,六安市委市政府深刻汲取教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于2019年6月引入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合作谋划陆续推出了市城区水环境(厂-网-河)一体化综合治理PPP 项目(一期)、供排水一体化特许经营项目(二期),理清了脉络,探索厂网河一体、供排水一体、建管一体的“三个一体、循环利用”治理“六安模式”,构建城市水环境“厂网河一体化”治理体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逐步解决了中央、省、市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厂网河一期PPP 项目进展情况

六安市城区水环境(厂-网-河)一体化综合治理一期PPP 项目总投资49.82 亿元,包括5 个存量项目、12 个新建项目,现已完成产值约37 亿元,新建项目已基本完成。一期项目重点围绕污水收集、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污泥处置和生态修复,全面改善城市水环境。项目建成后,污水处理能力由18.5 万吨/日提至41.5 万吨/日,污泥处置能力由140 吨/日提至280 吨/日,新增中水生产能力5 万吨/日,新增城南节制闸库容3300 万立方米。

(三)特许经营项目简介

六安市城区供排水一体化特许经营项目估算总投资35.53 亿元,包括8 个存量项目、5 个新建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大幅提升城区排水防涝能力,优化整合城区供水市场,完善污水收集系统,新增两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一座。实现供水、排水、污水系统化运维管理。目前,存量项目已完成移交,城区积涝点整治工程(17 处重点积涝点)已完成,其他4 个新建子项目正在实施中。

二、综合措施

(一)加快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建污水厂)

随着六安市城镇化加速发展,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迅速提升。根据《六安市城市污水专项规 划(2012-2030)》,2020年六安市规划区域内有污水约21万吨/日,但当时规划区域内有污水约26.9 万吨/日,城区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为19.5 万吨/日。由于工作缺乏前瞻性、系统谋划存在差距,导致污水处理能力明显不足,这也是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的根本所在。不解决污水处理能力不足这一突出矛盾,城区水环境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为此,六安市决定,通过厂网河PPP 项目等项目建设,2022年底前将新增城区污水处理能力23 万吨/日(处理能力总计达42.5 万吨/日,预计可满足2030年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需求),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其中2021年4月底前完成城北污水处理厂二期8 万吨/日建设;2021年底前完成河西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6 万吨/日)、东部新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处理能力两万吨/日)、东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处理能力两万吨/日)建设;2022年底前完成凤凰桥污水处理厂二期(处理能力5 万吨/日)建设。为有效解决污水处理厂建设期内的污水处理能力不足,2019年和2020年新建了蒋家沟、李台子水质净化站等多处临时应急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9 万余吨/日(城区所有临时污水处理设施将从2022年逐步退出)。在提升污水能力的同时,对城北污水处理厂一期、凤凰桥污水处理厂一期、东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城南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将出水标准从国家标准一级A 提高到巢湖流域污染物排放标准,进一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城区水环境质量。

(二)着力提升城市污水收集能力(改造管网)

“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核心在管网”,提高排水管网的质量,是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最根本的措施之一。一是查清地下排水管网情况。2020年,六安三峡公司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将六安市城区及周边乡镇380 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下管网,分4 大片、8 个区,同步地毯式开展检测作业,采用QV—管道潜望镜检测、CCTV-管道机器人检测、全地形-管道机器人检测等手段,对市政排水管道内部进行检测,掌握其病害的分布状况和程度,分析病害对结构使用性能的影响。通过检测,进一步摸清了家底,排查成果对完善管网专项规划、实施管网改造计划、提升城市防洪能力、提升污水厂提质增效等方面均有重大意义。二是实施城区市政管网修复改造项目。根据地下排水管网检测结果,建立健全已建排水管网设施清单和质量问题清单。质量问题清单重点列出管道结构性缺陷、功能性缺陷、混错接及地下水进入污水管网等问题。对市政雨污错接混接点及破旧管网进行整治,累计完成混错接点位1 万7 千余处,改造超过5 公里、非开挖修复超过12 公里、开挖修复超过10 公里。三是实施城区积涝点整治工程。对城区存在的22处重点积涝点进行整治,新建、改建d500-d2000 排水管道12600多米,新建雨水箱涵400 多米,河道综合整治7400 多米,进一步修复了破损和功能失效的排水防涝设施,统筹解决了城区积涝问题,减少大量雨水进入管道,避免了污水冒溢现象的发生。四是实施单位小区雨污混接整治工程。2018年起,对城区300 多个雨污混错接小区(单位)和30多条街巷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及雨污水管道修复,从源头上有效解决雨污合流、截流、污水溢流和污水直排等问题,降低城市生活污水对自然水体的污染,形成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巩固城区水体治理成效(一河一策)

六安市在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过程中,严格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驳岸整治、活水循环、生态修复”的基本技术路线予以实施,对城区13 条黑臭水体和北郊支渠黑臭问题进行综合治理。经过持续治理,2019年底完成市城区11 条黑臭水体治理并通过达标验收,2020年11月中旬完成市城区剩余两条黑臭水体及4个排污口达标治理。2020年11月26日至28日,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对六安市13 条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进行专项核查,随机抽查的苏大堰等10 条黑臭水体,7条消除黑臭,3 条基本消除黑臭。2021年2月起,陆续将城区13条黑臭水体和北郊支渠、污水处理厂、市政污水管网、市政雨水管网等子项目的运维管理工作移交六安三峡公司,建立“一河一策”的管理机制,加强了河道、排口的巡查、雨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的运维管理,确保城区水体黑臭现象不反弹。

(四)强化排水监督管理(非工程措施)

自2017年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开始到厂网河一期PPP 项目实施,作为PPP 项目的实施机构,六安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高度重视,投入大量人力,从局属各单位抽调专业骨干集中办公并成立了指挥部办公室,从事项目的协调与管理工作。二期特许经营项目落地以来,进一步加强了力量,严格机制,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成立项目工作专班。将过去负责厂网河项目建设、运维工作的厂网河办公室与市给排水管理处进行整合,合署办公,专班统筹供水、排水、节水的监管工作,并负责对六安三峡水环境治理及运维工作的考核。二是严格监督管理机制。按照六安市PPP 项目绩效考核办法,细化并出台城区厂网河PPP 项目运维日常考核细则及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二期项目合同,对六安三峡公司开展运维监管考核。三是引进专业服务机构。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监督及考核,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提高水环境项目建设期及运维期绩效考核专业水平,更加科学合理合规地支付可用性服务费和运营维护服务费。2022年3月,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取了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北京中建政研信息咨询中心,参与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技术服务及绩效考核工作。四是开展专项整治试点。因城区商住区域违规排水、小区(单位)内部排水管网私接混接等违规行为,严重影响了城区市容市貌和入河水质,危害市民用水安全。六安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选择个别违规排水问题严重的区域,通过深入调研,与属地街道、市场监管、环境保护、卫生健康、新闻媒体等部门对接联系,开展打击违规排水行为联合执法试点专项行动。通过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将污水排入雨水管网、违规将污水排入城镇排水设施等违法行为,在社会上形成保护水环境的舆论氛围,巩固市城区水环境治理成果,积累联合执法工作经验并摸索形成长效机制。上述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明确政企职责分工,使城区水环境治理进入系统化、规范化、监管制度化、法制化,保障水环境治理的高效高质。

三、探索创新

(一)谋划“水管家”项目(完全兜底)

当前,六安市城区水环境大部分问题通过一期、二期项目的实施得到有效解决,但本市水环境治理历史欠账多,在一期、二期项目完成后,仍存在很多问题未解决。一是小区雨污混接整治未全覆盖。据统计,主城区约有商住小区610 个,过去属地政府实施的管网整治存在不够彻底、过程缺乏监管、治后无管理等问题,导致治理效果不佳。厂网河一期、二期鉴于资金问题,只安排了110 个小区进行雨污混接整治,整治率只有20%左右。二是市政雨、污水管网检测与修复有缺口。市城区380 平方公里内市政雨水管网1500 多公里,其中厂网河一期项目已检测910 多公里,剩余约590 公里未检测,所有缺陷未修复。市城区380 平方公里范围内市政污水管网900 多公里,三峡公司一期投入4.41 亿元,二期投入9.52 亿元,分8 个片区对管网进行排查、检测及修复。据统计,一期、二期项目投资只能完成整个工程量的约60%。三是单位雨污混接问题普遍。主城区约有单位700 余家,包括各级党委政府办公所在地、部门办公所在地、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等。经排查,这些单位普遍存在雨污混接情况,严重影响了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浓度和河道水质。四是积涝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城区道路防汛排涝隐患点进行深入细致的摸排,共排查低洼易积水隐患点66 处,其中积涝点共57 处,积涝最为严重的有22 处。目前严重的22 处积涝点已纳入城区积涝点整治工程(共17 处,已完成整治)及经开区积涝点整治工程(共5 处,1处已完成整改)中。受限于项目投资,前期仅对22 处严重点位进行整治,仍有44 处易积水隐患点未进行整改。项目谋划情况:由实施机构六安市住建局牵头,制定整改方案,将小区雨污混接整治、市政雨污水管网检测与修复缺口问题、城区剩余积涝点问题统一纳入城市智慧“水管家”项目,按计划分步骤实施,落实整改到位。

(二)探索新模式(水当家、水管家)

结合六安市实际情况,在深入推进“一体化”“供水特许经营”运作模式,实施给排水机制体制改革基础上,创新思维打造六安城市智慧“水管家”新模式,转变政府部门角色定位,由政府全盘主导向政府“当家”、企业“管家”转变;由“多头治理”向“系统治理”,全面落实厂网河一体转变;由注重城区局部治理向城乡一体化的全局转变;由雨水、污水、供水等“单打独斗”向供排水一体化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突出治理亮点,推出项目精品,形成工作特色。为加快构建现代化水环境治理体系,目前,已成立六安市三峡智慧水管家公司,出台了《六安市城市智慧“水管家”工作方案》《六安市城区“水当家”监管服务工作导则(试行)》《六安水管家示范城市打造方案》《六安城市智慧水管家服务手册》等系列文件,并按照新模式予以推进。

四、结束语

城市水环境治理具有复杂性、持续性和高投入性,但六安市在与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合作以后,开辟城市水环境治理新天地,解决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和市民生活幸福感,逐步实现了“厂网河一体、供排水一体、建管运维一体”的目标。六安市将按照“一个城市、一个管家、一个机制、一张蓝图”的方向,构建城区供水排水、管网建设、防洪防涝、排污治污综合体系,依托供排水集中控制中心,逐步实现智慧水厂少人化值守、管网系统智能感知预警、区域厂站集约化控制、一体化智慧调度决策,达到厂网河全要素、供排涝全过程的智慧化管理,打造水环境治理可持续、可推广的“六安模式、六安样板、六安经验”。六安市水环境治理新模式已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国家发改委也将召开2022年度“六安现场会”,暨共抓长江大保护现场会(“水当家、水管家”工作推进会)。

猜你喜欢
六安市六安处理厂
六安六面
安徽六安:乡村直播 “云端”致富
艺术天地
《晨曦》
安徽六安:致力打好产业扶贫“特色牌”
城市污水处理厂占地研究
污水处理厂沉淀池剖析——以乌鲁木齐某污水处理厂为例
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混凝沉淀工艺的应用
六安茶香也袭人
六安市金安区构建环保法治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