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振兴知识图景:热点、向度及发展研究
——以第一个五年文献资料为基础

2023-02-11 01:27马国栋李彦霞
学习与探索 2023年1期
关键词:聚类时代生态

马国栋,李彦霞

(1.北方民族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银川 750021;2.宁夏医科大学 公共管理研究中心,银川 750004)

多位学者从社会学角度切入对新时代乡村振兴进行了研究,如王思斌在社会生态视角下分析乡村振兴发展[1],王春光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行动和路径对迈向共同富裕进行的社会学思考[2],陆益龙对百年中国农村发展的社会学回眸[3]等,旨在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理念,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经验并厘清其发展脉络,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或战略方案。本研究以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为载体,深度挖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第一个五年的期刊文献,尝试分析新时代乡村振兴研究的热点和多维向度,并对未来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深化的建议,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研究工具及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来源,在高级检索模式下,设置时间区间为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主题(词)”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进行跨库检索,采集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和CSCD(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共1387篇期刊文献作为样本数据(剔除报道、访谈、公告、学术争鸣、笔谈、书评和编者按),运用CiteSpaceV.6.1.B.6软件为计量载体,在常规运行条件下(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1年,寻径网络剪裁Pathfinder和修剪切片网络Pruning sliced net works),选择核心功能关键词共现网络和关键词聚类方法,通过该软件的空间布局,以分时、动态、多元的可视化语言挖掘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样本文献,绘制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共现网络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时间线图谱和突发性探测图谱,展示出一个从前沿热点到知识基础的时间映射,为结果分析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二、新时代乡村振兴研究热点

(一)新时代乡村振兴关键词共现分析

新时代乡村振兴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是把具有高度凝练的主题与内容呈现出来(见图1),关键词节点越大表示该词研究热度越高,即为研究热点。图1中网络节点数量N=351,连线数量E=513,密度Density=0.0084,模块值Q=0.6405(大于0.3表示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S=1(大于0.7令人信服),Q和S的调和均值是0.751表示关键词网络结构显著。

排名前10位的关键词分别是乡村振兴(918次)、新时代(131次)、乡村治理(78次)、城乡融合(62次)、脱贫攻坚(45次)、共同致富(41次)、习近平(24次)、城乡关系(23次)、乡村文化(21次)和精准扶贫(21次),其中乡村振兴和新时代是出现频次最高且节点最大的两个关键词。

图1 新时代乡村振兴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二)新时代乡村振兴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是把关系紧密的特征词汇聚为一类构成一个类团,成员容量Size>10表示聚类效果良好,剪影度Silhouette表示一个类团中内部成员的紧密程度或同质性,如果剪影度S>0.7表示紧密程度良好或比较类似,接近1表示聚类效果最佳。新时代乡村振兴关键词聚类图谱(见下页图2)中S=0.9075表示聚类效果良好,Q和S的调和均值Harmonic Mean(Q,S)=0.0751表明网络结构非常显著,其主要类团有乡村振兴、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治理、普惠银行、民族地区、路径、城乡融合、乡村教育和产业兴旺。

在关键词聚类基础上导出新时代乡村振兴主要研究主题和成员(见隔页表1),从容量一列中可看出每个主题所含成员数量,其中乡村振兴容量最大;剪影度平均值均在0.95以上,乡村治理和城乡融合剪影度都为1,聚类效果良好;年份一列显示各主题首次聚类时间;从LLR算法特征词聚类成员一列可看出类团包含的成员名称。

图2 新时代乡村振兴关键词聚类图谱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Timeline View)中可以看到(见图3),关键节点按照历史成果和演进顺序被一一串连在时间线上,2018年乡村振兴、新时代、乡村治理、城乡融合表现出高中介中心性,其中乡村振兴最为明显,精准扶贫、城乡融合、乡村教育和产业兴旺具有高中介中心度。

图3 新时代乡村振兴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

表1 新时代乡村振兴主要研究主题和成员

通过Citespace软件突发性探测得到新时代乡村振兴关键词突发性探测图谱(见下页图4),从2018年至2022年期间短时间内激增突变成焦点的关键词依次是“三农”、农村、现代农业、中共中央、战略、文化自信、精准扶贫、美丽乡村、文化振兴、攻坚战、脱贫攻坚、实践逻辑、新乡贤、普惠金融、人才振兴等,其中突现强度(Strength)较大的是“三农”(2018年)、精准扶贫(2019年)、脱贫攻坚(2020年)和实践逻辑(2020年)。

财务的统一管理既有利于规划企业财务信息,又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减少各个分公司压力。所以,上市公司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逐渐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三、新时代乡村振兴研究概况

新时代乡村振兴是在我国基本国情基础上、在剧烈的时代变迁下和国家的各项重大政策调整中形成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0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制定了农村土地改革的总章程,1982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新的农业生产经营制度,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三农”问题提升至全党的工作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的全新战略部署和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4],是中国百年乡村发展的第四阶段[5]。2017年党的十九大标志着全面开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它提出了未来乡村振兴发展的总要求和新使命,对未来农村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18—2020年新时代乡村振兴研究进入迅速发展期,乡村振兴、新时代、乡村治理、城乡融合、精准扶贫、乡村教育和产业兴旺在2018年被学界广泛关注,脱贫攻坚和乡村建设在2019年进入研究视野(结合图3),“三农”、农村、现代农业、文化自信、精准扶贫则具有突发性(见下页图4)。在这一时期研究成果纷纷而至,如刘彦随的《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一文被引频次达到1748次,掀起该领域的研究热潮,作者提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网—区—场—极”观点,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亟待创新和完善其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6],还有叶兴庆的《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1](被引946次),刘合光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7](被引478次),陆林和任以胜等学者的《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8](被引474次)等高被引文献在学界具有一定权威性、影响力和代表性。

图4 新时代乡村振兴关键词突发性探测图谱

2021—2022年,新时代乡村振兴研究进入持续推进期。共同富裕、内在机理、内生动力和产业发展等议题在2021年相继受到关注,治理体系和动力机制等在2022年纳入研究,脱贫攻坚、实践逻辑、新乡贤、普惠金融、人才振兴等被广泛关注(见图4),这一系列研究旨在从根本上寻求解决新时代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并提出解决路径,总体呈现出系统、科学的体系化建构,倡导以集体经济高效、有序的优势继续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9]。无论是唯物史观理论还是马克思农业合作思想都是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的进一步研究[10],同时,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下,多位学者认为应促进乡村振兴协调融合发展,引领新时代背景下的多元化发展道路[11],提出农业现代化治理与新时代乡村振兴融合发展[12]、“三产融合”[13]和“三治融合”[14]的发展思路。

四、新时代乡村振兴多维向度

综合以上内容,新时代乡村振兴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具有很大难度且在短时期内无法完成的艰巨任务,从单一维度很难把握它的发展规律,必须从多维角度出发分析其发展向度。

(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向度

新时代乡村振兴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下,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及准确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与城乡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多重时代价值。首先,具有文化价值向度,因为乡村文化是乡村民众世代传承的智慧结晶,深深根植于农民的精神世界,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设离不开乡土文化的凝心聚力,它既是乡村振兴的发动机和黏合剂,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巨大文化资本,还是中国特色乡村文化的构成,具有巨大的潜在文化价值。其次,具有现实价值向度。从中国乡村社会现实面临的劳动力和人口外流等带来的巨大社会结构与形态变迁来看,“后乡土社会”空心化抑或新常态可能会影响政府决策,乡村振兴战略既要注重经济与社会均衡化实施,又要重视文化、历史和政治协调发展[15],新时代乡村振兴在治理过程具有修复和重建乡村社会文化系统和重新认识乡村社会生态价值的现实价值。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16],广大农村地区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集中体现的重要场域,与新时代乡村振兴紧密相连,可见,在农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农村落地生根,反映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向度[17]。

(二)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涵向度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18]。总要求体现出更高、更全面、更深刻的目标,“三个必然要求”突出现阶段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要实现的终极目标,包含新时代乡村振兴深刻的内涵。其一,本质内涵。新时代乡村振兴从“农村”过渡到“乡村”,具有广泛的社会受众基础、文化情感及历史底蕴,着力点在文化和时代发展上,强调精神和物质同步富裕,具有内在繁荣经济、优化人居、提升治理和保障生计,外在恢复乡村在城乡谱系中的价值双方面任务。其二,科学内涵。乡村振兴战略从经济角度看产业兴旺是重点,从生态角度看生态宜居是关键,从文化角度看乡风文明是保障,从社会角度看治理有效是基础,从民生角度看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生活富裕,构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19]。其三,时代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农业农村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多重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人民属性,决定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独特性和开创性,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村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目标。

(三)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路径向度

第一,政治维度——乡村法制建设与组织振兴。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第一次清晰提出了“法制乡村”概念,通过乡村法制建设优化重构乡村治理,从传统的乡土中国依赖地缘和血缘的人际关系中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实践场域和时空场域,稳定乡村环境营造乡村振兴法制环境,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组织振兴的核心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优秀的党组织带头人带领实干的党员队伍掌握信息资源,在运行良好的内部机制下,可以通过党建工作引领农村基层党组织实施有效的乡村社会领导[20]。

第二,经济维度——产业振兴与金融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关乎国计民生,重点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从农业产业资本化转向社会化生态农业,发挥农业的保障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引导小农经济走向现代化,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金融振兴在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功能,因其涉及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影响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制度,能缓和与化解乡村社会各种利益矛盾。另外,多元化金融体系是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差异化金融制度和系统性金融规划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三,文化维度——文化振兴、教育振兴与人才振兴。“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21],乡村文化包涵浓厚的乡土情结、精神表达和审美追求,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铸魂工程,以无形的力量丰富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有形的力量贯穿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教育振兴是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从乡村教育的结构要素、功能要素、层次要素和环境需求看其教育主体、活动、体制、机制和观念,应构建有效的乡村教育框架,通过梯次发展策略、信息技术应用、多样化发展方式、教育与产业共生机制、重塑乡村教育文化自信等手段,解决层化差异和资源不充分问题,逐步实现教育振兴[22]。人才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创新性与驱动力,重视和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担当、掌握现代技术和拥有乡土情怀的知识型、创新型和技能型各级人才,在乡村产业发展、公共基础、社会治理和文化服务等岗位发挥重要力量,使新时代乡村振兴取得切实效果并形成长效机制[23]。

第四,社会维度——旅游振兴与科技振兴。乡村旅游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和关联带动性的新兴产业链,发挥着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功能,引导着乡村经济振兴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经济效益,对乡村生态宜居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重构以及乡村治理体系、乡村人才和文化振兴都有正向影响,是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乡村科技振兴一在科学二在技术,学者刘彦随强调新时代乡村科学应以地理学为主导,结合生态学和经济学,推进地理工程的信息化、网络化、基地化和智能化,强化地理工程和应用技术,细化生态、社会、信息、文化和环境等各项工程,构建乡村工程学体系[24]。互联网技术为乡村振兴插上智慧的翅膀,有助于积极有效地推进三产融合和农业跨越式发展,实现农业转型升级,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生态维度——生态振兴。生态环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无法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当前乡村生态在国家政策顶层设计下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与村庄衰退等问题依然存在,生态振兴还需继续提高生态意识,增长生态知识,提升生态素质和生态文化,完善生态法规和保护制度,加强地区间生态交流合作。

五、新时代乡村振兴未来展望

从过去五年看,新时代乡村振兴在多个向度系统实施且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并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具体来说,以下方面仍然具有深化和进一步拓展的研究空间。

其一,加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目前,新时代乡村振兴研究多在耦合理论、人地关系系统理论、演化博弈理论、马克思主义共享理论等指导下展开,多数研究是借用这些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从本质上挖掘理论来指导现实的力度和深度还不够,缺乏更具全面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的理论来指导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破解和未来发展趋势。因此,需要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使乡村振兴研究更加科学和全面、更好地与新时代中国经验相契合,让新时代乡村振兴理论形成体系使其更加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前瞻性。

其二,研究要面向现实问题,切实解决新时代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突出表现在乡村的产业、生态和教育领域:乡村产业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但依然存在基础弱、效益低、劳动力流失和产业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因而学术研究需要新思路和新定位,面向这些乡村振兴中的现实问题,为乡村产业持续发展、人口素质、集体经济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等关键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正如前文所述,乡村振兴是多维度多面向的,以乡村生态发展为例,笔者曾就农村生态环境破坏、面源污染等问题进行研究[25],发现在西部地区尚未完全扭转粗放型发展方式,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应当加强和巩固“生态公民”的培育,构建“多元生态”治理模式。诸如此类的研究要保持社会科学调查研究的传统,切实发现问题,积极为解决乡村振兴中的难题提供思路。

其三,研究要有战略高度,提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设新路径。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转向对乡村振兴新路径的探索,比如普惠金融体系为农村引入金融活水并服务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路径;巩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与新时代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动脱贫人口生产积极性的耦合协调路径;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数字赋能”激活乡村内生动力[26],以大数据为其注入活力的技术路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机制路径。这些思路具有更强的市场思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自觉思考的结果,是从社会科学研究出发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其四,深化拓展新时代乡村振兴研究的相关议题。新时代乡村振兴面临地域范围广、城乡发展差异大等现实问题,任务艰巨且面临不断变化的复杂社会形势,需要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尽管学界已有丰富成果,但对诸多相关议题的关注和拓展研究还须进一步加强。如新时代乡村振兴与“三农”交叉融合议题、市场和政府协调共助乡村经济发展议题、区域重点突破和整体协调发展议题、效果评价和相关指标体系构建议题、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和现实乡村文化相结合议题、产业链长期有效和农民增收议题、乡村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引进及培养议题、城乡融合发展和双向对接议题、城乡服务保障和乡村治理议题、农村养老服务和社会医疗保障议题、金融服务和小农户生产经营议题、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及民族团结共同富裕议题、生态共同体建设和生态资本化议题,以及全面推进系统方略和共同富裕的战略思考议题等都有待进一步挖掘。

综上所述,新时代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从整体上看其知识图景,热点前沿不断更新和拓宽,多维向度需要继续深化,更多的研究议题将随着乡村振兴实践的展开而不断呈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研究理论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猜你喜欢
聚类时代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