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和被骗心理揭秘

2023-02-13 05:02肖赣贞
检察风云 2023年2期
关键词:诈骗者骗子受害人

文/肖赣贞

揭开电信诈骗的“心术”(图/视觉中国)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数字,全国检察机关2019年和2020年分别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3.9万人和5万人。2021年共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4万人,起诉人数虽有所回落,但是总体仍在高位运行。

诈骗者怎样得手

在诈骗案屡屡告破和反诈宣传如火如荼的情况下,诈骗者为何还能大行其道?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冒充公检法诈骗的套路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应用了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学控制术——自证控制。它其实并不复杂:骗子开门见山,说自己是警察,或者税务、检察院、法院的工作人员,自然就站在了审判者的角度,因为只有他们才有权力调查犯罪。骗子介绍完身份后,必定会说你涉嫌某个犯罪,强行贴上一个普通人不能接受的标签。他们对你的反驳视而不见或者继续找茬,当你不承认犯罪时,会暗示你是否因为丢过身份证导致身份被冒用,给你发来通缉令,引诱你自证清白,转钱到安全账户或下载木马软件等,对你实现控制。

“沉没成本效应”指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害怕没有效益产出的“沉淀成本”而不敢投入,也就是放弃之前的付出;二是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亏损。因为厌恶“沉淀成本”带来的损失,所以大部分人往往会进入第二个误区。

以刷单诈骗为例,第一单让你刷100元返105元,用5元吸引你。第二单会让你刷500元,但不会返你钱,而是要求你必须再连刷三单。等你花了3000元连续刷了三单之后,骗子又告诉你系统错误,必须连续刷满10单后才会把之前的全部返还给你。这时候就面临如何处理“沉没成本”的问题了。如果不继续刷,那么之前投入的3500元就会化为乌有,而再刷10单还有拿回来的希望。很多人因此选择了继续刷单,直至钱财耗尽方才醒悟。

在“杀猪盘”骗局中,无论前面如何铺垫,最后必定是要把受害人引到一个投资项目,比如股票、彩票平台等,这个引导的过程一般称为“切入”。该环节往往决定诈骗是否成功,骗子为了提高成功率,会采用“拆屋效应”。他们往往先提出一个大的要求:“我发现一个彩票网站有利可图,每隔几天都有中奖的机会,要不你投点钱试试。”这个时候,很多人因为小心往往会拒绝。但骗子并不对你的拒绝感到惊讶,他们随后会退而求其次,提出另一个小要求,“那我自己投,要不你也注册一个账号帮我盯着点”。受害人不必投资一分钱,只需要在平台上注册账号盯一下行情,这往往让人无法拒绝,甚至为了弥补刚才的愧疚,主动快速注册。随后骗子就会通过后台来控制输赢,让自己投资的东西一直盈利,旁观者心动后,自然会掉入他们设计的下一环节——“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它一般用于杀猪盘骗局的“钓大”环节。什么是“钓大”?就是受害人接受投资彩票、股票平台之后,骗子指使由小往大开始投资,慢慢钓“大鱼”。开始时,会先让你投资几百元练练手,随后就是几千元,几万元。在这个时候,骗子往往会通过后台控制保证你能盈利。在你越陷越深的时候,会通过调整后台设置让你亏钱。

骗子在为自己打造人设的时候,并不是把自己描述得完美无缺,反而会故意说自己有几个明显的缺点。比如,如果骗子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白富美”,那她一般会说自己从小父母离异,童年有阴影,比较怕黑怕陌生人。倘若骗子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高富帅”,他会告诉你其实他是一个有点懒的人,衣服经常忘记洗,为了打游戏经常点外卖。既然都是骗人,为什么不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完美的人呢?是骗子蠢吗?不是的,这正是他们的狡猾阴险之处,利用了心理学上的“暴露缺点效应”。一个人适当地暴露自己一些小的缺点,会让人觉得他是一个比较容易相处的普通人,是一个真诚可爱的人。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和“完美”的人相处,那样会压抑、恐慌和自卑。

受骗者为何上当

这与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引发的自我焦虑有关系,经济高速发展后人们各方面的需求都在加大,甚至盲目消费,焦虑伴随而来。女性爱美,男人要面子,孩子要长高,老人要保健,而这些都离不开钱,以上就是行骗者的主攻方向。行骗者的出现及时填补了空缺,焦虑暂时缓解。

很多受骗者对诈骗者产生初始信任,是源于诈骗者提供了可以获得“金钱报酬”的信息,即通过提供利益诱惑,使受骗者处于高动机的心理状态中。他们的决策和判断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的特征,直接选择相信骗子。据不完全统计,在诈骗案件中,骗子利用人的贪念诈骗成功的约占70%。他们施以小利,诱骗上钩,放小抓大,最后拉黑走人。更有甚者,加入一些“爱情”元素,在网上结交男女朋友后,逐步诱骗对方赌博或投资。最后受害人所有钱财被骗光,欠下一身债务。贷款诈骗也一样,号称无抵押、低息、快速放款,“贷款者”觉得仿佛天上掉馅饼一般,逐步按照对方所说的去操作,最终越陷越深。

有的受骗者是受到骗子冒充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权威身份的误导,从而建立起了对骗子的信任。有关人际影响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服从权威是人们非常稳固的心理机制。权威人物的身份或命令,会显著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

骗子与受骗者首次沟通时,往往会制造一些紧急情境或事件,如“账户异常”“行为违规”“发生事故”等。在紧急事件或情境中,个体能够利用的认知资源变少,因此更加依赖直觉和本能来进行决策。规避风险是人进化来的本能,因此,在电信诈骗的紧急情境中,受骗者为了规避风险而产生了决策偏差。

不经过任何核实就转账汇款,汇款出去才猛然惊醒,可为时已晚。QQ平台上冒充熟人诈骗就是一个典型案 类,“熟人”的范围很广,包括领导、老师、子女、朋友等。对于此类诈骗,骗子最怕你进行核实,会不断地催促你,说这件事很急,要马上办,就等着你的一个“不谨慎”。

事实证明,自信的人、喜欢耍小聪明的人更容易遭受网络诈骗。他们不接受任何反诈宣传,甚至有些抵触情绪,确信自己不会笨到被骗。此外,还一些人爱钻空子,喜欢在网络上“薅羊毛”,认为足不出户也能赚大钱。这类人是高危被骗群体,一个不小心就会栽进去。有的人涉世不深,对复杂社会的真假和虚实分辨不凊。有时一通警告或带有威胁的电话就能逼得他们号啕大哭。骗子正是利用人的这种恐惧心理冒充公检法人员诈骗,通过一部电话对受害人进行远程控制。

年长者逐渐与网络信息脱节。他们执意在一些虚假的贵金属投资、期货投资、外币投资等平台进行投资,最后血本无归。有些人热衷购买保健品,连子女都无法劝阻,最后耗尽毕生积蓄。

如何不落入圈套

传统诈骗手段花样翻新,新型诈骗手段不断出现,各类诈骗手段交织运用,迷惑性强、危害性大。数据显示,以投资理财、情感交友和网络购物等为“幌子”实施诈骗的占50%,其中位居首位的是投资理财类诈骗,占26%。

在行骗中,编故事是很重要的一环。请看以下几段对话。

场景一:冒充公检法诈骗。

受害人A:“我没有做违法犯罪的事,肯定是你们搞错了。”骗子:“我就是来给你解决问题的。现在我帮你做个‘电话笔录’,你在笔录里解释清楚。”

场景二:贷款诈骗。

受害人B:“我已经按你们的要求把手续费汇过去了,怎么还不放款?”

骗子:“你的银行卡信用额度不够,需要刷信誉。”

场景三:刷单诈骗。

受害人C:“我已经刷了三单,怎么还不返钱啊?”骗子:“别着急,我们是专业做这个的,你要做完一个任务组才能全部返还,一个任务组有10单哦,不刷完退不了的。”

进入以上环节之后,还有多少人能做到沉心静气?针对各类不断升级的骗术,我们要坚持做的就是“四不”:不听、不信、不转账、不汇款。遇事保持头脑清醒,不管骗术如何变,以不转款应万变。克服“贪利”思想,不要轻信巨额回报,谨防上当。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保护好个人隐私信息,妥善保管好身份证、银行卡、网银U盾、手机等。

猜你喜欢
诈骗者骗子受害人
骗子?
黑客、破解者和诈骗者之区别
网络安全工程师“反杀”电信诈骗骗子
受害人承诺与受害人自冒风险中的刑民关系研究——基于英美法系与德国的比较视角
骗子鸟
链接:千奇百怪的德国电话诈骗
家庭暴力案件中,刑事附带民事判决没有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的部分,受害人能否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意大利刑法中的受害人同意
诚实的骗子
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