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武平县岩前镇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23-02-14 05:22陈沁灵曾芳芳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武平县文旅融合

陈沁灵,曾芳芳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2)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具有天然耦合性,两者融合在当今极具发展空间,具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多重属性。2019 年6月,武平县正式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20年全面脱贫摘帽,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武平县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能够推动两产业的良性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社会优化升级,对武平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有重大意义。岩前镇是武平县较具有代表性的乡镇,是武平县地理、交通、工业区位较为特殊、经济发展走在前列的乡镇,旅游资源较丰富,自然条件优良,文化底蕴深厚。文章以岩前镇为例,发现乡村文旅融合过程中的问题,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探寻融合发展路径,以期能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思考,促进武平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武平县乃至其他脱贫县的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借鉴[1]。

1 武平县岩前镇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动力分析

1.1 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是文旅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性的,总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伴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现代旅游消费者有了更高层次的旅游需求,不再满足于单纯欣赏自然风光的旅游模式,而是开始注重追求能够增长见识、有丰富文化内涵、独一无二的高品质旅游体验、旅游产品及服务。在消费者这种旅游心理和需求的转变中,催生了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正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两个产业深度融合产生的旅游产品才能让现代消费者有更高层次的满足感,故而,满足消费者的深层次需求,成为武平县岩前镇乡村文旅产业融合的根本推动力。

1.2 促进岩前镇经济发展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内部推动力

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居民就业增收,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而两个产业的融合,能够促进旅游业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各个要素间不易被地域限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经济带动效益[2]。文化产业通过和旅游的融合,能够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宣传力度,增加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旅游产业通过和文化的融合,能够丰富旅游产业的内涵[3],提高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的经济增收,兼具旅游基本要素和文化内涵的文旅产品可以产生较大的经济利益[4],促进经济发展是岩前镇发展乡村文旅产业融合的内部推动力。

1.3 政府政策支持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外部推动力

近年来,国家对于农村三产融合和文旅产业融合十分重视,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给予了制度支持和意见指导。如2016 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8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提出要推进农村三产的交叉融合。在中央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积极响应,福建省一直都重视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近年更是持续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2021 年6月,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推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催生新业态、创造新价值。”而岩前镇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里对十四五期间的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中提出:要积极探索实践具有岩前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推动城乡融合、文旅融合、产城融合更加深入。武平县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更是为岩前镇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机遇。政策的支持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支持力,对岩前镇的文旅融合发展是强大的外部推动力。

2 武平县岩前镇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2.1 武平县岩前镇概况

岩前镇隶属于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处于武平县南端,北连十方镇,南与广东省蕉岭县相邻,西与中赤镇交界,东接象洞镇,距武平县城42km,辖16个行政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75%,煤炭、石灰石、大理石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2021 年12月,岩前镇被评为2021 年度福建省森林城镇。岩前镇是经省政府批准的工业卫星镇,拥有武平工业“一园二区”当中之一的岩前工业集中区,是闽西的边贸重镇,享有闽西“南大门”之称。

2.2 武平县岩前镇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条件

2.2.1 地理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主要为旅游地周边省市和区县的居民,良好的地理区位条件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能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5]。岩前镇距上杭县胡洋镇仅23km,地处福建省与广东省交界处,与广东省蕉岭县相邻,距梅州市72km,经济圈覆盖较广。交通网络较为完整,G25长深高速福建段组成部分永武高速公路和205 国道都贯穿岩前镇境南北,镇内有高速公路岩前出口,高速公路可直达镇上,现有汽车客运站1个,同时,双龙铁路龙岩至武平段已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9月竣工,岩前镇距将建成的武平动车站仅16km左右,且武平动车站周边设计规划有直通岩前镇的专线,交通条件十分便捷。

2.2.2 乡村旅游资源基础良好 武平县是“全国天然氧吧”,岩前镇民风淳朴,山环水绕,河流、溪水清澈见底,四周群山环绕,清丽幽雅,空气清新,绿树掩映,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良。岩前镇属于客家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环境和山水相连的自然环境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现有天然石灰岩溶洞狮岩、天然泉水湖泊蛟湖等乡村自然生态景观;客家文化体验馆崇山居、传统建筑林屋土围楼、千年古寺均庆寺等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闽西八大干之一猪胆干、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菌豆腐渣、簸箕粄、地理标志产品仙草、传统工艺竹编等乡村旅游商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说定光古佛、何仙姑、地方文化客家山歌、民间艺术武平汉剧、船灯、龙灯等乡村人文活动和民俗文化,乡村旅游资源众多,基础良好。

2.2.3 乡村文化资源富有特色 岩前镇是人文重镇,自明崇祯四年(1631年)在闽粤边界的咽喉要地岩门首筑“岩前城”至今已391年,是客家人的保护神定光佛的卓锡地、闽粤赣及台湾客家人定光佛信仰的发源地,也是传说中八仙之一何仙姑的出生地、成仙处,狮岩景区被列入《中国名胜辞典》,与均庆寺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定光佛文化衍生出的大型庙会等民俗活动也已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同时,岩前镇地处客家地区,传统客家各类文化和民间艺术众多,林屋土围楼等建筑还保留着客家传统建筑的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菌豆腐渣、珍珠粉、簸箕粄等民间特色食品丰富多样,客家饮食文化独具特色,龙灯、狮灯、船灯和客家山歌等民俗文化丰富悠久,文化资源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悠久。

2.3 武平县岩前镇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2.3.1 武平县岩前镇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情况 近年来,武平县致力于推进武平全域旅游发展建设,把旅游富民作为“三大战略”之一。岩前镇作为武平县全域旅游规划中的组成部分,将乡村文化与旅游业结合紧密,不断完善文化旅游服务功能,发挥文旅融合发展优势。

岩前镇在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过程中,以特色禅文化为核心,以定光佛文化和何仙姑传说故事为依托,以自然风景天然石灰岩溶洞为载体,开发出特色文化旅游景区:狮岩景区。狮岩景区占地面积约150亩,是国家4A级景区,包含天然岩石溶洞、何仙姑亭、天王殿、千佛楼、钟楼、鼓楼等,其核心是均庆院,建于宋朝时期公元964年,古寺常年香火不断。景区在观赏自然风景和溶洞的同时,将礼佛、敬香、求签等禅文化深刻展现,无处不在的禅意营造出浓厚的禅文化氛围。

定光佛信仰是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推动两岸交流、和平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狮岩景区被设立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武平与台湾围绕定光佛文化经常开展交流合作活动。现今,岩前已经举办了七届定光佛文化节,并在文化节上融入当地客家民俗文化,营造了良好的文化节氛围,积极打造定光佛文化品牌,定光佛文化成为了武平旅游业中一张靓丽名片,提升了当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岩前镇以客家传统建筑景观为依托,打造林屋土围楼、崇山居等文化旅游景点,林屋土围楼全部为土木结构,是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之一,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堪称客家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蕴含独树一帜的客家建筑文化。崇山居建于清末1845年,至今已有176 年历史,一直保留着最原始的元素,是集清朝和民国风格为一体的三合土木结构建筑,如今,岩前镇将历史建筑活化,将崇山居打造成客家文化体验馆,老物件、文创产品、文化体验项目等各类旅游服务,让人亲身感受体验古建筑走过百年的历史文化和客家民俗。崇山居正门前就是自然景观蛟湖,游崇山居不仅有文化的熏陶,还可以漫步在蛟湖周围感受自然风光,让游客在古民居和大自然中品文化、学知识、增体验。

2.3.2 武平县岩前镇乡村文化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第一,乡村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还不够到位。岩前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武平县各个乡镇中处于前列,但对于乡村文化旅游方面的公共服务还不够完善。首先,各个景点的指示牌建设不够完备。游客到岩前镇后不通过导航较难找到旅游景点,景点内部的指示牌和景点内小项目的文化和景观的简介也不够全面,在没有导游和讲解员的情况下,游客自主游玩不够便捷;其次,景区相关管理部门没有一套统一的管理机制,管理人员较为松散,服务意识不够强,游客服务中心不够规范,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岩前镇的住宿、餐饮、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相对滞后,二星级以上酒店、连锁酒店等寥寥无几,客流高峰日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公共服务以及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全方面配套发展。

第二,品牌效应不佳,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较低。目前,各地游客对岩前镇认知并不广泛,即使是福建省内的大部分地区对岩前镇的文化旅游资源也不太了解,除定光佛文化旅游节和大型庙会、海峡两岸交流会等活动外,来岩前镇的游客普遍为武平县内及周边县城居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品牌效应不佳、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知名度较低。

第三,文化旅游整体缺乏联动性[6],对于文化资源的利用还不够深入。岩前镇的乡村文化旅游各乡村、各景点、各产业、各文化之间没有产生联动效应,整体较为零散。狮岩景区是具有代表性且相对其他景点知名度较高的景区,但没有发挥其带动作用,其他景点甚至很多武平当地人都一无所知,另外,有极大部分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并没有利用到旅游产业中。

3 武平县岩前镇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实证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对武平县岩前镇的实地调研、参考相关文献及对相关专家进行访谈,构建岩前镇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评价研究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岩前镇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评价研究指标体系主要由四个准则层组成,其中,外部因素主要是指政府支持力度、公共服务能力、科技水平支持力、区位和交通条件以及特色产业等方面;文化竞争力主要是从文化资源丰富度、文化内涵价值和文化知名度与影响力等因素考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包含旅游产业经济效益、旅游资源丰富度、旅游产业知名度与吸引力和游客满意度等方面;文旅产业融合效益涵盖文旅产业联动性、创新创意程度、融合产业带动效益以及营销和宣传模式等维度[7-12]。

图1 岩前镇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评价研究指标体系

3.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权重的确定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咨询和收集8 位相关领域专家及学者对相应层级下的评价指标进行重要性的两两比对并打分后,运用yaahp 软件进行权重的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对于一致性检验未通过的,对专家进行二次咨询,直至一致性检验通过,最后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值。最终准则层指标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312,准则层外部因素维度下的方案层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315;文化竞争力维度下的方案层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036;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维度下的方案层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442;文旅产业融合效应维度下的方案层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363,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3.3 评价研究结果分析

根据各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得到指标体系层次总排序,如表1。

由表1可知,岩前镇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评价研究的四个维度权重从大到小排序为文旅产业融合效益>文化竞争力>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外部因素;在方案层中,文旅产业融合效应维度中权重大小排序为融合产业带动效益>文旅产业联动性>营销和宣传模式>创新创意程度;在文化竞争力维度中按照权重大小排列顺序为文化内涵价值>文化知名度与影响力>文化资源丰富度;在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维度中权重大小排序为游客满意度>旅游产业经济效益>旅游产业知名度与吸引力>旅游资源丰富度;在外部因素维度中按照权重大小排序为区位、交通条件>政府支持力度>公共服务能力>特色产业>科技水平支持力。

表1 层次总排序

4 武平县岩前镇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4.1 以文化为核心:抓住文化内涵,塑造独特的文旅品牌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要立足于文化本身,深挖文化内涵,抓住文化的核心价值,打造具有独特性的高质量文化IP,推进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岩前镇的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应抓住禅文化和客家文化两大地方特色文化,学习借鉴故宫文化IP 的打造和西安、成都、河南等地探索适合本土的文旅融合新模式的经验,紧紧围绕两大文化,结合当今社会多元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制定实施品牌打造策略,创新客家节庆文化和定光佛文化节,将娱乐、文化创意、特色产业等结合起来,提高文旅发展的影响力。在打造特色品牌的同时,要创新宣传营销方式,通过设计风景画册、吉祥物、明信片等各类文创产品、创作与特色文旅品牌有关音频产品等多方式开展品牌营销,借助网站、电视、微信、抖音、微博等各类网络与新媒体平台做好宣传,全方位提升特色文旅品牌的内涵、影响力和知名度。

4.2 以游客为中心:渲染特色氛围,塑造沉浸式旅游体验

“沉浸式”指游客专注于当前的情景环境中,并且得到心灵的满足感和愉悦感,故而暂时性地忘记了自我本身真实的情境,达到了“忘我”的境界[13]。岩前镇的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要了解游客的心理,设计沉浸式的旅游活动体验产品,满足游客不同需求不同类型的沉浸式体验。立足于禅文化和客家文化两大核心文旅品牌,整体渲染两大氛围,在禅文化氛围中,有体验礼佛、敬香、求签等一整套朝拜路线,同时可以感受品茗、吃斋饭、抄经、打坐等禅意生活方式,欣赏禅文化表演、禅意生活情境展示等各类沉浸式活动;在客家文化氛围中,有住客家传统建筑、吃客家特色小吃、学习客家传统技艺、使用客家传统农耕工具、听客家山歌、看客家特色表演等特色体验,给游客不一样的旅游经历,推动游客通过感官体验进入沉浸式状态,让游客流连忘返、乐不思蜀,从而在此获得极大的心灵愉悦和满足感。

4.3 以联动为重心:科学合理规划,塑造点线面整体联动发展

岩前镇的文旅融合发展要依托地域文化,注重整体联合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推进点线面整体有序联动发展,内部与外部的整体系统优化能够发挥出更佳的联动效应。岩前镇的乡村文化旅游首先应优化公共基础设施、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增加供给能力;其次,深度挖掘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以及增加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应以已有代表性的狮岩景区为引领,整合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把各乡村资源、各个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同时与乡村各产业相结合,融合当地各类文化,科学合理地规划整体旅游路线,将整体结合宣传,创造出较大的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武平县文旅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融合菜
ALL IS WELL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福建省武平县顺发纸业首台卫生纸机成功开机
文旅照明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