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处置情况分析

2023-02-14 02:32杨玉洁孟月莉武孟君邱五七毛阿燕
卫生软科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感染者核酸筛查

董 佩,杨玉洁,孟月莉,武孟君,谢 鹏,都 率,邱五七,毛阿燕

(1.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20;2.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 100069)

新冠肺炎疫情自暴发以来已演变为一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不仅给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与挑战,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造成了重大影响。随着国际疫情的扩散蔓延,通过采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策略控制疫情的发生和扩散。目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多地相继发生不同规模的聚集性疫情,暴露出部分地区存在疫情防控意识有所淡化、公共场所防控措施松懈、农村疫情防控力量薄弱等突出问题[1]。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我国既往发生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进行回顾与审视。因此,本研究以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为研究对象,分析2020年4月1日-2021年8月31日14个省/直辖市发生的首起典型聚集性疫情处置情况,进一步反思当前疫情防控策略,为今后疫情防控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经济水平、人口规模、疫情来源等因素,选取我国2020年4月1日-2021年8月31日发生的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所处地区中的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首起典型性聚集性疫情(以下简称“14起疫情”)为研究对象,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为安徽省、北京市、广东省、河北省、黑龙江省、吉林省、江苏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上海市、四川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云南省。

1.2 资料来源

参考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防控效果评价指标体系[2],本研究主要从聚集性疫情基本属性(疫情发生地类型、疫情来源、感染人数分布、首发病例发现途径)、疫情处置过程(区域核酸检测范围、感染者中主动就医发现的例数、核酸检测机构数、发热门诊数、是否调用外省资源)和疫情处置结果(疫情持续时间、疫情波及范围、管控人群中发现的感染者比例)3个方面进行分析。

上述指标数据主要来自于所选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新闻报道等;人口、人均GDP和人均卫生总费用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和《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

1.3 指标说明

①区域核酸检测范围:聚集性疫情发生后,疫情地划定区域核酸检测的最大范围。②调用外省资源:调用外省医疗救护队、核酸检测队、流调队、急救队、医疗物资队等。③疫情持续时间:发生聚集性疫情地区最后一例感染者报告时间与首发病例报告时间的时间间隔。④疫情波及范围:发生聚集性疫情地区新冠肺炎感染者的涉及范围。⑤管控人群中发现的感染者比例:聚集性疫情地区管控人群中发现的感染者例数占感染者总例数的比例,管控人群包括集中隔离点、封控区和管控区人群、高风险人群、电子围栏人群等各类人群。

1.4 研究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9.0对14起疫情的基本属性、处置过程和处置结果等进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偏态分布用中位数(P25,P75)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2 结果

2.1 聚集性疫情分布及基本属性

所选取的14个样本地区,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6个、3个、1个和4个;从人口规模来看,2千万、3千万~、4千万~、≥6千万人口地区分别有5个、1个、2个和6个;从经济水平的分布来看,人均GDP<5万元、5万元~、≥10万元地区分别有2个、9个和3个;从卫生资源分布来看,人均卫生总费用<0.5万元、0.5万元~、≥1万元地区分别有10个、2个和2个,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5人~、≥10人地区分别有13个、1个。见表1。

14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从发生年份来看,8起发生在2020年,6起发生在2021年;从疫情发生地所属类型来看,10起发生在居住场所,发生在入境口岸、农贸市场、工作场所、医疗机构的均为1起;从疫情来源来看,与境外相关的有10起,其中境外输入的8起、冷链进口的2起;从首发病例发现途径来看,5起通过重点人群核酸筛查发现,9起通过医疗机构就诊发现;从疫情规模来看,感染人数<50人、100~500人、≥1000人的疫情分别为6起、5起和3起。14起疫情中,首发病例发现途径为重点人群核酸筛查的5起中4起的疫情来源为境外输入。见表1。

表1 聚集性疫情分布及基本属性

2.2 聚集性疫情处置过程

研究样本中,8起(57.1%)疫情的区域核酸检测范围为市及以上;有6起(42.9%)疫情在疫情发生时间段内提供核酸检测的机构数≥100家;有9起(64.3%)疫情发生期间的发热门诊数<50家;有8起(57.1%)疫情未调用外省资源;有6起聚集性疫情(42.9%)不是通过感染者者主动就医发现的。见表2。

表2 聚集性疫情处置过程

2.3 聚集性疫情处置结果

14起研究样本中,疫情持续时间最短4 d,最长44 d,平均为(21±10.13)d;管控人群中发现的感染者比例为96.9%,社会面筛查发现感染者比例为3.1%;波及范围跨省4起,本省10起(其中街道/乡镇2起、市5起、省3起)。见表3。

表3 聚集性疫情处置结果

3 讨论

3.1 境外输入病例/物品仍是聚集性疫情需重点关注的主要传播源

2019年底武汉市监测发现多起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经病原体鉴定为新型冠状病毒[3]。2020年2月11日,WHO将其正式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4]。疫情初期以散发病例为主,但随着疫情的发展,聚集性疫情比例增加。早期的聚集性疫情主要由湖北及外省市输入病例引起,随着2020年3月后第二波疫情高峰的出现,多地出现境外输入病例及冷链货物引起的聚集性疫情[5-9]。本研究样本的选取起始时间为2020年4月,与第二波疫情高峰有所重合,研究结果也显示多数疫情由境外输入病例/物品引发。因此,提示现阶段仍需坚持“外防输入”的策略不动摇,做好入境人员闭环管理,加强进口货物及相关重点行业人员疫情防控。

3.2 疫情发现途径以医疗机构监测和重点人群核酸筛查为主

本研究结果显示,57.1%(8/14)的疫情首发病例通过医疗机构就诊发现。有研究表明,及时发现和控制首发病例是控制疫情扩散蔓延的关键,医疗机构早期症状监测和重点人群定期核酸筛查等措施有利于疫情的早期发现和规模控制[10-12],为及时处置疫情扩散争取了时间。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建议完善疫情常态化监测预警,继续坚持医疗机构监测、重点人群与重点场所监测、环境监测、冷链食品物流监测等多渠道监测相结合,提高疫情监测敏感性、准确性,及时发现、立即报告、提早处置,以有效控制疫情。

3.3 绝大多数感染者在管控人群中发现,但社会面筛查出的感染者仍占有一定比例

新冠肺炎病毒具有传播能力强、传播速度快、隐匿性高等特点[13],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是疫情防控的重点[14]。有研究表明,对病患及潜在感染者采取隔离等管控措施能显著抑制疫情发展、有效阻断传播链[15]。本研究中6起聚集性疫情的感染者100%来自管控人群,说明病毒传播链得到有效阻断。与管控人群中的感染者相对应的是社会面筛查出的感染者,只要不断有社会面筛查出的感染者,均提示社会层面的传播链尚未切断。本研究中虽然社会面筛查出的感染者仅占3.1%,但这部分人群对疫情传播和居民心理稳定的影响难以估量。因此,应高度重视社会面筛查出的感染者群体,及时核查原因,适当应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精确排查潜在感染者。

研究局限性:本研究中部分数据(如区域核酸检测范围、是否调用外省资源、疫情波及范围)来自研究者对研究时段内相关新闻报道数据的提取与判断,因此还需进一步与相关权威机构沟通获取更准确的数据。研究主要针对我国2020年4月1日-2021年8月31日发生的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所处地区中的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首起典型性聚集性疫情处置情况进行分析,选取时间段和样本量均有待进一步拓展。此外,对疫情持续时间等相关处置指标与所处地区的经济水平、人口规模、卫生资源等因素的相关关系有待进一步探索。

综上,应继续坚持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外防输入应做好人、物、环境同防,做好入境人员、进口货物及相关重点行业人员防控;内防反弹应继续推进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工作;除重点人群定期筛查外,社会面筛查必不可少。

猜你喜欢
感染者核酸筛查
点赞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
全员核酸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第一次做核酸检测
艾滋病感染者就医和就业歧视状况调查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核酸检测
NRS2002和MNA-SF在COPD合并营养不良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智力筛查,靠不靠谱?
HIV感染者48例内镜检查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