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经济关系三十年

2023-02-15 01:18平坚
领导文萃 2023年3期
关键词:尹锡悦对华韩国

平坚

1992年8月24日,中国与韩国建交。30年来,总体上中韩两国经济关系发展极为迅速,但近年来,两国经济关系增长幅度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减缓、降温。面对美国的利诱、威逼,韩国在处理与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中,有日益倾向美国的趋势。就这些问题,本刊记者访谈了多年来追踪韩国媒体,一直致力于韩国问题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当代韩国》杂志编委詹小洪先生。

建交30年来,中韩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层面关系都飞速发展。 其中尤以经贸关系发展最为突出,可以用四个“最”来说明两国关系。

中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国。1992年两国建交时,中韩双边贸易额仅为50.3亿美元,2021年,中韩双边贸易额3623亿美元,是1992年的72倍。中国已连续18年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韩贸易额是韩国与美国、日本及欧盟三方贸易额的总和。韩国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

中国是韩国最大的出口市场。自从200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国之后,最近十年,韩国年均对华出口占其总出口的四分之一上下。

中国是韩国最大的投资对象国。2000年韩国对华直接投资规模为8亿美元,2021年大幅增至67亿美元,截至2021年底,对华直接投资累计816亿美元。中国对韩国实际投资累计也达76.1亿美元。

中国是韩国最大的外贸顺差来源国。韩国的贸易顺差大部分来自对华贸易,1993年至2021年间,对华出口在韩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为22.5%,而对华贸易顺差在韩国贸易顺差中所占比例却高达86.0%。2013年,韩国对华贸易顺差达到巅峰的 628亿美元。

2021年韩国最主要的出口产品半导体出口额为1280亿美元,其中对中国出口额为502亿美元,占比接近40%。若再加上对香港的出口额,占比将近60%。在三星电子、SK海力士的销售额中,对中国销售额占比均超过30%。

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简称全经联)发布了对1992年至2021年两国主要经济指标分析后的一项报告,数据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GDP)。韩国从3555亿美元增至1.7985万亿美元,2021年为1992年的近5.1倍。中国从4921亿美元增至17.458万亿美元,2021年为1992年的近35.5倍。

人均GDP。韩国从8126美元增至3.4801万美元,2021年为1992年的近4.3倍。中国从420美元增至1.2359万美元,2021年为1992年的近29.4倍。1992年中国人均GDP仅为韩国的5.2%,2021年升至35.5%。

对外贸易。韩国的出口额从773亿美元增至6444亿美元,2021年为1992年的8.3倍。中国从856亿美元增至3.3682万亿美元,2021年为1992年的39.3倍。

在瑞士国际经营开发研究院(IMD)进行的国家竞争力排名中,韩国从1994年的第32位升至2022年的第27位,中国从第34位升至第17位。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进行的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CIP)排名中,韩国从1992年的第14位升至2020年的第5位,中国从第33位升至第2位。

虽然从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看,中国增幅远远高于韩国,但韩国媒体亦认为这是两国建交后经济双赢的结果。正是由于1992年8月24日韩中两国建交,韩国乘上了后冷战格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快车。两国凭借地理相近、经济互补、文化相通的优势迅速走近。在1990年代开始的中国经济起飞中,韩国是中国最大的外部受益者。

韩国主流媒体都认为,发展对华经贸关系是韩国经济过去30年的增长原动力。在中韩经济关系飞速发展的推动下,曾是中等发达国家的韩国一跃成为发达国家,中国则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回顾过去,30年前韩国的战略选择是正确的。

韩国媒体特别强调了这30年韩国从对华贸易中获取的巨大红利。1992年两国建交时,中韩双边贸易额为50.3亿美元,2000年,仅韩国对华出口规模就为185亿美元,占其总出口额的10.7%,2021年增至1629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25.3%。2021年为2000年的近9倍。而2000年到2021年,韩国整体出口规模从1723亿美元增长到6444亿美元,后者仅为前者的3.7倍。

韩国媒体还特别指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及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韩国经济都深陷困境,多亏中国政府承诺的人民币不贬值以及四万亿投资强刺激的举措,都一定程度上帮助韩国经济渡过了难关。

韩国主流媒体都认为,发展对华经贸关系是韩国经济过去30年的增长原动力。在中韩经济关系飞速发展的推动下,曾是中等发达国家的韩国一跃成为发达国家,中国则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回顾过去,30年前韓国的战略选择是正确的。

我不完全认同中韩经贸趋冷说法。事实上,近年来中韩双边贸易额的绝对数仍在增长。据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2022年2月23日消息,韩国2021年对华出口额为2136亿美元,创了历史最高纪录。只是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不如过去那么强劲而已,这可以通过一些相对指标来评价。

第一, 韩国对华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比率在下降。2000年,韩国对华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10.7%。2001年,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韩国的对华出口开始暴增。2005年对华出口占其总比超过20%,2018年以26.8%达到历史峰值。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打,2020年还能占到25%,2022年上半年,该数值降至23.4%,系2009年(23.9%)至今的最低值。

第二,韩国产品在中国市场所占份额在下降。2013年,韩国产品在中国进口市场的占有率达到9.24%,赶超中国台湾地区(8.4%)和日本(7.88%),位居第一。2021年韩货在中国市场所占份额降为8%,在中国的10大进口来源地中降幅最大。

第三,韩国企业在华取得的利润下降。2021年6月16日, 韩国企业评估网站(CEO SCORE)发布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韩国500家大企业中113家在中国设立的320个法人(分公司),2020年销售额较2016年减少27.5%;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全经联)一份报告对2016年以来在华投资的韩企业绩进行分析后发现,三星电子、现代汽车等30家大型韩企的境外销售额中在华销售额所占比重也由2016年的25.6%降至2020年的22.1%;据韩国进出口银行数据,在华韩企的销售总额2013年触顶后逐年下滑,由2016年的1870亿美元降至2019年的1475億美元,下滑21.1%。按行业来看,汽车和零部件业销售额降幅最大,相关行业99个法人2020年总销售额较2016年减少59.2%。现代汽车集团两个法人销售额减少65%,零部件行业97个法人销售额减少52.3%。

第四,韩国主要输华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三星电子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占有率从2013年的19.7%下滑至2021年的0.6%。据韩国《亚洲经济》报道,韩国某大企业社长近日前往中国出差,期间他切实感受到了韩国产品的没落。他认为最先在中国市场失去立足之地的便是韩国手机。他说,“仅仅几年以前,大部分中国人还倾向于使用三星手机,但如今三分之二的人拿着华为,年轻人不是用OPPO就是用vivo。” 报道称,中国手机的性能并不逊色于韩国产品,而且价格又是韩国手机的一半,许多手机软件还仅适用于中国手机,这样看来中国手机市场上,中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便不难理解。2022年7月25日的《朝鲜日报》报道以韩国企业LG电子在华经营为例,展现韩国产品在中国进口市场份额下滑的情况。LG电子作为全球第二大电视机制造商, 2009年,LG电子曾在中国达到其最大市场占有率(5.6%),2021年仅占0.1%的份额。除了LG电子,全球第一大电视制造商三星电视2021年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下滑至4.1%,排名跌至第9位。2016-2020年,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现代、起亚汽车的占有率从10.4%下降到2.7%,被挤出了前10名。

第五,韩国对华出口首次出现逆差。据《朝鲜日报》称,从1993年到2021年,韩国对华贸易一直保持顺差,但在2022年上半年首次出现逆差,而且是逐月增加,5月和6月韩国对华逆差额分别为11亿和12亿美元,10月份竟达92亿美元。尽管韩国政府称1994年以来的首次对华贸易逆差是“反常和暂时的”,韩国舆论却忧心如焚。

第六 ,韩国企业的对华投资金额在2013年达到72亿美元的峰值,2021年已跌至43亿美元。韩国产品正迅速被挤出中国市场,近年来无论是手机、汽车还是化妆品,韩国制造突然间如海水退潮一般,在中国市场“消失”。在韩国业界,有一种氛围是“韩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赚钱的时代再也不会回来了”。这与此前韩国出口企业视中国为“进军海外的桥头堡”,韩货充斥中国市场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

毋庸讳言,2016年的“萨德”事件确实一度使中韩经济关系急剧降温。仅举旅游业一例说明,据韩国资料,2016年,到韩国旅游的中国人超过800万人,2017年,来韩国的中国游客惨遭腰斩。2018年打响的中美贸易战导致华为等中国企业采购韩国半导体的需求和内需减少,加之新冠疫情的因素,产业供应链出现差池,导致部分韩国企业开始将生产基地转移到越南和印度,这些因素确实都是韩企在华销售下滑的原因。

这30年中国制造不断追赶着韩国制造,中国企业的技术发展速度超出想象。中国政府凭借庞大的内需市场培育了本土企业,提高技术实力以增强自给率,中国与韩国的技术差距在快速缩小,有些产业前者已经超越了后者。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增强,致使很多韩国占有绝对优势的领域岌岌可危,韩国制造的价值一并下降。“韩国制造”出口竞争力正在动摇。

我认为根本原因是,这30年中国制造不断追赶着韩国制造,中国企业的技术发展速度超出想象。中国政府凭借庞大的内需市场培育了本土企业,提高技术实力以增强自给率,中国与韩国的技术差距在快速缩小,有些产业前者已经超越了后者。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增强,致使很多韩国占有绝对优势的领域岌岌可危,韩国制造的价值一并下降。“韩国制造”出口竞争力正在动摇。

韩国确实是个制造业强国。根据联合国的统计,从生产规模来看,韩国制造业排名世界第7。在以往韩国人眼中,在亚洲的制造业领域,除了对日本尚甘拜下风外,是没有对手的。面对业已成为世界工厂、第一出口大国的中国,韩国起初也认为这只是中国依靠出口规模、劳动力成本低、产品价格低廉等优势的结果。

从2002年开始,有个世界市场冠军率排名(全球出口市场占率榜),或者说一国在全球市场上冠军产品的数量。据韩国《中央日报》2012年1月14日报道:2011年,在世界出口市场产品目录中,有26种韩国产品被挤出世界第一的位置,而这当中有12种产品就是被中国产品赶超的!还有13种韩国排名第一的商品,排名第二的也是中国。

《韩国民族新闻》2021年初刊出“2020年全球出口市场市占率第一产品”分析报告,2020年,中国有1798个产品在全球出口市场所占份额排名第一,其次是德国668个、美国479个、意大利201个、日本154个。韩国69个,排名第十一。

2017年8月,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发布了一份报告,对韩国国家战略层面的120项技术进行分析。该报告惊异地发现,韩中两国技术差距已经从2014年的1.4年降至2017年的1.0年!

韩国科技企划评价院也在最新的《中韩技术水平报告》中感叹,2010年还领先中国3年的韩国科技水平,到2020年已落后中国0.1年。报告涵盖建设交通、防灾安全、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纳米材料、农林水产食品、生物医疗、能源资源、环境气象、信息通信技术和软件10个领域。其中,2010年,韩国除了在航空航天领域落后中国0.1年外,其他9个都领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原本被视为IT强国的韩国,如今在移动通信、系统软件、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新一代技術上,已把主导权让给中国。

中韩两国经济关系应该是互惠互利,发展相得益彰的。近些年,韩国对华出口占其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韩国进口总额中也有23%来自中国。但是中国是韩国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国,对一个以出口为主要增长动力的外向型经济,这点至关重要;韩国制造品不仅销售市场主要在中国,很多生产基地也在中国,韩国制造的很多原材料也取自中国。对此,韩国舆论界确实有“中国红利”将变成“中国风险”甚至“中国威胁”的担忧。这种担忧心理在2021年底的“尿素液风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021年底,韩国突然出现了车用尿素液危机。据韩媒报道,引发此次韩国车用尿素液危机的导火索是中国政府针对尿素等29项化学原料商品的出口,从10月11日起增设了一道检疫流程,致使韩国原向中国订购的1.87万吨工业尿素不能装船很快抵达韩国,一时韩国内就出现了车用尿素液的短暂吃紧。为了直面这场尿素危机,韩国政府可以说使尽了浑身解数。

据此,韩国最有影响的《朝鲜日报》表示,这是中国公然用“尿素液外交”向韩国施压,韩国要以尿素液为教训,引以为鉴。进而危言耸听地说,韩国对特定国家依赖度超过80%的进口商品多达3941种,其中几乎有一半(1850种)是中国产品。如在太阳能领域,中国产太阳能电池的市场占有率为78%,太阳能板的占有率为72%。石墨、锂和稀土类等电动汽车的电池原材料供应也几乎被中国垄断。LG能源、SK Innovation、三星SDI等韩国电池企业虽然拥有世界最高水平的制造能力,但原料大部分都依赖从中国进口。如果中国政府禁止向韩国企业出口电池原材料,韩国产品可能会面临全面停产。此外,韩国汽车轻质化所必需的镁锭100%依赖中国。医疗仪器和芯片制造所需要的氧化钨有95%,电子产品轻质化所用的钕铁硼永体有86%,二次电池核心材料的氢氧化锂有84%从中国进口。中国只要下决心卡韩国脖子,就能动摇韩国的产业。韩国贸易协会一份报告指出,尿素水危机一举暴露了韩国经济的脆弱结构,中韩贸易结构正在发生变化。韩国有必要改变出口结构,从以半导体、石化制品等中间产品为主转向扩大消费品等最终产品的出口比重。

近年韩国人也在反思为何逐渐失去中国市场。他们一个重要发现是,迄今为止韩国与中国贸易的模式基本上是,韩国主要向中国输出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目标对象主要是在中国的韩资企业(韩国分公司)。在华的韩资企业利用这些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生产加工成最终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目前,韩国对华出口品目中中间产品所占比重超过80%。相比之下,韩国产品直接销往中国国内消费品市场的比率并不高。韩国企业在开拓中国内需市场方面表现很不理想。据韩国贸易协会数据,2021年韩国制造产品在中国消费品市场上的份额仅为3%,比中国其他贸易伙伴国商品在中国内需市场上的份额低得多:东盟(15.2%)、美国(10.5%)、德国(10.1%)等相差悬殊。韩国今后一个目标应以中国国内消费市场为韩货的主要市场。

代表韩国保守势力政党国民力量党参选的尹锡悦,早在竞选期间就打出“价值外交”和“追加部署萨德”的旗帜,表现出强烈的亲美、反华色彩。我们从尹上台半年来在几个重大事件的表现,可以梳理出韩国的对华政策的变化。

一是加入印太经济框架(IPEF)。2022年5月9日,韩国新总统尹锡悦上台,韩美关系骤然升温。20至22日,美国总统拜登就访问了韩国。21日,韩美首脑联合声明的核心内容为,将目前局限于军事安全的韩美同盟关系延伸至面向未来的安全、经济和价值同盟。简而言之,将韩美同盟关系提升至全球全面战略同盟。

5月23日,韩国又以创始成员国的身份加入了美国主导的印度太平洋经济框架(IPEF)。IPEF是一个带有明显“反华同盟”性质的经济合作机制。其要害是美国联合其盟友搭建将世界工厂中国排除在外的全球经济供应链,借此在印太地区构建“对华经济包围圈”。如果说美澳日印的四国机制(Quad)是旨在阻止中国崛起的外交安保领域的多边协商机制,那么IPEF可以被称之为“贸易领域的Quad”。

韩美同盟升级及韩国加入IPEF意味着,韩国的外交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在寅政府是在中美之间搞平衡战略,即“安美经中”(安保靠拢美国,经济靠拢中国),尹锡悦政府的做法则是偏向美国的战略,即“安美经美”(安全和经济都以美国为中心)。

二是发出了脱中国化声音。2022年6月29日, 韩国总统尹锡悦出席北约峰会期间,陪同他出访的总统府经济首席秘书崔相穆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韩国要追求市场多元化,说:“通过中国实现韩国出口经济繁荣时代已经结束。”要寻求从中国转向欧洲的替代方案,以发展韩国经济。国际舆论据此认为,韩国这是发出了脱中国化声音。

崔相穆的发言在韩国国内也引发担忧。一名专家指出:“韩国作为一個自然资源稀缺的国家,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十大经济强国中占有一席之地,全是靠出口实现的。而在出口贸易中,韩国最大的贸易国是中国,并且对华保有贸易顺差,中国市场对韩国是绝对重要的。政治和外交终究是为了解决生存和温饱问题而存在的, 突然踢了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一脚, 这不是政治,也不是外交,而是自取灭亡。”

三是参与“芯片四方联盟”(Chip4)的态度值得玩味。“芯片四方联盟(Chip 4)”是美国在2022年3月提出的一个建议。旨在加强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半导体合作,切断半导体及有关技术流入中国的途径,以达到牵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目的。芯片四方联盟实质上是将中国排除在供应链之外的一种经济安全“同盟”。

韩国政府感到担忧的是,加入芯片四方联盟基本上等于在美国与中国之间选边站,而韩国半导体产业在中国有大量投资与利益,中国是韩国半导体产业的重要市场,三星电子、SK海力士均在中国建有工厂,其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重要份额。如果韩国正式参与“芯片四方联盟”的话,可能被外界理解为韩国在芯片供应链领域加入了美国主导的封锁中国的阵营。如此一来,可能会引发中国的反对和报复,那么目前仍在维持的韩国对华芯片贸易也会受到其影响。

据韩国《每日经济》2022年8月7日报道,韩国总统府、企划财政部、产业通商资源部等政府部门对参与“芯片四方联盟”正式对美表态。提出两个原则:即“芯片四方联盟”参与国应该尊重中国强调的“一个中国”原则,以及“不提及对中国实施出口限制”。表示,“韩国加入Chip4联盟的目的在于保证从美国获得原创技术和高新装备以确保芯片生产的稳定性,而不在于排斥中国。”

四是提出“韩版印太战略”。2022年11月11日,韩国总统尹锡悦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韩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发表“韩版印太战略”。“韩版印太战略”从名称上就与美国的“印太战略”相同。美国的印太战略是为封锁和牵制中国而制定的战略。文在寅政府在2017年11月发表“新南方政策”时,既提及了该政策与美国的印太战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相接轨的可能性,又对两方面都保持了一定距离。相反,尹锡悦政府的韩版印太战略明显倾向美国一边。尹锡悦还表示,应该尊重区域内的自由、人权、法治等核心价值,决不应容忍用力量单方面改变现状。中国南海应该成为基于规则维护海洋秩序的和平与繁荣的海洋。这几乎是在宣布,在美中战略竞争中,韩国将完全站在美国一边。

《领导文萃》:如此令人觉得,尹锡悦上台半年来,对中国和美国的态度似乎飘浮不定,对华外交政策并不像他竞选时那样强硬。面对着中韩经济关系的可能变局,韩国内舆论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韩国在处理韩美关系、韩华关系上,韩国官方的立场是,韩国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并不存在明显倾美的问题。韩国政府辩解,韩美同盟关系深化并不等同于韩方忽视与中方的关系,韩美和韩中关系不是“零和博弈”。针对外界批评韩国的立场捉摸不定,韩国外长朴振称,“我们将基于国家利益和原则,根据民主主义和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以和而不同(追求共同利益的同时承认差异)的精神谋求与中方的合作”。

随着韩中关系日趋微妙复杂,近期韩国国内的“脱中”论调抬头。如最保守的韩国媒体《朝鲜日报》有篇社论,呼吁要打破对华贸易的过度依赖。韩国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而过度偏重中国是可怕的毒药。过度的对华贸易已成为韩国自主外交的绊脚石,需要实现经济安全领域划时代的多元化。

韩国相反的舆论则认为,尹锡悦政府大幅动摇了以往历届政府“经济中国,安保美国”的韩国外交基调,给韩国经济带来的并非“供应链保障”而是“供应链危机”。对于以外贸为立国之本的韩国来说,不论排斥哪一方都会产生巨大的风险。韩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度非常高,两国早已形成了紧密的相互依存的分工结构。

我的看法是,尹锡悦竞选时及就任后初期,都表现出扬弃前政府平衡外交政策的倾向。但形势比人强,尹锡悦政府近来的外交基调有微妙变化,外交动作体现出在对华关系上权衡利弊的苦心孤诣,不断释放出至少不会敌视中国的信号。从尹锡悦在韩国避见来访的美国众议长佩洛西(她曾执意访问台湾而闹出轩然大波),到提出 “Chip 4”入盟问题的韩国两个原则,都被国际舆论视为尹锡悦在中美之间找平衡的信号。我们且继续听其言,观其行!

尹锡悦政府近来的外交基调有微妙变化,外交动作体现出在对华关系上权衡利弊的苦心孤诣,不断释放出至少不会敌视中国的信号。从尹锡悦在韩国避见来访的美国众议长佩洛西(她曾执意访问台湾而闹出轩然大波),到提出 “Chip 4”入盟问题的韩国两个原则,都被国际舆论视为尹锡悦在中美之间找平衡的信号。我们且继续听其言,观其行!

中国政府针对“尹锡悦版平衡外交”有明确表态。如对美国炮制的IPEF、美国胁迫韩国加入半导体联盟(Chip 4),与中国经济“脱钩”“断链”等伎俩,王毅外长指出,美国是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意识形态化,用经济手段胁迫韩国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中国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反对阵营对抗,这符合中韩两国的根本利益。

中国驻韩国大使邢国明鲜明指出,中韩是搬不走的近邻,分不开的伙伴。中韩建交30年的发展经验表明,巩固发展好两国关系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我们相信,韩国无论由哪个党派、哪个领导人执政,都会重视中国和对华关系。

猜你喜欢
尹锡悦对华韩国
韩国“第一步”
韩国当选总统吐槽:我的烦恼很多
尹锡悦上班 夫人出门相送
聚焦韩国大选
尹锡悦上韩综,称“烦恼很多”
尹锡悦要把宠物狗印在邮票上
在韩国走马观花
商务部:中方欢迎欧盟终止对华光伏双反措施
欧盟对华反倾销现状、原因及我国对策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华和解政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