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书法课程建设及实施的实践探索

2023-02-19 03:05任仲田刘腊梅
广东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书法育人思政

任仲田 刘腊梅

文/增城区东方职业技术学校

落实全面育人的任务、塑造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当下教育工作的核心和使命。长期以来,非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缺位,协同育人的体系没有系统地建构起来。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深入挖掘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文件明确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同行同向性和协同性,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升育人的全面性、针对性,亲和力、感染力,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现实需求,全方位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课程思政的内蕴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非思政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理论认知水平和道德情操,实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实践。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对核心价值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规范自身行为。

二、课程思政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课程思政是通过隐性教育实现思政教育生活化、常态化的重要举措,是一项系统、严谨的工程。在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应明确基本要求,遵循教学规律,切实将课程思政工作做到实处,发挥能动作用。

(一) 更新理念,树立协同育人的意识

非思政课程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应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意识,以德为本、以德优先,时刻牢记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把“传道”摆在首位,协同思政课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形成思政常态化、生活化的课程教学特征。

(二) 融合统一,增强课程的同行同向性

任何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具备融合的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家国情怀、“四个自信”等思政内容渗透到课程的常规教学之中,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形成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力。课程思政不能剥离与思政课程的内在联系、各自为战,而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同向同行,相互配合,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得益彰,提质增效。

(三) 强化师资,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养、能力

广泛、深入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关键在于教师队伍自身建设。教师主导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活动,是课程思政的践行者和推进者。通过培训和学习,教师系统地领会课程思政教育方针、政策,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坚定政治立场和站位,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卓识的远见指引学生、以高远的理想和奋斗精神激励学生、以诚挚的关爱和无私的奉献贴近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前进道路上的航灯、奋进的号角。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善于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用科学、高效的方法和突出的实践能力,提升教育教学的成效,扎实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四) 锐意创新,提高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实效性

课程思政从一个新的维度去重新审视课程建设和实施,需要以创新意识突破传统观念和固有模式的束缚,为育人成效的生成创造条件。教师需要探索高效的方法和策略,建构适宜课程思政推进的模式,全面促进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目标的达成度。基于学情和学科内容,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兴趣爱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将思政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唤起学生心理共鸣。课堂上,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学生感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成行为自觉的意识。此外,全面改革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的模式,全程、全面评价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展现的思想觉悟、情感状态、思政水平等。

三、课程思政建设和实践的技术路线

课程思政建设和实践需要科学的、高效的策略来实现,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有序开展,如图1所示。

(一) 教师及团队建设

教师是开展教育教学的主导,是课程建设、实施的关键。非思政课程教师通过专项培训和学习,领悟课程思政的精神实质,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进一步提升思政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掌握思政工作和课程建设的方法策略,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非思政课程教师在思政理论深度和广度以及思政能力方面存在无法回避的短板,在短期内弥补具有巨大的困难。这就需要思政教师广泛、深入地参与到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活动之中,建立一个专业扎实、优势互补、富于创造力的团队,确保课程思政的方向性、准确性、实效性。

图1 课程思政建设和实践的技术路线

(二)课程的微观建设

思政建设需要从微观的角度对课程进行重新审视,结合思政内容及要求,重新设置和优化课程标准,重新建构和优化课程内容,使之符合教学实践的需求,为思政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1.更新课程标准

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为三个学科的教学指明了方向。非思政课程如若没有颁布融入思政内容的国家课程标准,可以参照思政课程标准,将其中核心的、具有指导作用的、可考量的项目融入本课程的标准之中,突出课程思政的目标性和操作性,做到有据可查,有规可依。

2.重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重构是进行课程思政的依托,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选取国家统编教材,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统筹教学资源,优化教材,重构教学内容。其一,教师团队在深入细致的研讨的基础上,在与思政课程同行同向的前提下,保持思政脉络和思政教学进度的一致性,全面整合课程内容。其二,基于学科内容的思政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的着力点和支撑点,合理、自然地切入课程内容和教学实践需要进行细致分析和安排。每门课程都具有漫长、曲折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探究和创造的历程,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政元素,可以深挖,形成课程资源。结合课程的类型和特点,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为指引,多元发掘资源,并保持思政元素内在逻辑关系,形成思政资源建设的合力。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引下,适当、适量将核心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有机融入课程的内容之中,选好切入点和时机,确保能效的发挥。其三,紧密融合,用学生广泛关注的焦点和新近出现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和突破口,结合学生的学情和主观意愿,将思政元素与学生自身紧密关联起来,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内心产生共鸣。在融合的过程中,应注意将思政内容内涵化,适度、恰当、自然地渗透到课程及教学中,不能简单粗暴地“嫁接”,而应追求“灵魂式”“基因式”的融合,以隐性教育实现显性教育。

(三)设计实施

1.教学目标的优化

教师重新建构教学目标体系,在原有的三维目标基础上增加思政目标,力求思政教育的功能实现。教学目标的设定和优化是建立在准确把握学生学情和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将可考量的思政内容目标化,明确人才培养的目的和需求达到的标准,使思政教育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功能性。

2.教学过程的重塑

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应重新缜密细致地安排教学过程,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笔者将翻转课堂和BOPPPS有效教学模式融合,重塑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过程

3.教学评价的细化

结合教育部2020年10月颁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健全评价制度,完善评价内容,多元、细化教学评价,促进全面育人战略的成效。如职业学校德技兼修,育训结合,引导培养高素质和技术技能人才。紧扣思政目标,采用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习得和展现出的思想道德水平、情感进行综合考量。

四、课程思政的实践——以中职书法教学为例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书法课程应深入挖掘思政价值,在实现美育的同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的养成和人格塑造,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唤起对民族及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一) 教师团队建设

书法课程教师在扎实掌握本门课程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书法史、代表人物、理念变革、书家情怀等内容,为思政融入创造条件。牢固树立思政意识,认真学习课程思政的方针、政策,把握教改的方向。认真学习《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理清思政脉络,突出核心,构想书法课程的整合。虚心向思政教师求教,邀请思政教师深入参与具体的实践工作之中,发挥其专业优势,确保课改工作和教学实践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 书法课程的微观建构

1.课程标准

以课程思政为指引,将思政内涵融入书法课程标准之中,改变传统功能性为主的设定,重新制定课程标准。书法课程属于文化基础课程,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书法发展的历史、书法艺术的特点,掌握书法的美学理论和专业术语。技能方面,扎实掌握汉字书写的技巧和方法,能够规范、整洁地完成书写,具备正确临帖和初步创作的能力,具有品评书法作品的能力。在人文素养和思政方面,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责任意识,促进价值观念的形成。

2.书法课程内容的重构

(1)书法课程内容的编排。在与思政课程同行同向的条件下,将书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调整编排的次序,优化教材的结构。形式上,增加辅文、辅栏,使教材图文并茂,更加美观大方,符合中职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需求。

(2)切入点及思政内容融合。书法课程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将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和“工匠精神”等内容自然充实到书法课程内容之中,奠定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

①传统文化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解析中国书法内涵时,以中国书法的历史沿革,汉字与当今主流文字书写的对比,中国书法对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书法的母系式的影响为着眼点,展现中国书法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深远影响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书法乃至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产生对民族及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觉传承发展的意识。

②培植价值观念,提升思想境界。很多流传的书法经典作品、书法家的人生经历都富含家国情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人生的感悟等。这些人文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是提升学生思想境界、个人品位的良好契机。如岳飞的书作《满江红》展现出的气度和爱国情怀、颜真卿《祭侄文稿》中忧国忧民的情感及对家人以死报国的颂扬、王羲之《兰亭序》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又如,《颜氏家训》中的家国情怀、家风,苏轼《前赤壁赋》积极乐观、释然大气的人生态度等。以名品佳作的内容和书家情怀选择切入点,将价值观念自然渗透到课程内容和教学中,实现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培育。

③以物之美,悟工匠精神。文房四宝不仅是书写和创作的工具,也是艺术作品。从古至今,文房四宝的创造渗透着无数工匠辛勤的汗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讲授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以观看视频、实物观察、制作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复杂和烦琐有直观、深切的体验,从而对工匠精神产生深刻的领悟,促使学生在日常的训练和学习中能够秉承工匠精神的宗旨,以细致、认真、刻苦的学习状态不断提升技能水平,能够产生共情,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厉行节约,将情感态度转化成具体行动。

④以佳作定审美,力避流俗。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形成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日常训练的规范性,对书法的继承和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书法作品赏析一节中,通过不同风格的作品对比、讨论、体验等方式,品悟不同风格作品展现出的风采。如以《张猛龙碑》的刚猛雄壮、《秾芳诗帖》的颀长秀美、《多宝塔碑》的腴润沉稳、《玄秘塔碑》的骨力劲健为例,细致对比分析,让学生真切体验到书法的真美,认识到美的不同形式的显现,进而产生追寻书法之美的主观意愿。教师向学生申明,要想获得书作美感和书法上的造诣,需要掌握书法常识和书写的要领,以刻苦钻研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去实现,不能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误入歧途。

(三) 课程思政背景下书法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以“楷书的笔法”一节为例

1.三维目标

将目标设定与思政课程教学进度协调,配合书法课程同行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第二单元“提升道德境界”一节设置三维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三维目标

表2 教学流程

表3 教学评价表

2.教学过程

采用翻转课堂和BOPPPS结合的模式,实施课堂教学。课外,教师布置学生完成微课学习,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搜集图片,以便于在课堂上展示。完成初步临习,标记自己的疑问和困难点。课内,采用BOPPPS模式,注重学生实践与情感体验,设置教学环节,见表2。

3.教学评价

以2020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导,全面考量学生知识、技能的习得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思想道德水平,见表3。

五、结语

课程思政是“大思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实现全程、全面、全员育人的重要举措。落实课程思政方针、政策,收获育人实效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作为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政治意识和思想认识,重新审视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总结经验,弥补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中的不足。力求全面展现课程教学中的思政魅力,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之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修养,既满足学生成人、成才的需求和期待,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业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猜你喜欢
书法育人思政
书法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书法欣赏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书法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