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与地方产业发展同步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2023-02-19 03:05刘秀成
广东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互融竞赛课程体系

刘秀成

文/中山市建斌职业技术学校

开展产教融合与地方产业发展同步规划的探索与实践适应了时代要求,符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精神,更是适应了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发展的需要。产教融合,是职业学校专业创新发展的基础,只有坚持产教融合,才能第一时间掌握企业发展布局和人才需求方向,才能破解人才培养落后于时代发展需要的难题。

本文通过学校开展产教融合与地方产业发展同步规划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与小家电产业精准对接﹑“双主体、岗课赛证互融互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适合“双主体、岗课赛证互融互通”人才方案课程体系的调整和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分享产教融合与地方产业发展同步规划的成功经验,供同行交流学习。

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与小家电产业精准对接

学校地处“中国小家电产业基地”——东凤镇。东凤镇的小家电产业原来与珠三角其他发达地区有明显区别,在经历几个起伏后,原有的一些电子企业(如东凤无线电一厂等)被市场淘汰,使东凤最初建立的一些基础性企业受到削弱,致使东凤的电子行业规模不大,配套性也不足,这大大制约了电子行业在地区的发展。但由于东凤镇的“小家电产业基地”经过前期的发展,现已基本具备较好的高技术发展潜力,这导致东凤地区的电子产业高技术企业发展较快,低技术企业发展相对较慢,开发性企业较少,生产性企业相对较多,商业性企业较多,技术性企业相对较少,于是造成高端人才需求量较小,中、低端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大、商业性人才需求量较小,而生产型人才需求相对较大的人才需求格局。新的格局促使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发展要跟上企业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培养要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因此,电子专业教学形式和内容要精准对接企业岗位。

图1 人才培养方案示意图

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与家电产业对接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也是保证专业学生顺利对口就业的必要条件。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调整专业方向,依据东凤镇智能家电产业的升级发展趋势提早规划,主动培养适合企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如在专业发展前景调整时,确定为物联网技术应用方向,紧跟学校高水平专业群的发展时机,主动对接电子产业的生产﹑设备管理等产业岗位,由于专业的规划符合当地产业的发展,学校电子专业学生深受铁将军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喜爱。因此,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我们将更紧密对接产业的发展,将企业的生产工艺调整为专业的操作课程,用企业的操作要求来评价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实现更深层次的专业与地区产业精准对接。

二﹑确立“双主体、岗课赛证互融互通”的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了适应东凤镇整体发展规划的要求,确立了“双主体、岗课赛证互融互通”(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融岗位需求﹑课程设置﹑竞赛辅导和专业考证为一体)的互融互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就是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其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引入企业与专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通过网﹑课﹑赛﹑证这样的基本形式将教学过程由原来的单一化转化为多元化,参考企业岗位,确立专业教学标准,教学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源头”,学校对于实习实训的部分专业投入,可以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实现,解决了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专业学生不再单一地在校园学习理论知识,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实训,依照岗位要求可以完成1+X证书。专业学生的考证也来源于实际产业,所考取的资格等级证书可以找到“用武之地”,学生也达到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双证毕业”的要求。

图2 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技能竞赛是专业核心竞争的主要体现之一,紧跟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是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集中体现的亮点。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决不能为了竞赛而竞赛,必须要以专业技能竞赛为引领,为专业课程和专业考证起推动作用,专业教学和考证成绩提高了,又能更好地促进专业技能竞赛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们可以看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岗位,职业教育专业进行人才培养,专业技能竞赛构建技能人才展示平台,专业考证进行人才标准等级认证,这四大主体间互相融合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四大育人标准的融合,即职业标准、课程标准、技能竞赛标准与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融合;企业岗位需求、专业教学内容、技能竞赛项目与1+X证书考核内容的融合;产品生产过程、专业教学过程、技能竞赛训练过程与1+X证书考试流程的融合;企业岗位考核形式、专业课程评价内容、专业技能竞赛评分标准与鉴定方式的融合。四个融合又推动着企业体系(企业工程师、专业设施设备、生产实际情境、企业文化氛围等)、学校专业发展(师资队伍、校内实训场室、专业实训经费、校园文化等)、技能大赛资源(专家裁判队伍、技能竞赛平台、技能竞赛氛围、大赛环境等)、专业等级证书(行业专家队伍、1+X专业证书考证平台、行业文化等)等人力、物力、财力、环境、文化五大资源要素全方位的大融合。这样一个相互促进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现代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有效体现,形成校企合作紧密协作、社会广泛参与﹑专业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教学活力明显增强。

三﹑构建适合“双主体、岗课赛证互融互通”人才方案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是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了适应“双主体、岗课赛证互融互通”人才方案,结合专业教学实际,以专业发展适应地方经济产业的相关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围绕地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构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以适应“双主体、岗课赛证互融互通”人才方案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该课程体系是我们正在研究和实践的内容,它是融岗﹑课﹑赛﹑证为一体的结构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这种课程体系能进行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为抓手,结合产业、职业教育、专业技能竞赛、专业考证书等四大职教支柱于一体的可行性课程体系。始终保持与对接企业定期联系,除了前期的合理规划外,还要根据不同的目的来安排具体的内容。在专业技能竞赛训练时,通过邀请企业工程师来校讲解,掌握专业发展的最新技术和工艺,以引领专业改革发展的方向。该课程体系紧扣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的知识体系和综合技能,将专业与企业无缝对接,对专业学生的发展具有通用性与专业性,也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专业“宽基础、专技能、强素质”的现代中职学生要求继续升大课程优势,这种优势是传统专业课程体系无法实现的。

四﹑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首先,对于校内比较老旧的实训场室,根据“双主体、岗课赛证互融互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要求进行改造,把原来分散专业实训室依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要求进行重新规划,以有利于专业学生的学习为准则,着眼于高水平专业群长期发展,如将原来的分散场室集中为基础实训室,分为电工基本操作和电子基本操作,为学校大电子类的岗位需求﹑专业课程考证和专业技能竞赛的互融互通做好基础保障。专业制图课程以专业考证为基础,以岗位需求和技能竞赛为发展方向,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提升的综合实训课程为学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群大综合项目,每一个实训室都预计了相关企业的部分操作元素,企业工程人员可以直接到校内参与专业教学,这种集专业教学与企业特色元素互相融合的校内实训建设是产教融合的集中体现。

其次,企业岗位需求的个性化特征,要求专业教学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由于校内实训设施设备和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岗位实际有很大差别,建立在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有生产实践环境的“零距离”体验,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也可以帮助专业学生获得企业的认可,真正实现就业的双向选择。从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上看,其不仅是专业实训教学﹑职业素养培养﹑职业技能的训练平台,也是开展专业教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有效途径,更是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校外实训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企业生产实践课和其他的实践教学教学任务,通过真实的生产岗位来弥补校内专业实训教学的不足。如通过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生活﹑学习来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爱岗敬业精神,校外实训基地也可以促进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推进,使学校的“双师型 ”人才队伍建设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组织管理问题。学校必须建立校企协管机制,校企双方协调解决实训基地在实际运行中的具体问题。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必须列入专业教学规划与教学工作同步进行,并有比较详细的实施方案。在学生参加校外基地的实训过程中,学校要有在职教师参与学生的实习活动以帮助学生解决在企业实习遇到的突发问题和达到确保到企业实习的质量。

总而言之,产教融合与地方产业发展同步规划的探索与实践是我们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职业教育离不开产教融合,如何融合是各大职业教育行家里手的“大舞台”,各具优势,也各有不足,只有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才能培养新时代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猜你喜欢
互融竞赛课程体系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智能电视亮相 OPPO智美生活发布会开启万物互融新生态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南北派竹笛彼此相借鉴分流与互融并行
互融共进促和谐——关于湖北荆门城市民族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