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需求层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研究

2023-02-19 23:38李崇骞沈宏益元媛范夕萌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百万扩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

李崇骞 沈宏益 元媛 范夕萌

摘 要:我国正站在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这一新的历史交汇点上,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人才是关键因素。本文在分析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遇到的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当前环境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要重视的三大原则:培养过程遵循认知规律、课程设置遵循系统论、培训机制科学化,最后提出不同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流程和课程体系设置以期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 ;百万扩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3.031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和《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高职院校要扩大招生计划(下称“百万扩招”),明确了高职院校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义务与重要责任。学术界关于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针对百万扩招生源,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赵竹和王忠南(2020)提出了“百万扩招”背景下一个专业大类或专业群、一个专业和一个专业方向特长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李明佳(2021)提出要遵循差异化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董彦宗(2021)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分析了扩招环境下,教育生态循环过程中的失衡现状,提出了教育生态系统的优化策略。第二、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困境及相关研究。杨光龙和黄玉芳(2020)针对百万扩招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张杰和曹克亮(2021)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关注技术能力和文化素质。王玉峰和刘萌(2022)提出当前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机制不合理,存在培训方式的供给与参与培训农民的需求不一致,吸引力低的问题。

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现状,梳理关于高职院校针对“百万扩招”新型职业农民生源培养的研究文献,发现当前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方面,关于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生源的培养模式研究较为笼统,没有针对不同生源类型和特点、不同就业需求制定。另一方面,当前无论高职院校还是其他途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都着重强调操作技术技能,忽视了不同需求层次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不同的这一现实问题,本文拟针对生产型、经营型、服务型三类不同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出不同的培养模式。

1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现实挑战

1.1 生源方面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对农村青年的虹吸效应不断增强,农村劳动力出现断层现象,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这部分劳动力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对农业现代化不理解,不清楚参加培训的意义。同时受农业生产的忙闲季节性规律和职业属性的影响,农民认为自己是种田的行家,已经具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不需要再参加培训,导致其心理上不接受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除了新型职业农民自身的因素外,结构失衡是各地对培训对象的遴选存在的普遍问题,有些地方遴选机制的确定不合理,将建档立卡户和贫困户作为重点保障对象,分配了较多培训名额,留给专业大户、农业企业骨干群体、返乡发展人才、农场经营者的名额反而较少,导致出现培训对象学习意愿低,而未被遴选的对象反而有较高的学习兴趣,造成培训结果不乐观,也影响了乡村振兴中人才队伍的建设进程。

1.2 教学资源方面

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稀释了原有的教学资源,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扩招方案中关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不降”的原则对于高职院校是一个不小的挑戰,尤其体现在师资力量的配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仅涉及到农业经营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涉及到实践操作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尤其对于青年农场主、农机合作社带头人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经营管理能力培养,这对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提出了要求,这类型师资的缺乏也导致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能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同频共振。

从培训实践资源来看,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条件普遍薄弱,由于农业职业教育实践的特殊性,农业产业孵化基地、农业产业园、农场、生产基地等田间学校的建设至关重要,而当前大多数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缺乏,更多的理论知识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没有实际的解决新型职业农民遇到的经营管理问题,不能达到培养出“爱农业、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

1.3 教学内容方面

不同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课程设置界限模糊,培养过程分散,连贯性不足。当前的课程安排多偏向于针对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停留在短期性生产任务和利用机械提高农业产量方面。另外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过程分散,授课时间和授课内容都是零散状态,没有系统的安排授课的时间、次数,缺乏由浅入深和循序渐进的提升农民精神上的获得感和物质上的连接感,从而出现“教师在干,农民在看”的现象,教师无法得到足够的反馈信息,进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提升不足,导致新型职业农民接受培训的意愿下降。

2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

在当前农业生产的忙闲季节规律、扩招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庞大、新型职业农民生源学习能力差异化大的现状下,本文认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提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过程遵循认知规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中农户是主体,要让培养成果效益最大化,激发新型职业农民这一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至关重要的。借鉴美国心理学家Noel Tichy提出的“舒适区理论”,认为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的同心圆分布。要让思想认知程度不够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培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让其处于舒适区和学习区之间,既保留了一定的学习获得感也不至于因学习过程过于困难而进入恐慌区,遭受打击,因此在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时要梯次设置培训课程和考核机制。

(2)课程设置遵循系统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目标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全方位关注专业知识、技术能力、职业素养,将专业群、专业和专业方向三者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协调关联,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培训机制科学化。一方面体现在根据农闲农忙时节,灵活选择培训方式,在农忙时期,采取专家深入现场指导、师徒结对帮培的方式,将最新的生产技术和市场经营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引导新型职业农民逐步接受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在农闲时期,利用网络平台、互联网客户端等方式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基础文化、网络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知识,让新型职业农民足不出户的学习最前沿的知识。

3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

3.1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流程

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挑战和培育模式构建的原则,在新型职业农民生源培育的个性化需求突出的情况下,分产业、分类型、分层级、分模块的进行培训,提高培训供需匹配的精准度是刻不容缓的,因此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流程图如图1所示。

具体操作过程为:在新型职业农民入学时完成基础数据收集,依据学生的家庭背景、过往从业经历等为学生初步拟定发展方向,同时结合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建立每种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考核标准。针对个性发展需求,学生在充分阅读培养方案后,对个别课程设置有疑问的,可与相关老师沟通,根据个性需求进行调换,提高培训的吸引力,以此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通过培育方案和培育课程的有效结合,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不同类型和需求组成不同的教学班级,有针对性的分配师资,通过“农民点菜、教师下厨”的方式,精准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知识需求。

3.2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善经营会管理,更需要爱农业,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中要注重树立人文理念的引导,采用“螺旋式上升”教学理念,强调人文理念与农业实践的结合,如图2所示。考虑到新型职业农民学习时间的波动性和农业理论至实践运用转换的时间差,因此在课程设计方面采用第一阶段基础课程学习,第二阶段专业课程学习,第三阶段实践指导的方式。

第一阶段基础课程学习。基础课程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系列、学习“四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系列(区域农业发展史、信息技术、大学语文)、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发展和政策讲解、农业经营创业指导等人文类公共课程。这一阶段学习时长为1年,所有学生的学习内容类似,学习方式以线上学习为主,通过学习强国平台、农业频道等平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拓宽学生视野。

第二阶段是专业课程学习。针对生产型、经营型、服务型的职业农民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不仅能将不同知识进行融合理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分析当前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比如针对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课程体系包括组织生产、人员管理(尤其是人员培训与激励)、产品营销、渠道拓展等方面的知识。这一阶段学习时长为1年,不同教学班的授课内容不同。

第三阶段是实践指导。指导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實际问题,这一阶段不再是一对多的授课形式,而是组成专家团队,深入生产经营一线,将课堂设置在田间地头、生产车间,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同时将经典的案例,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固定下来,形成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考虑到农业生产经营的长周期性和季节性,将这一阶段学习时长设置为2年,尽可能多的为新型职业农民解决问题。

4 结语

新型职业农民是振兴乡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能够为“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通过梳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流程和课程体系建设,能够让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更具有精准性,同时对经典案例的剖析,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实现区域间观念互相贯通、技术互相学习、经验互相借鉴,提升培训质量和吸引力,让农民职业有前景、农业发展有奔头、农民生活更美好的愿景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赵竹,王忠楠,李云飞.高职扩招百万背景下“1+1+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0,(24):5661.

[2]李明佳.高职扩招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1,(02):4144.

[3]董彦宗.扩招百万背景下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分析与优化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21,(10):5359.

[4]杨光龙,黄玉芳.高职扩招背景下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现实问题与应对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20,(04):7174.

[5]张杰,曹克亮,王新辰. 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使命、困境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 2021,(11):7276.

[6]王玉峰,刘萌.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目标与实践探索[J].长白学刊,2022,(1):132141.

[7]徐进,康芳. 乡村振兴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 2021,(1):8389.

猜你喜欢
百万扩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
“百万扩招”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改革路径
百万扩招政策下高职教育的应对与转型
高职“百万扩招”任务的责任分解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