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种植技术应用

2023-02-22 07:28张德洪
种子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稻种分蘖秧苗

张德洪

(万载县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江西 宜春 336100)

传统的水稻种植中使用的是人工育秧和插秧生产模式,但是这些生产模式消耗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较高,不利于生产种植作业的效率提升。随着水稻产品的需求量增大,各地区的劳动力流失,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任务十分紧迫,农业机械化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1-2]。在水稻种植中,各种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技术被广泛推广,但是受到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机技术使用经验不足的影响,导致农业种植发展水平不高。为了更好地推动水稻种植业发展,要积极解决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中的问题。

1 万载县水稻机械化种植发展现状

万载县地处锦江上游,其辖区在泰溪流域、高村河流域、锦溪流域、赤兴水系和岭东河流域等范围,农业种植流域面积广,工业少,环境污染较少,便于水稻的生产种植。但是万载县是丘陵山区县,水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5%左右,存在的45%耕地基本上是丘陵山区过渡带,地区范围内的耕地中旱地面积较少,其坡度水平不适合利用大型机械耕作。在水田中,因为多数是河谷地带不适合大型机械化耕作,只能够依赖于人工栽种,需要投入的劳动强度大,投工投劳多,生产效益十分低下。部分山区、田块面积小,不适合利用机械化耕种收获,许多农业产品都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再加上水稻生产中受到各种花炮产业的影响,对水稻种植的产量会直接造成影响。虽然近几年政策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作物经济效益提高,但是小规模生产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无法发挥商品优势,也不利于水稻种植经济效益的实现。

2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发展的意义

2.1 促进水稻产业快速发展

机插秧水稻育秧技术属于水稻育秧、插秧机械化体系中的关键环节,该技术利用情况会直接影响秧苗质量,影响水稻种植质量的提高。水稻在南方地区的种植面积最大,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再加上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粮食生产,所以加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利用,能够显著提升水稻种植的质量和产量,最大限度保证南方地区的粮食种植安全。

从南方地区的粮食种植实际情况来看,加强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应用,可以保证水稻具有良好的生产态势,保证大棚秧苗整齐、粗壮,促进稻谷产业增收,具有灵活、投资少等优点,非常适合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

2.2 降低生产成本

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利用在水稻育插秧中,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非常关键。目前为了实现提升水稻产量的目的,需要积极降低生产成本,利用新技术促进水稻种植生产效益的提高,从而集中有效节约育秧工作时间[3-4]。传统育秧主要利用各自为阵的方式,需要农户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投入较多人工完成流水线样式的育秧操作和日常管理。在育秧时间的设定上,传统需要20~25 d 出秧,但是利用机械化技术后,一般只需要9~12 d 就可以出秧。

水稻生育进程记录如表1 所示,总体上缩短了时间,还能最大限度减少人工和劳动力投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表1 水稻生育进程记录

2.3 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标准化、绿色无毒害的水稻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目前水稻市场广阔,只有提升水稻产品的竞争力,才能激发市场潜力。要注意防治水稻种植病虫害,减少农药的施用量,保证水稻种植的质量。

3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要点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利用的主要特点为种植密度大,标准化水平高,能够在秧苗种植25 d 左右时使其处于一种良好的生长状态,将秧苗高度控制在15 cm左右,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见表2。其中对于单棵秧苗白根数控制在10 条以上,十分有利于稻秧根系发育,发生病虫害的可能性较小,整体生长水平比较平稳,秧苗根部之间相互盘结,抗倒伏的能力比较强。

表2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表

3.1 选择合适的水稻秧床

应重视培育稻秧的秧床选择,最好使其具备基本的排水效果,操作简单,便于农机在行进过程中作业。水稻种植应该选择地势平坦、取水方便的地方,可满足水稻种植生长需求。特别是在播种前,种植人员需要积极对田地进行深耕整地,去除田地间的杂草,预防病虫害,在土壤中摄入足够的基肥,为水稻田的种植提供有利条件。

3.2 育秧土的选择

在实际的机械化水稻种植过程中,对育秧土壤要求较高,育秧土质量会直接影响水稻秧的生长发育情况。因此在育秧土最好可以选择秧田泥或鸡粪土,这两种物质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非常适合水稻生长。

土壤的疏松程度和透气性对于稻秧的生长和发育十分关键[5-6]。这就要求在播种前,提前30 d 做好准备工作,在育秧田中使用育秧土1 917.40 kg/hm2并在土地表面平铺,同时可以在育秧土中融入一定量有机物质,包括钙442.48 kg/hm2、干细粪324.48 kg/hm2、水稻壮秧灵8.85 kg/hm2和辛硫磷59.00 kg/hm2,将这些有机物质和育秧土混合后,清除育秧土中的杂质,将石块、树根等杂物清除后,方可将其进行堆积处理。

3.3 合理选择稻种

要想保证水稻生长质量,保持水稻处于良好的生长态势,就要在水稻播种前做好稻种筛选工作。对经过合理筛选的水稻种子进行精心培育,才能满足水稻种植的实际需求,保证水稻种子的利用符合土壤环境和气候特点,只有在合理选择水稻品种后,才能保证水稻种子颗粒饱满,可以提前将水稻中的干瘪颗粒去除。稻种选择完成后,还需要加强对稻种进行有效拌种处理,最好可以利用吡虫啉类药剂兑水稀释后与稻种搅拌,搅拌完成后要混合静置72 h,使其达到理想的消毒和杀菌效果。大量研究结果显示,稻种的搅拌情况会直接影响水稻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只有科学防治病虫害,才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促进水稻健康生长。确保水稻经过合理拌种处理后,才能开展机械播种作业,播种前应该提前对其进行晾晒,保持育种干燥。

3.4 机械化播种

在水稻机械化播种过程中,需要将每盘的谷量控制在130 g 左右,播种量会直接影响水稻生长质量。正常情况下,需要将大田播种量设定为375~420 盘/hm2。播种时,需要将播种软盘设置在水稻机械的铝塑板上,提前将准备好的营养物质存放在软盘中,将覆土位置控制在盘深2/3 的位置,然后合理对稻种进行喷水和播种覆土等工作,所有流程都根据既定流程操作。将稻种软盘铺设到秧床以后,应检查稻田的生长情况,对外露的稻种覆土,合理排列软盘,将软盘紧密连接起来,保证软盘铺设位置和秧床位置紧密贴合。

3.5 浇水覆膜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利用对于水稻生长发挥着关键作用。要想在土壤种植后提升土壤的保水性能,就要把播种软盘铺在秧床上,然后为软盘中的土壤补水,保证浇水量充分后,在稻田中铺设草帘,保证稻苗健康生长,有效控制秧苗的生长情况。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种植中,要将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中,保证育秧过程中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充足,如果土壤缺水,要及时补充水分,避免长时间缺水导致秧床干燥。但补水量不可过多,大田泥脚深度在30 cm 以下,水深控制在1~3 cm,补水量过多会造成秧苗死亡。

在秧苗的生长高度为2 cm 时,要将草帘和地膜揭开,将地膜下的温度控制在12 ℃左右时,可开展揭膜操作。对于夜间温度较低的情况,需要提前将草帘或地膜盖好,避免影响水稻生长。同时当秧苗生长高度达到2 cm 时,要尽量避免发生病虫害,合理利用药物防治,做好秧田药物喷施,达到理想的喷施效果。

3.6 插秧前的准备工作

在开展机械化插秧工作前,应该提前检查稻田的情况,保证稻田中的泥浆、水量都符合插秧要求,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土壤肥力情况选择适当剂量的肥料。合理控制稻田的水量,在3 d 左右完成机械化插秧作业。在插秧前,应全面检查插秧机的运行情况,防止长时间使用插秧机导致机械出现故障和安全隐患。应该提前解除机械存在的故障,使机械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运行状态,从根本上保证插秧作业如期进行。在彻底完成机械化插秧工作后,应将秧块紧密放在秧箱中,保持接头位置对齐,防治秧苗被泄露。在插秧前,应该详细观察田地的面积和调整水稻秧苗的植株间距,避免影响插秧机的取秧量。保证合理的插秧深度和间距,保证插秧机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漏秧、伤秧的情况。

3.7 插秧完成后的田间管理

在机械化插秧工作完成后,应该积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可以将稻田中的水层高度设定为3 cm 左右,特别是在插秧完成后的7 d 内,应该做好间歇性灌溉和晒田作业,从根本上保证秧苗的发育质量,控制秧苗的生长速度。在完成插秧后15 d,可以根据秧苗的实际生长情况进行追肥。在插秧完成30 d 后,再次仔细观察秧苗的生长情况,根据生长情况追肥。在水稻分蘖过程中,应在稻田中喷施三环唑,该药物能够起到预防稻田叶瘟和穗瘟的作用。在进入抽穗期后,应该合理控制稻田中的水量,避免因为稻田水量过多而造成水稻倒伏。

3.8 水分运筹技术

水稻机械化种植过程中,利用水分运筹技术十分必要。水分运筹技术就是通过对水分的定量控制,完成水稻定量培养的目的,从根本上提升茎蘖成穗率,降低死亡率,全面有效地促进水稻群体种植质量提升。在水分运筹技术利用的过程中,较关键的措施是提早搁田。大量研究结果显示,水分运筹技术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效利用水分运筹技术能够保持持续的土壤水分和氮素供应充足,积极优化水稻种植的土壤环境,始终保持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二是利用水分运筹技术能够有效调节稻株体内的碳氮比,抑制水稻中的无效分蘖生长,抑制基部节间的生长,促进水稻抗倒能力提升。

三是利用水分运筹技术可以促进土壤中的供肥能力提升,保证稻株生长等。

掌握正确的水分运筹技术,需要合理控制搁田时间,水分运筹技术水平能够直接影响水稻生长。传统搁田时,在够苗以后发生无效分蘖的情况较多,分蘖成穗率较低,如果在种植中期控制不及时,会导致情况恶化。要想有效控制无效分蘖,提升水稻机械化种植的总体质量,就要加强对水分运筹技术的利用,将搁田期提前到总茎蘖数为总穗数的70%左右时。由于机械移栽过程中秧苗小、根系少,人们往往忽视栽后促根,利用水层护苗的方法会导致根系生长不良,分蘖发生延迟。此时需要按照机插栽后的分蘖特点,采用不同的水分管理方法,不同水分管理方法的作用不同,主要是为了保护幼苗。可以进行干湿交替操作,避免移栽后出现脱水情况,栽后干湿交替的方法对于根系的保护具有积极作用。分蘖盛期的单株根系增长了49.7%,利用分蘖停滞1~2 叶龄期,注重促根,能够促进水分运筹后水稻根系进一步发展,促进水稻幼苗的营养吸收,促进水稻进一步生长。水分管理时,利用干湿交替的水分运筹方式更加符合水稻机插特点,促进水稻的产量提升。因为机插稻中上部蘖位分蘖势猛,在种植中期发展尤为迅速,所以不应该采用重搁田的方法,容易造成分蘖不均,导致水稻成穗率低,影响成穗数量。在达到穗数80%~90%时早脱水,拔节前采取分次适度轻搁的方法。提前搁田,减轻搁田程度,能适应机插稻田分蘖发生规律,有利于提高成穗率,确保达到适宜穗数,抽穗后15 d 至灌浆结实期,需要利用间歇上水方式,避免青枯早衰。

4 结束语

我国水稻种植行业要想实现机械化发展,就要加强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利用,保证使用方法的正确性,从而有效降低水稻种植的劳动强度,促进水稻种植质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

猜你喜欢
稻种分蘖秧苗
DA-6对番茄秧苗生长的影响
农民
分蘖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提高冬小麦有效分蘖的技术措施研究
水稻旱育秧、温室两段育秧在分蘖与成穗上的差异
基于Meanshift和Hough变换的秧苗行中心线提取
秋收:胭脂米重回京城
水稻机插秧育苗催芽器研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