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捐赠收入与财政配比政策初探

2023-02-25 15:23金晶
理财·市场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

金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教育经费出现缺口的问题日益严重,这逐渐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丰富教育资金来源,拓展筹资渠道,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2009年10月,财政部、教育部提出由中央财政对中央级普通高校接受的捐赠收入进行配比补助,该制度的颁布能够激励社会捐赠投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如何贯彻落实好财政配比政策,吸引社会捐赠资金的持续投入,从纵深两级拓展捐赠资金的来源和规模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探索研究。

国内外高校社会捐赠收入的现状

一、国内高校社会捐赠收入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更加丰富的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的多元体系已基本形成,财政投入、学杂费等高校事业收入与社会团体或个人的捐赠收入等筹资方式多渠道并行。当前我国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财政资金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很难再像过去那样保持高位增长,与此同时,以学杂费为主的高校事业收入,在学校招生数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由于学费标准变更相当困难,因此高校事业收入也难以出现大幅增长。而社会捐赠收入作为高等教育多元投入的重要渠道,不仅可以增加高校的收入,还可以减少付费成本,对弥补高等教育经费缺口大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其重要性日益凸显。2018年我国各地区来自社会捐赠的教育经费共计59.02亿元[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9)》]。排在前10位的省份详见表1。

根据表1对排名前10位的省份进行区域性划分,其中东部地区有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5个省份,中部地区有安徽和湖北2个省份,西部地区有四川、云南、重庆3个省份。从捐赠收入占比来看,东部5省接受捐赠金额为31.51亿元,占2018年我国地方接受社会捐赠经费总额的53.39%。

截至2017年12月,国内已有527所大学设立了教育基金会,其中约90%左右是由普通公办本科院校创办,民办本科院校成立大学(学院)教育基金会的比例为6.78%左右。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成立,不仅可以更好地规范资金使用,同时还能有效地提升融资效率。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都是将教育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国家的教育战略目标是实现国内高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不断丰富和拓展筹资渠道不仅是促进高校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体现。现如今教育基金会在我国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覆盖率达到九成,基金会为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已成为高校接受社会资源的重要组织。

二、国外高校社会捐赠收入现状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历来重视办学經费的多样性发展,社会捐赠资金很早就成为其高校资金筹集的主要来源,在美国,社会捐赠在其各大高校中极为普遍且形成了一种文化。英国近年来对大学的社会捐赠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像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此类老牌世界名校,各学院很大一部分经费来自知名企业和社会群体的捐赠,其他一些大学得到总经费收入比例中有7%属于社会捐资。英国高校对于捐赠资金采取统一管理和使用,以基金会的形式来进行捐赠资金的具体运营,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重要方面。

三、我国财政配比制度等政策出台及运行情况

2009年10月,《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配比办法》)已下发,中央对各省级公立高等院校捐赠所得按比例进行分配。该办法从制度层面出发,提供了高校社会捐赠财政补助的政策遵循,既是对高校社会捐赠的有力补充,同时也是节约财政投入成本的一剂良方。但该办法目前并不适用所有的普通高等学校,只有中央部属院校可行,由于省级出台相应的高校捐赠财政配比制度还为数不多,地市级出台配比政策的更是寥寥无几,《配比办法》惠及面较小。

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捐赠收入占高校各项收入的比例偏低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正不断向“双一流”大学、国内“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等行列迈进,各高校的办学水平、知名度、软硬实力的提升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新常态经济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别是近三年来受疫情等方面冲击,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过紧日子”已成为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的宏观经济主要形态,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难以保持高增长。与此同时,以学杂费为主的高校事业收入,一方面受学校招生数量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学费标准需要由省级教育、物价、财政等部门统一商定最终方案以后再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调整起来相当困难,因此高校事业收入也难以出现大幅增长。社会捐赠收入作为一条补充渠道,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其规模和体量还不尽如人意,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捐赠文化缺乏,捐赠意愿低下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财富日益增长,《福布斯》2021年全球富豪榜排名前50位的富豪中,中国富豪多达10位,人数仅次于美国,由此可见由华人组成的社会财富潜力巨大。然而中国社会却还没有形成乐善好施的慈善文化,富豪们认为“财不可外露”,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更愿意将财富留给子女而非捐赠公益。此外,政府部门在慈善捐赠方面的引导和激励也相对较少,导致长期以来捐赠文化还未形成。

三、基金会发展失衡且缺乏专业化的管理

高校教育基金会已成为社会捐赠收入最主要的管理单位,教育基金会的成立能够实现资金管理的合理性和透明度,并能更好地保障捐赠资金,让捐赠者放心。然而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还处于探索阶段,体系及运行机制还不成熟,受地域、管理者水平、学校重视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基金会之间的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此外,教育基金会作为独立的社会团体,本应该具备独立完整的组织机构,而我国的大部分高校是将其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由在编职工进行管理,而不是聘请专业人士管理,从而使得高校教育基金会缺乏专业化管理团队。

四、地方政府尚未制定出台相应的捐赠配比政策

目前来看,《配比办法》只适用于中央高校,省级目前仅有浙江、北京、湖北、山东、福建、江西等少数省份制定了相关的省属高校的捐赠配比办法,而地市级则除了深圳、台州等少数地市外,绝大多数地市还未出台相应的高校捐赠财政配比制度,《配比办法》惠及面较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方高校捐赠事业的发展。

对策建议

一、重视文化培育,提高捐赠意识

欧美发达国家多年来形成的慈善文化是其高校社会捐赠收入持续长足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富裕阶层比例在不断增加,全球社会财富池中的华人财富力量已经展露,如何激励更多的中国富豪将财富用于国家事业发展,尤其是国家尤为重视的教育事业,已成为中国政府和公民需要共同努力的重要方向。只有培育出规范、有序、主动的捐赠文化,形成自觉捐赠的行为习惯,我国高校社会捐赠事业才能稳定并持续发展。

二、健全法律法规,鼓励社会捐赠

一是大力拓展捐赠渠道。为了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个人能够发挥社会责任意识,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高校捐赠事业中来,高校应设立专业化的筹资部门、专业的基金会运作团队开展筹资。接受捐赠的形式应主动寻求多样化,不局限于现金和资产捐赠。二是在政府出台的财政税收法律法规方面要加大优惠倾斜力度。国家已经在公益捐赠的税收政策上有所优惠,如果能够进一步加大力度,比如将个人或企业当年捐赠支出的超额却不能扣减的部分递延至以后年度予以扣除,应该会激励更多的优质企业和个人投入高校捐赠的事业中来。

三、建立专业团队,完善监督管理

高校教育基金会是高校捐赠的主要管理单位,建立完善的高校教育基金会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捐赠收入。因此高校应建立现代化的专业团队,首先,要协调好基金会与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增强基金会与学校职能部门之间的融合度,建立有效的联动合作机制。其次,学习优秀企业管理模式,優化业务流程,做好台账登记工作。最后,需要不断增强资金使用的公开性和合理性,通过第三方的专业评估和社会、公众、媒体的监督等多种方式,确保捐赠资金运用的规范及合理,促进捐赠基金的良性发展。

四、推进政策落地,加强地方扶持

支持地方高校采用以自身发展定位为标杆的分类特色管理,对各学校的发展要有清晰且明确的定位,通过校领导带队“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深入各地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并不断增强优秀校友的联系,通过优秀校友以及自身的知名度提升吸引力,达到提高地方高校捐赠收入占比目的。当前,我国中央高校教育基金会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省属高校也在不断跟进出台财政资金的配比政策,但由于地域限制或自身发展局限性,一些地市级的高校捐赠配比政策还不完善或还没具体落地实施,因此应尽快出台一批适应当地经济水平的高校捐赠财政配比政策,因地制宜促进相关政策的分类实施,以进一步促进地方性高校发展。

五、珍视校友资源,培养校友文化

校友作为高校基金会捐赠的主要来源之一,直接影响基金会的筹资规模。而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的捐款也反映了对学校的认同。《配比办法》规定,学校应将经费投入支持经济困难学生、支持毕业生就业、开展教学科研等方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豪感,增强对母校的归属感。与此同时,应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提升社会服务人员的素质。

六、科学配比,充分发挥激励作用

《配比办法》的制定目的在于指导和激励社会团体捐款,扩大学校融资的途径,利用配比资金在高校内部设立院系捐赠配比,意欲动员各院系筹集社会基金。《配比办法》提出了“统筹高校地理位置、财力等条件,分校区划拨经费”的原则,并结合学科特色、学院规模、学校发展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分配方式。

社会捐赠的增加使得高校财力得到极大提升,在高校内涵式发展建设尤其是在高校校园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科研文化等软硬实力提升方面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社会捐赠在文化形成和教育学生上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可以无声地唤起社会的捐赠意识,培养学生感恩学校、回馈学校的优良品德。因此,政府部门尤其是地市级政府部门应积极作为,探索研究出适应当地高校发展的捐赠配比制度,让捐赠事业在中国高校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作者单位:闽江学院财务处)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是这样吗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上学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