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制度下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开发

2023-02-28 06:41黄峰扬
幸福家庭 2023年24期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中职

黄峰扬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决定试推行“1+X证书制度”,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项目为引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相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2021年,教育部印发《“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突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高质量教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职业院校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合格人才。职业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发岗课对接、形式多样的教材。而活页式教材十分适合中职学校课堂教学,适用于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先进制造产业紧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中职学校需要开发优质的课程以培养优秀人才。在本文中,笔者通过调研,从行动领域归纳典型的工作任务,将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接,将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对接,重构课程章节,确定各项目的学习任务,并以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为例,探讨适合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与学习的活页式教材的开发。

一、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教材使用现状

课程调研是课程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开发优质的教材是“三教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实训设备价格昂贵,建设一间标准的实训室,费用高达80万~150万元人民币。另外,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较快,而中职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很难及时更新实训设备,这就造成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实训设备与课程教材内容不匹配。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性强、对技术操作的要求高,因此,要想做到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对接,开发适合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教材是很有必要的。

(一)对学生的调研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对核心课程教材的满意度如何?笔者对此开展了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对象为笔者所在中职学校三年制和五年制的2年级、3年级学生,共回收253份有效问卷。其中,92.10%的学生对现有教材持“不满意”的态度,7.90%的学生对现有教材持“满意”的态度。如表1所示,在对教材不满意的学生中,有63.52%的学生认为“教材与实训设备不匹配”,有29.18%的学生认为“理论内容过多,实用性差”。因此,加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开发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教材迫在眉睫。

(二)对企业的调研

笔者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毕业在岗人员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开展访谈调查,共访谈106位从事工业机器人相关工作的企业工程人员。其中,有84.0%的企业工程人员认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差距较大,有16.0%的企业工程人员认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基本符合岗位要求。其主要原因在于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不够全面,部分教师上课降低了标准要求,课程教学内容没有与职业标准精准对接,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细节要求、技术要求、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等解读不够全面。另外,部分企业要求学生毕业即能上岗,但大多数人员上岗前需要接受1~3个月的岗前培训(表2),这与企业的要求相距甚远。

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开发思路

(一)确定课程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目标为课程建设指明方向。学校应组建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由行业内工程技术人员、专家、学校教师组成,联合开展课程建设方面的调研,分析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相关就业岗位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研究哪些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与“1+X”专业技能证书考核制度要求相融合,并结合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的考点,实现“岗课赛证”融通。

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学校应根据工业机器人在生产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目标。以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为例,其课程内容操作性强,教学活动应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融入工作任务,将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相对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结合学校实训条件的情况和学生的特点,笔者所在学校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其核心素养发展为课程目标。

(二)典型工作任务内容对接岗位能力要求

1.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通过模拟企业生产过程的真实情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反映不同岗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等多方面的要求。通过深入分析岗位能力和“1+X”技能证书制度的要求,能够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主要的工作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进而构建一个无缝衔接的职业能力体系。学生在接受典型工作任务的训练过程中,可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不仅能掌握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操守,还能实现全面发展。

在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调研基础上,笔者所在学校对就业岗位与對应的职业能力进行剖析,以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为例,将课程内容由易到难分解成6个典型工作任务,分别是:工业机器人的认识与简单操作、示教器的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手动运行、工业机器人的I/O通信设置、工业机器人的编程与调试、工业机器人的保养维护。表3是工业机器人的保养维护的主要工作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

2.剖析典型工作任务。在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之后,笔者所在学校比对工业机器人职业技能标准,结合工业机器人相关岗位的真实工作情境,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详细描述,并将职业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作任务中。表4以工业机器人的保养维护典型任务为例,对工作情境、工作过程以及所需的生产工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

3.对任务精细化编排,形成子任务。典型工作任务的内容繁多,学生通常在2~4个课时内无法完成一个典型工作任务的训练与学习,应对其进一步科学分解,进行精细化编排,将每个任务分解成若干子任务,将课程标准和工业机器人行业标准融入各个学习任务中,对标企业实际的工作岗位要求,结合“1+X”证书和国家级技能大赛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习,实现“岗课赛证”融通。笔者所在学校以工业机器人的维护保养典型任务为例,把这一典型工作任务分成3个子任务,如图1思维导图所示。

(三)课程内容对接“1+X”专业专项技能证书

自实施“1+X”证书制度以来,针对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不同岗位,共有7个与之相关的专项技能证书。关于“1+X”证书制度对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由企业根据当前工业机器人的行业标准,归纳这一领域的岗位技能要求,中职学生通常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择考取初、中级技能证书。中职学校在工业机器人的课程建设方面要做到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相对接,课程内容与“1+X”证书相融合,实现课证融通。笔者所在学校以“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专项技能证书的达标要求为基准,分析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与对应的技能要求,如表5所示,然后将“1+X”证书在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融入课程建设之中。

三、课程的教材形态

学校开发的教材要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优质课程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经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研究决定,采用“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课程章节,采用活页式教材。课程标准是通过教材来具体化展现的,同一门课程可以采用不同形态的教材。笔者所在学校通过教材建设委员会研究,制成《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活页式教材,如图2所示。

结语

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研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工作,根据行动导向的教育教学理论,学生可以通过任务实践获得知识与技能,在岗位工作的情境中自主学习。学校教师应从行动领域归纳典型的工作任務,做到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对接。在教学领域,学校应重构课程章节,确定各项目的学习任务,开发适合中职学校教学的活页式教材。

(作者单位:福建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工业机器人中职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工业4.0”之思考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