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却”与“记念”:悖异型情感的曲折言说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微专题教学设计

2023-03-05 22:44赵瑞华
中学语文 2023年1期
关键词:记念反动刘和珍

赵瑞华

【专题阐释】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第6 课。本堂课尝试根据单元要求、课后提示以及文本特点,选择“悖异型情感的曲折言说”作为微专题,聚焦言语形式,通过单篇精读带动群文阅读,引导学生在文本诵读、语言品味、比较鉴赏、合作探究中体悟作者情感,感受言语智慧。

【课前预习】

查阅写作背景,反复诵读文本,思考“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有哪些含意;结合具体语句,解说作者为什么既要“写一点东西”,可又“无话可说”,他有哪些“要说的话”。

【情境与任务】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哀悼青年革命烈士的纪念性散文,是鲁迅先生“抒情的双璧”。既要“写一点东西”,可又“无话可说”;既是“记念”,又要“忘却”。这些悖异式表达,包含了作者哪些“至情”?又有怎样的效果?

本堂课的学习任务:探究文本“忘却-记念”悖异型情感内涵,感受鲁迅的“至情”至性,体悟“力避径情直遂,情思在曲折中展现”的“杂文式抒情”(孙绍振《我读<记念刘和珍君>》)的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设计】

活动一:探究“忘却-记念”,深味“至情”至性

1.阅读与理解:朗读《为了忘却的记念》第1段,说说“记念”谁,怎么“记念”?为什么要“忘却”,“忘却”什么?

(1)作者写文章来纪念“几个青年作家”(结合注释①确认:在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中牺牲的柔石等五位革命青年作家)。(2)因为两年来总时时受到“悲愤”的袭击,自己并不轻松,所以要忘却“悲哀”。(3)标题的本意是为了忘却悲哀而写文章来纪念这五个青年作家。——不能忘却而言“倒要”忘却,本不轻松而言“给自己轻松”,“为了忘却”是愤而言之的“照直说”。

2.比较与辨析:“悲愤”与“悲哀”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所谓“悲愤”,就是对革命青年作家被难的“悲哀”,以及对国民党反动派暴行的“愤怒”。作者遭受袭击的是“悲愤”,而要忘却的是“悲哀”,意在留下“愤怒”。标题的深意是:面对革命青年的牺牲,要忘却悲哀,因为悲哀毫无用处,它挽救不了战友,感化不了敌人,反而影响战斗的情绪;而要记下反动派的暴行,记下烈士的事迹,激励战友更好地战斗——借记念来释愤。

3.阅读与鉴赏:朗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最后一段,说说“这是怎样的世界呢”?作者如何表达的?如何理解“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4.归纳与概括:“忘却-记念”悖异式情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对青年革命战友牺牲的深沉纪念,对国民党反动暴行的悲愤铭记,对革命漫长曲折的坚强斗志和必胜信念。

活动二:探究“说-不说”,领会“沉郁顿挫”

1.阅读与梳理:类似“忘却-记念”的悖异型表达,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表现为“说-不说”。请找出在文中的具体位置,梳理文本的抒情线索。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我实在无话可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还有要说的话”——“我说不出话”。言简之:说(写)——不说——说(写)——不说——说——不说。

2.探究与交流:作者为什么“无话可说”?他还要说什么呢?结合具体语句,研习交流,并侧重从写作手法、语言表达角度在课本空处完成批注。

(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①反动当局的凶残、反动文人的卑劣让作者无话可说。

②支架:钱理群先生曾说,“鲁迅是那样自如地驱遣着中国汉语的各种句式:或口语与文言句式交杂;或排比、对偶、重复句式的交叉运用;或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反问句的相互交错,沿着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和气势,真可谓‘声情并茂’,把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与鲁迅相遇》)

③交流:变化句式,整散结合,错综有致。

批注:首句为对偶句,“惨象”和“流言”对举,“目不忍视”和“耳不忍闻”并提,“已使”和“尤使”递进,概括尽反动当局的残暴和死难青年的惨状,倾泻着作者的满腔愤怒。次句是反问句,强调愤怒到极点,说不出话来。第三句为陈述句,也是完全句,含蓄指出一个民族衰亡的根源:惨象总是被流言掩盖,麻木总是窒息清醒。第四句“沉默呵,沉默呵!”是感叹句,也是独词句,抒发了作者深沉、激越的感情。末句是一个选择关系的复句,表示摆在面前的有两条路,非此即彼,启示人们只能选择“爆发”,否则只剩下了“灭亡”。

(2)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①揭露反动当局的凶残,赞颂死难青年的勇毅精神。

②交流:移植“欧化句法”,综合使用反语、互文等修辞。

批注:第一个句子的状语中心语之前有一个长定语,其中“文明人”是反语,正话反说;“伟大”不是反语,而是正面肯定三个女子的褒词:她们在枪林弹雨中表现出来的从容不迫、临危不惧、互相救助的勇毅精神,不仅是“伟大”的,而且是“惊心动魄”的!

第二句子中的“伟绩”“武功”和“不幸”都是反语,而且“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是互文句,互文见义,旨在揭示“三·一八”惨案实质上是段祺瑞执政府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的合谋屠杀,语隐识真,言简意丰。

③延伸:鲁迅移植“欧化句法”,追求与汉语的本土化融合,从而创造了“鲁迅式长句”。长定语、长宾语、长谓语以及插入语是欧化句法的典型标志。试举例,说明这个特点。

示例: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

批注:这个长句在主语和状语之间有一个插入语。它涵盖了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构成写作背景,对状语起到精准补充说明作用,强化了读者的特殊记忆。同时,放在开头,给人一种压抑、沉重之感,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示例: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批注:这个长句的主干是“事实为明证”。“事实”和“明证”之前,各有一个长定语。主语中心语“事实”的定语是让步关系的复句,但是它改变了汉语中从属分句在前、主要分句在后的语序传统,突出强调了主句。宾语中心语“明证”的定语是转折关系的复句,强调“没有消亡”的语意。整个长句高度赞扬了中国女子的勇毅精神,也深刻揭示了烈士死难的意义。

(3)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①对人类血战前行历史的热情讴歌,对徒手情愿斗争方式的不赞成。

②交流:使用转折复句、比喻修辞。

批注:以“煤的形成”喻“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以“大量的木材”喻巨大的流血牺牲;以“一小块”喻历史前进了一小步。整个句子的意思是:虽然人类历史每发展的一小步都要付出巨大的流血牺牲,但是徒手请愿的流血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这个句子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赤手空拳、自蹈死地”的徒手请愿这一斗争方式并不赞成的主张。

(4)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①揭露反动学者文人的流言,赞颂刘和珍君的勇毅。

②交流:标点符号成为修辞手段。

批注:句子本不长,却被三个逗号阻断,一词一顿,强化了“欣然前往”的语意,表达了沉痛之情,还收到了“字字哽咽、如泣如诉”的声韵效果。

③拓展:原来如此!……(《为了忘却的记念》)

批注:四个字,两个标点,且独立成段,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感情。感叹号,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震惊;省略号中则包含了难以尽述的哀痛、控诉等内容,就等于“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5)第五节第二自然段。

①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野蛮、凶残。

②交流:寓褒贬于叙事之中的春秋笔法。

批注:“从背部入”表明是偷袭;“手枪”说明有警察参与,是预谋;“中了四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说明是近距离的虐杀。简略客观的叙述把新闻报道的摘录变成了史家的实录,虽寥寥数语却富有雄辩,没有直接评判而义愤尽在叙述之中。

③拓展: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为了忘却的记念》)

批注:“体质是弱的”反衬其意志坚强;容貌“并不美丽”反衬其精神品质美丽。

3.归纳与概括:“说-不说”的内涵

①无话可说:为反动当局的凶残,为反动学者文人的卑劣!②有话要说: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和沉痛哀悼,对人类血战前行历史的热情讴歌,对徒手情愿的斗争方式的不赞成,对烈士死难意义的深刻揭示。

4.讨论与体悟:以“说-不说”为抒情线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说-不说”的悖异情感贯穿全篇,使文本形成了一种反复言说、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作者的思绪始终处于矛盾之中。在“说-不说”的多次转化中,作者的情感时而引而不发,时而铺张扬厉,激情与理性交融,张弛有度,幽邃深沉,体现了“力避径情直遂,情思在曲折中展现”的杂文式抒情特点,彰显了杜甫“沉郁顿挫”式的艺术美。

【检测与作业】

1.检测:老舍先生曾评价鲁迅:“他会把最简单的言语(中国话)调动得(极难调动)跌宕多姿,永远新鲜,永远清新,永远软中透硬,永远厉害而不粗鄙。”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

2.作业:再读文本,借鉴课堂所学,结合具体语句,梳理概括鲁迅还有哪些“要说的话”,并在课本上作批注。

猜你喜欢
记念反动刘和珍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解读与构思
“记念”可写做“纪念”吗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我国蔬菜科技发展的小心记忆
——记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送给记忆
穿越百年的“微笑”与“温和”
反动作等
再说谦虚
彻底摧毁阎锡山反动统治的一仗——忆徐向前同志指挥的太原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