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沈从文小说的品读艺术
——以《边城》为例

2023-03-06 02:47高梅媛
大众文艺 2023年2期
关键词:沈先生翠翠边城

高梅媛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

沈从文先生在进行小说创作时有自身的艺术性,尤其是在1930年之后,他的作品逐渐进入到新的尝试阶段。沈先生希望从文学上改造社会,重建民族道德,为中国带来更多的希望;希望从人性的美好来濡化阅读人的内心,帮助阅读人获得净化。所以在品读沈先生小说的艺术作品时,需要从多方面来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从“礼失而求诸野”的想法上进一步理解。《边城》是沈先生经典的代表作之一,以此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品读小说中的艺术,具有现实意义。

一、沈从文小说的品读艺术——湘西情怀

沈从文先生有一个从头到尾一直坚持的观点,就是他将自己称作“乡下人”。当代社会局势艰难,许多思想奔涌而来,那个时代的文人会有自己的进退得失情感。沈从文先生温和的性格使得他在目光聚焦在他的故乡。阅读《边城》时,读者能很轻易感受到这个故事不是发生在复杂的北京或是上海,而是聚焦在湘西。如果再仔细阅读沈先生的其他作品,如《三三》《长河》等,你会发现其实所有的地域背景都是他的家乡湘西,这可以看出沈先生非常具有湘西情怀。沈先生的故乡在湘西,这是他熟悉的地方,在作品中将故乡的情感描绘出来,这其实是他对故乡的留恋和热爱。同时他在《边城》中描绘的所有故事也都是湘西当代社会的表现。对沈先生的小说进行品读离不开湘西,所以品读沈先生的小说艺术必须结合湘西情怀,撇开湘西去看《边城》,去理解沈先生的小说艺术是不切实际的表现[1][2]。

湘西到底是什么地方呢?沈先生笔下的湘西和现在的湘西已经大不相同,也不可能一个一个的去追溯地点。在品读艺术时,还是要从沈先生的精神世界中去理解湘西,从沈先生的文字中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感悟湘西这片净土。即使在战乱年代,湘西也有自己的魅力。在湘西边境,川乡交界的茶峒小山城,临边有一条美丽的小溪,溪边有白色小塔,溪水中有鱼儿游来游去。这些镜头一点点推进的描述,将茶峒的干净、简单、质朴的美丽呈现出来。与大城市的熙熙攘攘和灯红酒绿对比,茶峒的古朴、自然能够给人更多心灵的上安宁。除了自然环境的魅力,《边城》中的湘西还有自己的人性美。“黄河水养育黄河人”,在对人性美的深入描述时其实也离不开当地的淳朴和风情。茶峒中有许多湘西独有的风光,吊脚楼、黄墙黑瓦是当地极有代表的建筑特色,小河摆渡的方式也非常符合当地的出行习惯,山歌演唱也是湘西人特有的生活方式,端午节的活动描述等这些将湘西的特色呈现在阅读者眼前,给阅读者树立了非常丰满和立体的湘西景色、湘西人。整个描绘中,湘西情怀非常明显,人和自然的和谐在湘西的风貌中呈现出来,这些都是沈先生小说中艺术的表现。

二、沈从文小说的品读艺术——人性描摹

对湘西的风貌和当地风土有初步的认识后,进一步分析《边城》,可以从沈先生对人性的描摹来看到湘西的真善美。沈先生笔下的湘西有很强的纯洁感、善良感,湘西人从骨子里也表现出了自身的淳朴和善良,这与上海、北京等城市形成巨大的差异,这是生命力表现出来的美。在文学历史长河中《边城》一直能占据自身的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沈先生在人物分析和描述中表达了非常多的人性美。人物角色翠翠、爷爷、顺顺和他的二儿子傩送等通过一个一个的故事串联起来,将人物形象塑造出来,娓娓道来却又触动读者的心灵,将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出来,更让读者能深刻感受到人性的美好。翠翠作为《边城》的主人公,出生在一个悲情的家庭,从小无父无母的她出场就是和爷爷住在一起。爷爷的实际身份是她的外公。就是这样一味本应该被同情和怜悯的悲情人物,在沈先生的笔下没有描述她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坚强:放下“励志般的鸡汤”,翠翠从里到外表现出的是像牵牛花一般的人格魅力。天真无邪、自然善良的少女在爷爷的关怀下成长为情窦初开的少女,她的皮肤黝黑但看起来非常健康,她的明眸清明似水晶,风日里她快乐地成长着。沈先生描绘翠翠的外貌时,将她比喻成一只像在山里的小兽,天真灵动;又像是小野鹿,活泼可爱。这些描述让她没有了世俗的尘埃,留下的只有纯真和清新[3][4]。在山川秀灵之中,她秀外慧中、安信自约,仿佛大自然馈赠的宝藏,分外的卓越动人。这些描述不同于常见的大家闺秀那种,也和沉鱼落雁、身体孱弱的女主人共不同,更不似林黛玉般的弱柳扶风,而是一种健康、明朗的少女。与疯丫头形象或是黑猴子又有区别的是,翠翠更活泼灵动,更健康自信,也更加清秀灵透。这种生命力非常的原始和纯真,这种描述不仅是外貌的展示,更是内心的表现。女主人公翠翠的健康和活泼都是心灵纯粹的表现,这么一个乖巧的姑娘在面对爱情时也非常的含蓄。在小镇上看龙船,翠翠和傩送初遇虽有误解,但傩送仍旧豪爽大气,拥有湘西人民的热情和淳朴。那个夜晚,翠翠情窦初开,度过了一个无关祖父仅是自己心底知道的,让她脸红的,沉默的夜晚。爱情就这样萌芽。后面几次的偶遇,翠翠和傩送似乎是不期而遇,却又彼此心仪。直到天保意外离世,傩送远走他乡,翠翠也没有为此改变,依旧守着爷爷的事业,等候着傩送的回来。翠翠整体的形象非常纯粹,也非常善良,非常执着。翠翠的善良和人性美,是湘西的泥土和河流的纯净养育的体现,是爷爷的伟大的事业的体现,更是当地淳朴的民风的体现。未经污浊所浸染的清透是翠翠最宝贵的财富,是湘西最大的魅力之一,是作者心之向往。

三、沈从文小说的品读艺术——民族文化和自我意识

1930年前,文化守成思想逐渐受到肯定,文学家在中国古典艺术上有深入的研究,对本土化的现代写意小说有深入研究,所以当时的文学思考主要集中在“寻根”文化上。文化民族主义,就是民族主义在文化问题上的探索。文化民族主义肯定民族本身的文化优越性,对传统文化有很高的认可,并希望从文化上将整个民族团结起来,统一前进。在新文化运动爆发之后,民族文化主义不再是简单的国粹、复古等简单词汇,而是将新知识和旧学融入一起的知识分子。信仰民族文化的有志青年有很强的使命感,以古典式信念支撑着文学创作,这对民族自我意识的塑造和持守有很大的帮助。从本质上分析,这其实也是民族生命的自我更新、自我调适。这是我国在当代国际形势下深入思考的结果,也是民族自尊心的提升的结果[5][6]。

自我意识的觉醒则是体现在乡土根性。民族文化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地和民间,沈先生身处闹市但魂系乡村,在城市中能拒绝欲望,也能拒绝异化和压抑,而是以农村人自居,追求生活中的美好。浓厚的乡土情结也是他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因,他能将乡村作为母体,将农民作为终极的词汇,在潜在的大文本中,以农村的温馨和诗意作为基调,将高山流水般的理想世界描绘出来。他对世界充满热爱,对人类的幸福充满向往,对精神纯洁充满崇拜,对宗教情绪充满倾心,这才有了梦里故乡中诗情画意的田园山水,也有了他温暖热爱的人生。寻根的过程也是对民族重新认识的过程,这也是提升审美的过程,追求人世间的永恒感。在《边城》中,沈先生能够以“乡下人”的心态积极地面对世间的世纪浮沉,对现代文明进行深入的探索和诘难;同时他对平民普通生活展开了深刻的描述,对理想人性进行了自己的阐述。整个理想化的内容表现出了平民的善良,这些是他为人们留下的精心编织的乡土情感。从《边城》中可以看出,沈先生在京派文学中更倾向于扫除其中的阴柔之美,以乡村的情感和描述来挖掘出我们中华民族的刚性、血性的精神。他笔下的人物包含了刚勇、朴实和超脱的情感,这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辉密不可分,这也是他在民族文化和自我意识上的觉醒[7][8]。

四、沈从文小说的品读艺术——艺术和现实的交汇

结合当代社会局势阅读《边城》,读者会认为沈先生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世外桃源,很大可能是不存在的。但是实际上,沈先生是一位写实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无可厚非有对避开闹市的内容,但是这不等同于他逃避现实,抛弃了当时的世界。实际上,文学作品中,有像鲁迅先生一样,用文笔作为矛盾来批判现实和社会的,也有像沈先生一样肯定美,赞扬美的。沈先生的《边城》其实更多的是表现出他对美的追逐,他笔下的美又是融合了现实悲剧的部分意识,这种美是现实和艺术的交汇,是美的升华。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高中生也逐渐对爱情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不是什么不能言语的事情。所以翠翠的爱情悲剧,许多阅读者都能有所体会。《边城》注定不会被列为喜剧,前期的美好,和中期的懵懂,到后期的变化,起承转合之间带有浅浅的不可言说的悲伤之情。翠翠的父母力是是因为爱情与责任,翠翠和傩送懵懂发芽还未成长的爱情还没开始又结束了。留下的是翠翠无穷无尽的等待。爱情之外,《边城》中还有对生命的悲剧的描述,湘西人本身非常健康、淳朴,但是他们也无法逃避对死亡的恐惧。爷爷、天保、翠翠的父母,包括洪水来临去世的人们,他们生命的落下也让这个看起来是世外桃源的净土笼罩着一层阴郁之情。

《边城》中的爱情、天灾人祸等等悲剧,早在前期就已经注定,读者随着沈先生的文字的推进感受着整个情绪。其中的隐喻是非常强烈的,有很多象征符号需要读者进一步挖掘。边城本身就像是当时的中国,处在现代化边缘,但是位后发型选手,自身有非常悠久的文化,历史的发展沉淀了厚重的自然人性。沈先生笔下,湘西文化中有许多的正直、淳朴、乐善好施、光明正大等儒家思想,又有许多急公好义、粗犷侠义、守约等墨家思想,还有任性自由的道家思想。这些古典遗风在沈先生的作品中都能感受到。边城中的宿命感也非常强,想要保留美好的田园生活,翠翠也想拥有美好的爱情,但是在当代社会大浪潮的急剧冲击下风雨飘摇。开篇描述的“白塔”是边城人民对道德和美好的象征,是他们的精神标志。但是在古老岁月的沉淀后,在沧海桑田变化后,甚至不能经历暴风雨的袭击。白塔的坍塌后后期的重建,这些都是象征符号,代表着中国人一定会用自己内心强大的力量将信仰重新建立,将精神重新建立,古老的土壤里一定也会有崭新的民族文化,在经历过艰难和苦痛之后,几番挣扎,破土而出,生根发芽。这种艺术和现实的交汇,充满了沈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肯定和对未来的向往[9][10]。

五、沈从文小说的品读艺术——爱国情怀

沈先生在早期写作时会有不同的尝试,仿佛是和朋友在流觞曲水时的闲谈,即兴发挥、兴之所尽,但是其中一直围绕着“乡土中国”的情节。不是模仿别的作品的写作,也不是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酣畅淋漓的一吐为快的叙述,而是在对古今中外的小说创作技巧深入研究之后,自信且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写作方式:以田园牧歌般带有古典气息的文字来阐述自己的小说。这些坚定的信仰中包含着对文学的肯定和执着,也有对中国乡土宗教情绪的肯定,以优美、健康且自然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且这种方式不违背人性。细品其中的艺术,包含着沈先生的精神理想、小说理念。《边城》中,沈先生散文诗歌般的抒情文笔和行云流水的叙述语调,包含着中国文人的写意手法和泼墨点染,让整个湘西的画面与自然融为一体,真正地做到了情景交融。湘西的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和自然毫无区别。但读者在了解背景之后应该明白,沈先生将所有的美好跃然纸上,文字之下是他的心力,是对乡土文化的肯定。每个细节的描述不琐碎但很细致;不教训但很真实;不搔首弄姿但非常风韵犹存;不做作但是非常美丽。《边城》就像是一颗千年不磨的宝玉,在沈先生的带领下走进阅读者的眼前。

从《边城》内在的意义上来看,沈先生的小说有对民族重建的努力、对文学改造社会的寄托,他更希望以人性美来濡化读者,帮助完成“人性的治疗”。整个核心就是以农村这种原始、淳朴的美好来将都市那种“阉寺”人格摒弃,将民族的元气恢复,将民族的品格重塑。沈先生也有自己的批评者,但即使是批评者也肯定了他真的想利用文学思想,将中华民族身体里那些野蛮的思想洗涤,帮助中国人兴奋、年青,在世界的舞台上斗争,生存。所以在题记当中,沈先生也说过《边城》其实是写给关心民族的人看。沈先生认识了民族的伟大和堕落,也肯定了正在寂寞的展开复兴大业的人,希望给复兴大业的人一些怀古的幽情、苦笑或是噩梦,更希望能给他们一丝勇气和信心,帮助他们继续前进。从这些来分析,沈先生的爱国之情已经表现出来。除此之外,沈先生对于乡土文学有非常重大的贡献。鲁迅先生的启蒙文学有自身的特点,沈先生的中国乡土文学与之差异巨大,但有自身特色。

结语

沈先生的小说中主要是从自己的湘西情节出发,以文字来塑造充满了人性美和自然美的湘西世界。阅读者在《边城》中尤其能感受到沈先生对湘西净土的喜爱之情,以及他对湘西的淳朴和真善美的称赞,对当代背景下人们美好生活的祝愿和他自己精神世界的思考。对比其他文学作品,沈先生的情怀和思想可以为阅读者感知小说的艺术形成冲击,帮助阅读者在火花中找到审美的感知,提升对作品的阅读和品鉴,也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自然的伟大和美丽,人性的纯善和魅力。

猜你喜欢
沈先生翠翠边城
《边城之材幽之地》
继女究竟能不能继承遗产
拆错房子
会飞的沈先生假
会飞的沈先生
翠翠的心事
翠翠的心事
极边城暖
初遇二老傩送
初遇二老傩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