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提问出发,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以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为例

2023-03-06 11:43严文明李秀荣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1期
关键词:高阶思维能力文本

文|严文明 李秀荣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问题的形式决定了学生的认知层次,支配着学生的思考程度,影响着思维发展的层级。低认知层级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低阶思维的模式里,学生只需回忆事实,提取信息,答案往往只有特定的一个。高认知层次的问题需要更深入的思考,答案往往是开放的,更能激发学生深度的话语参与,让学生作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解答,引导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本文探讨提升高阶思维能力的课堂提问设计策略,帮助教师从课堂提问入手,达到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目标。

一、依据认知层次,定位提问功能

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理论,把认知过程中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归于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和创造”归于高阶思维。学者祝新华则提出更加细致的阅读认知能力的六个层次,即“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和创意”,其中,重整包括比较、分析、概括篇章内容和辨别表达技巧等阅读活动,是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延伸的重要结合点,而伸展、评鉴和创意指向高阶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以上阅读认知能力层次的划分拟定问题,定位提问的功能指向。减少复述、解释等记忆型、理解型问题,增加重整、伸展、评鉴和创意等评价型、创造型问题,从而提升学生高阶思维的能力。在具体操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准提问基点,确定问题指向

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比较、分析和概括篇章内容等重整性阅读活动作为拟定问题的基点,进一步开发设计延伸、拓展、鉴赏等评价性、创造性问题。如果课堂上重整性问题能顺利解决,则要带领学生对评价性、创造性问题继续进行拓展延伸;也要准备需要复述及解释的问题,当重整性问题难以解决的时候,这些问题可以给学生提供补充和铺垫,设置缓冲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先摘可以摘到的桃子,再回头解决重整性问题。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桥》,基于重整性阅读活动,教师设计问题:“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依据问题,学生提取信息,概括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设计评价性、创造性问题:“小说为什么到结尾才点明人物的关系,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同时设计补充性和铺垫性问题:“文章有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具体设计思路见表1。

表1 基于阅读认知层次能力框架的问题设计(以《桥》为例)

2.明确低认知层次问题和高认知层次问题的关系

低认知层次问题可以用来判断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和掌握程度,测评学生是否具有解决高认知层次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所以课堂教学不能一味追求高认知层次问题而摒弃低认知层次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教师既可以按部就班,按照问题层级从低到高的顺序呈现,也可以先呈现高认知层级的问题,把低认知层级的问题作为脚手架,用来帮助解决高认知层次的问题。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可结合学情作具体分析,灵活对待。

二、深度研读文本,找准思维基点

教材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第一资源,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研读文本,找准高阶思维的训练点,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目标准确,精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1.依据单元目标,确定思维训练点

教材以单元导语形式呈现单元双线主题,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单元主题中寻找思维训练点。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编了中外作家的三篇小说,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通过回顾课文,梳理总结了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根据单元特点,本单元高阶思维的训练点可以依据“感受人物形象”来确定。通过感受、评鉴等阅读活动,设置开放性、创造性问题,达到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目标。具体问题设置见表2。

表2 “感受人物形象”高阶思维提问示例

2.抓住文本特点,确定思维训练点

质疑、批判及独立思考能力是高阶思维能力的主要体现。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可以深入研读文本,依据文本特点,发展学生质疑、批判及独立思考等高阶思维能力。

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用了大量篇幅从多个方面写圆明园曾经的无比辉煌。而课文的题目是“毁灭”,标题和内容形成了冲突,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质疑,进而让学生思考探究作者这样写作的原因,这就是高阶思维的训练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语言文字,领略到圆明园的辉煌壮丽和价值连城,再感受被毁灭的巨大灾难,这样的情感体验能够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三、聚焦主要问题,提升思维高度

课堂提问需要抓住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入地阅读、发现和探究。主要问题应该是开放的,引导学生思考,调动思维,让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具体实践中学会不同的思维方式。

1.主要问题和辅助问题的关系

主要问题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梳理内容,体会情感,促进观点表达而设计的问题,属于高层次认知领域,如伸展、评鉴和创造题型,指向高阶思维能力。如教学《桥》这篇课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就可以作为主要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能带领学生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引出文章主旨。教学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时,“贝多芬为什么要作《月光曲》?”可以作为主要问题,答案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共鸣。

辅助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寻找事实信息而设置的问题,属于低阶思维的层次,主要有复述、解释等题型。教学《桥》一文时,“文章有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就可以看作是辅助问题,学生寻找文本中显性存在的信息,辅助回答主要问题“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教学《月光曲》一文时,“贝多芬在河边散步时分别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就可以作为辅助问题,学生通过梳理贝多芬和盲姑娘兄妹第一次见面的信息,有助于对主要问题的梳理解答。

教学时,教师可以把主要问题和辅助问题看作一个问题群,问题群主次分明,层级清晰,辅助问题就是主要问题之下的问题链,是为解决主要问题创设的脚手架。

2.如何设计主要问题

教学时,主要问题的设计思路一般可以先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提炼,也是作者情感寄托的主要支点。教师可以从题目的内容概括或者情感寄托等方面出发,设计主要问题。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可设计主要问题“你认为文章怎样写出了母之慈,情之深?”,教学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可设计主要问题“夏天里谁在成长,文章是怎样写出他(他们)的成长的?”。有的时候,题目本身看似存在矛盾,可以利用认知冲突,抓住矛盾点进行主要问题的设计。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中“青山为何不老?”既是矛盾点,也是梳理文章、理解文章主旨、感受人物精神的重要依据。教师还可以抓住关键句和重点段设计主要问题。总体来说,主要问题的设计依赖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对教学目标的精准把握,对学生认知层次的精确分析和定位。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认知层次,定位提问功能,深度研读文本,找准思维基点设计主要问题和辅助问题,从根本上提高问题认知层次,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猜你喜欢
高阶思维能力文本
有限图上高阶Yamabe型方程的非平凡解
高阶各向异性Cahn-Hilliard-Navier-Stokes系统的弱解
培养思维能力
滚动轴承寿命高阶计算与应用
培养思维能力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一类完整Coriolis力作用下的高阶非线性Schrödinger方程的推导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