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武术教育思想演变特征及当代启示

2023-03-07 12:41杨澳伟
武术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武术思想体育

杨澳伟

河南理工大学太极拳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青年是我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我国未来精神和力量的代表,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因此,对于当代青年的教育乃是重中之重。武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瑰宝,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对于当代青年教育有着积极作用,如对青年的阳刚之气教育、健康教育、爱国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近代武术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1.1 武术教育思想启蒙的星星之火

“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有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2]思想转化为思潮,必有其价值,能够客观反应出当时社会的需求。1840年以来近现代中华民族面临了一场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革命军事家蔡锷指出:“当时中国人身体弱到极点,身体不全的妇女达十分之五,喜欢鸦片的人达十分之一二。瘸子、聋子、盲人、哑巴、疾病的人更是达到十分之一。”[3]近代中国人民生活艰难,鸦片肆虐,导致国民身体素质急剧下降,人民更是被西方国家扣上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在梁启超先生的《新民说》中将其转喻为身体化的“病怏怏”。梁启超先生不仅痛切地反省了国家政治的糜烂,还深刻反思了国民被压抑了数世纪的民族精神。所谓“体魄者,与精神有密切之关系者也。有健康强国之体魄,然后有坚韧不屈之精神”。[4]由此引发救国言论,“兴国必先教育”,在众多思想洪流中,教育救国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包括军国民教育思潮,即武装国民,通过兵操,以及一系列训练,增强国民体质,掌握一些基本的军事常识,培养人民的尚武精神,提高人民素质,鼓励国民参军,共同抵御外敌,富国强兵,其实质就是尚武思想的实践过程。它不仅要提升国民的身体素质,也要提升国民的精神思想,培养公民的反抗精神。

此后,军国民教育进入学校课程,并试图把尚武精神作为培养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1906年3月,学部制定了《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要求清政府去实施。同年,光绪帝承认了此奏折。该奏折指出,中国民众最缺乏的乃是振起者的“尚公、尚武、尚实”,其中尚武要求效仿“东西各国、全民皆兵”的制度。军队国民教育主义被编入中小学授课的各教科书,成为体操科,并提议“幼儿园者用游戏体操使之发育身体,稍稍年长者用兵式体操严厉地整理纪律,特别保护秩序,养威严,培养完全的人格。”[5]各校虽开设了体操课,但最终主要还是以西方体育的体操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效仿西方体育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众多社会名流和政府人士纷纷提倡国术(武术)教育,采用中西结合的形式,运用武术这一国粹来提高国民的尚武精神,增强人民体质,用武术来取代体育课中的西方体操,1911年北洋政法学校就曾提出“注重体育,议添技击一门,以振作精神。”[6]但因为当时武举制度废除及其他的社会原因,这议题并没有被实行。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蔡元培也发现了军国民教育的种种弊端,对于当时中国的情况,军国民教育又是不可缺少的。[7]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军国民教育思想开始衰落。

军国民教育作为培养尚武精神的实践过程,尽管并没有长期保存下来,但其产生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培养尚武精神是武术教育思想的启蒙。在此阶段,武术已呈现出教育的趋势,虽说没有正式进入现代学校教育,但为武术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2 武术教育思想形成的星火燎原

在军国民教育因不适应国情衰落后,各界人士为接下来学校体育应该如何开展,展开了著名的“体育土洋之争”。民国成立初期,学校体育依然采用的是癸卯学制,各校开设的体育课程还是以西方体操为主,由于当时众多国民在面对陌生的西方文化时都有抵触和反逆心理,为此,“土”派提出“脱离洋体育,提倡土教育”;张之江更是提出武术救国论:“发展体育,起蔽振衰,非提倡土体育之国术不功。”许一冰也发表国外体育“未必尽和于我国人”[8]面对西方体育文化冲击,以及国人对西方的抵触,在这场“土洋体育之争”中谁也没有占到上风。随着军民主义的衰退,军操的地位在学校的体育运动中也受到了质疑,学校的体操专业也变成了体育课。这时,国人才开始认真思考体育的本质和体育与教育的关系,近代,日本人嘉纳治五朗成功有效地进行转变并发展了日本柔术,为日本国人创造出了日本武术的改造和成功发展的范例。1882年,嘉纳治五朗从教育学生的根本目的上开始重新考虑,利用现代西方竞技体育运动的科学理论,把中国柔术中不同运动门派之间的技术精华加以互相吸收融合,将西洋柔术改变柔道,由术转化为道,使在明治维新时期伴随武士消声匿迹的柔术焕发新的生机,并加入了近代体育项目的行列。[9]柔术的成功无疑是激发了中国人对于武术的改造。在此基础上,一些教育者开始效仿日本嘉纳治五朗转换柔术的方法,模仿这个模式,试图改造中国武术,并提议使武术进入我国学校体育,把武术项目正式列为课程。在发扬武术的声音其中就有中国著名武术家马良。马良对中国武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试图让武术也在中国进行广泛的传播,并把自己编写的武术教材定名为“中华新武术”,开辟了武术学习的新途径。尽管中华新武术最后因为北洋政府的定义而消失,但它存在的历史意义源远流长,为中国传统武术转型现代化发展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我国的体育问题自古以来就被国人所忽视,尽管没有明确的统计,但当时中国生存和死亡的比例相差甚远,对体态状况进行考证,就能了解我国国民体育根本无法和其他国家对抗。”[10]事实上,在军国民教育全盛时期,西方体育开始传入我国,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国民对身体运动的传统看法,国人认识到身体健康,增强体质,与国家兴亡密切相关的,体育运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武术作为我国的国术,在健体强身的作用与西方体育相比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北京体育研究社的许禹生就从生活、经济、教育等方面诠释了武术的价值,他认为:“学习拳法的人,直接目的是维持身体各部分固有的功能,增强身体各部分的抵抗力。其间接目的是培养人的官能和修养道德的忍性。”[10]也就是说,武术练习不仅能使身体强壮,还具有智育和德育的效果。对于武术,众人喊出了“国术科学化”的时代口号,根据近代自然科学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对武术进行了整理和研究,把合理的留下,不合理的一一摘除,武术受“近代解剖、生理、卫生、教育等科学的洗礼,方认为有用处,绝对地不许再说那丹田还气、太阴少阳一派的话儿。”[11]吸取西方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对于武术有了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武术逐渐被人们重视,从边缘走向主流,正是通过这些决议,中国武术开始迈向现代教育,有力推动了中国武术教育思想的形成。

在民国时代,武术的教育思想逐渐形成,武术也从此摆脱了对“自卫之术”的狭义理解,作为科学育人的新角色出现在大众面前。

2 近代武术教育思想的演变特征

2.1 武术体育化的内涵不断丰富

近代西方体育传入中国后,逐渐占据主流。中国武术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武术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与时俱进地进行体育化转变。马良的“中华新武术”和精武体育会就首先对武术进行了体育化改造,开创了武术体育化的新征程,并最终在“土洋体育之争”中确立了武术的体育性质。

马良的“中华新武术”最先改变了武术的传统教学方式,按照循序渐进的模式,从易到难,有浅到深的学习武术技能和知识,打破传统旧武术的门户之别,借鉴西方体育的方法,将传统武术动作进行整合,使之形成中国自己的体育内容。之后的精武体育会则是在马良“中华新武术”的基础上,创造了“体操化的武术”。“中华新武术”的出现从本质上来说是武术向现代体育转型的一种尝试,也是近代中国武术走向体育化的起点。之后张之江等人在《大公报》中也具体阐述了武术强身健体、科学卫生、育人等功能。[12]最终在1933年《体育原理》中,承认了武术的体育性质,但认为武术依然要进行科学化的发展,才能成为现代体育。[13]适者生存,物竞天择,武术的发展要适应社会的需要。随后,在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出现了各种武术组织、体育组织、国术馆等,取代了传统的武馆。在提倡武术发展的活动中,大家都以体育为名,使武术走上了体育化的道路。

2.2 武术教育逐渐科学化

在唯物观点的影响下,武术不仅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更需要在现代社会中建立它的价值,武术作为本土体育的代表,是否具备科学性与近代科学理论建立的西方体育进行抗衡,成为当时热点话题,因此武术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进行科学化转变,运用西方科学知识,对我国武术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改造,使武术的理论和方法更科学合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近代武术科学化的推动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学校体育的发展迫使武术进行科学化,中国近代时期的学校体育仍采用西洋体操模式,西洋体育也因此在中国广受欢迎,相比之下,中国传统体育武术在教育活动中受到冷淡,民国时期,有识之士表示应大力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抵制西方文化入侵,保持民族的独立性,避免再次灭国灭种危机的出现。这也表明中国体育教学不能一味按照西方体育教育模式进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国民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国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武术则是在这种情况下受到重视,武术界和教育界的人士都开始主张将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育活动,并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武术在当时理论和教育方法都不完善,所以在学校的体育教育中很难展开。因此,体育界和武术界的有关人士又将目光转移到武术理论化的建设过程中规范武术体系。另外,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土洋体育之争为武术科学化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当时的科学和民主成为社会上非常流行的思潮,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陈独秀和鲁迅等人认为武术是传统的旧文化,促使当时的武术界进行反思,他们意识到武术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是其理论不够科学化合理化,他们开始思考武术的发展和前途,试图通过深入研究和借鉴西方学科,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武术的理论和知识体系。

2.3 武术教育的价值越显深刻

由于封建社会的原因,国民“文重轻武”“学而优者仕”的观念导致人们不重视身体健康。为了转变这一现象,武术开始被国人重视,近代武术的发展最先同尚武思潮相联系,之后随着军国民教育的淘汰,在自然主义影响之下,国人开始不再把武术当成是一种军事的训练手段,并逐渐认识到武术的育人价值。

在自然主义出现前,武术一直被社会认为是一种“自卫之术、养生之术”。在自然主义引进之后,为武术教育的存在价值和目的提供了全新思路,对于武术教育来说,一味重视拳术的技击属性反而会忽视它的教育价值,鉴于此“武术的改良应该是某些核心价值层面的改变,这同时也是为了符合体育发展的规律,顺应国民对于武术教育的要求。”[14]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武术组织开始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传统旧思想的武术逐渐消失,武术教育育人的价值逐渐凸显,武术最终走出了对“自卫之术”狭义的理解,体育和育人的功能也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从而武术教育的价值变得越显深刻。

3 近代武术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3.1 在武术教育中应注重强身健体的培养

透过近代武术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历史的演变,深刻了解武术在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使命,在近代武术不仅作为一项技击运动,由于当时社会背景,武术的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被认为与拯救国家危亡息息相关,通过练习武术的方式培养国人的尚武精神,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彻底脱离“病夫”的蔑称。

在现代对于武术教育也是如此,不能只看见他技击的属性,更应该从多方面看待武术,在武术的强身观中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身体上运用武术功法进行改造的一种活动,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达到超乎常人的竞技水平;另一方面是在精神上对练习武术的恒心和毅力,这两个方面共同构建了武术的强身观。在武术强身的观念下,我们更应注重精神的培养,通过武术锻炼练习者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树立坚强的人格,符合时代发展需求,这些也是当代学校体育所缺乏的。

3.2 在具体的武术教学实践中体现“健康第一”理念

在近代武术通过土洋体育之争中确立了武术体育的性质,武术也逐渐成为国民增强体质的体育活动,一直保持着健康的教育理念。一个好的身体是维持健康的最基本的保障,同时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物质保障,随着当今时代,体育课以“健康第一”为发展目标,武术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其他体育运动所没有的“内外兼修、身心和谐”的独特健康理念。因此当代武术教育应当大力推崇和发展这种独特的健康观念,结合学校课程,逐渐深化体教融合,打造武术新模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锻炼学生健康的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3.3 凸显武术教育中爱国主义的教育

在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社会环境下,武术的德育也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众多的武术家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奋不顾身的投入到革命当中,为了建设新中国而去努力,武术也使当时国民民族凝聚力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充分展现出习武之人对于国家的爱国情怀,责任担当。

爱国主义教育在武术的武德中有着很重要的体现,武德作为武术重要的一部分,是习武者对自身道德的一种约束机制,武德的教育对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武术武德中“忠、义、侠、礼”的思想不谋而和。因此在当代的武术教育过程中应通过武术积极引领学生的爱国之情,树立武术德育的新标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这是一般体育活动无法替代的。

4 结语

传统武术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它不仅仅是中国传统体育的项目之一,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一块无价之宝。其武术的思想精神也极其深厚。在近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武术教育思想渐渐的展现,经过众多国人的努力,使武术教育思想逐渐完善。武术也在近代被赋予了强烈的教育价值,研究近代武术教育思想对于我国武术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价值同时也是当代学校体育所需要的、弘扬的和发展的。在近代武术教育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虽经历坎坷不平,发展受阻,但其中产生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这也值得人们进一步对此展开研究,以史为鉴,为现代武术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武术思想体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中华武术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