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编 寄 语

2023-03-09 10:21主编樊碧发名誉主编韩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医学杂志基础杂志

主编:万 有 樊碧发 名誉主编:韩济生

在2022 年28 卷的编辑出版任务圆满完成之际,我们迎来了2023 年29 卷!一年一度卷首的主编寄语,是我们对杂志2022 年工作的总结,更是对2023 年的期许。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现收录于“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 (WJCI) 报告(2022 科技版)”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等国内权威的文献检索系统。2022 年10 月中国知网公布《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2版)》中《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影响力指数(CI)在临床医学综合类期刊中排名33/124。影响因子排序16/124;万方数据库公布的《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影响因子为2.69,在学术影响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步。2022 年,杂志收稿1002 篇,录用率约11%,基础研究论文占18%。通观国内的疼痛基础研究,我刊部分地反映了相关进展。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刊发表的基础研究论文,远远没有全面反映我国基础研究的最高水平,这说明了我们杂志与国际一流杂志之间的差距,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如最近张玉秋教授团队报道的绿光镇痛、张智教授团队的疼痛抑制摄食行为的神经环路、陈涛/李云庆教授团队解密疼痛共情机制、罗层/武胜昔团队关于疼痛-焦虑-抑郁共病的分子机制、伊鸣/万有教授团队关于疼痛慢性化的疼痛记忆痕迹细胞机制等,还有很多高水平的疼痛机制的学术成果,发表于国际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上,我们的杂志如何能体现中国的基础研究水平,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2022 年10 月17 日“世界镇痛日”的主题是“提高疼痛的综合疗护能力”。正如韩济生院士所指出:当今的疼痛治疗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疼痛综合管理,需要多学科参与、多靶点的联合治疗,才能有效提升临床疼痛治疗效果。提高疼痛综合疗护能力的理念在我们国内的疼痛临床和基础研究上开展,也反映在《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的内容中。

2022 年我们在疫情中度过。疫情给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疼痛的研究与临床工作带来了诸多的冲击,但也促使《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在学术传播方面积极发展数字化转型,例如杂志网站、投审稿系统、杂志微信公众号均已开通并实现互动,微信公众号实现“开放获取”学术成果传播,实现了线上学术交流。尽管新冠感染与疼痛的关系在我们的临床中尚未凸显出来,但我刊已经关注到这类问题,并适时刊出此类文章(如解小丽,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疼痛.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2, 28(10):733)。此刻,我们正在经历着某种程度上社会面防疫措施的放开,很多人正在经历着新冠感染后的神经系统症状、咽痛、全身酸痛等,如何积极治疗,会不会有慢性疼痛的后遗症等,都值得我们去关注。

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我们要深深地感谢广大的作者、读者,作者和读者是杂志赖以生存的基础。杂志将继续秉持“追求品质,用心服务”的理念,服务作者,力求将更多作者的更多稿件打造成精品;服务读者,为读者提供国内外疼痛医学最新科研成果。编委们的辛勤付出是《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得以成长的关键,更要感谢编委们,这是杂志前行的力量源泉。

2023 年,我们相信各行各业都会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随着我国疼痛医学事业的发展,《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也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猜你喜欢
医学杂志基础杂志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海军医学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名单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杂志介绍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简介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转化医学杂志》稿约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杂志收纳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