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和江苏省委联合创办江淮大学始末

2023-03-09 11:54赵先明
银潮 2023年2期
关键词:江苏省委根据地新四军

文|赵先明

1994 年10 月5 日,“江淮大学旧址揭牌仪式”在仁和镇举行

2002 年10 月15 日,“纪念江淮大学创建60周年座谈会”在洪泽举行

江淮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中共江苏省委联合创办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校址设在淮北抗日根据地——淮宝县仁和镇(今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江淮社区)。

1941 年,华中局书记刘少奇在苏北参议会上明确指出:“要在根据地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要创办大学,为革命培养和输送人才。”

当时,虽然上海已有不少知名文化人士和知识青年到根据地学习和工作,但还远远满足不了抗日战争和根据地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自1941 年12 月8 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随即侵占上海租界,上海的形势十分严峻、险恶。坚持宣传抗日救亡的报刊被迫停刊,一些进步的群众组织被迫停止活动,从事爱国教育的大专院校和一些中等学校也被日伪军勒令登记,实施奴化教育,否则禁止开办。各校师生不仅面临失业失学的危机,就连人身安全也受到极大的威胁。

但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上海各校师生决不容忍敌人的任意践踏,他们向往自由、民主、光明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渴望到抗日根据地继续办学、学习,或投入火热的抗日斗争中去,为争取民族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江苏省委面对当时情况,经过数次研究并与新四军军部具体联系商议,决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陈毅军长将学校命名为“江淮大学”。

江苏省委筹备创办江淮大学的决定,经过中共中央华中局的批准,由新四军军部领导并解决经费和给养。筹办工作由江苏省委负责,江苏省委为了把这些进步青年安全地接到根据地,要求他们所在学校的地下党组织直接或间接地和他们接触,确保将他们安全地送到江淮大学。新四军军部也同时筹备接待机构和交通站,新四军第四师抽调石青、林光前等同志组成了淮北接待站。地下党组织则派出韩述之(张钢)、姚溱、方行等前往淮南新铺设立青年招待所,专门接待由沪来校的师生,保证他们能安全到达根据地。江苏省委还决定由宣传部长沙文汉负责江淮大学的筹备工作,并指示由省文委梅益、省学委张本在上海进行教师和学生的组织动员工作,以后待梅益到达根据地后,就由他主持这一工作。

1942 年8 月 至11 月,上海100 多名师生在党内交通的妥善组织安排下,通过日伪军的重重关卡,全部安全到达淮北、淮南根据地。当时要负责这么多师生进入根据地的安全工作,风险很大,交通员往往要一站接一站地输送。为了不被敌人察觉,交通员将师生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之间,或以兄妹相称,或假装成夫妇。一旦经过水陆码头、交通要道和日伪军封锁线时,交通员往往比同学们的心情更紧张。当师生们被送进根据地时,大家情不自禁地放声歌唱,看到新四军战士时更为激动。

江苏省委决定,经华中局批准,任命韦悫为江淮大学校长。韦悫原是上海之江、复旦、大夏大学教授,曾留学美国,早期参加过辛亥革命,后任孙中山先生秘书和广东省教育厅厅长。他长期和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战争时期是进步刊物《译报》和《上海周报》的撰稿人。知名经济学家何封、哲学家李仲融也响应党的号召,自愿到江淮大学任教。由韦悫校长聘请任教的还有:复旦大学土木系主任孙绳曾教授,之江大学土木系教授陈端柄,交通大学教授姜长英、叶家俊、葛文锦,清华大学周国英,大夏大学王书伦、冯邦彦和李洪钟等生物、医学、教育、外语、体育教授,另有校医2 人、护士4 人。为了使他们能适应根据地生活,还同意他们带一名厨师。对他们留沪的家属均作了妥善安排。同时响应党的号召赴校任教的还有助教王辛南、荣绛蓉、洪之阶、许景福、颜秀卿、马丽娟等10 余人。1942 年9 月间,韦悫校长及孙绳曾、陈端柄等教授到达淮南,受到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以及江苏省委沙文汉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江淮大学成立不久,就建立了学生党支部,由沈乃恭任书记,沈曾华任副书记,支部委员有侯忠澍、华之毅、邱庄鑫。这一时期的党支部工作先由华中局领导,后由淮南路东地委领导。党支部先后组织参加了根据地参政会、路东八县总农抗代表大会,后来还参加了根据地妇女代表大会和冬学运动,很多同学担任了冬学教师。

江淮大学原拟设土木、农学、医学、教育四个系及普通科。由于当时条件差,师资缺乏,老师也没到齐,未能按系开课。学校利用根据地里的祠堂、庙宇以及地主家大院作为校舍,以广阔的田野和树林作为课堂,除由教授授课外,新四军和当地党政军领导同志常为同学们作专题报告,陈毅、张云逸、谭震林、彭雪枫、邓子恢、罗炳辉、郑位三、方毅、刘瑞龙、汪道涵、潘汉年、钱俊瑞、范长江、冯定等都到校作过报告。

在淮宝集合的江淮大学师生受到新四军第四师党政军领导同志的热烈欢迎。1942 年11 月,作为彭雪枫的客人,全体江淮大学师生应邀渡过洪泽湖去半城,参加新四军第四师召开的全师运动大会和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他们观看了骑兵团的表演和土坦克攻碉堡等军事活动。彭雪枫亲自致欢迎词。他知道青年学生喜欢骑马,下令骑兵团让同学们练习骑马;并请江淮大学师生参加第四师政治部举办的联欢晚会,第四师“拂晓剧团”演出了丰富多彩的节目,使来自大城市的师生赞叹不已。

盛会即将结束时,日军前来“扫荡”,组织上通知江淮大学师生乘船回淮宝县仁和镇。经过洪泽湖时,尽管敌机在上空扫射,但条条船上都很镇静沉着,师生均安全返回。几天后,来仁和镇的全体江淮大学师生遵照上级领导的决定转移到淮南。

江淮大学校部旧址——左家楼

江淮大学校长韦悫

1942 年冬,日军对淮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组织上命江淮大学师生暂时疏散,分几路去边区农村“打埋伏”,校长韦悫及教授们必要时随领导机关转移。“打埋伏”期间,不少同学参加了当地的冬学工作,各自施展了自己的特长;有的分成若干组,作农村调查,向人民群众学习,与他们生活上打成一片,挑水、种地样样都干,并热心地帮当地群众订立兴家计划。

由于根据地军民对日军“扫荡”有充分的准备,日寇“扫荡”的阴谋未能得逞,但其野心不死,还在酝酿更大规模的“扫荡”。组织上为了保证江淮大学师生的安全,于1943 年初春动员大家暂时返回上海隐蔽,淮南行署副主任汪道涵亲自来校动员,要求同学们理解“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等到情况好转、环境稳定时再来入学。由于师生们与根据地军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谁也不愿离开这个自由天地,都要求留在那里参加反“扫荡”斗争。党组织做了大量耐心说服的工作,大家才以大局为重,依依不舍地分批回到上海“打埋伏”。党组织布置一些党员和担任交通员的同学定期与大家保持联系,做好思想工作;并要求回上海的同学尽可能学习一技之长,为将来返回根据地创造良好条件。因此,有的同学去学习速记,复习外语,学习中英文打字,参加无线电技术学校学习,甚至学习驾驶技术等等。后来有些同学学有所用,按自己的理想分配了工作。

1943年秋,江淮大学开学的通知陆续传达给了在上海“打埋伏”的同学(个别同学因分散隐蔽未通知到),除少数同学已由上海地下党组织分配了工作外,大部分都积极迅速返校。

1943 年10 月5 日,江淮大学在淮宝县仁和镇隆重举行开学典礼。陈毅、张云逸、彭雪枫、刘瑞龙、潘汉年、范长江、季方等领导亲自参加,淮北地区负责同志和抗大四分校、淮宝中学都派来了代表。会场布置得朴素庄严,同学们还以墙报形式办了一个展览会,汇报了自己学习、生活和到江大以后的思想变化。开学典礼由校长韦悫主持,之后陈毅军长、彭雪枫师长、季方等同志讲话,全体师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教育。晚上同学们演出了自编的文艺节目。

1944 年春,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连连告捷,敌后根据地迅速发展,新四军第四师在淮北也先后拔除了日伪军44个据点,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急需补充大量的建设人才和干部。同学们积极要求走出校门,去参加根据地的建设工作。组织上鉴于江淮大学师资和设备欠缺、办学条件落后等情况,经研究决定接受同学们的要求,停办江淮大学,全体同学由军部和地方党委统一安排工作。1944 年6 月,同学们怀着对母校难忘的感情和踊跃投身革命的抱负走上新的战斗岗位,在根据地的宣传、组织、新闻、教育、卫生、民运等战线上发挥自己的才智。

江淮大学虽然在敌后根据地仅仅坚持了两年左右,但吸收了一批爱国教授和青年学生进入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史和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猜你喜欢
江苏省委根据地新四军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团江苏省委举办“榜样在身边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集中力量减少相对贫困 促进共同富裕
壮大主流舆论 传播江苏声音——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访谈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会见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和平 国家档案局检查南京地铁档案工作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新四军的两个英雄团
《新四军发展史》评介
《新四军简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