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展青花瓷赏析

2023-03-10 09:11丁艳飞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期
关键词:青花瓷青花器物

丁艳飞

(承德博物馆,河北 承德 067000)

青花瓷是最富有东方民族风情的瓷器品种,据史料记载它起源于唐代,元代得以成熟发展,明代时期青花成为当时瓷器生产的主流,到了清代占据了瓷器生产的主导地位。它上服务于皇室宫廷,下普及于民间百姓家,外远播于世界各地,无论从工艺技术、绘画水平,还是从烧窑产量等方面都达到了历史上的又一高峰,素有“青花五彩”之美誉。正如《陶雅》云:“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①青花瓷又名白地青花瓷,俗称青花,属于釉下彩瓷,是我国的瓷器主流品种之一。青花瓷运用天然钴料为着色剂,在没有经过素烧的坯胎上进行绘画装饰,后再罩上一层透明釉,入窑经过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一次性烧成,色料得以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出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蓝白相映,明净素雅。看似简单的几句话概括了青花瓷器烧制过程,其实则不然,每一件青花器物成品的呈现都需要经过揉泥、做坯、印坯、利坯、荡里釉、画坯、研磨颜料、勾勒纹饰、施外釉、挖底足、写底款、装釉足、进窑烧造、出窑等十几道复杂的工序才能完成。当然光有繁复的工序还是不够的,还要凭借工匠艺人们长年累月的技术累积,拥有实足的专业经验,把握住每一个关键点,才能烧造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极富生命力的优秀瓷器。

承德博物馆现展出的青花瓷器均来源于避暑山庄博物馆的馆藏品。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康熙皇帝选址于热河开始建造避暑山庄,经康、雍、乾三朝皇帝历时89年建造完成。承德避暑山庄为北京以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清帝每年农历的四、五月份都要来山庄住上一段时日,期间还会去木兰围场狩猎,大概九、十月份回京。一是为了消夏避暑;二是因为避暑山庄位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界处,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使其成为沟通的枢纽,将两地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皇帝每来避暑山庄,蒙古诸部都要相继朝圣。在接见、宴赏、封赐、围猎的过程中使君臣融洽关系、增进情感,以发展同蒙古各部的友好关系,巩固清王朝的长治久安。清朝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诸多大事都是在避暑山庄处理的。文中分享的几件青花瓷都是当年清帝驻跸避暑山庄期间的御用器和陈设品,均出自清宫内务府造办处。这些器物质料考究,做工精良,风格典雅,且富有吉祥寓意,是清宫瓷器中的精品,代表了清代工艺品的最高水平,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观赏与研究价值,旨在与大家共同赏析。

1 清康熙青花瓷

1.1 清康熙青花云鹤八卦纹碗(图1)

图1 清康熙青花云鹤八卦纹碗

此碗口径14厘米,底径5.7厘米,高7.4厘米。敞口,弧腹,高圈足。碗内壁口沿下绘一圈锦纹,碗心画团花海水波浪纹。碗外壁腹中部有八组圆形开光,开光内绘“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符号图案,衬之以翩翩飞舞的四只仙鹤,间以四朵祥云伴随其袅袅上升;碗腹下部绘有一圈海水纹,八座仙山自海底涌出,海水翻跃活灵活现,寓意江山永固、延绵长寿,意境高远而清幽。圈足外绘双弦纹,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青花楷书款。此碗胎质洁白坚固、薄厚均匀,釉面光滑细腻,通体以青花装饰,同时使用了绘制、勾勒、填涂三种手法将碗划分为三色,绘制笔法细腻,青花色泽深浅相宜,给人以淡雅清幽的视觉效果。不论胎质、釉色还是色彩搭配、画工效果均为佳品。

云鹤八卦纹源起于明嘉靖朝,是官窑的经典纹饰,纹饰以八仙、云鹤为主,有延年长寿之意,因而流传于世,备受明清宫廷喜爱与推崇,成为明清时期器物使用的经典纹饰。康熙朝最善仿烧明代器物,其中明嘉靖云鹤八卦纹碗仿制的可谓惟妙惟肖,遂成为官窑定式器。

1.2 清康熙青花梅竹纹渣斗(图2)

图2 清康熙青花梅竹纹渣斗

渣斗就是放于餐桌之上,吃饭时用来盛放肉骨和鱼刺等食物残渣的斗形器皿,形状类似于尊。口大、鼓腹、高颈、短足为其显著特点。一般来说腹径与口径几乎相等,或口径略大于腹径,颈的高度大概占整个器物高度的1/2左右,口大便于投入鱼刺等,鼓腹可以最大限度地盛放残渣。此渣斗高9厘米,口径7.7厘米,底径5厘米。撇口,阔颈,圆鼓腹,圈足,底绘青花“大清年制”四字楷书款。此件器为康熙朝的标准器,通身饰有梅花、竹子、山石纹饰。一簇簇梅花花开正艳,如松树一般虬曲的梅花枝干苍劲有力,倔强地伸展着,竹子节节高升,长势喜人。

梅花耐寒,绿竹常青,古代文人多以竹、梅的高风亮节而自喻。梅、竹常绘于器物之上,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建筑装饰中常用的题材。松、竹、梅经常组合一起使用,称为“岁寒三友”。

1.3 清康熙青光开光人物凤尾尊(图3)

图3 清康熙青花开光人物凤尾尊

此尊通高45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16厘米。喇叭口,直颈,长圆形鼓腹,下腹渐收,足胫处外撇,底部有树叶款。通身以青花饰方格锦地,锦地上有八个菱形开光,内绘有吕洞宾、何仙姑、张果老等道教八仙人物图案。望远处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八仙人物神态悠然自若,衣饰飘逸,手执宝器跃然而出,犹如一幅淡雅的中国传统水墨画。

康熙青花多以浙江的青料和云南的“珠明料”绘制,色料提炼精纯,所烧青花器物釉面光亮,呈色青翠明快,色调纯净而清新,艳而不俗,有“翠毛蓝”之称。此尊色泽鲜艳青翠,造型端庄大方,体态修长丰腴,以人物故事图为主要装饰图案,人物被刻画的精致活泼、生动传神。在纹饰和工艺上采用“分水皴”技法,并结合晕染法的使用,用极细的笔触勾勒出极强的层次感,以浓淡不同的青料描绘出层次分明、远近疏密、变化各异的立体感色调,达到近乎国画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康熙青花“蓝分五色”的高超水平,实为康熙青花瓷器的典型代表。

2 清雍正青花瓷

2.1 清雍正折枝花果梅瓶(图4)

图4 清雍正折枝花果梅瓶

梅瓶,因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最早出现于唐代,宋代十分盛行,与宋代皇家的讲筵制度有关,宋时讲经之后,皇帝要招待大家吃喝,当时的酒,就是装在这样的瓶子里,所以称为“经瓶”②。历史上各大窑系都有烧造梅瓶,梅瓶的造型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瓷器的第一造型,它与玉壶春瓶、赏瓶一并称之为“瓶中三宝”,许多瓶类器物都是以这三种造型为母瓶来延伸创作的。梅瓶虽为酒器,但因其造型特殊、优美可爱而深受人们青睐,成为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此瓶口径5.4厘米,高35.3厘米,底径11.7厘米。唇口,微束颈,溜肩,扁鼓腹,腹下渐收,圈足外撇,砂底。器物通体饰青花纹饰,肩部饰一圈覆莲瓣纹,腹部上下各有双线弦纹为界,腹身绘有石榴、荔枝、寿桃等花果纹,所绘果实饱满、花盛叶茂,枝蔓灵动摇曳,生机勃勃,胫部饰一周蕉叶纹。此梅瓶造型规整,胎质洁白细腻,纹饰布局疏密有致,线条柔和秀美,色调淡雅清新,略有晕散,青花神韵一览无遗,有明代宣德青花的风采,为雍正时期完美的官窑精品之作。

2.2 清雍正青花福寿纹碟(图5)

图5 清雍正青花福寿纹碟

此碟口径11.5厘米,底径7厘米,高2.5厘米。敞口,浅腹,圈足。碟内以青花淡描技法绘有山石、寿桃、蝙蝠、海浪,纹饰线条勾勒精细,繁复又不缺乏变化,青花发色淡雅,极为秀雅清丽。碟外壁折枝花朵托“寿”字、蝙蝠纹,碟底以青花绘制双圈,圈内以双行楷书绘有“大清雍正年制”底款。福寿纹为清朝时期瓷器装饰使用极为典型的纹饰,富有吉祥的寓意,通常是由蝙蝠、寿桃抑或是团寿组成,寿桃或团寿取“寿”之意,“蝠”与“福”谐音,福寿纹寓意“福寿双全”。此福寿纹碟造型精巧玲珑,胎体清薄,胎质细腻莹润,釉面洁白无瑕,青花色调清新隽雅,纹饰写意生动,寓意祥瑞,为雍正青花佳作。雍正朝装饰福寿纹的器物有碟、盘、碗、橄榄瓶、天球瓶等,此类福寿纹器应是万寿节的用品。

3 清乾隆青花瓷

3.1 清乾隆青花御题诗文茶盅(图6)

图6 清乾隆青花御题诗文茶盅

此茶盅口径10.5厘米,底径4.7厘米,高5.5厘米。盅口外撇,敛腹向下,圈足。盅内口沿饰一周如意云头纹,碗心一周如意云头纹内青花淡描松树、梅花、佛手图案。外口沿与胫部均饰一周如意云头纹交相呼应,其间腹部留白处青花楷书绘写乾隆皇帝御题《三清诗》:“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软饱趁几余,敲吟兴无竭。”落有“乾隆丙寅小春御题”年款,另有篆书“乾”“隆”圆、方钤印各一枚,底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茶盅小巧别致,整器装饰清雅简洁,所绘松树、梅花、佛手图案与诗文相呼应,清新雅致,情趣盎然,实为乾隆御窑之创新佳作。“三清茶”以梅花、佛手、松子三味组成,用雪水烹煮,是宫廷茶饮中最为乾隆帝所喜爱的茶品,御旨特制茶具,并将所赋诗句镌刻烧制到茶碗上,多青花和矾红品种。有乾隆《记事档》为证,乾隆十八年(1753)十一月二十五日,因皇帝比较欣赏唐英奉旨烧成的御制诗文三清茶盅,遂令“首领张玉传旨:照烧过的御制诗茶吊样款再烧造八对。要红花红字白地茶吊四对,青花青字白地茶吊四对”③。

如意云头纹作为一种吉祥图案,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它是依照“如意”这个吉祥物件演变而来,寓意着吉祥如意。此纹样装点了古人日常所用的多种器物,在中国流传千年仍旧鼎盛不衰。

3.2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宝月瓶(图7)

图7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宝月瓶

宝月瓶又称“抱月瓶”,是古代游牧民族使用的贮水或贮酒的器具,它的腹部硕大、圆鼓,如八月十五的圆月,因此而得名。宝月瓶是明代永乐、宣德两朝景德镇御窑较多烧造的器物,清雍正早期也有烧制,后期停烧。宝月瓶因其器形端庄,适于陈设,到了清乾隆时期便又有烧制,而且外形与花样也随着御窑厂不断创新而变化多样,异彩纷呈,为乾隆早期御窑厂代表器物,颇受乾隆皇帝所青睐,为乾隆一朝的大型宫廷陈设器。

此瓶是一件造型规整的大器,口径8厘米,高49厘米,底径16厘米,腹径38厘米。唇口,直颈,卷草双耳,扁圆腹,腹中心凸起圆脐,椭圆圈足。口沿饰回纹,颈部和胫部满饰灵芝头状缠枝纹,腹侧壁饰缠枝莲纹。腹部两侧图案相同,腹脐绘六角如意头形花卉图案,腹脐周围有回纹、须弥纹;腹面有8个莲瓣纹,每瓣中分别绘有轮、螺、伞、盖、花、罐、鱼、长吉祥八宝纹饰,八宝均有飘逸的绶带为饰;腹边缘处有两道青花双圈,内有一周回纹;底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书六字三行款。此件宝月瓶绘画题材广泛,除传统纹饰中的缠枝莲、莲瓣纹图案外,还使用寓意吉祥、圆满、团结、幸福、和睦的吉祥八宝图案。乾隆时期八宝纹饰器物较为常见,绝大多数并非单一的八宝画面,而是与其他纹饰紧密结合。器物露胎处质地坚白,构图纹饰繁而不乱,对称规矩,线条流畅,绘画栩栩如生,胎体均厚,器形规整,庄重典雅,尽显皇家气派,为乾隆时期御窑厂的代表器物。

4 康、雍、乾三朝青花瓷之特点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烧青花各有特点,康熙青花造型种类繁多,器形规整端庄、丰满浑厚,既有古拙大器,又有精致玲珑的小器。所绘纹饰以山水、花卉、缠枝莲、祥云、龙、凤、寿字、云鹤、人物故事图案为主,胎釉洁白细腻,青花发色青翠浓艳,并且艳而不俗,以浓翠凝重而著称的“翠毛蓝”为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康熙瓷器早期官窑器物多半没有年款,中期多用青花双圈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后期有部分篆书款。雍正朝青花瓷在仿照前朝器形基础之上融入本朝自有的风格,生产了大量的实物器和日常陈设器,折腰碗、菊瓣盘等器物均符合现代美学的构成规律。器物纹饰多以缠枝花卉、龙、凤、折枝花、团花、三果、花鸟、石榴、仙桃、皮球花、葫芦、团寿字、蝙蝠等福寿吉祥图案为主,这些典型的多子、福寿吉祥图案写意生动,寓意祥瑞,广为流传。雍正朝官窑器物的款识楷书款、篆书款同时使用,“大清雍正年制”款有六字两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楷书款,款外有无圈、方圈、有圈之分。雍正在位13年,瓷器烧造历程虽短,但从传世御用瓷器看,器形结构精巧,圆柔俊秀,青花构图舒朗,简洁清晰,色调淡雅,陈设与实用功能完美组合,凸显淡雅朴实、清新俊秀的风格,雍正瓷被誉为“屹立于审美巅峰的奇迹”。

乾隆朝在继承康熙、雍正两朝及仿制明永乐、宣德青花式样外,也进一步发展创新,器物造型千姿百态,日常生活用瓷、形体高大的陈设观赏瓷、文房用具等应有尽有,创意上追求新、奇、巧,整体上讲求上下对称,造型规整。纹饰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除传统纹饰、植物花卉、各类人物纹和铜器纹饰外,各种动植物及物品谐音的吉祥图案、寓意长寿的文字增多,并且喜欢将皇帝的诗词烧制于瓷器上。乾隆朝官窑款识楷书、篆书均有,以篆书为主,有六字三行、一行横书、环书等排列方式,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居多。乾隆朝瓷器生产空前繁荣,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所烧器物以“稳定、浑厚、沉着”著称的同时,彰显了造型新奇、华贵典雅之本色。据清史档记载,清朝时期官窑瓷器的造型和纹饰大多须经皇帝亲自审定后才可烧造,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垂爱青花瓷,清王朝的“康乾盛世”也成就了青花瓷的“黄金时代”,浩如烟海的青花瓷精品得以流传于后世,为我们今天欣赏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例证。

注释

①李晖.从避暑山庄博物馆馆藏青花瓷谈其时代特点[J].文物春秋,2006(4):63-65,70,79.

②马未都.醉文明:收藏马未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③刘渤.乾隆与官窑瓷的款与诗[J].东方收藏,2014(4):22-28.

猜你喜欢
青花瓷青花器物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青花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纯净的青花瓷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