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培训现状分析与解决策略

2023-03-11 04:18陈立辉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教师培训专业发展理论

陈立辉

[摘 要] 文章梳理“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学习”这三个概念,并反思现阶段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从而对教师培训概念抱残守缺、教师培训设计急功近利、教师培训层次杂乱无章等问题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窥见教师发展成长的主要方向和今后改进的着力点。

[关键词] 教师培训;专业发展;理论

教育者必须能够自我发展,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学 习必须是内生、主动、自觉导向的,这样学习才有效果、有意义,教师才能成长。教师学习有主动性、情境性、建构性、社会性的特点,它以成人学习理论、社会建构理论、情境学习理论、赋权理论等为依托,强调教师学习的日常情境性,植根于教师学习的真实工作场景,以激发教师内在动力为主,让教师在自主自觉的道路上专业成长。

一、教师培训现状分析

(一)教师培训概念抱残守缺

当下仍把教师发展成长单一地理解为“教师培训”或 “教师专业发展”,让教师成为被教育者、被训练的对象、被 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的学习过程即是把专家的知识结构 绘制到自己的大脑中,教师成了信息加工者,获得知识的多 少成为评价学习结果的依据。这些情况在当前教师远程网 络培训中比比皆是。

(二)教师培训设计急功近利

当前许多教师培训的组织机构以“拼盘式课程”为主, 各课程内容大都是独立的知识版块,相互间缺少联系,多以 专家学者的课堂讲授、讲座报告为呈现方式,教师多是“听 中学”,“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早已在教学领域被鄙 夷、唾弃和鞭挞,而在教师培训中仍是主流技能;培训内容 上常为新理念、新知识,忽略了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缺少实践教学操作应用;评价方式上也落后陈旧,一般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比如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征集教师对培训效果的评价。

(三)教师培训层次杂乱无章

当前大部分培训没有主次之分,在分学科、分层次上缺少实践操作性。为了满足所有教师的需求,培训内容往往变成各学科的大拼盘,各学段、各学科都有涉及,内容上往往点到即止,缺少专业深度,以致受训教师认为培训浪费时间,收获不大,甚至对培训反感、厌恶。教师培训上“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是失去了教师的信任,让参加培训成了教师的焦虑和压力之源。

二、教师培训问题解决策略

(一)教师培训设计从“普遍性”向“特殊性”转变

近些年,在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的网络培训中,培训项目 已从在职教师的普遍性培训转变到差异性培训,比如有“中 小学教师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培训”“农村学区骨干教师 送教下乡远程培训”“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思政骨干教 师专项培训”等,这是教师培训的新形式、新变革,由“单一 扁平式”培训逐渐转为“全景立体式”的多样化培训。从实 际问题出发,考虑到不同教师的需求与想法,教育主管部门开始为一线教师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培训设置,从内容、形式、 时段和结构上,体现出针对性、广泛性,但因各地情况不同,未必能产生实效。教师在线挂机学习的情况偏多,既有培训内容枯燥、缺少操作的客观因素,又有教师时间紧缺的主观原因。

有关部门对教师培训应做到有的放矢,培训设计应从普遍性到差异性,再到特殊性,以达到培训出实效的目  的。比如,贴近教学一线分学科、分层次掌握当前突出的教学问题,再设计相应的培训研修项目,调研学校“成熟型教  师”的情况,他们是学校教学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教师发展  培训上却少受关注和重视。相对于新教师而言,“成熟型教师” 是备受漠视的大多数,他们家庭负担大,处于职业倦怠期和专业发展“瓶颈期”“高原期”。而特殊性项目设计,既抓住了学校教师发展的主要矛盾,又是对教育主管部门培训的有益补充。

(二)教师培训主体从“听中学”向“做中学”转变

教学上经历了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变革, 同样,教师发展培训也应由以教学者为中心转向以参训者为中心。现阶段的各类教师培训仍有以教学者为中心的实例,教学者多是大学的专家学者,以课堂讲授、讲座报告等方式为主,教师在“听中学”,违背了教师学习的能动性。教师培训不仅是传递知识,更应以提升教师研修主体的能动反思、教学实践为中心,所以教师培训应是杜威提倡的“做中学”,在实践教学中總结反思、理论提炼,反过来又要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者必须是“理论实践化”的专业团队,团队里应有但不限于专家学者、优秀教师和教研员等,他们必须有一线观摩、访谈的经验,更要有在中小学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实证经验。培训形式上应呈现“观摩+示范+展示+评议”的循环过程,其中“展示”这一实训环节是重中之重。在以往的培训中“展示”却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囿于时间和烦琐,主办方往往简化这一环节,教学者在培训学习中化身为导游,参训教师变成了旅行团的游客,常常是走马观花而已。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实训操作才能真正锻炼教师的能力,让参训教师明得失、知进退。通过新颖接地气的内容形式激发参训教师的内在动力,以“展示”职业实训为核心,再加上教学者的专业教学和参训教师的长时间自觉投入,培训才可能落到实处,产生实效,教学者和参训者双重主体才可能互助互启、共建共生。

(三)教师培训内容从“大众拼盘”向“私人定制”转变

当前教师培训内容“拼盘式”比较常见,邀请熟悉的教授、专家和名师进行简单的培训内容组合,罔顾培训目标和主题,有丰富多样的品位,但缺少专业深度的引领。为了满足所有教师,培训设计者往往缺少调查研究,最后请来的专家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这样的培训完全偏离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其培训设计思维还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的由外而内、由上而下的共性培训模式上。当然,当下培训内容设计除了培训设计者思维模式固化、缺少调查研究的原因,还有未能超前规划、服务观念不足和急于求成的原因。

“教师学习”必须以教师为主,所以培训设计者规划重心需要下移,走由下而上、由内而外的个性化培训之路,要有服务教师的意识准备,培训前对参训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调查,了解参训教师的特点,然后科学性地对培训课程进行开发与设计,统筹好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的全过程规划,既要有培训效果的预设,也要有培训效果的持续生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参训教师的主动性,发展参训教师的专业能力,达到培训目的。这既是培训内容上的按需设计,又是今后要长期坚持的培训内容设计机制。

(四)教师培训评价从“自评自诊”向“互评互诊”转变

当前,教师培训大多存在可持续性生成问题,以“讲座+ 提问+评价”的单循环方式结束,故评价方式常是终结性评 价,比如用在线或纸质问卷形式征集教师对培训效果的评 价,这些评价一般是对教学者、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反馈,无法了解到参训教师的具体获得、实践改善和情感体验,反馈的结果也仅是帮助主办方在内容形式上进行改进调整,有“完成任务”之嫌,对参训教师无帮助,属于“自评自诊”,是无效的培训评价。

教师培训规划应该追求一个多循环持续生成的过程,加强过程性评价,可以用案例设计、反思总结、课例展示等方式呈现,把握参训教师的学习过程,适时改进培训措施,提升培训实效,达到让参训教师学有所得的预设。再辅之以终结性评价,根据参训教师的反馈结果进行自我改进,培训结束后仍持续性地以论文或课题的形式进行跟踪指导,以期实现教学者与参训教师的“双赢”,这属于“互评互诊”。

“教师学习”是教师培训发展下的新观念,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理念的有益补充,学习是以教师自我需求为中心,通过实践发生,在情境中进行,在同伴互助、学习共同体中主动生成升华。以此来审视和解决当前教师培训的困境。当然,教师培训变革也有许多有益的尝试创新,值得我们继续探求和研究。

猜你喜欢
教师培训专业发展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策略研究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