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胸针让你看见心上的自己

2023-03-13 03:20陈曦
中国收藏 2023年3期
关键词:胸针珠宝世纪

陈曦

2月的一个午间,郑莺燕推开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咖啡厅的门。当天,她外穿驼色大衣,内搭素色毛衣,引人瞩目的是领口处别着的一枚胸针。那是白色水仙花胸针,在灯光的映射下流光溢彩,仿若在枝头微微颤动。她说:“在我的老家福建,这个季节的水仙花已近凋谢。所以我今天突然很想戴上水仙花胸针,觉得它很可爱。”

与一些藏家选择将藏品“压箱底”或束之高阁不同的是,收藏胸针并将它们灵活搭配,已成为郑莺燕的一种生活态度,“我最喜欢的,就是我今天最想戴、最能表达我此刻心情的那一款”。

作为一位资深古董胸针藏家,郑莺燕最近格外忙碌,因为她珍藏汉高和格罗斯(Henkel&Grossé)彩釉植物胸针1960年合金镀金、珐琅彩的143组938件Vintage胸针以及数十组原版海报、设计稿,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Vintage”即老式的、经典的、珍藏的概念,多指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的时尚精品。值得一说的是,这场“铭心——20世纪胸针艺术特展”是国内第一场有关Vintage胸针的学术展览,也是这一小众收藏品首次大规模走进博物馆。

然而,让郑莺燕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小众展览竟然“破圈”了。自开展以来的3个多月里,有多达数十万的观众前去打卡,除了Vintage文化爱好者,更有许多人单纯为一睹胸针之美而来。在线上,“铭心”展览也频频登上热搜,各大社交平台涌现了大批分享观展体验、讨论Vintage胸针的网友。

“其实,我一直没有入‘圈’,比如艺术圈、收藏圈、时尚圈……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走进这个行业,或者说是刚刚入‘圈’。”郑莺燕感叹道。那么,这位刚入“圈”的藏家,到底是如何看待她的收藏的?《中国收藏》杂志此行专访的目的,便是为大家还原一位“不一样”的藏家。

“我想去填补中国乃至亚洲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足迹遍及欧洲、美国及中东地区的收藏经历,数千件横跨20世纪百年历史的Vintage胸针藏品,让郑莺燕成为公众眼中当之无愧的“中国Vintage胸针收藏第一人”。但,郑莺燕并非人们心目中典型的收藏家形象。她的名字,往往和“央视主持人”“暢销书出品人”这些头衔同时出现,甚至有许多身边的好友都不知道她在收藏Vintage胸针。

与其说她热爱收藏,不如说她热爱的是历史。因为这份热爱,她在2013年开启了世界历史文明探访之旅,脚步至今未停。行走于中东两河流域,让她追溯到了不同文明的起源;她逛遍了各地博物馆,领略到文艺复兴等文化艺术所达到的巅峰。从Vintage胸针中,郑莺燕也窥见了历史的浮光掠影,包括希腊、罗马、印度、埃及的古文明以及中国的东方色彩、美国的装饰艺术潮流都被铭刻于其中。无论是哪种文明、哪个时代,美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在收藏Vintage胸针的过程中,郑莺燕发现,一直以来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于20世纪在西方兴起的这场时尚潮流史是一无所知的。甚至在她出生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连身边那些最爱美的女性也不知道珠宝设计曾有这样一段历史演变,而在当时,Vintage文化已经火遍了日本。20世纪八九十年代,Vintage文化火到中国,至今也没有中国人以成体系的Vintage胸针收藏来展现这近百年的历史。

于是,郑莺燕决定梳理出它们的历史,并书写下来。她从Vintage胸针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初露锋芒,写到40年代的黑暗、50年代的优雅、60年代的摇滚,再到70、80年代的彰显自由和个性,最后停笔于90年代的反思。

“一枚Vintage胸针的艺术价值丝毫不亚于一幅绘画或一尊雕塑。”这是郑莺燕在其《Vintage胸针时尚百年》一书中写下的感受。她的胸针藏品中,有不少出自Vintage珠宝世界中的王者——翠法丽(Trifari)公司。这家公司曾在1942年以中国明朝为主题推出“Ming”系列胸针,郑莺燕在当中发现了一枚骆驼造型的胸针,当时以为是“张冠李戴”,直到后来她亲自到明孝陵参观,看见神道石刻中居然有巨大的骆驼造型,她才了解到这种动物曾在明清战争扮演着重要角色。那时她感到豁然开朗,并惊叹于西方设计师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与认知。

包括此次亮相于展览中的每一枚胸针,都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比如Trifari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推出的“果冻肚皮”系列胸针,各种动物造型的“肚皮”晶莹剔透如同水晶,但原材料其实是战斗机的挡风玻璃。又如,20世纪50年代之后出现的赛璐珞材质胸针,即以合成塑料模拟出碧玉、绿松石等材质的视觉美感,同时也让观众了解到,如今稀松平常的塑料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其实是时髦且昂贵的。

在从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珠宝曾经只属于特权阶级,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就不得不追溯至20世纪,珠宝设计历经了材质、技术、风格、观念的全方位转向。以高级珠宝技法制作的Vintage胸针,通常以合金、纯银、黄铜等材质替代贵金属材料,而以莱茵石、琉璃、树脂等人造材质替代天然宝石。它们的价值并不受限于原料的贵贱,而是打破了时尚与奢侈的界限,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开来。

“这段关于Vintage胸针历史的空白,并不是西方人没有注意到,而是恰好没有人去梳理。它们如今在中国又火的不得了,有很多年轻人关注,但又只懂得皮毛。所以我想去填补中国乃至亚洲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也借此机会重读世界。但我认为我只是一个爱好者,并不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权威的角色上,因为确实没有人是权威。”郑莺燕说道。

“收藏是一种英雄主义行为”

郑莺燕的Vintage胸针藏品涵盖了Trifari、Coro、Boucher、Kramer、Grossé、Dior、Chanel等数十个品牌,时间跨越了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尤其是当中不少奢侈品牌Logo(标识)的出现,让人们猜测如此体量的收藏一定价值不菲。

“很多人看到我此次展出的近千件胸针,以为我花费了一笔天文数字,其实它们的总价差不多等于北京半套房。”郑莺燕告诉《中国收藏》杂志记者,为了能够完整把握历史进而开展学术研究,郑莺燕有意识地去成体系地收藏Vintage胸针,她总会将自己并不喜欢的胸针买回来,只因它们属于同一系列。她的收藏不是“细水长流”式的,而是“暴力”收藏。因为她在某一阶段发现,市面上出现的Vintage胸针越来越少了,它的流通性并不强;并且作为一种可佩戴的饰品,它们会被损坏。因此,好东西在不断地流失,这让她有一种迫切地将它们收藏起来的责任感。

“收藏是一种英雄主义行为。”在英国攻读文物保护与博物馆学专业研究生时,郑莺燕在第一节课上听到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让她倍感兴奋,那时她已经开始收藏。“收藏,能让一些时代的精品脱离出商业流通环节。”如今举办过展览之后,郑莺燕更是深有感触:“展览策划必须是建立在收藏的基础之上。我选择什么样的东西让大家看到,我是以什么样的思路来收藏,这两点尤为重要。”

除了异彩纷呈的胸针,郑莺燕收藏的一批20世纪品牌海报、胸针设计稿等资料也成为此次展览中的重要看点。在她看来,这些海报的价值除了在于呈现了配饰成套佩戴的效果,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人们的收入水平,从而定位到这些珠宝的消费群体。郑莺燕还会根据海报进行成套收藏,这是一种尤其费时费力的方式,她感叹道:“我经常会遇到一整套中缺一两个配饰的情况,可能要等上两三年才能再次遇到。有时也会发现全套中有3件特别新,但其他5件很旧的情况,放在一起看就会感到违和。”套系要完整,品相要好——這样的要求难度颇高,但却是郑莺燕始终坚持的收藏原则。

每逢出席各种场合时,郑莺燕总会根据当天的情况佩戴胸针藏品,或许是胸前羽翼微展的“飞鸟”,或许是栖息于腰间的“蜻蜓”。有时候,胸针还会出现在她的领口、袖口乃至头发、包包上。与人们对珠宝收藏家从头到脚精致得一丝不苟、追求奢华光鲜外表的“刻板印象”不同的是,爱好素色衬衫或连衣裙的她,通常只以一枚Vintage胸针装饰自己,既成为恰到好处的点缀,也展现了一种个性、一种心情。“我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是个很‘糙’的人,对物质本身并不迷恋。西方有一种说法:收藏家都有‘恋物癖’。不可否认,肯定有很多藏家是这样的,但我是那种不断做减法的人。”

“我也想表达自己的一种收藏观念,就像可可·香奈儿(CocoChanel)说的那样:‘女人买首饰不是为了让自己显得更有钱,而是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可爱。’收藏也是这样。”郑莺燕说道。

“我只是恰巧遇见它们的过客”

郑莺燕曾听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计划举办Vintage藏品展,但后来不知为何杳无音讯了。于是,她心心念念地想着:什么时候能在博物馆看到Vintage胸针就好了。虽然那场展览还没等来,但她先遇到了用自己的藏品举办展览的机会。

“我想借博物馆这样的公益性机构,将Vintage胸针这种小众收藏品的价值科普给公众,将它们的美传递给更多人。”郑莺燕告诉《中国收藏》杂志记者,不同于人们以往所看到的突出奢侈、“壕气”风格的珠宝展,这场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旨在系统梳理20世纪Vintage胸针的发展脉络,让观众透过胸针的设计、工艺之美,回溯过去100年来工业、时尚业的发展。

为了将自己收藏的心血更好地展现给公众,郑莺燕还义务担任起“讲解员”一职,她连日以来都在医院、家中和博物馆展厅辗转,在照顾亲人、孩子之余抽出宝贵时间给更多观众讲解胸针背后的历史。在她的指引下,观众绕到了由上千件设计精美的古董胸针编织而成的艺术帷幕背后,看到了世界历史文明的璀璨多彩。

20世纪50年代,女性对美的追求可谓达到了触底反弹。比如说一套芭蕾舞伶系列胸针,它们曼妙的身姿与肌肉的线条,无不体现着那个时代女性的幸福感和优美感……”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展厅内,不少观众正围在郑莺燕身边,聆听她讲述一组设计于1953年的芭蕾舞者胸针背后的历史故事。紧接着,展厅另一侧突然传来欢快的小提琴声,一位芭蕾舞女演员轻踮脚尖,舞动到人群中央,与这组胸针形成了生动的呼应。这是近日发生在“铭心——20世纪胸针艺术特展”展厅“快闪”活动中的一幕,给观众带来了一场时空交错的独特体验。

几个月以来,这场展览打动了许多原本并不了解这一文化的人。除了各个年龄层的女性观众,包括很多男性观众也被这些珠宝背后的历史吸引而来。郑莺燕告诉记者,她原本想将展览的主题命名为“觉醒”——既是设计师的自我觉醒,也是女性及佩戴者的自我觉醒,人们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身对美的追求。如今,她也看到了观众们的“觉醒”。

据郑莺燕观察,国内最早关注Vintage胸针的多为海归年轻人,随着如今年轻人越来越追求自我个性和时尚,消费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人不愿再盲从潮流,跟风购买千篇一律的品牌和饰品。作为彰显个性和生活态度的载体,Vintage胸针吸引了更多新手“入坑”,并且这一领域的门槛并不高。但随着喜欢Vintage文化的人越来越多,近几年Vintage胸针的价格涨得飞快,甚至有不少假货出现。在郑莺燕看来,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珠宝设计师还是收藏爱好者,都应不断地从世界的历史文明中汲取知识和审美的养料,并找到兴趣点所在。郑莺燕表示,收藏偏好其实是每个人内心的一种折射,你喜欢什么,什么就特别适合你。“看见你心上的自己”,这是郑莺燕对人与胸针之间羁绊的理解,也是她送给每一位正在寻找方向的爱好者的忠告。

而面对自己多年来精心收藏的Vintage胸针,郑莺燕习惯于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保管者”,而不是“拥有者”,她只是恰巧遇见它们的过客,希望有更多人邂逅它们的美。下一步,她想带着胸针走进全国各地的博物馆、走出海外,让世界看到中国人视角下的Vintage胸针时尚。

猜你喜欢
胸针珠宝世纪
丢珠宝的人
世纪赞歌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气质胸针
我的珠宝之途(之十三)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新颖胸针
吸睛胸针
谈谈瑞典的幼儿教育(上)由一枚『责任胸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