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的调查与分析

2023-03-14 02:17杨晓玲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新媒体互联网

摘要:为了解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文章采用调查问卷法,通过网络平台对384名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得出高校教师普遍具有运用新媒体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行为意愿的结论。文章提出,在高校教师入职培训、教学条件保障、教学改革扶持等方面,都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环节中,应该融入对高学历学生的师范素养及技能培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认同,不断强化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最终指导教学改革实践。文章旨在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校教师成长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现状;“互联网+”;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2-0096-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职业认同视角下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21088

一、问题提出

高等教育是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和重要依靠。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变革,高等教育的提质创新和内涵式发展成为重中之重,高校教师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其中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多平台的交互使用,对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影响他们是否能够积极投入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1]。

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强调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观能动性,是做出教学改革行为的意识保证。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是指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采用某种教育理念,基于学情分析,针对教学痛点问题,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实现教育目标和优化教学效果,而行为意愿是教师主体决策的最终结果。从个体心理角度来说,个体的行为受到主观态度的驱使和作用,有什么样的教育态度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行为意愿反映的是高校教师对未来预期的行为,是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原动力[2-3]。

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进行了研究。如有学者从社会实践需要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某个专业领域人才的培养,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跨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因此,单个教师难以适应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改善教学改革行为。有学者从组织认同的角度研究高校教師教学改革行为,发现高校虽然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但忽略了高校教师的主导性,导致他们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热情不高。有学者从绩效考核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发现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导致即使部分高校教师有参与教学改革的主观意愿,也无法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因此,切实了解高校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意愿现状,对于今后针对性提升其教育教学改革内驱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山西多所高校中选取公办和民办高校教师共400人,其中男教师156人,女教师244人;35岁以下教师245人,35岁以上教师155人;助教职称教师53人,讲师职称教师147人,副教授职称教师149人,教授职称教师51人;从教时长为0~3年的高校教师50人,从教时长为3~5年的高校教师52人,从教时长为5~10年的高校教师196人,从教时长为10年以上的高校教师102人;公办高校教师151人,独立院校教师249人。

(二)研究工具

本调查使用国内学者石世英、叶晓甦和胡鸣明在结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基础上编制的《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在测量学水平上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总问卷及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7。《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调查问卷》共有16个项目,包括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愿四个因素,采用Likert 5点计分方式,分别用数字1至5进行评价。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比较不同意”,3表示“基本同意”,4表示“比较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调查对象参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创新意愿越强烈[4]。

(三)研究过程

本调查借助“问卷星”线上调研平台发布《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调查问卷》,由研究对象在线完成调查,用时1~3分钟。

三、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共回收网络平台问卷400份,删除无效问卷后,剩余有效问卷384份,有效率为96%。运用SPSS 22.0进行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的总体情况

对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的描述性统计,高校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意愿总分在64与80分之间,均值为71.75分,表明其主观意愿处于中等偏高水平。

(二)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的性别差异

对《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调查问卷》的总分在性别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相较于高校男性教师(M=70.60,SD=5.36),女性教师(M=72.45,SD=5.33)的教学改革行为意愿总体水平更高。

(三)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的年龄差异

对《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调查问卷》的总分在年龄上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年龄这个人口学变量上,高校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意愿总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1)。年龄在35岁以上的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总体水平(M=72.67,SD=4.66)高于35岁以下高校教师(M=71.20,SD=5.75)。

(四)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的从教时长差异

对《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调查问卷》的总分在从教时长上进行方差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发现,在从教时长这个人口学变量上,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在不同水平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从教时长在5~10年的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水平(M=76.00,SD=3.68)最高,从教时长在0~3年的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水平(M=72.00,SD=0.00)次之,从教时长在3~5年及10年以上的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总体水平(M=66.00,SD=0.00)最低。

(五)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的职称差异

对《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调查问卷》的总分在职称上进行方差分析,由结果可以看出,在职称人口学变量上,其教学改革行为意愿的总体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教授职称的高校教师(M=74.00,SD=0.00)最倾向于进行教学改革,助教职称的高校教师(M=72.00,SD=0.00)主观意愿水平略低于教授职称教师,其他职称教学改革行为意愿总体水平最低。

(六)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的高校类别差异

对《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调查问卷》的总分在高校类别上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学校类别不同,高校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意愿不同,公办高校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意愿总体水平(M=73.00,SD=4.56)高于民办高校教师(M=71.00,SD=5.74)。

四、讨论

(一)高校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意愿处于中等偏高水平

由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多数高校教师在教学改革行为意愿上都倾向于选择“比较同意”。这表明在实际的高校一线教学工作中,大多数教师都认同并愿意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这一结果与已有相关研究结论一致。这一方面是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表现,与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日益重视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说明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学经验的丰富和对教学思考的不断探究,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思想上形成“教学需要改革”的整体印象和观点,以改促教。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打造“金课”“一流课程”方面都有重大支持举措,如创办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等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促使高校教师在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也关注教育教学改革,以赛促教。

(二)高校女性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意愿比男教师更强烈

在传统观念中,普遍认为女性更适合从事教育领域。这种刻板印象会强化高校女性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从而强化她们的职业理想与职业行为。她们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一种可行且切实的方式和途径。从性别带来的普遍差异性来看,高校女性教师相较于男性教师,情感反应更为敏感丰富,在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更容易了解学情,走近学生,因此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教学痛点问题更为敏感、易察觉。

(三)高校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意愿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

研究结果发现,高校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意愿总体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现出上升趋势,这符合高校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的认知。

结合高校教师队伍发展实际,刚刚进入高校教学队伍的硕士或博士毕业生面临着角色转换与适应,处在新手型教师阶段,教学工作的重心是适应教师角色、熟悉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尚未形成稳定的教学风格或擅长使用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对课堂的驾驭和学情的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本研究的年龄阶段划分参考相关研究,分为两个階段,以35岁为界限,对大多数高校教师而言,35岁之前基本上处于人生中的职业生涯开始、步入婚姻和生养子女阶段。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教学经验的丰富,更容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也是促使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同时,青年教师逐渐熟悉教学内容后,会在结合学生实际学情与学生反馈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风格,强化了他们参与教学改革的动机。

(四)高校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意愿水平随着从教时长增加出现波动

研究结果发现,高校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意愿总体水平随着从教时长增加而出现波动,即高校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意愿不是线性上升变化的。这验证了已有研究的结论,符合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特点和心理规律。

从最初进入高校从事教师职业,到了解和熟悉教学工作,再到重复性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很容易进入职业倦怠期。这时,如果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水平较低或自我效能感水平不高等,都会导致他们在教学领域的倦怠。但是随着职业生涯的深入和持续,他们会面临许多变化,比如教材内容的变化、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导致教学大纲的变化,或者是学科专业取消、合并与重组等变化,都会促使高校教师不断适应和调整,这涉及教学改革,可能是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更迭、教学手段与策略的更新。比如在疫情时期的线上教学阶段,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线上教学的开展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迭代升级。

(五)高校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意愿水平随职称发展而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

研究结果发现,不同职称的高校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主观意愿强烈程度不同,高级职称的教师更乐于进行教学改革,表明他们更乐于发起或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助教职称的青年教师也乐于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中,而讲师职称和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水平次之。

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对高校教师而言,职称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与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获得感有密切关系,而从中级职称晋升到高级职称,可以说实现了质的飞跃。已经取得副教授职称的高校教师会出现一定水平的懈怠,因此在本研究中呈现出教学行为改革意愿不高的趋势。基于此,可以预测高校教师的自我意识、自我调控等都会影响其在取得高一级职称后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反观助教职称的高校教师,由于新进入高校教师职业领域,所以探索和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强,更乐于抱着学习的态度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

本研究还发现,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的总体水平在高校类别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相较于民办高校教师,公办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更强烈。这一结果可能与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性质不同有关,不同的办学条件和性质决定了在不同类型高校工作的高校教师收入、职称评聘、工作稳定性、安全感方面都有差异,这间接影响了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

五、结语

高校教师是否愿意积极主动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践中,无论是对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水平技能的提升,还是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均有重要影响。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金课”建设过程中,高校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意愿将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业受益度,也影响着高等教育“两性一度”的产出导向。因此,切实了解高校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意愿,有针对性地通过各项措施激发其教学改革行为意愿,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在高校教师入职培训、教学条件保障、教学改革扶持等方面,都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环节中,应该融入对高学历学生的师范素养及技能培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认同,不断强化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最终指导教学改革实践,成为推动高校教师成长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有力推手。

参考文献:

[1] 姜蔺,韩锡斌,程建钢.工作环境对高校教师混合教学培训迁移动机的影响[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4):78-88.

[2] 许利娜,刘红,滕静涛. 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教师教学改革意愿研究[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1):42-47.

[3] 查先进,杨海娟,严亚兰.创新扩散和制度同形视角下高校教学改革创新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6(4):113-124.

[4] 石世英,叶晓甦,胡鸣明. TPB理论框架下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20(3):181-189.

作者简介 杨晓玲,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格发展与教育心理、积极心理。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新媒体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