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接受

2023-03-14 21:38叶水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符号文学教材

叶水涛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语文教学的任务,既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也培育学生的文学修养。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学修养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文学修养的基点是语感,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点同样是语感。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诉诸学生的内心感应和情感接受,文字符号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抽象的符号知识学习转化为具象的文学鉴赏,学生的语文学习才能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学生对语言和文学的敏感性是一致的,语言水平越高对文学性的理解越深;对文本的鉴赏越是投入,学生的语文学习越是有效。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文学启蒙。

学生语言习得的前提是进入某种语境,文学修养则在对作品的鉴赏中获得培育,文学鉴赏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的一种精神活动,而能否获得审美愉悦是衡量阅读与写作活动是否成功的标志。这就决定着语文教学不能只有工具的视角,只有功利性的追求;语文教学必须凸显人文性,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有赏心悦目的美感体验。无论是文学之源于生活,还是教育的回归生活,儿童对课文的接受、文学性鉴赏,都离不开生活体验。李吉林老师的语文情境教学探索,起步于作文教学改革,改革之所以一鸣惊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写作教学的情境化,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写作题材,优选于富有美感的、意境广远的场景。

李老师说:“我多少次带孩子们跨出学校的大门,到小河边、田埂上、树丛中、公园里,去寻觅,去感受。我和孩子们一起去寻找春姑娘的笑脸;到小河边观察小蝌蚪;秋夜看明月从天边升起;下雪了,我和孩子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踏雪去寻梅,去欣赏松、竹、梅岁寒三友的风姿……看月亮的晚上,快九点了,孩子嚷着要再看一会儿,再玩一会儿,大家都不肯走;观察野花的时候,他们痴痴地看着我和他们一起吹起的蒲公英的种子,飘飘悠悠地飞到了小河的那边。蓝天、白云、毛茸茸的会飞的野花的种子和那清清的小河,似乎都让他们领略到情境的诗情画意。”于是,作文教学不再是冷淡刻板的流程,而是师生生动活泼的生活体验,美丽的自然风光激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愿望。“人禀七情,应物斯感。”写作不再是无可奈何的苦差事,而是赏心悦目的审美接受、各抒己见的美感创造。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文学启蒙,让学生感受到美,教师不仅要带领儿童走向自然和社会,更要让儿童披文入情,通过课文学习发现美,欣赏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启蒙,不仅要让儿童觉得有趣,更要对他们有益,能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精神成长。小学语文教学从起点到终点、从语言文字应用到文学鉴赏,都离不开儿童的认知接受和情感接受。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说:“对于接受本身来说,当然应该充分地高扬审美性的欣赏或鉴赏的地位,但是与此同时也不能不有意识地顾及准审美性或非审美性的诸多反应现象。只有如此,我们才可能不断地趋近现象的内在规定性。”

小學语文教学从教材角度看,它具有文学性的内涵;从教学接受的对象看,儿童是天然的诗人,有艺术家的气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有文学启蒙的必然要求,这种启蒙主要诉诸儿童所喜闻乐见的文学鉴赏,但这种鉴赏必须穿越文字符号才能进行,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教学与文学启蒙教学是交织在一起的,儿童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认知与情感是高度融合的。李吉林老师说:“我清楚地知道,教材中的这些美文,是以语言为中介,以抽象的符号呈现教学画面的;而单纯的符号会使教学索然无味。因此如何使教材蕴含的美再现在孩子的面前,显得十分必要。”

猜你喜欢
符号文学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我们需要文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符号的由来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