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方法教你快速拿捏优雅的文言写作(2)

2023-03-15 20:38
中学生博览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言古人短语

作者简介:

莫笑君,原名胡姚雨。东南大学硕士毕业,青年作家。曾获香港中文大学第五届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一等奖、2013全国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等。已出版青春中短篇小说集《余声不回》。

文言写作是一种“剑走偏锋”式的考场作文手段,用得好将以一敌百、出奇制胜。历史上不乏依靠文言文在中高考作文中一举夺魁、名满天下的考生,引得无数家长、考生为之惊叹,这都让我们跃跃欲试,也想尝点儿甜头。退一步讲,就算考场上我们不用文言文写作,作为日常练笔,优雅、深厚的文言文本身,对写作技艺的提升也是大有裨益的。为了降低入门难度,我们以大家熟悉的两篇文言课文为模板,初探文言写作的三种方法,让你快速拥有文言写作的语感和自信。

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就是简练。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就是“简化”。这如何做到呢?我们可以借助文言文向白话翻译的过程,来直观地了解。

印象很深的是,我自己在中学学习文言文,特别是学到写景、游记类文言文时,总能遇到一些写景、写物格外简短却又意蕴丰满的短词、短语,把这些短词、短语翻译过来,字数突然增加了许多,可涵义依然是那么个涵义,甚至还不如原来的挺拔、干净,这时就能十分直观地感受,古人的凝练功夫都下在了哪儿。

我们来看欧阳修的功夫——

原文: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白话: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原文长度不过一行,白话文就成了两行,这种直接“减半”的做法,文言文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几座山峰”在古人笔下直接就写成了“诸峰”,其实这个表达到今天也在盛行,比如“诸位觉得如何?”

“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白话读来十分平淡,但“林壑尤美”就突然给人一种错觉:咦?这看着好像是个成语啊!其实,这就是一个普通短语。这一写法在下半句继续沿用,“蔚然而深秀”,指的是“林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

光是这短短一句,我们就可以总结几个心得,古人的简洁往往是通过这样几种方法实现的:第一,运用别称。比如,“山谷”被简称为“壑”。第二,同义替换。比如,“几座”被替换成更为简洁的“诸”。第三,取词一半。比如“深”是“幽深”的一半,“秀”是“秀丽”的一半。

先看前两种方法,最保险也最便捷的学习手段,就是通过阅读来识记!比如,“山谷”和“壑”的转换,你不读古文,怎么知道“壑”有这种用法?你写成“沟”、或直接写成“谷”,都要在心里打个问号,这是你想表达的那个意思吗?古人认吗?只有古人这么写过用过,我们才算真正有了依据和底气。

再说“取词一半”,这其实是一种反向归纳,因为古人写作时,可能本来就没有今天“幽深”、“秀丽”这样的用法,故而写出“深秀”也并非是刻意取词一半导致,只是后人用来扩充文言语言、便于理解的组词方法而已,但也是这个做法,对我们理解文言构词,学会简洁是有帮助的。

从“取词一半”这一点继续往下说,是不是我们只要从某些形容词里取其中一半,然后堆在一起,就能形成所谓的“文言感觉”了呢?有时候是可以的,比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里有一句: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其中的“奇伟”就是“奇妙雄伟”取其一半,“险远”也是“险阻僻远”的一半。但很多时候,这种方法不一定行得通,比如,“安静”“忧伤”这两个词要组合在一起,用文言文进行表达,还能取其一半吗?是叫“安忧”或“静伤”?还是“静忧”或“安伤”?合着这是一道排列组合题呀!

是不是挺可笑的?满满的刻意造词、故作忧伤之感。事实上,这也是很多同学初学文言写作时常犯的错误,以为简单地“取词一半”就能实现所谓的简洁、古化了。这两个词要放在一起,该怎么写呢?柳宗元给了我们的范例——他在《小石潭记》里写: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其中,“悄怆”才是真正的“安静”与“忧伤”的结合体。

我们要想写出文言的语感,关键就是把写作落脚到单个字、单个词、单个句子上,因为文言文实在太簡练了,一篇文章本来就没几个字,每一个字和词都因此显得关键。而这些字和词,又该怎么打磨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识记。记住古人的用法,直接挪用并适度加以发挥,就能够呈现相对准确,有依据的文言质感。

比如上面说的,“奇伟”“险远”,古人这样用过,那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挪用,当然,你稍加替换,写成“奇险”“奇远”“险深”“险幽”,问题也不大。但像“悄怆幽邃”这样的词,就不是一般人适度发挥就造得出来的,只能识记。此外,像“寂寥无人”这种今天还在用的词,你会发现,都不用怎么更改就能直接当文言文用,这也要通过阅读、识记,才能心里有数。不然你硬生生简化成“寥无”“寂无”,是不是也很奇怪?

再如,眼泪纷纷掉落,可以表达为一个文言词“涕零”;十几里的山路是父亲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可以用文言表达为“父行十里,一步一量”;雪花落在漫山遍野的情景,可以转换成“苍山负雪”;想描绘春天的美景,可以用文言表达为“山色如蛾,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这些华美瑰丽的短语,它们既不是成语,却又显得那样工整、简洁,这种就只能从经典文言篇章里去识记来应用。关于这一点,我向大家强烈推荐《洛神赋》这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杰出作品,当你读到这篇赋时,放眼望去,会看到所有形容、赞美、想象,都被曹植裁剪成了四字连排的形式,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极尽瑰丽与优雅,展现了古文的无限光芒与风采。保你看了以后,会忍不住赶紧拿小本本记下来!

方法二:

多用只由“主语+动词”构成的短句

方法一讲的是短词、短语。写句子的时候,我们往往又要抛开过多华美的修饰,让句子只剩最关键的头和躯干,这也是文言文之所以简洁凝练的又一大原因。

文言文的很多句子基本都是由主语和动词直接构成的,没有别的赘述。这一点在《孙权劝学》中尤为典型——

初,权谓吕蒙曰……。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蒙曰:……肅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通过保留文章中这些关键的句子主谓,你会发现,这篇短短的文言文,就是通过对话来塑造人物的。而在对话过程中,也就只有鲁肃“大惊”是对其谈话状态的描述,其他都是上来就“曰”,没有特别多的赘笔。

值得一提的是,《孙权劝学》是《资治通鉴》第66卷中的一小段,并未单独成篇。据我了解,这一小段,也是司马光从更早的史书里精当剪裁、择要组织后呈现的精华,不仅保留了先前史书中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其中的成功,从上面的举例中就能窥其一二。

因此,要想快速掌握文言写作技巧,句子层面,可以先试着用现代文写出完整句子,然后进行缩句,再对缩句后的字词进行替换,一点点捏出文言质感。

我们来看几个好玩的实例——

白话版:演讲(某学生)

登上讲台,开始讲了,心里特别慌,手脚都不知该如何放。只得紧紧抓住稿子,中途沉下心,渐渐不慌啦,因对稿子不太熟练,又开始紧张啦,舌音又不准,想说:“磁石”,却舌头打结,竟说成“吃屎”,众人笑翻。晕!我最后一段升华之段却全然忘记,只得随机应变,才勉强讲完。下台,如释重负,同学们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我心里欢喜极了。这真是锻炼人的好方法。

如何改写成文言文版本呢?用我们说的“主语+动词”的方法来大幅精简试试——

登台,讲也,初慌,抓稿,渐沉。亦慌,舌音不准,欲云:“磁石”。舌结,竟曰“吃屎”,众笑。末忽忘,只机变,毕。下台,乐也。闻掌声喜极矣!此乃炼人之术也。

这是一位同学的当堂习作尝试,你会发现,在改写过程中,整体的文言风格转换,就是通过一系列“主+谓”实现的,“登台”“讲也”“抓稿”“舌结”等,事实证明,这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文言快速入门法。

关于这一点,建议大家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高度重视对一些细小感悟、体会的记录,甚至可以用一点段子、调侃式的写法,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样你的文言语感就会突飞猛进。再给大家举几个好玩的例子——

吾跑,千米,圈一快活似神仙,圈二神仙下凡,圈三神仙阵亡。

试卷者,万爪挠头,千钉刺脚,分数如卷风,吹寒吾心也!

口罩者,闷鼻、堵气、挡嘴,然,不可不戴也!实乃人生之艰也!

作业如山,试卷如海,窈窕作业能廋否?

在下某某某,敢问阁下,未到交卷时,有何贵干?

这样简单有趣的尝试,你也可以!

方法三:

学习古文的谋篇布局之道

方法一和方法二,终归还是在语言文字本身上面花心思、作文章,可真正要想靠近古文,写出古意款款的好文章,重点还是在思想和篇章逻辑上,能否达到与古人一致的水平。

事实上,古人写作,因为言简意赅、篇幅简短,其谋篇布局、结构架设,看上去就一目了然的。如《游褒禅山记》《登泰山记》里的写作思路,就是我们学写文言文游记类文章的极佳范本。

像《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等,则是我们写人记事类文章的范本。有人做过总结,传记类文言文有着以下经典的写作结构:

开头段一般要交代主人翁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字号、出生地等。主人公之所以具备一些优秀的品质,是由于家族的传承,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及自我的勤学苦练等。所以,文言文的开头还往往会交代父母及祖上的事迹。

接着,就是主人公走上为官从政之路,这条路往往又分为事业上升期、事业下降期、归隐徘徊期,上升就是开始阶段,下降往往是因为巨大转折,比如上书为民请命,替忠臣申冤,被小人谗言中伤,亲友连累等。

最后,主人翁去世,朝廷发现这人的好,再追加谥号、追认官职、追授后代等,这样的做法在文言传记中司空见惯。而若是某位社会名流对主人公的生平进行“总结式”评价,在传记末尾也会引用这一评语。

瞧,学会文言文的谋篇思路,以后去做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似乎都不难了!

赶紧提起笔,和古人来一次亲密接触吧!

猜你喜欢
文言古人短语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健民短语》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