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伪鸡汤”的7个元素

2023-03-16 03:50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信条哈佛大学校训

“心灵鸡汤”一词,源自一套由美国人杰克·坎菲尔德和马克·汉森创作的同名世界级畅销书。它是一系列哲理小故事的合集,鼓励人积极向上。心灵鸡汤种类繁多,适用于生活中的各个场景。

后来,网友们以微博为阵地,掀起了“反鸡汤”风潮。大量负能量段子快速涌现,它们以“鸡汤体”呈现,却完全消解其中的励志因素,用揶揄的姿态,靠泼冷水达到反向刺激的效果。比如那句著名的“又一天过去了,今天过得怎么样?梦想是不是更远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伪鸡汤混杂在碎片化的、信息过载的流量池里,但认真探究还是有迹可循的。我们试着总结一些“伪鸡汤”的元素,以便让更有价值的哲学信条走进生活。

1.绘声绘色的名人童年故事

《天才基本法》里讲到一个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故事:他以前是个傻瓜,数学才考1分,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其实,按照德国的考分制度,1分是最高分。

2.以假乱真的名校传闻

据报道,一名中国网友在哈佛大学图书馆官网留言:“我听说在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墙上可以看到校训,请问在哪里可以看到?”这是盛传已久的系列励志格言“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二十条校训”带来的影响。图书管理员回复留言表示:“关于哈佛大学的校训在网上早已盛传,尤其是在中国,但我可以证明,哈佛任何墙壁上都没有所谓的校训。”

跟校训传闻齐名的还有“哈佛凌晨4点半”,说的是凌晨4点半的哈佛图书馆依然座无虚席,学生们都在废寝忘食地看书、学习。虽然很多中国留学生现身说法,证明哈佛图书馆系统中的80多家图书馆几乎都在零点前闭馆,但是,中国的伪鸡汤作者似乎有对“凌晨4点半”的执念,传闻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有更多城市的挑灯夜读神话被炮制出来。

3.错位的古诗与名人名言

有一首题为《暮年》、署名杜甫的诗极为流行,最后一句“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被称作“爱情至美的最高境界”。其实冯唐已经是很有影响力的畅销书作家了,他的句子依然会被安在风格迥异的杜甫头上,足见古诗与名人名言的暧昧形象。鲁迅显然是其中“被鸡汤”最多的作家,即便真是他说的话,如今也要小心查阅一番。跟他势均力敌的还有卢梭、傅雷和福柯。

4.结果决定过程

有这样一个职场故事:老板对面试者说,不要推开房间的门,随后离开了现场。多数面试者乖乖坐在座位上等待,只有一名年轻人推开了门。结局是年轻人被录用,原因是他不循规蹈矩。在故事的另一个版本中,年轻人想推开门,一位长者劝他不要这样做。年轻人依然被录用,原因是他遵守规则,不鲁莽,善于听从他人的建议。伪鸡汤中,无论过程如何,结局都是好的。由于“鸡精”加得太多,其间断裂的逻辑也就不易显现了。

5.被断章取义的哲学信条

哲学信条被断章取义的情况大体有两种:一是经过传播,语义产生歧义。比如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里人尽皆知的“存在即合理”,它实际的意思是一切存在都有原因,而不是伪鸡汤描述宽容时说的“正确”。另一种是取一句完整句子里的一部分,导致整体语义相反。比如卢梭的“人生而自由”,但后面还有半句:“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6.观点混乱的叙述

这类伪鸡汤,人人都能从里面找到适合自己的观点。有一篇文章写道:“人生必须至少有两次冲动,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你觉得太文艺、太任性?没关系,作者接着说:“有多少钱就去多少钱的地方,只要你有梦想,想去实现,就不能把这当作借口,沒有钱也要去旅行。”是不是一下就拉近距离了?但你也许并不想旅行,作者也考虑到了:“旅行其实没那么浪漫,那些看到的美景也许根本没有意义,拍下的照片可能就放在角落里了。真正重要的是,旅行能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总够诱惑了吧?他又说:“其实,只要心中有梦,在哪里都是修行。”那么问题来了:我的人生还要不要“必须至少两次的冲动”呢?

7.遮蔽部分事实的骗局

伪鸡汤故事总是顺理成章,它告诉我们,逆境是正常的,结局都会是好的。由于事件中存在部分不利叙述的事实,作者通常会把它们隐藏起来。于是贝多芬仅凭努力就成为伟大的音乐家,老奶奶靠偶尔捡起的一个西红柿获得了庄园的所有权,不够聪明的小明每天做琐碎的日常工作就当上了总裁。

(选摘自《三联生活周刊》/编辑:王冠婷)

猜你喜欢
信条哈佛大学校训
哈佛大学46%是富二代,但决定上限的不是出身
校训展示墙
居家信条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坦然接受自己的变化
凯里·欧文 KYRIE IRVING刺客信条
看一眼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