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育视阈下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3-03-17 06:55常乐菲刘鑫智
山西青年 2023年4期
关键词:通识音乐课程

常乐菲 刘鑫智

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美育的重要性在新时代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且有了新的定义,从而被推上了历史舞台中央。因此,音乐通识教育作为高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迫切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笔者将主要围绕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措施,为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音乐通识教育的溯源与基本内涵

1829年,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Packard,A.)教授第一次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通识教育”这个概念,认为大学课程的一部分应由共同核心(common core)组成,以为学生任何的专业学习做准备。[1]而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了通识教育的萌芽。《周礼· 地官》记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2]这种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体现了文事与武备兼具,道德与知识、技艺并重,身心交融的境界,[3]也反映出在古代中国的教育中,孕育着通识教育的种子。

在中国近代,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主张“通才教育”,即通过通识教育,从而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他指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通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取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这是人自由发展的前提。实质上,在通识教育的传统起源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西方的自由教育抑或是中国儒家强调的人格主义,二者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新时代美育这一背景下,音乐通识教育作为其重要的实施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音乐通识教育的基本内涵看,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音乐通识教育的性质与目的。

2019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一文指出,普通高校要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而音乐通识教育更多强调的是面对非专业学生的一种音乐教育,与当前高校专业音乐教育有所不同,音乐通识教育作为一种非专业性质的教育,旨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求以及音乐基础自行选择,丰富音乐知识,从而满足学习的需求;[4]从目的来看,当前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利用音乐“以美育人”的功能,通过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的结合,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而有助于帮助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同时也弥补了传统教育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上的不足,为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培养当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音乐通识教育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

2018年,《自然》杂志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有轻度焦虑的研究生达到41%,有中度至重度抑郁的研究生达到39%。据统计,2017-2022年的五年间,仅网上公开报道的研究生自杀事件就有31起,类似的报道在近年来层出不穷,由此反映出了当下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而很多学生在面对压力时排解压力的方式不合理或方式单一等,长此以往便逐渐产生了心理问题。而音乐通识教育作为一种高校美育的特殊的存在,将其合理应用发展是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说其特殊是因为一方面,音乐作为一种非语义性的艺术,是最直接能够表达和感受人类情感的;另一方面,随着学科的进步,音乐领域产生一个名为“音乐治疗”的学科,该学科是医学与音乐跨学科结合的杰出产物之一。音乐治疗是指在音乐治疗师的引导下以音乐为媒介,与来访者建立治疗同盟关系,通过进行各种有针对性的音乐活动、音乐想象和音乐节奏共振,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和认知产生影响,以达到调节心境、缓解身心症状、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5]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是调节个体精神心理状态的有效方式之一,而这种学科存在的合理性也能够印证音乐对于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利之处。因此,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存在能够帮助学生在体验音乐的同时缓解压力、释放情绪,引导学生在焦虑的状态下找到情绪的出口,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而音乐教育是以音响为表现手段,构建成富有动力性结构的审美形式,通过“诉诸心灵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声音所显示出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让学生进行审美艺术的熏陶,来实现培养受教育者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学生通过接受良好的音乐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受教育者体验音乐家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如聆听舒曼的《梦幻曲》时,有人会想到对已逝去的童年的怀念,也有人会憧憬未来美好的生活等,人们通过感知乐曲微妙变化的旋律进而产生丰富、生动的联想,这种聆听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音乐家将自身情感通过音乐语言传达给大众,由于音乐语言的特殊性,所以人们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引起情感共鸣。在聆听《梦幻曲》产生联想后,人们会根据已有经验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无论是否符合作曲家最初想表达的含义,但这一思考、想象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久而久之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力,更好地摒弃庸俗的东西,接受健康积极的作品,这便是音乐自身的审美功能特点,也是音乐通识教育的意义所在。

三、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偏低

为了更好地了解近些年高校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审美能力的相关情况,笔者通过“问卷星”这一APP制作了网上问卷,对202名非音乐专业的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调查。此次问卷填写人数202人,有效问卷183份。

1.学生的基本情况

图1调查结果显示,拥有本科学历的人占比高达60%,研究生占比34.12%,学历的不同,受音乐教育的程度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图1 调查对象的学历程度

2.学生音乐素养基本情况

根据对非专业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这一板块的结果统计,数据表明74.12%的人不能识别简谱和五线谱,有44.71%的学生并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拍号。图2是测试学生对“自由延长”记号的认识,有60%的学生对这一记号并不了解。

图2 调查对象对音乐记号的认识

3.学生审美能力基本情况

图3调查结果显示,69.41%的学生喜欢现代(中外)流行音乐,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到,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主要原因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能够贴近社会生活。除此之外,笔者还对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与鉴赏力等方面做了调查,数据显示,“在聆听一首歌曲时,首要关注旋律的悦耳”的学生占了77.65%;能清楚分辨出各种演唱方式及演奏乐器的学生只占了5%左右;全部听过中国传统十大乐曲的人只占了12.94%。

图3 调查对象喜欢的歌曲的类型

综合此次问卷调查数据可得出,学生对音乐的基本常识掌握不够,审美取向单一,对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认识较少,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偏低。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是高等学校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基础,[6]高校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根据学生的需求与音乐基础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等因素去设置通识音乐课。

据调查,当前高校通识音乐课大多只开设1~2个学期,每学期开设的时间约六周左右,每周只有一次约90~120分钟左右的课时,且仅开设约3~6门通识音乐课,内容大多为音乐鉴赏类和技能类课程。除此之外,很少开设关于音乐基础知识类、音乐体验类等的课程。由此可以看出,当前高校虽然开设了通识音乐课程,但是课程的种类较为单一,可供学生选择的数量较少,学生不能从多方面欣赏音乐、体验音乐,更不能学习到与音乐相关的理论与技能,这样的课程设置极大地阻碍了学生音乐素养及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缺乏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类活动

学校音乐通识教育的工作包括四个方面,即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同时这也是美育得以实施的四大载体。而我们所指的音乐实践类活动通常指课外活动与艺术展演。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作用得以实现,单靠课堂的教学远远不够,课外的实践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据了解,当前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开设的实践类活动形式单一,多是以社团活动为主,学校的大小型演出多是面向专业学生开放,常态化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展演相对较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难以发挥。而课外的音乐实践活动与课堂的教学内容也是紧密联系的,课堂的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得以证明,学生也需要实践活动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开设形式多样的、面向人人的音乐实践类活动势在必行。

四、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合理规范课程设置

公选课开设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特长,因此高校音乐通识课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广”,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性,学生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感悟音乐。按表达方式划分,音乐可分为声乐与器乐两大类,声乐作品又可根据形式、风格的不同,分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剧等不同的形式,器乐作品也可按演奏形式、体裁等分类。在此基础上,课程的设置也应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审美能力的学生对音乐的需求,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把握好尺度,既要选择一些与学生真实生活贴近、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例如,《中外流行音乐赏析》等),也要将能够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课程纳入课程内容(例如,《音乐基础知识》《中西方音乐史》等),同时,也要适当加入一些有关中国传统音乐的课程(例如,《民族音乐赏析》等),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但能丰富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从多方面感受音乐,而且也能从多个角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审美能力。

(二)开展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活动

针对大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偏低这一特点,开展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音乐,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渠道。音乐学科融合是在突出课程主题的前提下,注重音乐与各学科的综合与渗透的一种教学。[7]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音乐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案例有不少。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朗读者》这一节目中,每位嘉宾的朗读都融入了与主题相符的背景音乐,音乐与文字的力量相互辉映,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嘉宾的故事中,可以说,音乐的加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之夜,深圳用了2022架无人机在夜空中演绎冬奥运动项目和吉祥物等标识,无人机在夜空变换的每一幕都配合着音乐的变化,这精彩绝伦的画面又何尝不是音乐与科技结合的新尝试呢?在中国香港女歌手邓紫棋2022年发布的新专辑《启示录》中,她将专辑中的14首歌曲串联成一个故事,这14首歌曲的MV连起来就是一部连续剧,她以音乐短片的方式告诉观众她的音乐想要表达的内容,不仅能够激发观众对音乐的好奇心,也能诱发观众从另一种视角来欣赏音乐的美。

笔者认为,高校在开展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活动时,学校应充分理解与把握音乐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内在的联系,促使学生在音乐与其他知识的融合中发现音乐的美,提升对音乐的感悟与理解能力,从而实现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的提升。从音乐与科技这一角度来讲,学校可以开设每月一主题的无人机展演活动,学生分组围绕主题进行训练,根据主题,学生可自由选择适合的音乐与其结合,不限制音乐的种类,学生也可剪辑音乐,无人机的运动走向等需结合音乐的内容、节奏等,突出音乐的主题。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认识多种类型的音乐,在与无人机配合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与力量。从音乐与文学这一角度来讲,学校可以开设主题性质的《校园朗读者》活动,学生可自由分组进行,提倡活动形式多样化,学生在朗读时加入音乐的前提下,还可加入舞蹈、乐器等多种形式的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除此之外,音乐还可与多类学科进行融合,如高校可开展每月一主题的“艺术展”,学生围绕主题分组来选歌,通过选择的主题歌曲可进行绘画、摄影、剪纸等的创作,将听觉可视化,高校应鼓励学生通过音乐进行不同方向的创作,学生甚至可以为展览制作短片,通过画面和音乐的配合将展览的主题概念传达给观众。要注意的一点是,学生始终是展览的主导者,展览的陈列、布置与场景及音乐等的配合需学生自行完成,这样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最后,高校在进行诸如此类的创新实践活动时,应请专业老师来为学生讲解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配合学生的活动,教师在活动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时为学生指点迷津,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够学习到相关知识,也能从多重角度理解音乐、感悟音乐的美。

(三)搭建多渠道的音乐学习与交流展示的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为学校及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渠道。教师通过网络来进行线上授课,教师的PPT、布置的作业等都可以通过这一方式来实现,学生在课后可在平台上传作业、查缺补漏及回看本节课的内容等,这一方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线上学习的平台。据调查,许多高校的公选课也是通过线上来实现的,可以说,这一教学手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重便利。

因此,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为学生搭建“音乐通识教育平台”,学校可以在这一平台设立不同的专区:在“学习专区”,学校可提供多种类型的音乐通识课程内容供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学生在线下汲取了音乐通识课的养分后,还可以在线上继续搜寻相关的课程内容,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课程;在“活动专区”,学校应将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照片及展演视频循环播放,每一个学生都可在这一专区看到自己的表现;在“信息专区”,学校可发布与课程内容及活动等相关的通知,供学生及时获取信息,及时参与。除此之外,学校应为学生建立关于音乐通识教育的多种类型的交流群,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入群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可在群或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与他人的思想碰撞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想象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压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通识教育不仅能帮助大学生缓解压力、释放心情,还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审美能力。在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及时采取措施,不断探索音乐通识教育的新路径并予以解决,为推进国家美育教育,培养具有审美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通识音乐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