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赣苏区红色报刊的宣传艺术探析

2023-03-20 06:01张保军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3年10期

[摘要]湘赣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宣传工作,而彼时的红色报刊则是重要文字宣传载体。作为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报,《红色湘赣》在广大军民革命宣传动员方面极具艺术特征,是一面战斗的旗帜。具体来看,一是宣传突出中心工作,围绕中心任务展开宣传、注重抓典型报道和反映一线动态;二是通过及时性报道、比较性报道和呼吁性报道增强鼓动功效;三是以旗帜鲜明的社论和画龙点睛的议论为抓手,重视发表言论;四是追求通俗表达,善于使用具体生动的描述和地方性的“白话语”;五是讲究形式多样,切实做到编排讲究体例、体裁丰富多样、标题准确生动。

[关键词]湘赣苏区;红色报刊;《红色湘赣》;宣传艺术

[作者简介]张保军,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研究生,北京 10087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苏维埃运动与苏区的社会治理研究”(20CDJ020)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D2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10-0045-05

湘赣革命根据地是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在湘赣边、赣西南、湘东南人民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1932年7月,中共湘赣省委制定《关于宣传鼓动工作的决议》①,总结宣传鼓动工作存在的问题,指出各级党部没有把宣传鼓动工作作为党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要求把宣传工作实实在在地抓起来,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深入开展宣传工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红色湘赣》创刊于1933年6月,是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报。1934年8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6军团离开湘赣苏区进行西征,《红色湘赣》被迫停刊。在发行的一年多时间,《红色湘赣》不仅经常刊登湘赣省党团组织及苏维埃政府重要文件、决议、训令,而且以最大篇幅报道红军胜利消息和苏区各项工作开展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鼓励湘赣苏区广大军民的革命斗志和革命热情。目前,学界关于《红色湘赣》宣传艺术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以《红色湘赣》为主要史料,尝试从新闻传播视角对其宣传艺术进行初步探析,以期为深入认识和理解湘赣苏区红色报刊的宣传艺术提供蠡测之见。

一、突出中心工作

湘赣苏区协助中央苏区开展历次反“围剿”斗争,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根据地,并为开展土地革命、发展生产提供条件。湘赣红色新闻宣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和革命的紧密联系。其间,《红色湘赣》新闻宣传坚持以军事政治斗争为主要宣传内容,围绕着进行革命战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这一中心任务开展宣传工作,突出中心,指导性强。为使宣传突出中心,《红色湘赣》还注重抓典型报道,用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的事实教育人、引导人;同时,《红色湘赣》还注意及时反映基层实际工作情况、报道战斗在第一线的广大群众的活动。

(一)围绕中心任务展开宣传

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创办《红色湘赣》报,该报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报道各项实际工作,对扩大红军、慰劳红军、支前参战、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都作了详细的报道。以经济建设为例,《红色湘赣》1933年10月19日第九期开辟“经济建设”专栏,刊登发行公债、购买公债的相关消息。《全省经济建设大会经过》一文介绍大会召开的经过,重点介绍大会讨论增发公债二十万的情况,说明增发公债是与会者的共同愿望。②《回答加发廿万公债的请求》一文,传达九县查田运动大会召开时,与会代表一致请求省苏增发公债20万元,各处纷纷响应。在召开的全省经济建设大会上,军区直属部队首先响应,外籍红军战士紧随其后,省保卫分局、红17师、省苏党支部也踊跃参加。③同时,专栏及时报道各地各单位争先恐后购买公债的信息,如《省苏机关工作人员推销公债》《军区直属机关无线电队推销建设公债》《省保卫分局热烈购买公债》《几个钟头推销公债五百六十元》。在专栏中,在刊登红色中华社电文《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浪潮高涨》,介绍中央苏区推销公债的大好形势。

(二)注重抓典型报道

注重抓典型性报道,就是抓落实中心任务的典型。在模范县茶陵,严尧区的小田乡是全县的扩红先进典型。为扩大先进扩红单位的影响力,《红色湘赣》通过“消息”这种新闻体裁提供小田支部扩红数量多的新闻事实。1933年12月30日出版的《红色湘赣》第十四期《拥护二次全苏大会声中工农群众像潮水般的涌进红军中去》一文,报道党团员和群众加入茶陵团、少先队加入红军的消息。报道说:“于最近全体党团员八十余名,并领导群众数十名成立红军小田连,准备马上加入茶陵团去。”④此外,《红色湘赣》开辟“红版”和“红匾”专栏报道购买公债的先进典型。《红色湘赣》1933年10月5日第八期“红版”专栏中,公布推销第二期公债的优胜者名单;《红色湘赣》1934年1月22日第十八期在“红匾”专栏,公布购买公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三)反映一线动态

除典型宣传外,《红色湘赣》还注意及时反映基层实际工作情况、报道战斗在一线的广大群众的活动。1933年9月18日出版的《红色湘赣》第七期,报道安福模范连全体加入红军;1933年10月5日出版的《红色湘赣》第八期,报道少共国际团开赴前线,随红军行动;1933年12月1日出版的《红色湘赣》第十二期,报道工农群众积极分子参加红军;1933年10月19日出版的《红色湘赣》第九期,报道子代父、妻劝夫参加红军。1933年9月8日出版的《红色湘赣》第六期,以《一片慰劳红军声》为标题,刊登全省各地募集慰劳品的统计数据,把募集到的草鞋、布鞋、毛巾、大洋等一一列项公布。⑤报道来自基层的最新动态,能使宣传工作深入群众中,既宣传群众,又组织群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

二、富于鼓动色彩

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提出:“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⑥说明共产党人的目标之一是要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光靠枪杆子是不够的,还要靠笔杆子——宣传。在当时的革命根據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已充分认识到武装斗争和宣传鼓动对于革命事业的重要性,提出“共产党是要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⑦重要思想。1931年,少共国际给中国共青团苏区中央局的信里说道,要使中央机关报不仅成为很好的理论机关报,还要成为一个煽动的机关报和一个组织者。所以,《红色湘赣》也像整个苏区报刊一样,加强战斗气息,富于鼓动色彩。

(一)及时性报道

及时性报道就是注重报道的时效性,它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特点。《红色湘赣》对红军战况最新消息的报道是非常及时的,因而在红军和工农群众中拥有众多的读者。它不仅及时报道湘赣红军的战斗消息,也及时报道中央红军的战斗消息,同时还及时报道其他根据地红军的战斗消息。1933年9月1日,湘赣红军击败敌军王东原,收复宁冈新城,9月8日出版的《红色湘赣》即刊登题为《红军克复宁冈新城》的新闻,报道这次战斗的胜利;1933年8月31日,中央红军在吉水乌江附近消灭敌军81师李思慕3团,9月8日出版的《红色湘赣》即刊登题为《红军消灭李思慕部三团》的新闻,简要报道这次战斗的经过及这次战斗的成果;1933年8月26日,攸县游击队向黄丰桥方向出击,捉拿土豪、缴获食盐,9月8日出版的《红色湘赣》即刊登题为《攸县游击大队出击胜利》的新闻,对此予以报道;1933年8月23日,中路红军击溃敌军并缴获大量武器,9月8日出版的《红色湘赣》即刊登题为《红军中路军两次击溃敌人》的新闻,对此予以报道。这些发生在近期的战斗,虽然伴随着浓浓的战火和硝烟,但更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它激励着红军战士和办区工农群众去英勇斗争。

(二)比较性报道

比较性报道,是指在各项活动中,定期或不定期公布统计数据,刊登统计表,反映各地各单位完成任务的情况。谁先进、谁落后,一目了然。这种办法收到及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果。1933年,湘赣苏区开展轰轰烈烈的查田运动和经济运动。1933年10月19日出版的《红色湘赣》第九期公布查田运动的统计数字。莲花第一名,查出地主203家,富农210家;吉安第二名,查出地主30余家,富农200余家;永新第三名,查出地主17家,富农154家,其他异己分子30名;安福第四名,查出地主20家,富农89家,其他异己分子9名;茶陵最后一名,查出地主27家,富农15家。虽然,文章没有对最后一名进行批评,但通过数字的比较,先进与落后已经非常清楚,这里,也包含对先进的鼓励和对后进的鞭策。1934年1月16日出版的《红色湘赣》第十五期公布9月到12月没收款项的统计数字。其中,莲花第一名,退款金额为7835.99元;永新获第二名,退款金额为7532.14元;安福第三名,退款金额为3215.435元;吉安第四名,退款金额为482.678元;茶陵第五名,退款金额为275.4元;分宜最后一名,退款金额为212.2元。

(三)呼吁性报道

呼吁性报道是在新闻报道中提出自己的愿望和主张,号召大家去执行。呼吁性报道常出现在新闻评论、通讯、消息这几种新闻体裁中。新闻评论的特点就是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引导人们的思想行为;通讯、消息则通过抒情、议论,向读者发出呼吁,寓思想于新闻事实之中,引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红色湘赣》的新闻报道,很大一部分呈现出呼吁性特征。例如,1934年1月16日,《红色湘赣》刊登《美丽的银牌——赠给经济战线上的尖兵》一文,表扬获得购买公债银牌的茶陵代表周克兴、吉安代表曾松林两位同志以及获得优胜单位的茶陵县。文章最后呼吁:“同志们!大家来竞赛呵!争取经济动员突击的胜利!”⑧文章在叙述完新闻事实之后,用议论的语句呼吁人们投身到竞赛中去,争取经济动员突击的胜利。

三、重视发表言论

新闻宣传总是要反映一定的观点和倾向,代表一定的阶级、政党或政治集团的利益,因此,言论文章作为党和政府宣传的工具,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实践证明,言论文章是影响舆论的重要形式,因而受到苏区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苏区报刊明确提出要成为“战斗动员有力的喇叭”“推动工作有力的武器”,充分发挥宣传指导作用、鼓动组织作用,为完成党政中心任务服务,所以,重视言论的发表。《红色湘赣》发表言论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社论文章,同时也有穿插在文中的画龙点睛的议论。

(一)旗帜鲜明的社论

社论是代表编辑部就某一重大问题发表意见的权威性评论。党的机关报发表的社论,是代表它所属的机关的,社论是表明报纸的政治目的的旗帜,报纸必须有了它才具有完全的政治价值。在报刊所有的言论中,社论最具权威、最有影响,是评论中的“重要武器”。《红色湘赣》从1933年6月出版第一期起,到是年4月出版第三十二期为止,发表重要社论20余篇。社论涉及收集粮食的突击运动、节省运动、查田运动、扩大红军运动、春耕和秋收运动以及“五一”节、“八一”节纪念活动。如1934年5月6日的《红色湘赣》刊登《为迅速开展收集粮食的突击运动而斗争》一文就是为配合中央政府的收集粮食突击运动而作。文中指出,“开展收集粮食的突击运动,为解决粮食而斗争,是保证红军给养,改善群众生活,争取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胜利的主要保证”,这是对收集粮食意义的阐释。接着,文章就如何完成这一运动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包括要学习扩大红军突击运动的经验、要特别抓住落后分子最大的县区、要密切联系反贪污浪费的斗争、要进行深入的政治宣传鼓动工作以发动广大的群众等。⑨文章针对性强,指导性强。

(二)画龙点睛的议论

毛泽东在《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一文中,对新闻是否发议论阐述自己的观点:“也不是完全不发议论,要在消息中插句把两句议论进去,使看的人明白这件事的意义。但不可发得太多,一条新闻中插上三句议论就觉得太多了。插议论要插得有劲,疲沓疲沓的不插还好些。不要条条都插议论。许多新闻意义已明显,一看就明白,如插议论,就像画蛇添足。只有那些意义不明显的新闻,要插句把两句议论进去。”⑩这种新闻,可谓真正意义上的短新闻。这样的新闻,从文字表达上看,可谓精而又精,容不得半句多余的话。例如,1934年1月16日,《红色湘赣》刊登一则题为《美丽的银牌——赠给经济战线上的尖兵》的消息,全文如下:省苏大会代表热烈购买公债的消息,已在大会日刊发表了,当时茶陵代表周克兴、吉安代表曾松林两同志买得最多。现省蘇制了美丽的银牌两块赠给他们。查田初步总结大会竞赛买公债,茶陵代表得了优胜,省苏又准备给奖。同志们!大家来竞赛呵!争取经济动员突击的胜利!?文章在叙述完新闻事实之后,用议论的语句呼吁人们投身到竞赛中去,争取经济动员突击的胜利。在消息中插入精练的议论,使看的人明白这件事的意义,主要是因为当时苏区的战士和群众文化水平普遍很低,文盲占多数。

四、追求通俗表达

1932年,在中共湘赣省委关于《中共湘赣省委关于宣传鼓动工作的决议》中,明确要求:“宣传工作要通俗化艺术化纠正高谈阔论的大块文章,应当实行合工农心理的口头宣传,文字要通俗,废除那半知半解的‘新名词与文言文句,施用带地方性的‘白话语惟浅短文字。”?对于湘赣苏区的报刊来说,它的宣传鼓动通俗化,有其重要意义。因为湘赣报刊的读者,大多是农民和战士,就是干部也大多来自农村,为了联系群众,联系实际,发挥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必须实行通俗化。报刊宣传通俗化的标准,是要使不识字的战士和农民听人家读报,基本上能听懂;刚脱盲的战士和农民看报,基本上能看懂。为通俗化起见,报刊上的文字就要使用群众易懂的形式。《红色湘赣》很好地落实《中共湘赣省委关于宣传鼓动工作的决议》的要求,在通俗化方面,体现出以下二种形式:一是大量使用带地方性的“白话语”,即在文字表述中,不用或尽量少用百姓听不懂看不懂的文言文句,尽量使用口语、俗语;二是注重表达的具体生动,让群众听起来、看起来都觉得有味道。

(一)具体生动的描述

具体生动的描述也是通俗化的一个途径。在文中多用动词、形容词对场面进行叙述和描写。动词、形容词的运用,使表述的对象具体生动,不仅能吸引读者,也能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起到通俗化的作用。《茶陵严尧区游击队积极进攻敌人》一文,报道茶陵地方革命武装积极进攻敌人的消息,写得非常精彩,文中有这样的描述:“本月五日,躲藏在西陂口炮台里的豪绅地主,摇摇摆摆的从炮台里出来,被我英勇的游击队瞄准射击。”?这里,不仅有关于消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具体叙述,还有生动的描写,一个“躲藏”显示敌人的胆怯,一个“摇摇摆摆”又显示他们的狂妄自大,一個“瞄准”更显示游击队的善战。

(二)使用地方性的“白话语”

一方面,使用地方性的“白话语”,可以从口语化的新闻标题中表现出来:诸如《红色湘赣》第二十一期的《军区响亮的回答》《请求省苏再增发公债三万元》。另一方面,使用地方性的“白话语”,可以从消息中表现出来:1933年10月5日,《红色湘赣》刊登一篇题为《红袋子是国民党屠杀工农的新刑具》的消息,全文如下:国民党军阀屠杀工农的手段多得很,七月底,在攸县边区捉到两个工农群众,不好杀掉,就做两个红干粮袋子挂到这两个群众身上,指为“共匪”,把他们杀掉,国民党军阀的“红袋子”就是屠杀工农群众的新刑具!?这是一篇简短的不足90个字的消息,揭露了国民党屠杀工农的罪行。全文基本上是用口语表述,“多得很”“不好杀掉”等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富有表现力。

五、讲究形式多样

报刊是许多新闻、文章、照片及图画的集合体,当这些材料随意、散漫地置于报刊的版面之上时,就变成阅读的阻碍,因此,对版面的编排就成为必然。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追求什么样的效果、设计什么样的版面、体裁以及标题,是报刊编辑的责任所在。纵观《红色湘赣》,在编排上注意版面的设计,做到重要内容优先,能起到帮助读者选择阅读内容的作用;在体裁上,积极运用消息类报道传递最新动态;在标题设置方面,注意准确与生动相结合,吸引读者注意,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

(一)编排讲究体例

《红色湘赣》在编排上重要内容优先。合理的编排能帮助读者选择阅读内容。读者阅读报刊,一般都不会从头读到尾,是有所取舍的,但是,靠对内容的判断来选择是困难的。因为读者只有在通读内容的情况下才能了解内容。靠什么来帮助读者进行阅读的选择?除标题外,更重要的就是编辑对版面的编排。因为版面是全视角的,读者可以通过版面的特殊语言,很快地了解到编辑认为的稿件重要与否。例如,头版头条的位置非常醒目,那么,这个位置上的新闻内容无疑是重要的。考察《红色湘赣》的头版头条,不难发现,主要是会议精神、会议决议以及针对目前重点工作的社论。《红色湘赣》作为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报,必须围绕当时的中心任务、重大事件加以重点报道,而湘赣省委、湘赣省苏维埃政府的会议精神、会议决议无疑是报道的重点。例如,第六期的头版头条是社论《怎样来拥护二次全苏大会与三次省苏代表大会》,这篇社论介绍大会的主要精神及我们目前的任务,要求大家用实际行动拥护大会的决议,出色地完成工作。第七期的头版头条是社论《迅速完成查田运动》,查田运动是土地革命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是当时的政治运动,又是当时重要的经济工作,这篇社论阐述查田运动的重要性,在总结前阶段工作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八期的头版头条刊登的是《湘赣省苏维埃政府第三次执委扩大会议决议》,其内容就是湘赣省苏维埃政府第三次执委扩大会议关于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战争动员的有关决议。第九期的头版头条刊登的是《空前的九县查田运动大会》,其内容就是九县查田运动大会的有关决议。具体有通过决议订立竞赛条约、决定向地主富农捐款、请求增发公债等。

(二)体裁丰富多样

湘赣苏区时期,《红色湘赣》尤为重视体裁的多样性,先后开辟以消息和通讯为代表的宣传报道体裁。以消息为例,消息是对新近发生和发现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简明扼要、迅速及时的报道,具有简明扼要、篇幅短小的特点。毛泽东在谈到写新闻特别是写消息的时候,要求要写得短,怎样才能把消息写得短呢?他强调指出:“不做文章,只登消息。”?怎样理解“不做文章”?“不做文章”就是不要借题发挥,把新闻事实说清楚即可,而《红色湘赣》的消息类体裁充分做到了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如其在1933年6月12日刊登《被敌暂时占据区域的群众拥护红军的热忱》一文,全文如下:“茶陵聆舫区,现被敌人暂时占领两个年头了,工农群众还耕了红军公田,并把收获红军公田的谷子,变卖大洋,送到茶陵县苏财政部来了。”?在同年9月8日刊登《红独一团又获两次胜利》一文,全文如下:“红独团配合红独三营,于上月卅日进攻驻南北岸敌人,结果获敌步枪一杆,左轮一条,击死豪绅地主数名。”?以上三则消息的正文,分别只有55字、48字、43字,却把新闻事实说得一清二楚。

(三)标题准确生动

有人说,标题是报纸的向导,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这就表明标题的意义、功能和作用。新闻标题也就是消息的题目。它以简短的文句概括新闻内容,是新闻价值的集中体现。新闻标题引导受众阅读,具有导向作用;新闻标题可以或显或隐地表明对新闻事实的态度和看法,进而影响社会舆论,引导受众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从标题的形式上看,有单一型标题,有复合型标题。《红色湘赣》上经常出现复合型标题,有由正题和副题组成的,引题和正题组成的,形式较为多样。但不论是什么形式的标题,对新闻事实的概括都非常准确,有些还非常生动。以《红色湘赣》第六期第四、第五版的部分标题为例:(1)红军克复宁冈新城(2)白军李营长率领全营士兵投诚(3)车湖避白群众黑夜捕杀反动首领(4)茶陵坑口区游击队截敌胜利(5)红军消灭李思慕部三团(6)铁拳向着苏维埃红军的害虫(7)打锣送菜要得吗?(8)猛烈扩大红军。以上8篇标题,既简洁凝练、直奔主题,又生动形象、表情达意,很大程度上准确地把当时湘赣苏区新闻事件的核心价值提炼出来,读者从标题中就能知晓关键信息,又不失趣味性。

综述所述,中国共产党重视宣传工作有着光荣的传统。尤其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作为已经建立独立武装队伍的政党,对宣传工作更为重视。1929年12月,毛泽东在《红军宣传工作问题》中强调,要把宣传工作看成是“红军第一个重大的工作”和“主要任务”,?可见毛泽东对宣传工作的重视。为达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这一目的,以《红色湘赣》为代表的新闻宣传就必须服务于苏区的实际需求,服务于苏区的中心工作,服务于苏区群众的愿望和文化水平,为此,湘赣红色新闻的宣传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

[注释]

①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495-499.

②全省经济建设大会经过[N].红色湘赣,1933-10-19.

③回答发行廿万公债的请求[N].红色湘赣,1933-10-19.

④拥护二次全苏大会声中工农群众像潮水般的涌进红军中去[N].红色湘赣,1933-12-30.

⑤一片慰劳红军声[N].红色湘赣,1933-9-8.

⑥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9.

⑦方漢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2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89.

⑧美丽的银牌——赠给经济战线上的尖兵[N].红色湘赣,1934-1-16.

⑨为迅速开展收集粮食的突击运动而斗争[N].红色湘赣,1934-5-6.

⑩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1.

?美丽的银牌——赠给经济战线上的尖兵[N].红色湘赣,1934-1-16.

?湖南革命文化历史文献汇编 1928—1932:第2辑[M].内部发行,1992:355-356.

?茶陵严尧区游击队积极进攻敌人[N].红色湘赣,1933-9-8.

?红袋子是国民党屠杀工农的新刑具[N].红色湘赣,1933-10-5.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1.

?被敌暂时占据区域的群众拥护红军的热忱[N].红色湘赣,1933-6-12.

?红独一团又获两次胜利[N].红色湘赣,1933-9-8.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