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优质教材开发研究

2023-03-21 14:13王玉龙
关键词:逻辑岗位院校

王玉龙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教务处,浙江 杭州 310018)

新修订实施的《职业教育法》规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特点,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宏观管理指导职业学校教材建设”,“国家鼓励行业组织、企业等参与职业教育专业教材开发,将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纳入职业学校教材,并可以通过活页式教材等多种方式进行动态更新”等,法律条文中“教材”一词先后7次,明确了职业院校教材开发及工作的法律依据。职业院校教材建设已经从政策上升到法律层面,这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发优质教材成为职业院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和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应用,数字化正在重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活动,使原本相对封闭、独立、稳定的教学活动变革的开放、兼容、共享。在数字化改革的背景下,教材作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的支撑,开发优质教材需要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中及时融入新的技术工艺,在呈现形式上体现融媒体的特征,在教材特点上呈现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推动教材传播方式、传播速度发生变化,通过大数据挖掘及信息处理技术加速教材的更新和修订,进而适应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让教师的教更精准,让学生的学更有效。

一、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教材开发的内涵

教材是教学材料的简称,主要包括教学用书、讲义、参考资料以及配套的音视频资源等。随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使用,传统的以纸质为主的静态教材已经发展为纸质与电子教学资源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教材的呈现形态正在发生变化[1]。与传统高职院校纸质教材相比,数字化时代的教材能够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并发挥其在呈现中的优势,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新形态教材建设的推动下,高职院校教材已经从文字、图表等拓展到音频、视频、动画、虚拟仿真等方式,更充分地体现职业教育的情境性和多样性。教材作为教学论中的重要概念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为了清晰认识教材的内涵,有必要将教材及相关的课本、课程、专著等进行厘定。

1.教材≠课程

课程是人为选择、系统设计的教学内容及其进程安排。一方面,课程的内容是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其内容按照学科或特定逻辑组织,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等特点;另一方面,课程根据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安排学时和开课时间。在范畴上,课程包括教材,教材是课程的一部分,教材是课程化的知识体系,课程与教材是源与流的关系。教材是在课程知识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需要编写的材料,尽管教材不能替代课程知识的全貌,但能反映课程知识体系的概况。

2.教材≠课本

课本也称为教科书,是学习特定领域内容时使用的图书。在教学活动中,课本是主要教材,但不是唯一材料,教材还包括课本以外的其他教学辅助材料,在范畴上,教材包括课本,课本是教材的一部分。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教材,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以及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我国实行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核、统一使用制度,课本与教材的内容趋于一致;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开发的教材因区域、岗位、学制、学生等的差异,同一类教材具有多个版本的课本,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定某个版本的课本为学生用书,而教师则参考多个教学资料组织教学。可见,教材与课本是两个概念,其内涵有形同的部分,但也存在着差异。

3.教材≠专著

专著是领域内专业人员反映自身学术研究的成果,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专著的核心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独特性,是个体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鲜明个性特征的内容。教材主要是编写,是对领域内权威的、经典的、稳定的知识选择和组织,教材的独特性体现在组织逻辑、呈现方式等方面,内容的创新不是其主要任务。专著是教材素材的来源,教材需要根据专业领域的发展、岗位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修订,及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生产工艺、技术规范等吸纳到教材里。

二、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教材开发的主要关系

在职业教育数字化改革进程中,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教学生态的形成产生着深刻影响,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发教材过程中不仅要落实教材管理过程中坚持“谁编写谁负责”的原则,还需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中育德与修技、主体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教学改革中守正与创新、学科体系中整体与部分、社会活动中规制与市场等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

1.育德与修技的关系

高职院校教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思想性与专业性是相统一的,是培养德技并修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容。党和国家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各类教材中意识形态问题,思政元素是检验教材质量的首要标准[2],专业内容是检验教材质量的关键部分,没有思政元素组织起来的专业内容容易弱化育人功能,过分强调思政元素容易弱化教材内容的专业性。基于课程挖掘思政元素融入教材,如何有机融入专业内容,需要教材开发者处理好教材育德与修技两者间的关系,这是对教材开发者专业水平的检验。课程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是基于专业内容的选取,是指向育人的某一个方面而非全部,是学校教书育人活动的组成部分,是有机的而非机械的,是专业知识在德育范畴的衍生,而不是将德育元素与专业知识的糅合,其育人效果是春风化雨而非生搬硬套[3]。

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高职院校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物质载体,其生命力的彰显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体现。教材的逻辑主要有学科体系、心理认知、教育规律、工作实践等,不同的组织逻辑各有适应性,在其适应领域表现出自身优势。基于高职院校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编写一般遵循岗位逻辑,兼顾心理认知和教育规律,反映在服务对象上,教材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操作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易于掌握职业知识技能为遵循,教材内容与个体认知水平相适应,教材的显著特征是方便学习、面向岗位。这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具备教材转化能力、整合能力,将专业领域的理论、规范融入实践操作,将工作实践升华到理论层面,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3.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职业教育是服务发展、面向就业的教育,教学内容来源于工作实践,伴随着产业升级、技术变革,高职院校教材的内容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发展需要。从制定教材编写计划到组织编写教材再到教材正式出版至少需要2年左右时间,教材从修订到出版要需要1年时间,教材编写的周期性与职业岗位的灵活性存在矛盾。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教材的内容滞后生产实践,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后,信息技术对产业的影响日新月异,这对教材编写和修订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在遵循教材稳定前提下,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加快对高职院校教材的更新和修订,保障高职学生学习的内容与产业发展基本一致。高职院校应综合应用多种介质,创新教材的呈现形态,通过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开发和使用,实现教材快速高质、有序动态调整,实现教材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4.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材作为劳动力再生产和知识再生产的媒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是知识传播、文化传承、技术技能积累的载体。基于整体与部分的分析,从知识体系角度出发,需要正确处理教材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性与具体内容的选择性之间的关系。教材作为某一领域知识体系中相对独立的知识,是按照职业教育逻辑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基于职业岗位真实情境的工作知识,与生产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教材是课程和专业建设的支撑,高职院校的课程可以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不同教材有其自身的编写特点和组织方式,教材之间容易出现交叉重叠,特别是不同课程之间选用的教材进行比较,处理好教材内容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确保教材之间、课程之间的协调。

5.规制与市场的关系

规制作为政府对公共事务治理的一种工具[4],反映在高职院校教材管理中即是国家对高职院校教材实行统一编写、审核、使用,具有强制性;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有力方式,反映在高职院校教材管理中则是教材使用具有经济属性,高职院校在选取非统编教材过程中属于市场行为,存在优秀教材占据主要市场或优先选取本校编写教材等的情况。国家对高职院校应使用的统编教材有明确规定,高职院校应协调好教材管理过程中规制与市场、学术与经济、当下与长远等之间的关系,严格执行规定,充分发挥统编教材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针对非统编教材,应发挥市场对教材筛选的基础作用,让领域公认的优秀教材占据更大市场份额,淘汰质量差的教材,实现教材自身的不断进化和升级。同时,通过制度和政策规避高职院校教材选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确保人才培养过程中选用高质量的教材。

三、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教材开发的工作流程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高职院校教材开发提出新要求,一方面,教材编写团队应具有更高水平的信息素养,具备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检索整理行业企业发展的咨讯的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材需要适应技术变革带给教材形态的变化,这些要求伴随教材团队的组建、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教材组织逻辑的确立、教材内容的明确以及教材的正式出版等环节。可见,数字化改革不仅通过行业企业技术变革传导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活动,也通过高职院校教材反映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广泛应用。

(一)组建教材开发团队

《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我国职业院校教材实行单位编写制,对教材编写单位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从法人资质、专业团队、条件保障、院校水平等方面进行规定,对教材编写单位设定门槛,针对具体教材编写人员、主编、团队结构等进行规范,这为教材编写提供了组织保障[5]。

1.教材编写人员的资质

在政治方面,教材编写人员需要其所在单位党组织审核同意并进行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教材编写人员应政治立场坚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品德方面,教材编写人员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够体现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要求,社会形象和师德师风符合社会规范。在专业方面,教材编写人员应熟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业务水平,对本领域有深入了解和研究,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应的技术资格。

2.教材主编人员的要求

《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明确教材编写实行主编负责制,明确主编的职责,需要对教材进行整体设计,掌握编写进程、负责编写质量,主编在符合教材编写人员要求的同时在政治、专业、教学等方面有进一步要求,这说明主编对教材编写质量的影响,主编在领域内的造诣水平是影响教材的重要方面,强调主编应具有较高的文字处理能力和水平,熟悉职业教育教材的语言风格,能够应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高职院校在教材选用过程中,也会根据主编的业务水平来判定教材质量,可见主编对教材质量和市场行为的影响。

3.教材编写团队的结构

教材编写团队的组建是整合领域专业人员的过程,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是高职院校教材的要求。这要求教材编写团队应包括领域专家、科研人员、一线教师、行业企业技术能手等人员,凸显高职院校教材的类型特色,高职院校教材编写人员需要考虑来源、职称、结构等方面的因素。同时,要求教材编写团队还具备对教材持续进行跟踪服务和研究,能够为持续修订教材提供稳定支持,建立常态化的质量监控机制。

(二)分析岗位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课程主要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关于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主要针对专业(技能)课程教材而言,包括教材编写团队了解国家及区域的产业结构,行业发展基本情况,明确教材服务的工作岗位,根据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任务领域以及典型工作任务,在研究岗位职责基础上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岗位职业能力是教材开发的关键一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体现教材的专业化水平。

1.了解行业发展情况

高职院校专业教材反映具体行业某一领域的情况,了解行业整体发展趋势是分析岗位职业能力的基础和前提。随着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各行各业的业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行业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其在国民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也伴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业核心技术更是在创新中不断演变,教材编写过程不仅要准确概述行业的发展历史,这需要科学裁定当下发展的阶段及未来趋势,只有把握行业发展进程才能在教材编写中有重点、有取舍、有价值。

2.明确相关岗位及岗位群

在生产技术日益复杂、分工不断细化的背景下,生产任务的实现需要多个岗位协作完成,岗位成为企业开展产品生产及服务的基本单元。在生产实践中相互联系的职业岗位构成的职业系统则为岗位群,岗位群是多个岗位因工作具有内在关联而形成的岗位样态。不同的岗位根据其在生产过程承担任务的不同而有相应工作职责,工作职责对应到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则是教材编写的主要内容,是学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也是个体职业世界胜任岗位的关键。

3.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岗位通常由多个工作任务组成,任务与任务之间因工作内容的差异及对生产行为的影响不同而存在重要程度的差异,在生产实践中对产品及服务产生直接后果且具有关键作用的任务称之为典型工作任务。任务是实践领域具体的、完整的专门工作,需要生产者能够识别工作对象,熟练操作工具、材料、设备与资料,遵守工作规范,最终达成既定的业务目标。高职院校教材编写需要掌握不同专业面向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实践专家、专任教师、职教专家等的访谈、分析、归类、总结等环节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明确,进而确定专业教学典型工作任务。

4.分析职业能力要求

工作任务需要人与人或人机协作完成,人参与其中的过程需要相应能力支撑,故职业能力主要是从事职业多种能力的综合,根据能力的类别主要划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将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分解成个体需要的能力,是高职院校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能力、素养的关键。职业能力分析的过程需要领域专家、学校教师、技术骨干等共同参与,确定主要的职业能力,保证岗位能力分析的有效,为教材编写及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三)厘定教材组织逻辑

教材开发是高职院校开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的过程与普通高校存在差异,更加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加注重学生掌握岗位实践能力,知行合一的导向更为显著。教材的编写不是任意的,是按照一定逻辑编辑而成的教学内容,高职院校教材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在遵循一般教材编写逻辑的同时,需要遵循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更加强调生产实践及技术应用对教学内容组织的影响。

1.教材逻辑的分析

教材的功能决定教材编写的有序要求,不同教育思想会影响教材内容的选取和组织的方式,在教材编写中学者将教材编写逻辑概括为学术逻辑、心理逻辑、教育逻辑等[6],学术逻辑强调学科及学术自身发展,心理逻辑强调学生心理接受能力,教学逻辑强调学术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结合及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实践。高职院校教材主要涉及工作岗位、典型任务及学生学习问题,教材编写以项目制、手册式等为主组织编写,教学内容选取的第一原则是职业岗位需要,其逻辑起点是工作实践,在这一前提下遵循教材编写中教学逻辑、心理逻辑等。

2.教材逻辑的确立

工作实践是高职院校教材编写的逻辑起点,开展行业分析、进行岗位明确、确定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分析,这是高职院校教材开发的基础工作,也是教材组织逻辑确立的过程,不论教材以何种形态呈现,专业教材内容基本一致,因为不同地区或者企业技术规范的不同而有实践差异,这些差异是高职院校同一专业开发多种教材的原因。可见,高职院校教材的逻辑是工作世界,应该避免参照普通高校学术逻辑组织方式。

3.教材逻辑的应用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材编写主要遵循心理逻辑和教育逻辑,在实践中侧重适应学生心理认知和学习效果。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侧重工作世界与学习世界的一致性,结合订单培养、学徒制、1+X证书制度等,强调教材以真实生产项目、工作任务、典型案例等为载体组织教学单元,注重开发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满足项目学习、案例学习、模块化学习等不同学习方式,突出高职院校教材的类型特征。

(四)明确教材编写内容

教材内容的选取反映教材编写的专业水准,教材是否优秀主要通过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适用性、新颖性等维度考察。高职院校教材的内容以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为基准,反映生产实践的工作场景、生产资料、流程规范等职业能力要求,通过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形式编排和呈现教学内容。

1.编选合理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教材内容是对职业世界结构化的文字呈现,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理性抽象,从工作情境到岗位职责再到教学内容,是在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对具体工作内容的理性认识过程,是对现实世界理论认识的结果。高职院校教材内容以典型工作案例、生产流程、工作情境等为主,强调将本领域概念、原理、定律、理论体系等有机融入,侧重理论的实践价值和应用效果。综合来看,高职院校优质教材的内容主要体现在逻辑契合生产实践,设计符合教学心理,任务体现清晰明确,文字表述规范准确流畅,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形式新颖,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等[7]。

2.选择合适的呈现形式

随着高职院校对教材工作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教材的呈现形式逐渐多样化,基本摆脱了普通高校学术性的教材模式。从教材媒介上主要可分为纸质教材和数字教材,两者在发展中逐渐融合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这成为高职院校开展教学的重要内容,数字化的教学资源通过二维码、网址等形式融入纸质教材。从教材形态上主要分为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教材,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要求高职院校教材紧密贴合行业企业实践,而工作手册式教材是对工作情境的反映;因高职院校常以工作任务、典型案例等开展教学,为活页式教材开发提供了条件。高职院校教材的编写应根据专业和课程的实际选取合适的呈现形式,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活动。

3.符合国家的编写规范

教材作为公开出版物,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因其出版目的是服务教育教学活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长远,这对教材编写提出更高的规范要求。首先,高职院校教材中的名称、术语、图表要规范,体现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反映工作世界内容;其次,编校、装帧、印装质量等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质量标准和规范,这是出版行业的基本规范,是保障高职院校教材质量的保障。第三,符合国家有关著作权等方面的规定,公开出版物涉及知识版权,从保护智力劳动角度出发需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教学内容没有知识产权争议是教材编写的前提。

(五)履行教材出版程序

教材由专业的出版社负责正式出版,高职院校教材开发过程与出版社出版过程对应,教材开发团队与出版社工作人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材出版。在教材出版过程中,主要涉及教材策划、编写、编辑、印制、发行等环节,是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互配合的过程。

1.选题策划

高职院校教材编写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教材的选题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行业发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以及教学需要的理性选择。科学的教材选题是出版高质量教材的基础,选题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材的适应性,出版的教材有市场需求,才能更好地契合人才培养活动。

2.组织编写

选题确定后,根据教材出版要求,组建教材编写团队,明确教材编写要求[8]。高职院校专业教材多是校企共同开发完成,组织编写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学校教师和技术骨干的关系,其中高职院校教师熟悉职业教育语言和教学实践,而对实践生产技术缺乏充分了解;行业企业技术骨干熟悉生产实践而缺乏对职业教育话语的掌握,需要两者相互配合,发挥各自在教材编写中的优势。

3.加工编辑

本环节是在教材编写团队完成初稿后,出版社专业人员对教材内容进行编辑的过程,需要树立精品意识,编辑需要对教材在政治、专业、教学、文字、图表等方面进行审查,确保出版内容的科学严谨、结构合理。目前,我国出版社编辑实行的是“三审三校”原则,教材的正式出版需要编辑人员与编写人员进行多次的反馈沟通。同时,发挥试教试用和意见反馈机制作用,严格执行多审多校、印前审读制度,保证教材的质量。

4.印制发行

出版印刷是教材建设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前期各环节质量的最后反映[9]。出版质量需要印刷质量支撑,印刷质量不仅取决于编辑质量,还涉及刷技术条件和印刷工艺,高职院校教材出版质量需要出版社、印刷厂共同保障。高职院校开发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因其呈现方式的特殊对印刷工艺提出更高要求。最后是公开发行,确保被选用教材课前到书,人手一册,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坚实保障。

猜你喜欢
逻辑岗位院校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逻辑
创新的逻辑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