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

2023-03-21 22:00
考试周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课文情感教学模式

刘 成

一、引言

初中学生情感相关能力、素养薄弱并不是新问题,事实上该问题很早就得到了相关领域的关注,并对此提出了许多应对思路,其中就包括情感教育渗透至语文教学中。之所以选择语文教学作为情感教育渗透目标,是因为语文学科的相关教学内容等资源有丰富的情感元素,若能发挥这些元素的作用,就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说明语文教学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时,以往语文教学侧重于知识传授,自身内部教育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而情感教育的渗透等于一次功能开发,能让语文教学更好地做到“教”“育”两手抓,也有利于学生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让情感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有必要展开相关研究。

二、加强情感教育及其渗透语文教学的意义

首先,情感教育属于隐性教育,主要功能是对学生的情感相关能力、素养进行培养,促使他们能更好地感受、体会、发现、表达情感,而学生对情感的各种体验,对他们的思维、意识形态、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大有益处。例如,在生活中,情感体验能让学生感知他人的善意,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这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人性美,促使学生的生活更美好,而美好的生活能让学生性格变得温和,拥有亲和力,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融入集体、结交朋友,逐渐形成健全人格,同时思维与意识形态也健康发展,终身受益。由此可以看出,情感教育是学生成长教育中的重要板块,应充分发挥其功能,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但现状中我国情感教育力度一直不达预期,学生的情感能力、素养发展不足。受此影响,有些学生在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思维、意识形态、人格等方面的影响已经演化成了一些社会性问题,如社会冷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当代青年人群在受教育阶段未能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着眼于此,无论是为了给当代学生群体的成长保驾护航,还是为了解决社会冷漠化等问题,教育领域都应当加大情感教育力度。

其次,语文学科是情感教育的良好载体,情感教育渗透语文教学,是加强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即初中学校有多门学科,理论上每一门学科都具有一定的情感教育功能,但如果对比不同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力度会发现,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中情感教育功能力度较强的学科,让情感教育渗透其中,情感教育的效果会有显著提升。同时,上述提到情感教育是隐性教育,而不是一门学科,因此学校不可能专门为其开设课程,只有让其渗透语文教学中,依托于语文教学才能切实强化情感教育。

最后,情感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中,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即初中语文教学中所有课文都包含了作者的一定情感,了解、体会这种情感,能让学生更好地代入课文情境进行想象,促使学生更容易体会课文中心思想,把握课文精髓,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等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教学质量高的一种体现,而情感教育的渗透能让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或者,情感教育的渗透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并找到更多有深度的问题,然后自主进行思考,这能让学生的思维品质朝前发展,并培养他们勤于思考、自主探索的习惯与意识,使学生取得更理想的学习成果,这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情感教育渗透初中语文教学意义重大,推进渗透势在必行。

三、情感教育渗透语文教学的困境

目前,已有研究提出要让情感教育渗透语文教学的思路,该思路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大部分初中学校已经对该思路做出尝试,但在不断的尝试中,不少学校发现情感教育渗透语文教学具有一定难度。以往尝试未能取得理想效果,存在难以渗透,或渗透深度不足的情况,情感教育渗透语文教学的工作陷入困境,而找到具体困境,再着手突破,是达成最终目标、取得理想效果的核心思路。由此,下文将对具体困境进行论述。

(一)教学模式难优化

情感教育需要学生自主发散感知能力,主动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否则情感的传递就与知识信息传递没有差别,无法触及学生内心,是情感教育质量低、力度小的一种表现。而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模式比较传统,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接受情感教育的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导致他们不会、不能自主发散感知能力,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该状态下学生难以体会课文情感,也很少根据教师语言进行想象,因此,不少教师发现学生学习课文时总是出现“学不进去”的现象,其原因就在于此。总体而言,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情感教育两者的师生交流机制背道而驰,继续采用传统模式,情感教育将无法有效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故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就是优化该教学模式,而目前困境就在于许多教师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但还未找到很好的方法。

(二)情感元素教学应用效果不显著

挖掘语文课文中的情感元素是情感教育渗透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工作,即语文课文中包含了作者浓烈、复杂的情感,语文教师如果能将其挖掘出来,再与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就能在教学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一基础上,现代多数初中语文教师都会积极开展情感元素挖掘工作,但教师在后续的情感元素教学应用中普遍遇到了困难,实际教学应用效果并不显著,如何提升成为一个难题。理论上,课文中的情感元素是既定的,教师凭借出色的专业素养可以轻松挖掘出来,但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元素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就要保障情感元素在教学中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确保学生可以理解这种情感元素,被情感元素所吸引,这样学生才会自主思考,而不少教师难以做到这一点,因此课堂上教师经常会发现自己提出某个情感元素之后,学生的学习态度依然被动。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理论上教师能轻松挖掘情感元素,但现代依然有不少教师缺乏挖掘情感元素的意识,不会积极开展该项工作,侧面说明教师抱有传统教学观念,更重视知识传授,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情感教育等类似教学功能,因此如何改变教师观念也是情感教育渗透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

(三)学生情感表达意愿难调动

情感教育除了要让学生学会感知、体会情感以外,还需要培养学生表达自身情感的能力,但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能力培养的机制不同,其需要学生对自身情感有充分的理解,并且具备想要表达自身情感的强烈意愿,而多数学生本身的情感相对淡薄,情感经历也不足,情感表达意愿并不强,对此教师就要在情感教育中调动学生意愿。但许多教师发现,无论自身采用何种方法都很难调动学生情感表达意愿。在教师的调动下,学生偶尔会出现比较强烈的情感表达意愿,绝大部分情况下学生意愿淡薄,不愿表达,也不知如何表达。着眼于此,如何调动学生情感表达意愿成为情感教育渗透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

四、情感教育渗透策略

针对情感教育渗透语文教学的三大困境,教师必须采取相关应对策略,以便推动情感教育渗透,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情感教育及语文教学服务,同时也促使语文教学效率、质量得到提高。对此,下文将提出相关策略以供参考。

(一)改变师生地位及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能动性,导致他们难以自主发挥感知能力。因此,教学模式优化中,教师应当改变学生地位,将学生放在教学模式主体位置上,同时因为教师原本处于主体地位,需要给学生让位,所以教师还要思考自身新定位,对此一般建议教师将自身放在引导者地位上。在此基础上,优化后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代表学生拥有了充足的能动性空间,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感知能力,同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性,发挥学生在情感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以符合情感教育的要求。

优化后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改变了以往“直白传达”的教学方式,转而采取引导教学方式进行语文教学、情感教育,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性。而关于引导教学方式,教师要做出合理选择,文章主要提出两种以供参考:其一是“问题串”法,是一种结合课文,由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再根据学生回答提出后续一系列问题,借助多个问题串联起来的思路来激发学生自主性的方法。具体实施方式上,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教师可以在课文解读过程中向学生提出“老舍先生在课文中描述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记忆,请问其背后的情感动机是什么”等类似引导性的问题,这种问题有助于学生进行思考与想象,激发学生自主性,引导其进入情感教育希望的学习状态。其二是“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由教师根据课文情感主题,塑造出一个情境,再通过语言、音乐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想象,使得情境呈现在学生脑海,然后进行教学的方法。同样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冬天”的景象,随后进行课文阅读,阅读过程中学生内心就会产生出个性化情感,而情感的出现会促使学生更加自主的进行想象,形成良好的循环。另外,当学生自主性被激发,他们将摆脱被动记忆式学习习惯,并得到良好学习体验,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以及语文教学质量。

(二)积极挖掘情感元素,结合学生生活应用

教学模式及方式的改变,使得情感教育初步渗透初中语文教学,因此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加深情感教育渗透,此时就需要教师积极挖掘情感元素,以便在后续教学中加以利用。着眼于此,如果教师观念传统,缺乏挖掘情感元素的意识,学校就应当对教师进行培训,强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中的责任、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等,促使教师改变观念,提高情感元素挖掘意识的积极性。

情感元素挖掘之后,教师要面对情感元素应用难题,针对该难题,建议教师结合学生生活进行应用。以《秋天的怀念》为例,假设教师从中挖掘出了“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怀念之情”的情感元素,那么教师就可以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将该元素与学生的生活结合。例如,秋天学生经常会在麦田上玩耍,教师可以设计:“作者对秋天非常怀念,因为秋天给他带来了内心的慰藉与愉悦,那么请问你秋天时在麦田上玩耍是否快乐?这种快乐在若干年后是否值得你怀念呢?”通过这些问题形式的教学,学生就能顺利代入课文,透过表面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做到共情。使用该方法时,教师应注意问题的提出时机,一般情况下建议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待学生对课文有一定认识后再提出,这样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反复阅读,改变学生原本只阅读表面文字,而不进行深入思考的状态。因此,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内心情感相关能力等得到发展,且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师在课文中挖掘出的情感元素至少可以分为“学生不曾体会,也难以理解的复杂情感”以及“学生不曾体会,但可以理解的单纯情感”两类,两种情感元素的应用方式并不相同,其中前者更适合采取以上方式,结合学生生活加以应用,否则这种情感元素难以得到学生理解,直接提出未必能让学生有共鸣感,受教育过程中普遍会出现难以代入,难以揣摩的现象,而结合生活能让学生找到理解方向。后者则不适合采取以上方式,一般建议直接使用,原因在于后者比较单纯,易于理解,与学生生活结合未免“画蛇添足”,同时直接提出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也有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师生沟通,以兴趣为导向促进学生创作

以上策略侧重于学生对情感的思考与想象,但一味思考、想象,很难让学生体会到的情感成为其一生记忆,不利于情感教育成果的长效性,因此情感教育中教师要重视情感表达培养工作,多引导学生表达自身情感。

一般建议开展情感表达培养工作要与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环节相结合,即教师可以在写作环节中鼓励学生紧跟内心情感,积极进行文学创作,表达情感,久而久之,相关情感就会在学生内心扎根,成为学生情感世界的一部分。由此出发,遵从新教学模式教师除了在写作基础知识教学中要干预(不可过度干预)学生学习活动以外,在其他环节中教师均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让他们尽情抒发个人情感。同时,教师要认真负责地对学生每一次的写作成果进行检查,指出其中不足,以便学生在下一次写作中改进,这能让学生的情感变得更加细腻,也渐渐喜欢上写作,同时对他们的共情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有利于情感教育及语文写作教学质量的提升。

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给学生出题,而教师出的题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及取向,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在写作教学的初期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加大师生沟通力度,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为自身出题取材。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初中语文教师已经开始尝试让情感教育渗透教学中,但成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要积极采取应对策略,有力推进情感教育渗透,以强化语文情感育人的功能,促使情感教育有效性的提升,同时使语文教学的质量也在情感教育的作用下获得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课文情感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
情感移植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