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知识生活化讲解模式分析与实践

2023-03-21 22:00
考试周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小学生思维

宋 芳

一、引言

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也面临挑战,教师的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成效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要不断解决小学数学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站在学生角度去构建数学教学流程,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展。依照核心素养理念,充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以生活化视角去构建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有更深刻的认知。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讲解的价值

(一)促进学习主动性增强

新的教学模式的提出,虽然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教学挑战,但是在分析新教学模式之后,很多教师能够看到教学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教师改变原有关注讲解的习惯,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学习兴趣,探究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元素,结合学生的兴趣去分析以及应用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推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提升教学工作有效性

小学阶段,教师首先要注重开发学生数学思维,在讲解不同的数学内容时,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教材内容,集中注意力,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化教学,有效分析数学课时的利用率,安排不同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调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运用生活化元素,教师可以充分分析数学知识在生活当中的应用,有效借助生活途径去完善和制定能够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在课堂中师生之间,能够结合生活元素进行有效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对生活问题的解决有哪些促进作用,增强课堂的生动性,提升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三)彰显数学内容丰富性

小学数学知识虽然难度不大,但是对学生来说仍然会有抽象难懂的部分。大部分数学知识是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有的学生对数字不敏感,会严重影响其课堂学习质量。融入生活化元素,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快速将数字内容转变成具体的事物,转化学生学习思维,让学生的抽象印象得到有效缓解,在计算过程中准确率才能得到保证;另一方面,运用生活元素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突破教材,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主动与教师进行互动,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生学习不自信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缺乏一定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影响,在面对不同难度的数学内容时,会表现出明显的兴奋或沉闷,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信心在变化。学生需要时间去适应学习新知识。学生之间的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要考虑整体的教学质量和进度,导致部分能力不足的学生,对数学学习逐步丧失自信,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课堂内容形式单一

部分数学教师认为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制定的教学流程多以自我印象为中心去编制,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以及探究思维。在教学内容上,有的教师以教材或者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准,重点讲解比较重要的知识,对仅需要了解或者考试当中涉及不到的内容,选择略过或者一笔带过,并没有注重知识的拓展,导致学生能够学习到的知识比较有限,不利于学生的实践应用和思维拓展。

(三)教学缺少实践互动

有的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课堂纪律,在讲解数学内容时,教师多数会让学生保持安静,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启发,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师生互动,导致学生产生了一些学习问题,未能及时向教师反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讲解时,教师会依照重点和难点的顺序为学生编制不同的教学流程。然而更多的时间被教师的讲解所占用,学生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和互动机会,很多数学知识都是依靠课下作业练习来强化的。这样的教学形式并没有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去启发学生,浪费了教学资源,且教师讲解的时间过长,也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

四、小学数学生活化讲解策略

(一)结合生活元素进行知识导入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想让创新的教学政策取得良好的成效,教师要结合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首先,针对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匮乏等问题,教师可以融入生活元素进行补充。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有着力点,对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自身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新的教学时期,教师要改变原有教学流程,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启发学生学习兴趣角度出发,强化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让数学知识融入其中,逐步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心态。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指引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融入教材的知识点上,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讲解《时分秒》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询问学生周末起床的时间,并且让学生回答不同时间点都在做什么事情,通过生活元素的融入,学生的思维会被带到生活当中,与教师进行积极互动,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如何辨别时间,学习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逐步启发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数学计算思维,让学生学习得更灵活。

(二)运用生活细节培养数学思维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讲解数学内容时,要充分运用核心素养理念作为教学的依据,逐步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推理思维以及计算能力,让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稳步提升,同时提升创新化教学理念下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质量。数学是在生活当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门学科,小学生自主探究思维能力比较薄弱,还未全面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数学知识抽象性比较强,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态度很容易发生转变,并不利于其对数学知识持之以恒的学习和探究。运用生活化元素,能有效改善原有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思维开发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数学的形态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例如,讲解《20以内加减法》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如抽象思维比较薄弱,教师在讲解数学内容时,可以将数字与具体的生活事物进行对应讲解,例如学生比较喜欢吃的零食或者水果,吸引注意力。这样当学生进行计算或者分析问题时,思路会更清晰。在进行加法或者减法计算时,教师可以通过变化事物的数量,让学生清晰感知加减法的计算规律,加深印象,这样学生学习会更直接,有利于学生夯实数学基础知识,促进教学改革工作发展。

(三)结合生活实践强化计算能力

教师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要注重新知识的快速讲解,同时还要针对学习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才能让学生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去接受新的数学知识。传统教学模式下,数学课堂以讲解为主,教学时间得不到充分运用。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流程,制定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自我认知以及自信心。在以生活化为背景的课堂上,不仅能够积极响应教师的号召,进行自主学习,还能借助所积累到的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实践,逐步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时间流程制定过程中,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多元化的思维去指引学生实践互动,针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化探究,对比较基础的知识,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变换不同的思维,让学生去理解数学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计算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例如,讲解《四则运算》时,教师要制定教学规划,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进行事件策略的研究,让不同的学生去做不同的练习题,这样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强化,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以生活元素为雏形,让能力不足的学生计算比较基础的应用题,以简单的加减乘除为主。让能力中等的学生练习加减乘除循环运算,让能力较强的学生不仅要锻炼计算,同时还要制定复杂的分析流程,这样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提升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结合生活当中的数学知识应用,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感知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也能够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相关数字问题。

(四)创设信息情境锻炼推理想象

小学数学知识存在不同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制定时,要充分分析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并且要有效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以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注重方式方法,结合小学生原有数学学习能力比较薄弱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变得更直观立体形象,打破传统抽象讲解的模式,让学生能够通过生活元素和生活细节去分析数学知识,结合信息化教学情境,不断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

例如,讲解《统计与概率》问题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搜索关于生活数据的统计问题,结合不同的数据量,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究。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制定简单基础的生活数据统计,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不同统计图的应用技巧,熟悉概率的计算方式。其次,逐步提升统计习题的难度,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拓展,这样学生才能够更认真地对待数学练习题,与教师互动去解决问题。最后,制定数据比较复杂的习题,让学生在合作分析过程中,通过互相讨论进行解决,这样一方面能够改变学生原有枯燥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在以后的学习当中,也能够主动寻求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辅助,让学生的学习方法更灵活,以积累更多的数学知识。

(五)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直观形象,而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与抽象性,小学生直接理解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在运用过程中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场景中学习一些数学知识,将知识生活化、简单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并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应该结合具体情况,为学生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教师可以设置班级里某位学生过生日的生活场景,我们在参与同学的生日聚会时,会给好朋友带上一份礼物,今天这位学生也邀请老师参加他的生日聚会,老师现在手中有一个长方形的礼物盒,里面装有生日礼物,但是现在老师想把盒子装饰一下,那么至少用一张多大的彩纸将它包起来呢?希望同学们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将学生带入这个教学场景中,让学生知道长方体有六个面,这六个面相加就是总面积。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面的面积应该如何求,以“前面”为例,那么就涉及以前所学内容,前面是一个长方形,以此类推,让学生求出总面积;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公式,得出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并再次引出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运用,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组织生活实践活动,感受数学价值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将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密切结合,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并且在实践过程中答疑解惑,提高小学生的生活探索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例如,在《单位长度》的教学中,有的小学生在初学之时会出现混乱现象,如一根铅笔长20米,爸爸的身高1.57厘米,这种笑话经常出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这种错误,教师应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出发,真正用尺子量一量,让学生感受1厘米、1分米、1米等长度单位的区别,另外,教师还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例,让学生通过测量与观察,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提高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应用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知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引导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实践,采用生活化模式,让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有更全面的认知。教师可以将生活化元素融入课堂讲解的各个环节,课前导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课中讲解,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数学原理;课后练习,加深学生的印象,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小学生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