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核心素养设计数学课堂核心活动

2023-03-22 02:06杨丽艳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四小学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植树间隔运算

杨丽艳 _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四小学

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要落实到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因此,教师要围绕数学核心素养切实设计好数学课堂的核心活动,把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1.抓住数的本质,培养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核心素养

数的认识离不开抽象,而抽象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符号意识,另一个是数感。数是符号,是对数量的抽象,抓住这样的本质来设计数学活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认识1-5”时,先出示情景图,图中呈现了1个太阳、2只鸟、3个小朋友、4盆花、5个苹果,让学生读图后进一步列举生活中还可以说1个什么、2个什么、3个什么、4个什么、5个什么,在每种数量的后面对应呈现相应数量的圆点,引导学生思考无论是1个太阳、1只鸡,还是1个足球,都可以用1个圆点来表示,它们都表示有1个,因此,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所有数量是1的物品。以此类推,就抽象出2、3、4、5这几个数字符号。接着,通过实物对比让学生感知这几个数的大小。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但认识了这几个数字,还明白了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抓住数的本质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2.抓住算理与算法的关系,提升运算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数学运算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运算能力不仅仅指会算和算正确,还包括对于运算的本身的理解,如运算对象、运算的意义、算理等。因此,提升学生运算能力要抓住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通过让学生自主计算的活动,借助直观模型,突出算法多样化,沟通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学生通过化成小数、画方格图等方法,把异分母的分数转化成了同分母的分数,统一了分数单位,得出正确结果。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学生借助几何直观,理解了算理和算法的关系,明白了分数单位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化成同分母后,统一了分数单位,就能直接计算了。接着,引导学生对比小数、整数和分数计算的相同点,认识到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才可以相加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算法,还沟通了整数、小数、分数计算背后共同的道理,培养了运算能力,发展了核心素养。

3.培养推理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发展核心素养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能力的发展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活动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0乘任何数都得0”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进行推理。先出示三幅图,第一幅图里有3个盘子,每个盘子里有2个桃子;第二幅图里有3个盘子,每个盘子里有1个桃子;第三幅图里有3个盘子,盘子里没有桃子,求每幅图有几个桃子。学生利用乘法的意义将前两幅图列式为3×2=6,3×1=3,以此类推,3个0和0个3都得0,因此,第三幅图为3×0=0。然后,再让学生列举类似算式,由此得出结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我启发学生思考关于0的除法,学生按照刚才的思路进行了推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商不确定,因此,0不能作除数。这样的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落位了数学核心素养。

4.进行合理提炼,建立数学模型,发展核心素养

数学模型就是用数学语言讲现实世界的故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引入课堂,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

例如,在讲植树问题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数学活动“种树”。要求在长32米小路的一侧,每隔4米种一棵树,求可能要种多少棵树苗。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数学活动,我先让学生进行猜想,学生说,可能种8棵,也可能种7棵,也可能是9棵。那到底能种多少棵呢?接下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种一种,验证一下到底种了多少棵。学生找到了三种方法:两端都种上小树,全长32米,每隔4米种一棵树,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计算32÷4=8,再计算8+1=9(棵);一端种,另一端不种,列式是32÷4=8(棵),植树棵树和间隔数相等;两端都不种,列式是32÷4=8,8-1=7(棵),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少1。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通过探索交流找到了植树棵树和间隔数的一一对应关系,构建起了植树问题的模型。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跟它类似,学生找到了路灯问题,灯数和间隔数一一对应;排队问题,人数和间隔数一一对应;敲钟问题,敲的次数和间隔数一一对应……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发现它们都与“间隔”有关,属于同一类数学问题。在数学上,这些问题统称为“分隔问题”,解决分隔问题,关键是找到间隔数。通过这样的过程,由植树问题扩展到生活中的一类问题,构建起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植树间隔运算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植树
植树真快乐
间隔问题
有趣的运算
间隔之谜
植树鸟的来信
拨云去“误”学乘除运算
植树
上楼梯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