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强筋小麦新品种扬辐麦13 的选育

2023-03-22 05:57张容陈士强王汝琴刘建凤韩燕王建华范德佳冯丹宁何震天
中国种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赤霉病母本白粉病

张容 陈士强 王汝琴 刘建凤 韩燕 王建华 范德佳 冯丹宁 何震天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扬州 225007)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和消费国。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种植方式的改变,小麦生产面临着多种极端气候条件及其带来的各种病害、虫害、倒伏等的威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小麦需求也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因此,选育和推广具有多抗类型的优质小麦新品种是防治病虫害、提升小麦品质最经济有效的策略。

辐射诱变技术具有突变频率相对较高、突变谱宽、后代性状稳定快、育种周期短等优点[1]。利用诱变技术创制新种质、培育小麦品种,作用仅次于传统杂交育种。为进一步提高杂交育种效率,前人利用辐射与杂交技术相结合育成了西辐13 号、龙辐麦17 号、烟辐188、新春26 号、郑品麦8 号、豫丰11 等系列小麦。诱变与杂交技术相结合更能发挥出不同技术途径的优势,从而促进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种质的创制和新品种选育[2]。扬辐麦13 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与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利用辐射诱变技术与杂交技术相结合选育而成的高产、多抗中强筋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品质优、综合抗性强,推广应用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1 亲本来源与选育过程

扬辐麦13 的母本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高产、高抗黄花叶病小麦品种扬辐麦4 号,父本是镇江丘陵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优质多抗小麦品种镇麦9 号。2009 年春配制杂交组合,粒播种植F1,单株混收得到杂交后代F2的种子;2010 年秋播种前进行小剂量钴60 辐射诱变处理,2010-2011 年度种植成小区,选收单穗200 穗,考种后混脱;2011-2012 年度按组合单粒播种,选收单株50 株,考种后单株脱粒备种;2012-2013 年度种植株系,在组合中选择优异株系,在株系中选单株收获;2013-2014 年度种植株系,混收中选的优异株系14-6127;2014-2015 年度进行品种小区鉴定;2015-2016 年度参加品比多点适应性试验,2016-2017 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组小麦预备试验,暂定名扬辐麦5145,2017-2020 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组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21 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210005,定名为扬辐麦13。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表型特征扬辐麦13 属春性中熟小麦品种,全生育期209.3d。幼苗直立,分蘖性较强,最高茎蘖数70.40 万/667m2,成穗率较高,平均成穗率47.09%,单株成穗数1.95 个。株型半紧凑,株高80.3cm,茎秆粗壮,抗倒性好。穗层整齐,穗粒结构协调,有效穗数31.3 万穗/667m2,穗粒数37.4 粒,千粒重45.5g。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硬质或硬质。

2.2 抗性及抗病基因扬辐麦13 综合抗性强。2017-2019 年度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鉴定,中抗赤霉病(接种鉴定2 年度严重度分别为1.8、3.0;自然发病鉴定病指分别为4.03、1.74),高感纹枯病、叶锈病,中感条锈病,中抗小麦黄花叶病,免疫白粉病;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鉴定,高抗穗发芽。

扬辐麦13 父本镇麦9 号高抗小麦白粉病,含有白粉病抗性基因Pm21,扬辐麦13 也含有该白粉病抗性基因,田间白粉病抗性强;扬辐麦13 母本扬辐麦4 号含有多个赤霉病抗性基因(Fhb1、Fhb2、Fhb4),父本含有赤霉病抗性基因Fhb2,扬辐麦13含有赤霉病抗性基因Fhb2,田间赤霉病发生轻。此外,扬辐麦13 虽未遗传母本的小麦黄花叶病抗性基因(WMC415、Mag4059),但田间小麦黄花叶病仍表现出较强抗性。

2.3 品质2017-2019 年度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扬辐麦13 粗蛋白含量(干基)14.5%,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30.5%,面团稳定时间7.3min,吸水率59.9%,稳定时间8min,最大拉伸阻力516 E.U.,拉伸面积118cm2,各项品质指标均达到中强筋小麦标准。

3 产量

扬辐麦13 稳产性好。2016-2017 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组小麦预备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493.89kg,较相邻对照扬麦20 增产2.89%,增产点次100%;2017-2019 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组小麦区域试验,2 年度平均产量为498.44kg,分别较对照扬麦29 增产3.99%和3.31%,均增产显著;2019-2020 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组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15.88kg,较对照扬麦20 增产5.32%,增产显著,增产点率100%。

4 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宜播期和最佳播量扬辐麦13 苗期生长发育快,易形成壮苗,单株成穗率较高。该品种在10 月28 日至11 月5 日播种为宜,过早播种易生长旺盛,形成冻害。一般田块每667m2播种量在10~15kg 之间,田间基本苗可达到15 万~20 万株;稻茬田或人工撒播田块视墒情可适当增加用种量5~10kg,并及时盖种镇压;若播种期推迟,也应适当增加用种量,一般推迟1 周播种量增加2.0~2.5kg。

4.2 肥料用量和运筹为提高中强筋小麦扬辐麦13 的品质标准,田间需适当增加氮肥用量,氮肥运筹比例后移。适期播种田块一般每667m2施纯氮18~24kg,氮肥运筹比例(质量比)基肥∶平衡肥(越冬期)∶拔节孕穗肥(倒2 叶)为5∶1∶4,高产攻关田可适当增加前期氮肥用量,促进苗期分蘖的发生和壮蘖的形成。根据种植田块地力,配以磷肥和钾肥的施用,N∶P2O5∶K2O 质量配比为1∶0.6∶0.6,磷钾肥施用比例(质量比)基肥∶追肥(拔节孕穗期施用)为5∶5。

4.3 病虫害防治扬辐麦13 综合抗性强,可适当减少防病次数。正常年份纹枯病和锈病联合防治1次即可;遇抽穗、开花期连续阴雨天气,赤霉病防治需增加1 次;后期根据病虫测报情况,及时进行蚜虫等的防治。

4.4 收获和晾晒扬辐麦13 抽穗期相对较晚(较扬辐麦4 号晚熟2d),灌浆时间短,灌浆脱水速率快,籽粒大且饱满。该品种在蜡熟期晴好天气应注意及时收获,并做好晾晒工作。

5 结语

扬辐麦4 号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核技术应用研究室利用辐射诱变与杂交技术相结合于2008 年育成的小麦新品种[3]。该品种产量高、穗型大、结实率高,高抗小麦黄花叶病、中抗赤霉病,曾破江苏省高产小麦记录,2020 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在推广应用过程中,该品种也暴露出熟期迟(灌浆慢)、白粉病抗性差、品质一般等不足[4]。为对其熟期进行改良,以扬辐麦4 号为母本、早熟抗赤霉病小麦品种扬麦14 为父本,育成高产早熟小麦品种扬辐麦6号[5],2018 年通过国家审定。为对其白粉病抗性进行改良,以扬辐麦4 号为母本、含抗白粉病基因Pm4a的小麦品种扬麦19 为父本,育成高产多穗小麦新品种扬辐麦9号[6],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扬辐麦4 号是中筋小麦品种,为对其品质和白粉病抗性进行改良,以其为母本,含抗白粉病基因Pm21的优质小麦品种镇麦9号[7]为父本,育成多抗中强筋小麦新品种扬辐麦13。该品种遗传了母本的高结实率、高产等特点,同时也结合了父本的白粉病抗性强、品质优的特性,适宜在江苏淮南麦区种植。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扬辐麦13的推广应用,有利于促进江苏省小麦的清洁、高效生产。

猜你喜欢
赤霉病母本白粉病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三种土壤灭菌剂对香石竹母本栽培的影响
母本不同种植密度对制种饲用甜高粱大马力效益的影响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用于黄瓜白粉病抗性鉴定的InDel标记
黄瓜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