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培育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策略研究

2023-03-22 07:31广州市黄埔区玉泉学校梁宇恩
师道(教研) 2023年1期
关键词:延安精神培育育人

文/广州市黄埔区玉泉学校 戴 亭 梁宇恩

2022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政治认同是指具有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认同主要表现为对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家国情怀等方面的接受、理解、赞同和内化。

一、中小学阶段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重点

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既要不断提升“认知”水平,也要大力营造“体验”氛围,既要适时抓住“内化”时机,也要深化推进“践行”实效。这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因此,学校应从身心发展、生活实际、社会适应、学习水平等方面,合理安排不同学段的培育重点和教育形式,尊重遵循学生成长认知和内化的客观规律,助推青少年儿童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小学阶段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

在内容上,主要引导学生知晓家乡发展变化和国家建设重大成就,从革命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自发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形式上,重点通过吸引力大、感染力强的活动强化小学生对家国的尊严感和归属感,自觉传承中华文化,自信传播民族精神。

(二)初中阶段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

在内容上,侧重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发展目标和世界发展大势,从党和国家发展的伟大历程中汲取智慧经验,自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在形式上,重点通过整体化、系列化、长效化的课程培育和文化渗透,促进初中生对政治知识的掌握、对党的拥护、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的信仰。

二、中小学校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策略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摆在学校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守正创新,守正纳新。

1.坚持党建引领办学事业,持续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加强党员教师队伍建设,筑牢教书育人战斗堡垒;充分发挥新形势下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的育人功能;积极推进“校园全员导师制”,汇聚育人合力,形成“人人为导师,人人有导师”的德育工作格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红色教育等,把书本的“大理论”转化成身边的“真情境”,把眼中的“大资源”转化为耳边的“小故事”,讲透知识,讲活传统,讲深道理。

2.用好讲好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应以课程建设为突破,以学生为主体,以政治认同为主题,更新理念,开阔视野,拓展格局,实现教材与生活接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同步。

3.画好课程同心圆。学校应将心理、生态文明、劳动、理想信念、传统文化等纳入德育内容,形成方向正确、内涵丰富、学段衔接的德育工作体系;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通过中小学多学科融合,深度挖掘各学科课程蕴含的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的内容,让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运转”,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同联动”。

(二)坚持五育并举、五育融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做到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持续发展。”学校应精心策划、整体设计、有效落实整体融通式的教育活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1.学校应突出德育实效。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养成教育,加强德育的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帮助学生培养体育爱好,发展体育特长,培育体育精神;全面增强美育熏陶,激发美的情趣,涵养美的品味;编制劳动教育任务清单,引导学生树立“愿劳”思想,增强“会劳”技能,培育“乐劳”精神。

2.强化仪式教育和节庆日纪念活动。学校党组织、团委、少先队应常态化、深入性地开展常规教育“四个一”活动,严格升降国旗制度,规范开展升国旗仪式;以入团、入队、入学、毕业和纪念日、节假日为重要节点,组织开展具有方向性、针对性、开放性、时代性的主题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3.创新探索育人联动机制。学校应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专门化、专业化的平台分享家庭教育资源,促进家风家教建设,实现家校思想引领“双驱动”;主动联系街道、社区、公安、司法、科技、妇联、关工委等部门,营造共同关爱下一代的社会大环境;坚持“请进来”模式,邀请道德模范、行业标杆、“五老”人员进学校上讲台,给学生现身授课,增强育人感召力。

(三)加强育人环境的构建

校园文化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窗口,对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要使学校的基础设施、人文景观和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功能和谐统一,就应该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

1.创设红色育人环境。学校在校园重要位置宣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生守则等内容,营造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浓厚氛围;用好校园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走廊橱窗以及学校图书馆、校园景观等载体,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中华文化、建党精神、红色教育、家国情怀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创建富有特色的楼栋文化、年级文化、班级文化。

2.营造良好行为文化氛围。学校应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全校师生的思想武装,规范行为。全体党政工团队干部应认真研究、宣传、践行和弘扬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体教职员工应增强爱国情怀、教育情怀、职业理想,规范职业行为,明确师德底线;全体学生应自觉树立远大理想,提升个人核心素养,强化政治认知,坚定政治信念,丰富政治情感,落实政治行为,立鸿鹄志,成奋斗者,做追梦人。

3.用好“互联网+”宣传。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需要主动利用新媒体技术互动便捷、资源丰富、反馈及时等优势,引入“学习强国”平台等优质学习资源,加强时事政治教育;推进学校微官网、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建设,以切合时代的形式加强对“四史”宣传教育,提升师生学习成效;及时梳理学校的办学成果,广泛吸收建党精神、革命精神、民族精神、学校所在地区特有精神等精神谱系,将传承各种优秀精神品质与学校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形成学校示范推广的德育品牌。

三、创建首个全国“延安精神示范校”,培育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借鉴价值

目前,黄埔区玉泉学校正在着力推进“延安精神示范校”试点学校创建工作。学校大力培养一支铁军队伍,积极组建玉泉学校延安精神宣讲队和街道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联盟;充分挖掘人物、地名、革命遗址等元素建立班级红色命名机制;大力建设“一室一廊一基地”,“延安精神大讲堂”集中展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历史故事,“延安精神风采主题长廊”展示领袖人物资料和革命故事,“南泥湾劳动教育基地”则鼓励学生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营造出“自力更生”和“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在课程体系方面,将《弘扬延安精神 争做时代新人(延安精神校园读本)》作为思政课辅助学习资料,同时以其他学科课程、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和校本课程为渠道进行学习。从思想政治教育、科技教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各个方面设置“延安精神在校园”赛事内容,引导师生共同绘延安,唱延安,诵延安。学校希望从拓展宽度、筑牢高度、加深深度三方面将延安精神的育人功效落到实处,探索实践延安精神进校园的“玉泉路径”,总结推广延安精神示范校的“玉泉标准”,引导全体师生从中滋养初心、淬炼灵魂。

猜你喜欢
延安精神培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
延安精神照耀着我们
延安精神传万代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