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剧在特殊教育音乐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2023-03-22 07:31深圳市元平特殊教育学校
师道(教研) 2023年1期
关键词:小兔子音乐剧音乐

文/深圳市元平特殊教育学校 李 洋

音乐课程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在特殊教育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特殊教育的音乐课堂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们艺术专一性,比如声乐、舞蹈、乐器的训练,还需要更多的趣味性、灵活性、多样化、创新性以及康复性。有没有一种融合性更高的教育方式呢?我认为音乐剧具有很高的代表性。

一、将音乐剧带入特殊教育音乐课堂的目的

对于特殊学生,教育形式不仅是提升艺术素养还需要更多为他们的康复功能提供有效的手段。对他们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进行多感官的刺激。而音乐剧,这一种对我们并不陌生的表演形式,可以说是对综合艺术的再综合,集多样性、趣味性、参与性以及康复性等综合性功能的再提升。

为什么会选择音乐剧?音乐剧在嬉笑怒骂的戏剧表演、载歌载舞的舞台声色背后,是对“人”深层教育意义的人文精神的生动呈现并且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属于适合自己的角色。戏剧来源于生活,学生之所以会被打动,源于他们都在演绎生活,可以在不经意间体会到佳作中蕴含的教育意义,使学生在极富现代气息的娱乐与审美过程中获得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及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帮助学生们实现主动关切人的命运、尊严和价值,建立人与人如何沟通的能力,使学生理解并尊重对方,肯定和塑造正确的人格;用剧中爱、善、美等教育主题的价值内涵丰富学生情感,给他们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故乡之爱,教会他们用爱的眼光看待世界,教会他们以爱美的心,完善对幸福的理解。

一部好的音乐剧,很容易打动人、感染人,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产生的教育效用,是传统的说教无法比拟的。由于特殊学生自身的特性,音乐剧的选择可以更加童趣化,融合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角色分配。

我曾经观看过一场由特殊孩子表演的音乐剧《龟兔赛跑》,小演员里以智力障碍以及自闭症的孩子为主,饰演聪明但骄傲兔子的孩子是一个患有中度智力障碍的孩子小A。平时生活学习中非常好动,不爱听指挥,语言能力较弱。但他喜欢音乐,愿意与人分享。老师在分配角色时首先选择了他,在排练过程中,由于故事耳熟能详,小A被小兔子聪明好动的特性所打动。但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小A总是不听指挥,满场乱跑,遇到台词部分更加抵触。于是,老师开始给他制定目标。从听音乐练习跑停开始,“小兔子跑得快吗?他的终点在哪里?”音乐响开始跑,音乐停要停止。“小兔子怎样跳的?跟着节奏跳一跳。”经过几次的练习,小A学会了开始听音乐,跟节奏。潜移默化中,他跟着老师的节奏投入训练。平时生活中不愿意多说的小A,也在剧情的感染下大胆尝试,虽然还不是很清晰,但每一个字都透露着他的努力。

二、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引入音乐剧这种表演形式

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演变而成,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很受大众欢迎。音乐剧具有综合化、通俗化、多元化的特点。“爱”是音乐剧中永恒的主题。只要是人类社会存在各种情感,在各类剧目中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如《音乐之声》《国王与我》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友情等最淳朴、最美好的情感。而更多的儿童音乐剧如《小兔子乖乖》《小蝌蚪找妈妈》等更是获得了最佳的诠释。

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多数音乐老师总是想在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里加入尽量多的信息量和音乐理解,但是整个一节课下来,作为执教者,觉得很累,而学生却不“买账”,教学效果一般。我想原因就是担心孩子对乐曲不理解,老师们会花很多时间来“帮助”他们理解,阐述故事情节,播放FLASH动画,反而束缚了孩子们的思维。若我们放开手脚体会演绎是不是会更好?音乐本身能给欣赏者的想象与情感体验留下宽阔的空间,音乐的不确定性能让不同的听赏者对同一首音乐作品产生不同的感受体验,这才是音乐最大的特点。

音乐剧可以在我们的课堂中发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除了开设音乐剧欣赏课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以这种形式表演。在传统音乐教学上,适当融入音乐剧的形式。比如将学校现有的绘本剧社团,跟音乐教育融合起来,变成音乐剧这种形式。可以不追求严格意义上的音乐剧的各种元素,载歌载舞,再加点剧情,也可以算作音乐剧,坚持下来,慢慢积累,让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比较成熟的音乐剧,作为一种引领。

猜你喜欢
小兔子音乐剧音乐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
小兔子的1天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