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媒体的报道特色与优化路径
——以“华西社区报”微信公众号为例

2023-03-22 09:45薛欣茹
新闻世界 2023年2期
关键词:华西市民公众

○薛欣茹

一、社区新闻的来源与特点

研究社区新闻,首先要对社区这个概念有一定认识。“社区”一词是社会学领域的术语,始于1887 年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社区首次被定义为群体中因为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1]直到20世纪30 年代,费孝通等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在翻译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克的著作时首次将英文的Community 译为“社区”,将社区概念的精髓引入到中国乡村、小城镇、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研究上。[2]至此,融“社群性”和“地域性”两层意义于一词的“社区”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学、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3]

随着社区的产生和发展,社区新闻应运而生。“社区新闻”概念属于舶来品,由20 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社区报的兴盛发展而来,近些年来逐渐在国内兴起。“社区新闻是适应社会、媒体和信息发展而诞生的根植于普通市民的新闻”。[4]作为一种新闻报道模式,社区新闻的受众大都是当地的常住居民,报道内容根据社区内的消息、新闻服务和活动进行调整,更贴近市民生活,体现社区新闻的服务和管理功能。经过文献检索发现,目前国内对社区新闻尚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笔者以“社区新闻”为关键词检索了CNKI 上有关于社区新闻的文献,截至2022 年8 月25 日共有658 篇,其中既有学术界人士对社区新闻理论的研究,也有新闻界人士对自己采写社区新闻的经验总结。

相较于其他类型新闻,社区新闻具有自身特点。首先,社区新闻具有地域性。社区新闻主要报道本社区的人和事,报道范围虽然有限,但是新闻内容更加具体和细致,很好地满足了市民需求,更能体现社区新闻的价值。其次,社区新闻具有互动性。社区新闻在选题和来源上都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市民可以通过社区媒体向政府反映生活和工作上遇到的困难,社区媒体则深入社区走访收集意见,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最后,社区新闻具有服务性。除了为市民提供日常新闻消息,社区媒体还关注市民的衣食住行等实用性强的服务信息,展现社区媒体的服务功能。

二、“华西社区报”微信公众号新闻报道特色

华西社区报是我国西部第一张社区报,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华西都市报编辑出版,是华西传媒集群重要平台之一。“华西社区报”微信公众号成立于2013年1月,定位是市民最喜爱的生活服务平台,以“温暖、互动、实用”为宗旨,以“扎根社区服务基层”为己任,以“精致服务”“精准渠道”“精彩活动”为抓手,旨在切实解决老百姓身边的小问题,为其提供健康有用的建议。[5]笔者选取“华西社区报”微信公众号2022 年7 月至9 月的社区新闻作为样本,对其报道特色进行分析。

(一)突出社区,报道主题多元化

“华西社区报”微信公众号报道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百姓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但是考虑到某个事件的重要性和紧急性,社区媒体在发布新闻前会对新闻主题有所筛选。

“华西社区报”微信公众号文章多以医疗卫生类主题为主,共有43 篇,占总样本的47.3%。其中有关疫情防控的文章达40 篇,内容包括每日疫情通报、重要政策解读、辟谣和知识科普、防疫一线报道四个方面。其中辟谣和知识科普类文章总数为14 篇,该类报道设置了健康传播的议程,增强了新闻的解读功能,如刊发于7 月18 日的《最新防疫要求|哪些人需要社区报备?居家隔离要注意什么?戳>>》一文,在疫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用问答的形式为市民答疑解惑。关于防疫一线的报道属于公众号原创,具有代表性,如发表于7月19日的《致敬基层防疫先锋!他们说社区是家,居民是家人》,文章中描述了疫情防控期间发生的暖心小故事,体现出医护人员、社区干部和志愿者为了守护社区和居民安全奋不顾身的勇气和战胜疫情的决心,该篇报道的末尾有这样一段话“感谢他们默默地坚守,让我们做好防护配合防疫,共同守护幸福与平安”,传递出积极的媒体议程。

此外,“华西社区报”微信公众号还报道本社区的教育文化、食品安全、天气交通和节日活动等主题的内容,如7 月1 日的《13 号线、27 号线、30 号线~成都地铁多条线路又有新进展→》、8 月14 日的《成都连续4 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天再热也不要下河嬉水玩耍!》、9 月5 日的《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 级地震》,这些文章的主题是老百姓关心的热点事件,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市民所关心的,就是社区报所关注的。

(二)整合新闻来源,满足市民多样化信息需求

“华西社区报”微信公众号的新闻来源多元化,大多是将其他媒体/平台的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整合并发布,原创内容不多,仅有8 篇,占总样本的8.8%。其报道内容采用了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四川日报》等)、专业性媒体(如《成都地铁》《成都文旅》等)和一些自媒体(如“华西医生”“李伯清”等)发布的信息,使得文章内容权威专业,市民更容易信服。如刊发于8 月30 日的《锦江区、龙泉驿区、高新区、天府新区等区(市)县发布最新通告》,文章新闻来源多达15 个,市民可以一次性把握疫情防控最新通告,提升了社区管控效率。“华西社区报”微信公众号原创文章虽然不多,但总体来看质量较高,原创内容主要包括对防疫一线人员的报道和乡村振兴追梦人系列报道,后者于9 月21 日在公众号上发布,此后连续三天都对社区有代表性的返乡创业人员进行报道,可见“华西社区报”对此议题的高度关注。这两类原创报道不仅贴近时事,还以市民群众为报道主体,凸显出社区媒体的人文关怀。

新闻来源的多样化满足了社区居民的信息需求。与其他微信公众号文章相比而言,“华西社区报”微信公众号的新闻来源更为广泛,包括交通出行、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区活动等,这也为其品牌形象建立打下了基础。

(三)标题借用情感符号,引导市民情绪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一个好的标题能快速抓住读者眼球。“题好一半文”,新闻标题被称为新闻报道的眼睛,在标题中使用情感类词语加上文章内容关键词,可以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把握新闻报道的情感倾向。

“华西社区报”微信公众号的报道中通常使用此类形式制作新闻标题,引导受众“怎么想”。分析发现,标题中使用感叹号、问号等符号的文章达63篇,占总样本的69.2%,如《定了!成都成为四川省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注意!微信出现这两个界面,立即停手!》《热搜第一,热射病刷屏!华西急诊科医生提醒→》等,标题中对于感叹号的频繁使用,表达出强烈的情感。此外,标题中使用强烈感情词汇的文章有16 篇,占总样本的17.6%,如《致敬基层防疫先锋!他们说社区是家,居民是家人》《关注|成都这些地方下调风险等级!最新风险区划定→》《成都妹子游泳世锦赛摘金!网友泪奔:谢谢你还在跳》等,标题中出现的“致敬”“泪奔”等词语都带有情感倾向,引导市民对社区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文章中出现的“关注”“注意”等话语体现出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引发市民对此类事件的关注。由于这些话语本身的情绪传达,使得这类报道主题突出,阅读量较高。

(四)图片注重实用性,解决市民生活难题

“华西社区报”微信公众号有图片的推文占总样本的91.3%,其中使用多图的报道达一半以上,可见图片在社区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这种图文结合的报道方式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更让市民方便直观地获取资讯,可以保存图片以供之后查阅。

以7 月30 日发布的《疫情防控宅家指南!「美食外卖+买药买菜」超全整理》为例,文章使用“文字+多图+视频”的形式,内容包括成华区各街道公开服务电话、买药就医攻略、美食外卖攻略和买菜攻略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用图片形式将信息汇总,方便居家隔离的人。疫情管控期间,买菜成为困扰居民的一大难题,“华西社区报”微信公众号推出的买菜攻略,将买菜线上平台二维码汇总在一张图上,市民可以各取所需。在报道天气交通类话题时,公众号采用“动图+表情包”的形式,将气温变化、社区动态和市民反应结合起来,增强了文章的视觉感染力,也反映了社区报公众号的新媒体传播特性。

(五)报道语言亲切,提高社区凝聚力

“华西社区报”微信公众号报道采用接地气的表达方式使文章具有亲切感,贴近受众心理。首先,政策传达类文章多站在市民角度,先用疑问句激发读者好奇心,再用轻松活泼的语气解答疑惑,互动性强。如在报道错峰用电新闻时,《43℃的成都,哪一条戳中了你?这样用电有优惠哦~》这篇推文首先将市民对天气的吐槽罗列出来,然后再对四川实行分时电价新政策进行解读,使受众更易接受新政策。其次,社区人物报道多以正面宣传为主,以“起绰号”的形式报道人物,突出人物性格特色,如“社区大白”“最美厨娘”“韭菜大王”等,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如《“韭”香飘满致富路退伍老兵变身“韭菜大王”》一文,讲述了退伍老兵张泽全返乡后在当地大规模种植韭菜的故事,使受众对“新农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市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推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对返乡创业政策的宣传。

社区新闻重在服务社区群众,因此社区媒体报道偏向口语化,用词简单,亲切质朴,贴近大众的日常交流方式,让市民认识社区生活的多姿多彩,进一步提高社区凝聚力。

(六)深耕社区,发挥媒体服务功能

“华西社区报”微信公众号以“扎根社区服务基层”为己任,凸显出社区媒体的服务功能。2016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对新形势下新闻媒体的职责使命作出了深刻阐释,对新闻媒体进一步服务好人民群众提出了明确要求。[6]服务市民群众,是社区报办报的宗旨,社区新闻通过报道市民日常生活,将服务功能落到实处。

对社区日常生活报道中,“华西社区报”微信公众号侧重于报道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比如天气变化、交通出行和食品安全。如7 月4 日的《成都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三伏天要来了》,文章选取成都市气象台发布的信息,提醒广大市民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并贴心地附上三伏天养生小知识,给市民提供有用的建议。社区新闻还成为政府和百姓沟通的桥梁,站在群众立场,立足社区,传达解读各项将民生政策,发挥媒体的服务功能。如7月6日的《定了!成都成为四川省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通过对四川省人社厅养老保险处相关负责人的采访,对个人养老金有关问题进行解答,使百姓进一步了解相关政策。

社区新闻与社区联系紧密才能使报道内容贴近社区群众的需求。只有将社区媒体的服务功能与社区的服务功能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社区。

三、社区报道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华西社区报”微信公众号作为西部第一张社区报的新媒体平台,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能对当地政策和热点事件及时发布,但由于社区新闻题材的局限性和公众号平台运营人员专业化水平的参差不齐,社区报道目前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在服务好社区居民的前提下,其微信公众号应借鉴其他社区报的运营经验,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内容,增强受众黏性,打造一个有温度、善互动、实用性强的社区媒体平台。

(一)注重报道主题的均衡性,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华西社区报”微信公众号新闻报道主题多以政策解读类为主,社区文化类新闻报道较少。社区新闻除了要对市民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进行报道,还要关注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文化生活的重要性逐渐被社区群众所认识,很多社区开展了一年一度的文化节、文化墙、社区文明标志等文化建设活动。媒体应走进社区,走进家庭,了解百姓的兴趣爱好,对社区文化进行宣传,同时结合社区特点创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繁荣社区文化事业。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或多或少存在精神焦虑等心理问题,社区邻里之间交流少,不利于社区凝聚力的培育。社区报道应专门开设文化主题板块,增加文化类新闻数量,展现市民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例如对广场舞、组织爬山、读书会、下棋等活动的报道,充分发挥媒体的文化建设作用。此外,要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联合社区开发与宣传推广有利于促进市民身心健康的文化项目,积极培育社会主流价值观。

(二)严格审核新闻来源,加强新闻转载的规范性

信息时代的到来,有些媒体为了流量,会将其他媒体、个人的作品整合起来为自己所用,虽然也会标注新闻来源,但是受到法律意识、采编流程、人员素质等限制,还是会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转载使用行为,对权利人的著作权造成损害。[7]“华西社区报”微信公众号由于社区报的服务性,大多转载其他媒体文章,虽然保证了内容的真实性,但容易导致不规范转载行为的发生。

“华西社区报”微信公众号新闻来源最少1个,最多高达15 个,加大了新闻来源审核难度。因此,公众号应设置专门的审核岗位,在文章发布之前先要确定被转载作品的作者和来源,明确其是否允许转载,再对被转载文章的语句进行清晰的标注,并要放在显眼位置,让受众容易分辨,保护原作品的著作权。公众号运营团队应树立版权保护意识,通过开展版权相关培训等,加强公众号新闻转载的规范性。

(三)扩大社区新闻采写队伍,提升社区原创新闻比例

结合阅读数据发现,“华西社区报”微信公众号的受众更倾向于阅读原创作品。样本中,公众号原创作品只有8 篇,占比少,去年整个7 月份仅有2篇原创报道,从9月份开始在丰收节节点上对农村返乡创业人员进行报道,深入社区反映群众日常生活的原创报道较少。要全面反映社区居民生活,采编人员要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深入社区获取鲜活的新闻素材,充分挖掘社区具有典型性的人和事。培养专业性强的新闻采写队伍,扎根社区,着眼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首先在思想上采编人员应理解社区新闻的价值所在,不局限于报道市民日常生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透过市民普通生活挖掘人或事物的闪光点,以小见大,升华主题;其次社区新闻不同于时政新闻,写作过程中要站在市民角度,用温暖亲切的笔触讲述社区故事,与市民进行互动,充分发挥社区媒体的作用;最后微信公众号要补充新鲜血液,吸纳社区内有意愿的居民加入采写队伍,因为他们对社区更了解,也对社区有许多新的想法,如此,可以增加公众号原创文章比例。

(四)创办特色栏目,增强社区媒体的服务功能

“华西社区报”微信公众号作为社区新媒体,要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不管是报道主题、新闻来源还是报道标题、语言,都要把市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社区媒体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扎根社区,服务社区、服务市民。因此“华西社区报”微信公众号应该完善自身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市民的阅读体验。

结合《中国社区报》《北京社区报》《北青社区报》等社区媒体的公众号,发现这些公众号的通知栏都设有特色栏目,包括“喜迎二十大”“下沉到一线”“人物专访”等时政类专题,和“街道工作”“社区治理”等生活类专题,市民可以直接点击栏目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方便快捷中体现了社区媒体的服务性。

目前,“华西社区报”微信公众号还未开设特色栏目,受众的阅读体验有待加强。公众号应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开拓平台新功能,将推文进行分类,打造体现自身风格的新媒体平台;应该设立便民通道类栏目,提升为社区媒体的服务质量、服务覆盖面和服务效率。

结语

社区新闻作为媒体一种报道模式,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华西社区报”微信公众号在进行社区报道时,主题涵盖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整合各种消息来源满足市民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报道的标题中借用情感符号引导市民情绪,图片的多元化使用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社区新闻的实用性,报道语言的亲切感有利于培育社区凝聚力。此外,“华西社区报”微信公众号重点展现了社区媒体的服务功能。虽然目前社区新闻发展还不完善,还存在着各种问题,但是随着社区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社区媒体应紧随新媒体发展步伐,进一步提升自身影响力,在平衡报道的同时规范审核制度,通过吸纳优秀的社区人员创作原创新闻作品,并创办服务社区的特色栏目,打造社区媒体的品牌。

注释:

[1]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姜振华,胡鸿保.社区概念发展的历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04).

[3]周伟业.社区概念的跨文化传播与共有元素梳理[J].传媒观察,2021(06):25-28.

[4]邓正窈,张恒军.从常识入手:社区新闻特色化报道研究——以大连乐椿轩社区新闻报道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1(02):10-12.

[5]徐建.社区媒体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以华西社区报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1(05):91-93.

[6]杨振武.人民日报的“融合”之道[J].新闻与写作,2016(07):4-5.

[7]窦菲涛.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转载版权问题探析[J].新闻战线,2021(18):63-66.

猜你喜欢
华西市民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百年精诚 誉从信来——走进四川大学华西眼视光之一
在华西人与晚清军事技术近代化
华西追踪:“战时状态”不见了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