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生态下的人才分类培养研究

2023-03-22 09:48黄文伟
广东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专业型湾区创新型

黄文伟

文/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强调通过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及共享创新、科技转化、产业合作为特征的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湾区产业生态的发展方向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人才特别是符合湾区产业生态发展的创新型、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已经成为湾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倒逼着湾区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

一、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生态特点

产业生态是指某种(些)产业在某个(些)地域范围内已形成(或按规划将要形成)的以某(些)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地域产业多维网络体系,体现了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一种新的产业布局形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湾区五大战略定位,其中,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等分别从共享创新、科技转化、产业协同三个方面预示了湾区未来的产业生态建构特点。

(一)共享创新

我国原有的创新强调自主创新,强调以人为主体积极、主动、独立的发现、发明、创造的活动,从创新主体的角度可以包括个人自主创新、企业自主创新、高校自主创新等。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多像腾讯、华为这样的科技龙头企业,也有像中国科学院、南方科技大学、鹏城实验室等这样的科研巨头,它们都有着非常强的科研实力,但由于相互之间不共享信息,很难形成高效的技术协同效应,导致很多重复研发与无效研发。如果科技龙头与科研巨头这两类组织之间能够形成紧密协同,形成联合研发,将会创造出相较当前数倍的科技研发效率。

“共享创新”是在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后,创新的更高层次和形态,其本质是通过创新资源整合、创新平台构建、创新成本降低、创新效益获取,实现创新效率最大化。[1]“共享创新”对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全球的创科中心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价值。通过“共享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各高校与科研机构可发挥自身科研特色,并实现优势互补,解决核心技术不足等问题。“共享创新”也体现了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共享创新”构建产业生态圈,有利于整个大湾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能够促进更多的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加速湾区内部产业链、创新链与价值链的融合发展,使湾区真正成为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二)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及培育行业领军企业的重要引擎。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依托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集聚了现代金融业及高度现代化的先进制造业,另一方面培育了雅虎、英特尔等一批全球知名公司。大湾区当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还较低,既体现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不足,也体现在独角兽式爆发式增长企业培育不足,亟需通过核心技术研发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产业合作

相较“大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更加强调基于珠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产业协同”。近年来香港、澳门、珠三角城市群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趋势也表明,在新的历史阶段推动高水平的产业协同合作至关重要。

1.香港产业发展

当前,支撑香港经济的主要传统产业包括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旅游、专业服务及工商业支援服务,上述四个产业创造了香港约178万个就业岗位,是香港经济动力核心所在。超高的服务业结构比例、过早脱离实体经济的产业结构,使得香港经济发展缺乏新的引擎,自身结构性问题的后遗症凸显。要促进香港经济快速发展,亟待推进产业结构向高增值化方向发展。无论是从当下还是长远看,香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应在湾区,湾区通过城市间错位互补、互利多赢,可以为香港经济寻找新增长点,促进香港产业多元发展。如深圳是“强科技、弱金融”,而香港是“强金融、弱科技”,通过产业互补与合作,带动香港高科技产业发展及产业多元化发展。

2.澳门产业发展

澳门作为开放的微型经济体,对外部经济环境具有高度依赖性。澳门特区生产总值以第二和第三产业构成,并以第三产业为主,其中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博彩业。过去,澳门以“博彩旅游业为龙头,服务业为主体,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为经济发展策略,博彩及博彩中介业的蓬勃带动了其他行业发展,如酒店业、批发及零售业等。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澳门特区有一半(50.9%)的生产总值以博彩及博彩中介业构成。但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暴露了澳门过度依赖博彩业、产业结构单一、经济韧性不足等问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由于各项限制措施,澳门入境旅客同比下跌85%,令博彩服务及其他旅游服务分别下跌80.4%及73.4%,进而成为拉低澳门整体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2]为此,必须通过湾区内的产业合作,加快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如加快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鼓励内地金融保险机构以澳门为区域总部,加强发展中医药制造业、金融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来促进澳门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等。

3.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

“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是珠三角区域内的三大城市圈,每个城市圈均已形成全国知名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深莞惠都市圈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高端制造业集群;珠中江都市圈初步形成了以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主导,内部差异化分工较为明显的产业结构;广佛肇都市圈则重点打造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近年来,珠江三角洲产业发展方向正逐步由“对内辐射、带动腹地”转向“对外连接、影响世界”,珠三角9市产业发展从“竞争与分工”为主逐步转向“合作与协同”为主,以期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据全球产业链的制高点。

4.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趋势

尽管香港、澳门、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逐步由独立发展走向一体化协同,但当前粤港澳城市间经济融合度不高,经济协调性不强的问题依然显著,产业生态和经济发展依然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一大短板,亟需对大湾区内部的产业生态规划进行统一管理、联动对接。这包括合理安排湾区产业布局,优化内部结构,平衡三地间产业层次,达成城市群的比较优势互补,避免产能过剩、过度竞争和浪费问题。只有彻底依靠产业生态打破城市与城市间的物理界限,才能够实现要素的高度集聚,推动三地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

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生态下的人才新需求

(一)聚焦共享创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共享创新强调基于湾区创新突破口及创新要素的协同,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创新平台、降低创新成本、实现创新效率最大化。共享创新的实现有赖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创新平台搭建、创新要素整合、创新资源共享。创新型人才是相关行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领军人士,其往往具有多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在不同领域的碰撞、交叉和融合,产生具有重大价值的创新成果。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特别应当强化创新要素的共享,如通过组建“跨界创新共同体”,吸引生产要素集聚和创新主体参与,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围绕成果转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成果转化强调对科技成果开展后续试验、应用、推广。应用型人才是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围绕成果转化开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利于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和团队的培育,发挥人才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

(三)适应产业合作的专业型人才培养

产业合作强调基于湾区一体化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层次,推进湾区内的产业协同发展,整体规划适应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数量及结构,以此开展适应产业合作的人才培养。专业型人才是具有特定专业技术并服务特定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专业型人才直接决定了产业的发展。为此,粤港澳三地政府要通过研究湾区未来产业发展趋势,预测未来专业型人才需求,联合培养相关专业型人才。

三、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生态下的人才分类培养路径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生态下的不同人才需求,有必要构建涵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生态圈”,“生态圈”内不同的教育生态指向不同的人才培养。以旧金山湾区为例,社区大学、一般的州立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生态圈,“生态圈”内不同的教育生态分别对应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专业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其中,包括拉诺社区大学等在内的26所社区大学主要为产业提供技术工人,以及对还未就业或者需要技术更新的工人提供教育和技术培训;包括索诺马州立大学等在内的州立大学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创新体系中提供学士和硕士的工程师的主要来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包括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等学校,这些学校是旧金山湾区创新体系中人才来源的核心。[3]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生态下的人才分类培养,也要依托上述三类教育生态,协同化培养创新型人才、项目化培养应用型人才、一体化培养专业型人才。

(一)协同化培养创新型人才

以共享创新为特征的湾区产业生态,一方面要求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另一方面也要求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由孤立培养向协同培养转变。校企协同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的重要路径,在美国,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学徒式学习是美国研究型大学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平台,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学生一部分学习在学校,一部分技能培训在企业,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4];英国则依托高等学徒制,充分发挥企业界的主导作用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按需定制、全面开发学徒应用型综合技能。未来要推动湾区研究型大学从产业基础出发,以高层次学徒制为载体,针对性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产业环境,与企业共同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

(二)项目化培养应用型人才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依托完整的项目实施过程来展开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5]项目化教学以“明确项目、完成项目、项目评价”为基本流程,根据项目实施过程展开教学过程,体现了鲜明的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化教学将人才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与工作成果的完成合二为一,是沟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的桥梁与载体。为此,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项目化合作,依托项目开展项目化教学,在教学中完成工作成果、实现成果转化,进而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育。

(三)一体化培养专业型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专业型人才培养,要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发展为基础,统筹规划湾区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人才认定等。可参照一体化发展战略,一体化培养湾区专业型人才。

一体化战略包括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是企业利用自身在产品、技术、市场上的优势,根据物资流动的方向,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一种战略。这里将该战略引伸到湾区专业型人才培养,即指湾区充分利用区域内的产业合作,根据专业型人才成长的路径,使专业型人才培养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一种战略。

纵向一体化原指生产或经营过程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的企业之间实现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反映到湾区专业型人才培养,即指湾区内不同层次专业型人才培养前后打通,建设一条成熟的从中职到专科高职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乃至硕士、博士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型人才培养路径。横向一体化原指与处于相同行业、生产同类产品或工艺相近的企业实现联合。横向一体化反映到湾区专业型人才培养,一方面指湾区内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彼此贯通,实现教育资源的内部整合;另一方面指湾区内不同区域技能人才标准的统一、专业设置的整体规划,打通技能人才湾区内协同培养及流动通道。2020年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急需紧缺人才总量及结构进行了整体性发布,这对于各地分别发布紧缺人才是一个巨大进步,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将港澳紧缺人才目录融入湾区人才目录,为一体化的湾区专业型人才培养作好前期调研。此外也可以考虑整合湾区内职业教育资源建立“湾区联合职业大学”,直接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合作与发展,提供更加适配及强有力的专业型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专业型湾区创新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分析创新专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