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工作室的中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建筑工程造价专业为例

2023-03-22 09:48吴海蓉
广东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工程造价

吴海蓉

文/广州市城市建设职业学校

为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与企业及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突出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实现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精准育人的目标,我校建筑工程造价专业采用“引企入校,协同育人”的合作模式,与行业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工程造价工作室”。

一、工程造价工作室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设计

工程造价工作室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充分利用校方场地、设备、师资条件和企方专业技术、管理能力及实际工程项目资源等优势,开展实习实训基地、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双导师建设和校企一体管理运行机制等全方位的合作,共同建设模式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基地,通过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构建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校企一体、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工程造价工作室运营管理架构

工程造价工作室由学校提供场地及设备,企业提供实际工程项目作为实训课程资源及实习工作任务,委派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驻场技术指导,组建了由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组成的管理团队。专业带头人作为工作室负责人全面主持工作室工作,专业教师负责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及对学生完成项目进行二审,企业工程师负责工程项目实践指导及参与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参照学校与企业的管理制度,校企共同制定工作室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对工作室学生实行学生员工一体化管理。

三、工程造价工作室人才培养流程

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分为系统学习、项目演练、项目实战三个阶段。通过三个阶段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工程、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的三个对接,完成从职业零基础到职业体验再到形成职业技能的三个递进。

(一)系统学习阶段

为构建“工学交替、校企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保证工作室成员的延续性,在学校成立了专业社团“工程造价协会”,通过自愿报名及初步筛选,录取工程造价协会成员,协会成员也就成为工作室学员,第三和第四学期的晚自修在工作室完成专业基本技能的系统学习;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共同通过企业的模拟项目对接职业标准设计系统学习内容,传授知识及技能,工作室成员作为小师傅,以师徒结对传帮带的形式进行辅教,即帮助学员学习,在辅导过程中也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校企双导师通过学生提交的学习日志及最终完成的学习成果共同评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同时协会依托工作室平台,不定期聘请企业高层来校做专业讲座,拓展专业知识;协会成员间开展劳动教育、专业知识PK等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由校企双导师点评,即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又带动学生认知专业,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培养沟通、表达、组织及协调等综合素质。

(二)项目演练阶段

第五学期,在协会中择优选择学生,成为工作室成员,企业做岗前培训,委派工程师驻场指导。学生组成项目组,通过企业提供的已完成的工程项目作为实训项目,对接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按照工作流程进行项目演练,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学生边实践边提升,形成职业体验。项目完成,以团队的形式,进行项目汇报。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从学习态度、专业技能、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评定学分。

(三)项目实战阶段

第六学期根据企业评价标准择优录用学生,在工作室进行顶岗实习。学生以“准员工”身份组成项目组,进行项目实战。通过承接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按照行业要求和规范按时按质的完成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强学生遵守劳动纪律、提升执行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完成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工作室的实习管理由学校指导老师及企业导师共同完成,根据学生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团队合作情况,从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方面进行评价,由企业给出顶岗实习成绩。

整个培养过程,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微信、云课堂、直播等,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可以及时的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及答疑解惑,通过钉钉软件完成线上考勤打卡、学习日志、项目日志上传,便于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对工作室学员和成员进行管理、指导及项目跟进。

四、工程造价工作室产教融合实施成效

工作室对接工程造价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围绕“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校企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工程造价工作室,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为学校提供了完全真实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企业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直接参与实践教学,与专业教师一起创建系统学习-项目演练-项目实战的培养路径,对学生进行“真岗位、真任务、真要求”的“三真”技能训练。系统学习阶段,学生课余在工作室,将课堂学习的理论实践于工作过程,回到课堂又将工作过程融化到理论学习中;实习期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习,熟悉企业一线岗位的操作标准与要求,感受企业文化,提升职业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学生通过“课堂-工作室-课堂”、“理论-实践-理论”的学习场所及学习方式的”三循环”,完成从职业零基础到职业体验到形成职业技能的“三递进”,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工程、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的“三对接”,构建了“三循环、三递进、三对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截止目前已完成19个大中小型工程项目,总造价达21亿元,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得到极大提升,实习期结束既可以直接上岗,质量有保证,被用人单位争相预订,供不应求。

(二)校企共同搭建师资培养新平台

工作室在完成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为教师的企业实践和专业培训提供了一个新平台。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全程参与企业项目实战,了解企业工作流程,掌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同时负责对学生完成的项目进行二次审核,从而提升专业技术能力,丰富了实践经验。工程造价工作室作为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为学校教师提供了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和企业实践的机会,专业教师能更便捷地深入生产一线,及时了解行业形势、专业发展,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明确自身水平能力提升方向,将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促进了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及课程体系建设

企业参与市级精品课程“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建设,根据市场的需求,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剖析工作岗位,分解工作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调整课程设臵,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引导,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对接职业标准、行业规范,校企联合更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建设基本覆盖专业核心课、技能课的教学资源库,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造价员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根据企业的职业能力标准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符合市场和企业的发展需求。

(四)构建“1+X”职业资格证书与工作室项目融合模式

“1+X”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证书的内容与工作室项目演练、项目实战内容非常吻合。因此在工作室的三个阶段学习过程中,结合“1+X”证书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指导和练习,学生考证通过率得到极大提升,连续两年“1+X”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考证通过率达100%。

(五)校企共建双精准示范专业,实现企业参与全程化

借助工作室平台,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将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专业标准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改革,共同参与学生管理,采用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共同评价实践教学的培养质量。产教深度融合,奠定了专业发展的基础,实现了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五、成绩及思考

(一)产教融合模式示范引领

学校通过“引企入校,协同育人”的合作模式,促进了专业建设水平、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依托工作室平台,师生专业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促进了师生的成长,学生的就业。工作室的专业教师及学生分担了企业的工程项目,解决了企业高峰时段人才匮乏的难题,经过工作室实践实习的学生,可直接上岗,为企业的技术人才储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实现了生产效益与教育效益双赢。学校“工程造价工作室”被认定为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市级“教产对接、校企合作”示范项目;合作企业荣获广州第六届职业教育金睿奖“产教融合优秀企业”;构建的“三循环、三递进、三对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荣获广州第七届职业教育金睿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项目被认定为广东省“十三五”产教融合优秀案例。工程造价工作室为学校建立科学长效的产教融合模式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已在学校其他专业进行推广复制。

(二)未来思考

随着新《职业教育法》的出台,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式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升学将成为大部分中职学生的选择,中职教育直接输出的人力资源会越来越少。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最根本的是需要人才储备,学校如果无法提供人力资源,企业也就失去了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在目前的校企合作基础上,未来需要通过中高职贯通培养,在合作形式、合作内容等方面不断拓展,落实中高贯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新模式,以“专业定位—建立中高贯通专业教学标准—共建师资质量—共建共享教学资源”为路径,实现中高校企合作,进行中高专业技能人才的统筹培养,从而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专业校企精准对接的培养水平。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工程造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程造价之旅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