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汉语饮食词汇研究》评述

2023-03-22 04:11黄红日
食品与机械 2023年1期
关键词:汉语言器具词语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性极强,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于中华文化传承具有重大意义。将中国饮食文化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有利于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对于弘扬中国饮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具有积极作用。由楚艳芳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饮食词汇研究》一书,汇总了用汉语记录的与饮食相关的词语,挖掘了一批汉语饮食词语的来源、结构、意义、成因及特点等,探索、归纳了一些关于汉语词汇学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融入中国饮食文化及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参考意义。

《汉语饮食词汇研究》全书共7个章节。第1章通过对汉语饮食词汇研究的整体状况进行总结,从语言学角度分门别类的介绍,对汉语饮食词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深入挖掘涉及饮食词汇的文献典籍,沿着历史脉络对汉语饮食词汇作出更好的阐释;第2章从饮食方式、饮食器具、烹饪方式、饮食感觉、饮食味道、饮食名称6个方面对汉语饮食词汇的大致面貌进行描述;第3章以“锅”“味道”“炒”族词为例从单音词、复音词、词族三部分对汉语饮食词语意义研究的重要性加以阐释;第4章从隐喻的角度,以“食”系词语、饮食器具类词语、饮食感觉类词语的繁衍为例,对汉语饮食词语的词义繁衍进行阐述,体现饮食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第5章从语言学的角度,以构词法为基本立足点,对以饮食“形”与“色”命名的词语进行分析,开展对汉语饮食词语的结构分析;第6章总结出汉语饮食词汇具有历史悠久,数量大、分布范围广,隐喻、转喻用法多3个看似独立,又密切相关的特点;第7章对当前学术背景进行分析,并从词义、词语的意义、语素研究、词语结构、文化对语言的影响等方面对汉语饮食词汇研究理论进行延伸性讨论。

汉语言文学由文字演变而来,从岩画、甲骨文、象形文逐渐诞生汉字,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在使用文字记录的过程中赋予其思想与感情,文字在社会不断使用和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起源于数千年前,在甲骨文时代便初具雏形,中国饮食文化同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先秦时期的《诗经》《论语》等著作便有关于饮食的记载,汉朝以后出现的《食经》《四时食制》等专著,《齐民要术》《农书》《黄帝内经》等农书、医书均记录了与饮食相关的词语,饮食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饮食文化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其背后蕴藏的深厚的文化意味,与汉语言文学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礼记·礼运》中“夫礼之,初识诸饮食,衣食足则知荣辱。”道出饮食的重要地位,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活动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璀璨的中华饮食文化。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与历史发展同步,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通读《汉语饮食词汇研究》一书,总结出如下特点。

(1)汉语饮食词汇作为中华饮食文化表现的客观存在,反映不同时代特色、社会生活方式及社会发展进程。饮食器具产生之初,人们给其命名产生饮食器具类词语,饮食器具作为具体的事物,历朝历代都有文字记载,不同质地的饮食器具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的活动印记,展现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足迹。新、旧石器时代,人们接受大自然的馈赠,利用石头、木头、竹子制作石质、木质、竹质饮食器具,使得“碾”“磨”“杵”“箕”等器具和文字出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类使用工具的进步;夏朝时期,“铏”“镃”等青铜饮食器具产生,但仅在上层社会使用,为统治阶级专享,带有阶级标志,自商代以来出现的玉石、金银、牙谷、水晶、玛瑙等制成的饮食器具为富贵人家所有,象征财富和社会地位;秦汉以后,随着冶铁技术的不断提高,“鼎”“釜”等铁质饮食器具被广泛应用,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的玻璃饮食器具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寻常百姓的家中常物;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社会利用不锈钢、纸、塑料凳制作而成的饮食器具为饮食文化增添了新的气息,凝聚了更多的人类智慧。饮食器具经过时间的洗礼、历史的积淀,其质地由单一到多样,功能由简单到复杂,外观由粗糙到精致日臻完善,种类由稀少到丰富日益繁多,制作工艺由手工到大机器生产,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制作工艺的发展过程,体现了社会发展历程。

(2)汉语饮食词汇作为中华饮食文化活动的产物,受民族文化影响深刻,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词语,展示不同的地域特色、风俗习惯。《礼记·礼运》中“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对早期饮食方式进行描述,后来人类掌握了人工取火方法,用火烧制食物,“烹饪”一词随之产生,烹饪方式从“炮”“煎”“煮”开始不断发展,饮食词汇内涵也不断被丰富,“炒”“蒸”等烹饪方式为中国特有,在其他国家鲜少使用,反映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内容和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侧面反映出民族特色和中外文化差异。饮食文化同时也是地区文化的浓缩,饮食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区差异。明清以来北方以“做饭”泛指烹饪,而南方多以“烧饭”为烹饪泛称,体现南北饮食文化差异;中国有川、鲁、苏、粤等八大菜系和其他地区性的风味流派,展示地域饮食文化差异。

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与发展的重要载体,肩负着提升学生中华文化素养、在新时代文科建设背景下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重任,但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法与时代脱节、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不完备,缺乏专业性和吸引力等问题,加之近年来中国注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发展战略,高校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给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饮食文化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饮食词汇显示汉语丰富的表现力,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词义不断泛化,赋予其新的含义,丰富了汉语词汇内涵。结合《汉语饮食词汇研究》一书,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要善于充分发挥汉语饮食词汇历史悠久、数量大、分布范围广、“隐喻”“转喻”繁多等特点,通过以下具体措施,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1)充分挖掘汉语言饮食词汇本身的深层含义及具有鲜明形象特征的隐喻或转喻意义,提升汉语语言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增加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发生隐喻或转喻后的词语表义内容具有抽象性,例如,“煎熬”本为烹煮方式,在《九思·怨上》中“我心煎熬,惟是兮用忧”比喻“焦虑、痛苦、受折磨”;汉语饮食词汇隐喻一般利用搭配新奇的方式构造新词,表义内容具有新颖性,例如,“吃巧”一词大概为七夕“乞巧”活动的延续,体现人们美好祝愿,“吃”为动词,支配对象应为饮食名词,但支配对象为“巧”时,超出了常规的搭配形式,表达新颖,达到特定的修辞效果;经隐喻或转喻的汉语饮食词汇在汉语语法结构中,语义上更具兼容性,形式选用上具有趋简性,例如“快活汤”“君子觞”这样的名称,言简意赅地表达了酒具有舒筋活血、消除烦恼的作用。

(2)深入研究社会发展带动产生的新饮食词汇的生命力、语义表达的准确性、汉语构词的规律性,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引入新的活力,创新教学思想、方法及模式,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实用性专业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饮食词汇词义逐渐演替出新的含义。从古至今“炒”的意义都比较单一,本意为烹饪方式的一种,从当代开始逐渐产生新意,产生了一批“炒”族词语,例如“炒鱿鱼”比喻被解雇,“炒冷饭”比喻重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随着“炒股”“炒房”“炒作”“爆炒”等词语的出现,炒族词语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词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新词、新意在产生的过程中也凸显着原词的语义与特征。

综上,中国饮食文化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有继承和发扬中国饮食文化、展示时代、地域特色、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等现实意义,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应用汉语言词汇等中国饮食文化资源,融入时代元素,在教学内容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教学模式上开拓创新、丰富内涵,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中国饮食文化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深度融合。《汉语饮食词汇研究》一书为人们了解汉语饮食词汇的来源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资料,为全面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提供了相对科学的材料,也为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可靠实例,对于丰富汉语词汇学理论具有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汉语言器具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室庐几榻器具间 浅谈明清绘画中的器座
试析山东地区所出金银饮食器具
融资租赁在汽车零部件包装器具领域的应用探索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古代器具灌农田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