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食品安全教育的融合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探索与实践》评述

2023-03-22 04:11王琮
食品与机械 2023年1期
关键词:食品政治思想

对青年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乎学生的成长,更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积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食品安全教育有效融合,有助于在专业基础上实现思想水平的进步,更加有助于丰富专业知识,拓宽专业边界,实现学科交叉,促进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由王彦波等主编,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探索与实践》一书,从理念、实践、探讨三大层面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食品安全教育之间的融合。理论篇中,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背景、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入论述。实践篇中,作者从食品安全专业的不同研究方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应用,并以案例的形式进行了详细论述。探讨篇中,作者从食品安全专业人才培养、食品安全信息传播以及图书馆建设助推思政教育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1)理论篇中,作者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论述。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整个教学体系和教学过程中,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在高校实现有效的对接,依托专业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关键。食品行业和食品专业的发展也需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而将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也是未来的发展所趋。同时,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接班人,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也更具有创新意识,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推动食品专业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有助于构建综合型素质人才。此外,作者也从文化的角度论述了高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力量,是一个民族未来发展的动力。在全球经济交互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交互不断加深,各种国外的思想、理念也在不断地融合,这都会对中国的民族文化形成一定的冲击和挑战。大学阶段是学生培养自身文化素质,构建人格魅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大学阶段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文化素养、道德理念进行培育,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日常发展所需要的交往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意识形态的把控和理解能力。此外,在教学实践层面,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诸多的意义。目前,中国大多数的高校课堂普遍存在“低头族、沉默不语”等现象,学生更多的表现是接受教师的满堂灌,而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充耳不闻”,这就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科研中缺乏应有的创新性,无法适应新时代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中国大多数的高校开始进行教学课程改革,解决学生动力不足,积极性欠缺,教师授课模式固化等问题。但不论是从技术上、理念上,还是最终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改革,都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既培养专业素质人才,又培养具有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的综合素质人才。

(2)实践篇中,作者以案例的形式对食品专业、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安全与伦理等多个研究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工作进行了详细论述,构建了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融合模式。食品安全领域的教师不仅需要夯实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的基础知识,更需要在现有的课程中积极挖掘和探索思政元素的摄入,推动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步进行。例如,教师在讲授《食品工艺学》课程中,应当积极探索、研究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在夯实的理论基础上带学生走进企业,推动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融合。而在该过程中则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融入进去,从而“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教学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在《食品工艺学》课程中也可以探索混合式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由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提炼相关的元素,加入食品工业的授课过程中。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抗日纪念馆,战斗遗址以及文化博物馆等形式开展户外活动的教育,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熏陶。例如,《食品工艺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对张裕酒文化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和参观,让学生了解张裕酒文化的历史以及在该酒文化历史中,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同时,在食品工艺学课程中,也可以通过对现有的教学课程提纲进行融合改变的形式,融入相应的思想政治元素。例如在《食品工艺学》第一章绪论中,通过对比目前中国食品安全工艺的发展和国外之间的差距,来说明中国的食品安全技术、食品工艺的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着较大的差距,进而激励该专业的学生积极学习课程知识,在现有的专业领域中不断创新,从而尽快地弥补差距,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责任感。在第3章的食品杀菌领域中可以通过分析罐头食品的核心杀菌技术,来进一步探索杀菌技术的应用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专业知识的钻研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知识,坚定学生的职业理想。

(3)探讨篇中,作者对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详细论述。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应当坚持模式改革、工程导向和服务地方定位等方式进行。具体而言,在培养模式发展过程中,应当按照“大教学观”的理念进行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以服务实践、服务专业为基础,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建设以及实践应用方向培养,为中国的社会建设和食品领域的优化发展奠定专业人才。同时,在工程导向过程中,也应当调整现有的教学环节,增加相应的试验内容,从而推动理论和实践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而在试验教学过程中,应当改变以往教师主导试验过程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试验,自主操作试验,对于试验结果进行自主把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团队合作能力。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应当与当地的地方发展和经济建设以及食品领域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结合,着力构建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动向该行业的新技术、新发展样态方向转变培养方案,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在推动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定期邀请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现有的培养方案进行指导,对于不合格的培养方案及时地进行改革,从而优化现有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实际需求。

此外,作者对推动图书馆建设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论述。加强对现有图书馆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实现资源共享、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是推动图书馆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例如,在实现校内教学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可以通过空间共享、技术共享等形式,实现图书馆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资源。大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的智能端来搜索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字资料、图片以及视频,从而加强自身的学习。此外,将信息技术赋能图书馆,也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智慧化、自动化等相关的信息技术逐步推动了图书馆向数字化方向迈进。高校的图书馆在构建过程中,不仅需要信息资源的集合,更需要技术方面的集合。例如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存储以及共享,通过数字技术变得简单易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信息传输,通过技术的支撑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和教师服务。大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对现有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加工,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服务。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高校的图书馆逐步优化现有的功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更多的资料和服务,从而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简单易懂”。

食品安全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不仅需要其专业化,更加需要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高校在开展食品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需要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此外,由于食品安全的特殊性,食品行业能否“健康发展”关乎国计民生。从事该领域的学生不仅需要充沛的专业知识,更加需要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食品安全领域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培养专业化人才,推动食品安全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探索与实践》一书,以案例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食品安全专业不同研究领域中,例如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与伦理、食品检验学,并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每一章、每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弥补以往教学不足,从而优化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和价值观。

猜你喜欢
食品政治思想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食品造假必严惩